由CCTV《走进科学》编辑部编写的《相声大师》内容介绍:一百多年前,相声就是在这里发源的。根据《江湖丛谈》记载,第一代相声艺人张三禄当年在天桥,“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自称其艺为相声”。其后,人称“穷不怕”的朱绍文拿白沙子撒地作字吸引观众,正式以说相声为生,后又带徒弟,最终创立了相声这一行当。当年相声场子的生意很好,常常被围得密不透风,所谓“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相声在天桥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漫长历程,从撂地卖艺的“玩意儿”发展成为一门曲艺艺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曲艺中国相声大师/教科文行动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韩雯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CCTV《走进科学》编辑部编写的《相声大师》内容介绍:一百多年前,相声就是在这里发源的。根据《江湖丛谈》记载,第一代相声艺人张三禄当年在天桥,“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自称其艺为相声”。其后,人称“穷不怕”的朱绍文拿白沙子撒地作字吸引观众,正式以说相声为生,后又带徒弟,最终创立了相声这一行当。当年相声场子的生意很好,常常被围得密不透风,所谓“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相声在天桥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漫长历程,从撂地卖艺的“玩意儿”发展成为一门曲艺艺术。 内容推荐 由CCTV《走进科学》编辑部编写的《相声大师》以历史为背景,讲述了相声艺术百年间的发展历程和那些相声大师的传奇人生。 《相声大师》讲述了,张三禄、“穷不怕”朱绍文、“万人迷”李德铴、张寿臣、“小蘑菇”常宝垄、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马季,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曾经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欢乐。张寿臣的《三近视》、马三立的《买猴》、刘宝瑞的《连升三级》、侯宝林的《改行》、马季的《宇宙牌香烟》等脍炙人口的名段也以相声艺术的特有方式刻画了每个时代的众生相和当时人们的特殊情感。 目录 1.“万人迷”——李德钖 2.笑话大王——张寿臣 3.“小蘑菇”——常宝堃 4.单口大王——刘宝瑞 5.“逗你玩儿”——马三立 6.语言大师——侯宝林 7.说新唱新——马季 试读章节 民国初年的一天,位于老北京城南“八大胡同”的石头胡同显得格外热闹,建于光绪末年的“四海升平”茶社门口停满了黄包车,京剧名家杨小楼、龚云甫也先后来到这里。熟悉茶社的人们知道,这晚一定有名角登场。 在人们的期待中,一个三十来岁的瘦削男子冷着脸走上台来,往椅子上一坐,一言不发盯着观众。片刻,台下已是掌声笑声响成一片。在观众的笑声中,他依然绷着脸自顾自说起了相声小段。他就是以“怪”著称、开“冷面逗哏”之先河的相声名家——“万人迷”李德铴。今天,是他重返北京的第一场演出。 李德铴,北京人,生于1881年,从小跟着祖父李广义学说相声。10岁拜相声第三代掌门、马三立的外公恩绪为师,并在天桥水心亭说相声,后来又拜朱少文弟子徐有禄和富有根为师,相声技艺得到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贾得臣(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为什么叫“万人迷”呢?就是他这个人不光是说相声好,唱得好,说得好,学得好,他节目好,他人缘好,他不贪财。谁家有困难。谁家有点事,他都帮忙。他随和,他在行里头随和,他对平民百姓也随和,对观众也随和,人见人爱。所以起了这么一个“万人迷”的名字,他开始不叫“万人迷”,叫“小万人迷”。后来他的祖父去世以后,他自己就说“老万人迷”走了,我不用再叫“小万人迷”了,我就叫“万人迷”。 清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1902年,此时21岁的“万人迷”已经红遍京城,并应邀进入石头胡同的“四海升平”茶社等杂耍园子演出。 这是创立近40年来,相声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相声老艺人谭伯如在一篇文章中说:“李德铴在杂耍园加演相声,词句修洁,俗不伤雅,进步显著。