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本书其传记,收录了其生平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徐志摩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韩石山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本书其传记,收录了其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别致的纪传体手法,围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一生,细加考究、多有新解。叙述真实而全面,史料考订颇有收获,既真切记录了徐志摩生命中的留学生涯、文学活动,还原了一个真性情的诗人,更对徐志摩一生中重要的情路历程秉笔直书,写尽了张幼仪的质朴而深沉的爱、陆小曼热烈而洒脱的情,亦不讳言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漠视与残忍、对林徽因的痴狂与哀怨。 书中“交游”一卷真实描述了王赓、翁瑞午等诸多人物的可爱可怜之处,更为我们了解徐志摩同时代的文坛旧事打开了一扇窗。 目录 第一卷 家庭 第一章 世系 第二章 家庭 父亲 徐申如 母亲 钱慕英 前妻 张幼仪 妻 陆小曼 子 徐积锴 第二卷 本传 第一章 从硖石到北大 第二章 到美国去 第三章 来到英国 第四章 真正的剑桥生活 第五章 回国之初 第六章 驰骋文坛 第七章 创办新月社 第八章 给泰戈尔当翻译 第九章 与陆小曼的热恋 第十章 编《晨报副刊》 第十一章 结婚与南下 第十二章 新月派的灵魂 第十三章 泥淖与挣扎 第十四章 北平,我又来了 第十五章 云游:轻轻的我走了 第三卷 交游 王 赓 王统照 方令孺 方玮德 叶公超 孙大雨 孙伏园 朱经农 朱自清 朱湘 刘海粟 杨振声 沈从文 何家槐 余上沅 张奚若 陈西滢 陈梦家 邵洵美 林长民 林徽因 郁达夫 吴宓 吴世昌 周作人 郑振铎 赵元任 赵家璧 赵景深 胡适 闻一多 饶孟侃 袁昌英 凌叔华 徐悲鸿 翁瑞午 陶孟和 章士钊 梁启超 梁实秋 蒋复璁 附录 著作 年表 原版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文章中提到梁实秋,说梁在《谈徐志摩》文中说“云裳公司根本与陆小曼无关,那是志摩的前夫人张幼仪女士创办的”,怕是记错了。当时梁先生还在世,《传记文学》在发表前让梁先生看了,梁看后回信说,他的记忆没有错,云裳公司确实与陆小曼没有关系,是张幼仪办的,且说“知道云裳的人,在台湾还有”。《传记文学》编者在按语中“希望确知上海云裳服装公司的人,能够有所补充,而使这一有趣的小考证,有更圆满的结果”。 第二期的刊物上即登出新月派成员刘英士的文章《谈云裳公司及其人事背景》,详细地谈了云裳公司创办的过程。1926年初春,张幼仪与七弟景秋(留法)、八弟禹九(留美)一起回国,住慕尔鸣路张公馆。刚回来总要添置新衣,张老太太便请来一位南翔的裁缝,名叫阿梅,此人手艺极好,只要听清雇主的构想,就能做好衣裳。当年夏秋问,张公馆搬到西摩路。不久幼仪的母亲去世,全家需要穿素服,阿梅又一次显示了他在裁剪方面的才能,最终使幼仪下了决心,在当时还算偏僻的王家沙电车站东边静安寺路开了一问不大的服装公司。 这篇文章中还谈到这一时期志摩和幼仪的关系,且文字甚是风撕—— 朋友们大都知道,志摩的离婚不曾否决中国人一句老话“藕断丝连”。双方从未避不见面,而且有说有笑。志摩的独子徐积锴是由幼仪一手扶养成人的。十六年春张老太太死后,幼仪禹九和三小姐四小姐离开西摩路,搬进公权所置的范园九号,地方稍为宽敞,徐家老夫妇来沪时就以范园为家。志摩除在婚变上不听家教而外,在其他方面可称甚孝,见到老母时尤其像个顽皮孩子。关于云裳公司的创立,他当然最为起劲,竭力怂恿朋友们踊跃认股。陆小曼这时是徐志摩的夫人,夫妇一体,她对于“极有风度”的幼仪至少在表面上看来也是相见甚欢,我所以不敢大胆支持实秋那种“根本无关”的说法。当然,如果以为根本无关四字并不排斥“枝叶有关”,则这句话也可成立。 刘英士不愧是亲历者,这么一说,一切疑窦全都冰释了。 这里说的云裳,要小得多,似乎不是画册上的那个公司。从画册上看,这家公司有两层楼房,至少也是三开间的门面。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开办不久,张幼仪便接受四哥的提议,出任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的日常事务便由八弟禹九负责,公司也由静安寺路迁到繁华的南京东路上了。幼仪每天下午五点之后,上一个小时的国文课,然后再来云裳公司。她仍是云裳公司的总经理,负责查看订单,在下班的时候告诉裁缝,为的是盯牢所有的事情。 协助姐姐负责云裳日常事务的张禹九,谱名张嘉铸,在张家兄弟中排行为八,下人们叫他八爷,朋友叫他老八,实际上是幼仪的第三个弟弟。他非常喜爱徐志摩,曾不顾姐姐的情绪,盛装参加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他的孙女张邦梅要写《小脚与西服》,揭露徐志摩的伪善面目,他特别叮嘱,对徐志摩要笔下留情。临死前,他的遗嘱之一是,在他的丧礼上朗诵几首徐志摩的诗。 