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心与人生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梁漱溟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人在思想时,人的头脑中发生了什么?人的心态结构与感受结构是怎样的?

《人心与人生》把人的生存状况及其内在心理构成作为分析的切入点,从求真性心灵哲学和价值性心灵哲学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外哲学史上在“体”和“用”上研究人类心灵问题的积极成果,并从心灵哲学的角度对人生哲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幸福、人生价值、境界、理想人格等做出了新的回答,力图重构人们的价值观、幸福观与解脱论,颇具开创价值。本书是梁漱溟自认为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内容推荐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自认为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梁漱溟内心中“自谓负有沟通中外古今学术思想的历史使命”,而他的这种历史感与使命感的精神力量,则集中表现在他最后一本《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梁氏一生著述达30余部,但代表他思想转变与哲学菁华的,却是这本《人心与人生》。这本书也是作者写作时间最长,思虑最精深的一部著作,从立意到刊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此书最吸引人之处,也是存在最大争议之处是作者预言人类文化的前途是西方文化的没落,中国文化的崛起。

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日文译本序言

第一章 绪论(上)

第二章 绪论(下)

第三章 略说人心

第四章 主动性

第五章 灵活性

第六章 计划性

 第一节 人心之基本特征(上)

 第二节 人心之基本特征(下)

 第三节 理智与本能(上)

 第四节 理智与本能(下)

 第五节 人类生命之特殊

 第六节 略说自觉及意识(上)

 第七节 略说自觉及意识(下)

 第八节 知识与计划

第七章 我对人类心理的认识前后转变不同

 第一节 意识与本能比较孰居重要

 第二节 理性与理智之关系

第八章 自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人资于其社会生活而得发展成人如今日者

第十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上)

第十一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中)

第十二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下)

第十三章 东西学术分途

第十四章 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上)

第十五章 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下)

第十六章 宗教与人生

 第一节 世界文明三大系

 第二节 有关宗教问题的疏释

 第三节 世间、出世间

第十七章 道德——人生的实践(上)

第十八章 道德——人生的实践(下)

第十九章 略谈文学艺术之属

第二十章 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

 第一节 宗教失势问题

 第二节 以美育代宗教

第二十一章 谈人类心理发展史

书成自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论持久战》文中讲灵活性说:灵活性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又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当然,指挥作战不能灵活运用,即无从得以实现主动性;主动性是有赖于灵活性的,我们借此引入谈灵活性之在人心。

何谓灵活性?不循守常规而巧妙地解决了当前问题,是谓灵活性;在一时一时形势变幻中而能随时予以适当应付,总不落于被动,是谓灵活性;出奇制胜是灵活性;闪避开突如其来的袭击,亦是灵活性。总之,灵活性就是生命不受制于物而恒制胜乎物的表现。此从生物界过去的进化不已,充分可见。灵活虽是不可能前定的,然却可以避免前定的不灵活,而为灵活预备好条件;从过去生物进化所见于其形体构造和机能间者,正是这样——正是从机构蠢笨不灵活步步向着求灵活而开展前进。

然而生物进化不可遏的大势如过去之所见者,却非所语于今天的生物界。在过去的进化途程中,其向灵活前进之度,各物种高下相差,等级甚多;但它们今天一一止于其所进之度了。宇宙间代表此生命本性尚在前进未已者惟有人类耳。其他生物一般都落于其各自生活的刻板文章中,恍如机械在旋转着,殆无复灵活性之可言。为要说明人类生命何以独保有灵活性,还须追溯生物界历来进化之迹,一为指点。

试先来看原始单细胞动物(Protozoa)它是既不灵又不活的代表。一个生物是一个活动中心,恒在刺激反应之间活动不已。说不灵,是指其感受刺激的迟钝,没有耳目感官以觉知稍远距的环境,而必待有外力刺激迫近于它;且只能在刺激的强弱上有分别,其他则不辨。说不活,是指其当刺激迫来,只能出以简拙的反应,如遇弱刺激则向前,遇强刺激则退避,遇可食物则摄取,如斯而已。盖以其形体构造简单之极,在其生活上初无分理机关,感受刺激者同时即是施出反应者,浑沦一处,则从受刺激到施反应之间,便无回旋余地无延宕时间,而被迫成为一种机械性的直接反应。所谓前定的不灵活,即指此也。

在进化的途程中,生物的形体构造、生活机能显见是一贯地由简单渐次趋向繁复;此皆从多细胞动物次第发展出各种各样之分工而来。分工是分别各有职司,于其同时必有以联合统一之,神经即于此肇端。譬如动物机体表皮细胞职司感觉(感受刺激),皮内伏处细胞(筋肉)职司运动(施出反应),于此介居其间以行传导整合作用(integration)者即神经细胞也。原始简单直接的反应即由是变为神经系间接的反应,而名日反射。此在动物反应活动上即高出于前者,而为避免不灵活、走向灵活迈进之第一步。