经过这一番演变,相声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万人迷”说、学、逗、唱样样精通,不仅声名远播,还征服了当时位居主流文化的梨园行,当时的京剧名角杨小楼便是他的忠实听众之一。 为了学好名家唱段,就是相声行里说的使“杂柳儿”,“万人迷”要求自己要做到“三熟”:熟悉演员、熟悉艺术特点、熟悉戏。他认为,只有熟悉演员的生平、艺术师承,唱腔和身段特点以及戏剧表现的内容,你才能真正唱出名家的韵味来。 然而,正当“万人迷”李德铴红火的时候,却在光绪三十二年因为清朝最后一位肃亲王善耆的一纸禁令不得不离开北京,流浪到保定、天津等地卖艺。 倪钟之:因为肃亲王是当时的九门提督,就是管北京市政的,在他那个地面上出现说相声,就显得他管理不善,因为过去相声都是在外书房听的,甚至有些色情表演的内容。所以肃亲王就说相声不是人话,要把它赶走。当时魏昆治蹦到桌上去了,说我们说相声的人怎么不说人话。结果肃亲王大怒,把他押在衙门口家法三天,禁止北京说相声。很多说相声的演员从此失去了生活来源,所以有些人就到了外地,像李德铴、张德全就到了保定,后来到天津。焦德海就改说评书,很多人都改行了。两年以后,辛亥革命爆发,肃亲王的禁令无效了,北京又开始有说相声的了。 肃亲王的一纸禁令几乎让刚刚诞生的相声在北京夭折,却又在无意之间成就了相声和天津的不解之缘。拥有众多曲艺迷的天津给相声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于是,人们常说相声是“生在北京,长在天津”。 张立林(相声演员):肃亲王禁相声,这在相声史上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没有这件事情,相声流传到外地的时间可能还得向后推迟。当时北京不让说相声,“万人迷”、张德全都到天津来了。天津以前也有说相声的,但没有“万人迷”那么大的名气,所以相声的影响小。“万人迷”到天津以后,相声在天津就有影响了。P8-10 序言 北京永定门外,天坛西边,是老北京的天桥。早年间这里是名闻遐迩的繁华市场,从茶楼、饭馆到摆摊卖艺,以及说书、唱曲儿的娱乐场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有。这里既是平民百姓的乐园,也是北京民俗文化的摇篮,就连一些达官贵人也经常被天桥的热闹吸引,到此游玩。《北京见闻录》中就曾经记述道:“天桥市场,在天桥西南沟旁。场有七巷,命相星卜,镶牙补眼,收买估衣和当票等浮摊,以及钟表,洋货,靴鞋各肆,皆在北五巷。饭铺,茶馆则在南二巷。”文人墨客曾赋诗描绘当年天桥的热闹景象:“垂柳腰支全似女,斜阳颜色好于花,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 一百多年前,相声就是在这里发源的。根据《江湖丛谈》记载,第一代相声艺人张三禄当年在天桥,“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自称其艺为相声”。其后,人称“穷不怕”的朱绍文拿白沙子撒地作字吸引观众,正式以说相声为生,后又带徒弟,最终创立了相声这一行当。当年相声场子的生意很好,常常被围得密不透风,所谓“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相声在天桥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漫长历程,从撂地卖艺的“玩意儿”发展成为一门曲艺艺术。 《相声大师》以历史为背景,讲述了相声艺术百年间的发展历程和那些相声大师的传奇人生。 张三禄、“穷不怕”朱绍文、“万人迷”李德铴、张寿臣、“小蘑菇”常宝垄、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马季,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曾经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欢乐。张寿臣的《三近视》、马三立的《买猴》、刘宝瑞的《连升三级》、侯宝林的《改行》、马季的《宇宙牌香烟》等脍炙人口的名段也以相声艺术的特有方式刻画了每个时代的众生相和当时人们的特殊情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妇孺皆知的相声大家正在慢慢地从人们的脑海中淡去。 大师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留给各个时代的笑声却成为永恒的记忆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