担任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副总裁,幼仪千得很漂亮,为她赢得了声望。也获得了财富,不过这已是志摩去世后的事了。 1949年4月大陆解放前夕,幼仪来到香港居住。1953年8月与同住一楼、上下相邻的苏季子医师结婚。相偕飞赴日本东京,在某大酒店举行结婚典礼,八弟禹九参加了姐姐的婚礼。1974年苏医生去世后,幼仪迁往美国与儿子一家共同生活。 幼仪晚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促成了台湾版《徐志摩全集》的出版,一是给自己的侄孙女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使这位侄孙女写出了她的传记,一本名为《小脚与西服》的英文著作。 1967年,幼仪和苏医生一起去了康桥、柏林这些她早年住过的地方。和苏医生坐在康河河畔,欣赏着这条绕着康桥大学而行的河流,她这才发觉康桥原是这般的美丽,而以前她从不知道这点。站在沙士顿她和志摩曾住过的那间小屋外凝视,她没办法相信自己住在那儿的时候是那样年轻。在柏林,她无法走到布兰登堡大门,因为它正好在柏林墙的后面。不过,她还是想办法站在一两栋建筑外头看到了她以前的家。 走访过这些地方之后,她决定让她的儿孙知道她的前夫徐志摩。于是她请徐志摩编《新月》的同事梁实秋,把志摩的全部著作编成一套文集。她提供了一些信件,由儿子积锴带去台湾见梁实秋。这是幼仪在‘《小脚与西服》一书中的说法,与梁实秋的说法大体吻合。 梁在《徐志摩全集》的《编辑经过》中说,在幼仪来台的一次宴会上,他表示应当把志摩的著作整理出版,“幼仪愿意赞助”。志摩过去的著作,都是积锴从美国的图书馆里找见复印寄台。出版的地方,也是“与幼仪女士和积锴先生取得同意,遂决定交由传记文学社负责印行”。 这是世间最早的一套《徐志摩全集》。它的最大特点,是书中所收的徐志摩的整部著作,不是重新排版,而是将原书影印,另加页码统一编排,对原书中的错讹之处,每本著作后附校勘表更正。这是囿于当时的条件,无意中却保存了徐氏著作的原貌,真可说是功德无量。 对侄孙女叙述自己的身世,原不是她的本意,是应侄孙女张邦梅之请进行的。张邦梅是张禹九的孙女,父亲是耶鲁大学教授。此事全出于偶然。张在哈佛大学读的是声誉卓著的东亚研究系,主修中国文学。大学一年级时,无意中发现她的姑婆竟是中国最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徐志摩的前妻。此后几年间接连多次和姑婆长谈,先写成毕业论文,后来又充实成一部著作。她的毕业论文幼仪看过,却没有来得及看到《小脚与西服》的出版。英文原著是1996年在美国出版的。P17-19 序言 拙著《徐志摩传》原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印行,这次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又做了些修订。 修订的依据,主要是出版近十年来,学界徐志摩研究的一些新成果,还有我的自查自省。新成果,主要是台湾学者秦贤次先生发表在《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2期上的《徐志摩生平史事考订》。秦先生文中,对我早些年发表的《徐志摩学历的疑点》一文做了严厉的批评,语多讥讽,我看了只有喜欢,毕竟他就近查阅了当年教育部迁台的档案材料,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确凿的证据。史实考证,唯有求真一途,不存在什么个人的荣辱尊卑。 还有些朋友,也指出了原书中的错讹。在此一并感谢。 2009年11月2日于潺■室 后记 没有想到,这些年跟人物传记较上了劲儿,一部完了又写了一部。 《李健吾传》是1996年夏天写完的。大概是秋天吧,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丁宁女士来信说,他们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还有几个人物想出传,问我可愿意写一个。提供的三个对象是冯雪峰、何其芳、徐志摩,几乎没有思索,我说那就写徐志摩吧。就这么一句话,也没订合同就做起来。 先找材料。吃惊的是,我的藏书中竟有那么多徐志摩的书和关于徐志摩的书。上海书店的《徐志摩全集》、徐志摩的《爱眉小札》、陈从周的《徐志摩年谱》、刘心皇的《徐志摩和陆小曼》、张放与陈红合编的《朋友心中的徐志摩》等。全套的《新月》影印本,也鬼使神差的早就买下。 对写一部传记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两三年间,陆续购得的大套书有全套《晨报副刊》影印本、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台湾版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篇初稿》,还有黄山书社出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去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复印的资料,订起来也有十几册。 