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我们害怕童话故事里所有邪恶的庞然大物;青春年少,我们担心着默默无闻的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关注;长大成人,我们懂得了害羞,见到陌生人就紧张、浑身不自在;中年之后,不够成功、没能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成为我们内心的通病;而人到老年,我们又开始恐惧逐渐向自己逼近的死亡。好像人活一世,一直都逃不过一个“怕”字。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如何对待人生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心灵考验?又该如何克服恐惧,收获平静幸福的人生呢?
恐惧是魔鬼,看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院长教你怎样打败它。读《我心无惧》,你会发现,从地狱到天堂,不过是一线之隔。
《我心无惧》是作者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探讨人性和内心恐惧的一部随笔集。纬度上以人一生中的几个重要年龄段分析不同时期的恐惧感及其成因,经度上引经据典阐述内心恐惧产生的根源,彻底让人们直面恐惧。最后,经纬结合处给出人们战胜恐惧的各种方式和获得宁静的启示。
它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哲学随笔。
第一章 阴影
很多事情,曾充盈我们的心灵,曾点燃我们的希望,曾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曾激起我们无比强烈的渴望。而随着岁月流逝,它们的颜色逐渐褪去,化为我们内心最微小、最空洞的幻影。就像我们翻书时偶然看到曾经夹在书页里的花,如今早已枯萎得面目全非。而对于当初采摘这朵花是为了纪念怎样一个不平凡的、令人内心激荡的时刻,却已茫然无从追忆了。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尚未失去热情和活力,只要我们仍然渴望揭开人生的谜底,无论这渴望是时时萦绕在心头,还是间或闪现在脑海,每个人都难免会经历这样的时刻:回首往昔,我们既不唏嘘感慨,也不穿凿附会地生造出传奇经历聊以自慰,只是细细盘点那些逝去的岁月,追问自己,究竟哪些事情给我们留下了最真切、最明晰、最强烈的印象?在这个时刻,我们会翻检琐碎芜杂的回忆,尽力辨认出那些意味深远的往事,反省自己:在人生的哪个环节上,我们本可以换一种处世方式?哪些才是生活的重点?哪些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朽的印记?以及哪些曾经深深地伤害了我们?人生之所以看上去扑朔迷离,其根本在于我们不能预先安排自己的命运。即便身在其时其境也无法判断,真正的欢乐、真正的危险、真正的忧伤究竟会发生于何处。很多事情,曾充盈我们的心灵,曾点燃我们的希望,曾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曾激起我们无比强烈的渴望。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的颜色逐渐褪去,化为我们内心最微小、最空洞的幻影。就像我们翻书时偶然看到曾经夹在书页里的花,如今早已枯萎得面目全非。而对于当初采摘这朵花是为了纪念怎样一个不平凡的、令人内心激荡的时刻,却已茫然无从追忆了。
仅靠别人的指点,不可能获得任何真知。唯有付出相应的代价,我们才能真正省悟人生的道理。比方说,一个孩子即将踏上人生的险途,做父母的一个忧心忡忡,另一个泪水涟涟。他们会给出很多忠告,但此时的孩子并不理解,也不在意。他表面上在听父母讲话,可眼睛却盯着地毯,心里琢磨着:“那个蓝色的东西,造型真奇特,地毯的图案里到处都有这个东西,它到底是鸟还是花?噢,这肯定是一只落在树枝上的鸟!”盼着父母的这顿唠叨赶紧结束,他又瞧了瞧父亲手上的伤疤,想起家人告诉过他,那是父亲小时候在黄瓜架上受的伤。很久以后,直到这个孩子真的犯了错误,也尝到了苦楚,这才想起父母曾经的忠告和提醒。可这时他还会纳闷,当初父母怎么不把话说得更明白些呢?
人生向来如此。就算我们都曾读过恰尔德·罗兰的故事①,可如果眼前出现一座与故事里一模一样的阴森塔楼,我们仍将看不出其中的危险。必须像恰尔德·罗兰那样,亲自进去走一遭,品尝一下落入陷阱的痛苦滋味,我们才会醒晤,才会想起其实早有人警告过我们,此地暗藏凶险。 乔治·麦克唐纳德写过一本离奇而美妙的书——《梦幻集》。其中一个小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有个男孩在一座被施了魔法的森林里游荡,人们告诉他不要靠近食人怪的房子。他的向导,一个阴沉的年轻人,把他带到岔路口。尽管向导对其中的一条路感到疑虑不安,男孩却仍然选择了这条路。
就在不久前,他曾被树妖迷惑,被骗取了真情。虽然这件事使他的心情不再像刚出发时那么欢快了,但他后来毕竟从树妖那里逃了出来,并觉得自己已经从中吸取了教训。
最终,他还是来到了林间空地里的矮房子前,看到房子里有个老太婆在读一本古老的书。他走了进去,仔细察看屋子里的陈设。尽管别人的警告还在耳畔回响,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打开了墙角壁橱的门。起初,他以为那只是个黑漆漆的壁橱。但是门开之后他大吃一惊,里面竟有一条幽深的通道,通往很远的地方,通道的另一端正处于繁星闪烁的夜晚。接着,一个人影,似乎刚刚穿越一个遥远的距离,转过墙角,放慢速度朝他走来。他来不及关上门,只好站在一旁给那个人影让路。那个人影从他面前经过,悄无声息地绕到他的身后。很快,他明白过来那是他自己的影子,映在地板上,停在他的脚边。他问,刚才是怎么回事?那个老太婆回答说:“你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很多人都跟你一样,也曾找到他们自己的影子。”那个老太婆本来……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