一边收集材料一边动手编年谱,不怕繁琐,越繁琐越高兴。这会儿简单,将来准没写的。 不是和自己过不去。传记属于史学,史学就是史料学,找不下更多的材料,光凭见识,光凭文笔,肯定写不好一部传记。动手以来,徐志摩的传记看过的不下十种,还数梁锡华的那部好些,好就好在他发掘出许多不曾见的材料。再就是我不相信什么“传记文学”,意即用文学的手法写出来的就是。在这上头道理应当是,都是传记,其文字达到文学层面的,就是传记文学了。 材料收集得差不多了,年谱也编到数十万字,怎么写呢,又犯愁了。 这些年来,不,可以说从朱东润写出中国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人物传记——《张居正大传》以来,我国的人物传记都是一个老套子。从出生写起,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一波三折地推进下去,直到人物寿终正寝或命丧黄泉。偶有变化,也不过是来个倒叙什么的,还是一样。这样写的好处是,在结构上不用动脑筋,人家这样写,你也这样写,准没大错。 它的优点是人物事件融为一体。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你永远无法酣畅地写下去。比如说你刚说到传主跟张三的一件什么事儿,若这张三是个小人物也还罢了,若不是,你就得停下笔来介绍他的性别、年龄、籍贯,他跟传主有什么历史渊源,才有了这档子事儿。等你把这一切介绍过去了,不用很长,简单地介绍一下,接着写下去的兴致差不多也就全没了。 这还是容易处理的,更难处理的是,作家总要写书,有的还不能不介绍,不能不评价,这可好,写到这儿了,不管你的兴头有多高,都得赶紧把它压下去,让自己在极短的时间内变为一个平静的评论家,一五一十地叙述该书的主要内容,当时的作用,往后的意义。叙述完了再转换过来,欢欢喜喜地写你的人物与事件。不说写的时候怎样别扭了,想来读者看到这里怕也不怎么舒服。 能不能换个法儿?总是学历史的,一想就想到中国史书的体例。上面说的那种写法相当于编年体加纪事本末体。而中国史书中最常用的纪传体,大概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落后的史书体裁。你见谁写一部《中华民国史》,或一部《抗日战争史》用的是纪传体?不对,有。马上就想起了两个,一个是罗尔纲写的《太平天国史》,再一个就是夏志清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夏氏的小说史,好多人都觉得奇怪,怎么孤零零地写了十几个人和他们的作品,就叫小说史了?叫,他那些人物,都可说是列传。正如一个朝代,文臣武将全站出来了,这个朝代的全貌也就呈现了。 纪传体多是写一个朝代的,白《汉书》之后,体例基本固定,即纪、传、表、志四部分。其作用,刘知几在《史通》中以《史记》为例说过,“纪以包举大纲,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包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 现在的症结是,用纪传体可以写断代史,能不能写一个人的历史呢? 实在说,我也不太自信。这个念头转了一年多才定下来。不管怎么样,这样写可以让你酣畅地写,专注地写,这是不用怀疑的。在这样的体例里,没章节的轻重,也没有事件的大小,写起来都得用尽全力,要不你就撑不起那一个又一个单独的章节。写一个人的历史,当然不能照搬纪传体史书的格局,得变通,得创新。纪,肯定是该写徐志摩的本事,也就是这部传记的主体,叫什么呢?总不能叫“志摩本纪”吧,他又没当过皇帝。原想叫“行状”,倒是合适,只是这名目太陈旧了,不是学历史的怕不易理解。后来想到史书上常有的一句套话“事见本传”,好了,那就叫本传吧。意思稍作变动,是本人的传记,也是这部传记的本源,其余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志摩既不是皇帝,他的朋友也就不是臣子,这样一来,写与他交往的朋友,就不能叫列传了。仍借用旧时写人物传记的做法,立了“交游”这个名目。《世系》和《家庭》原想分作两卷的,听从出版社朋友们的建议,合为一卷。著作相当于艺文志,年表本身就是表,本想单独设卷,写的太简略了,与其他各卷体例不合,也听从出版社朋友的建议,作为附录处理。这样正文就只有《家庭》《本传》《交游》三大卷,看起来精悍多了,也丰盈多了。好的建议比金子都宝贵。 写作的过程中,许多朋友都帮过我的忙,如李国涛先生、陈子善先生、谢泳先生、李文哉先生、柴草先生、张建丽小姐、卢琳小姐、王翠艳小姐等,我得向他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特别一提的是,复旦大学英语系谈峥(瀛洲)先生利用在美国讲学的方便,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里复印回徐志摩的硕士论文,还送我一部张邦梅写的《小脚与西服》的中译本。 至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丁宁女士,我最感谢的是,她竟这么放心地让我这么逍遥的写下去,一点儿也不生气。知人之明,不是谁都有的。 2000年6月6日于潺■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