又如一个动物机体,必须一面照应环境随时来的问题而有所施为,另一面为维持自身生活又恒时有其例行事务而不停。借喻军事:前者有如前方作战,后者有如后方勤务。前方作战信必有赖后方勤务做得好,但若于此兼营而不分工,精神不得集中在指挥作战上,势必有失灵活。反之,若分工而不统一于最高统帅,势必多受牵碍,乃更为不利。内外分工是必要的,分工而不失统一尤为必要。故尔,动物机体构造于此迈进于分工者,其同时即为神经系统的发达。

分工实为生物进化的第一重要方针、步骤。必分工而后功能各得进于专精,乃更有所分化,更以精细。譬如初步分工的感觉细胞,对于不同刺激应于其物种各自生活需要,乃更分出嗅觉、味觉、视觉、听觉……种种是。凡此感觉之发达实与其神经系统之发达相缘俱来。有分工即有整合,分工与整合不断地繁复发展即是进化。如前所言神经细胞之出现,即为后此高等动物发达的中枢神经、大脑皮质之萌始,亦即为后此人心有其物质基础之本。要知道灵活就出在这繁复发展的分合之上,前所谓为灵活预备好条件者即指此也。

这里略为申说其中之理。

从原始单细胞动物一直数到现代人类,其活动力量的大小强弱等差繁多,差距绝大,有不待言。若问其力量大小强弱以何为衡?可以说:即以其所生活的世界广大或狭小和内容的繁富或贫乏为衡准。要知生物界物种不同,其知觉所及的广狭贫富是各不相同的。而知觉所及的广狭贫富,则各视乎其机体感官的进化、神经脑髓的发展程度如何而定。如感官以分工而专精,则知觉灵敏可及于远,可入于细者是。一个动物是一个活动中心,其知觉是为活动而预备的,亦即通过感官神经而此一中心乃与环境发生其可能有的活动关系。凡为其知觉感受所不及者,自无反应活动之可言也。若其发生关系的面愈广,发生关系的点愈多,斯即其世界愈以广大,内容愈以繁富,而为活动力愈以升高增大之征。P37-39

序言

在民国十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自序中,我曾自白,我起初实在没有想谈学问,没有想著书立说;而且到现在还是不想。并且也不能,谈学问和著书立说。我只是爱有我自己的思想,爱有我自己的见解——为我自己生活作主的思想和见解。这样子,自然免不了要讨论到许多问题,牵涉到许多学问。而其结果,倘若自己似乎有见到的地方,总愿意说给大家。如此,便是不谈学问而卒不免于谈学问,不著书而卒不免于著书之由。现在要为这本《人心与人生》作序,依旧是这个意思。

这个意思要细说起来,是须得把我三十年来的历史叙出,才可以明白当真是如此。所以我曾经说过要作一篇《三十自述》,却是四五年来始终不曾做出,并且不知几时才得做他。目前只能单就这本书去说:为什么有《人心与人生》这本东西出来?——我为什么要谈心理学?

我们应当知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儒家是一个大的伦理学派;孔子所说的许多话都是些早在1926年,作者立意将撰写《人心与人生》一书后,即先写成此书序言,并作为附录刊载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序言之后。——编者注伦理学上的话;这是很明显的。那么,孔子必有他的人类心理观,而所有他说的许多话都是或隐或显地指着那个而说,或远或近地根据着那个而说;这是一定的。如果我们不能寻得出孔子的这套心理学来,则我们去讲孔子即是讲空话。盖古人往矣!无从起死者而与之语。我们所及见者,惟流传到今的简册上一些字句而已。这些字句,在当时原一一有其所指;但到我们手里,不过是些符号。此时苟不能返求其所指,而模模糊糊去说去讲,则只是掉弄名词,演绎符号而已;理趣大端,终不可见。如何不是讲空话?前人盖鲜不蹈此失矣!然欲返求其所指,恐怕没有一句不说到心理。以当时所说,原无外乎说人的行为——包含语默思感——如何如何;这个便是所谓心理。心理是事实,而伦理是价值判断;自然返求的第一步在其所说事实,第二步乃在其所下判断。所以倘你不能寻出孔子的心理学来,即不必讲什么孔子的伦理学。进而言之,要问孔子主张的道理站得住站不住,就须先看他心理学的见解站得住站不住。所以倘你不能先拿孔子的心理学来和现在的心理学相较量、相勘对,亦即不必说到发挥孔子道理。但这两方的心理学见解明明是不相容的;稍有头脑的人都可以觉得。现在流行的几个心理学派,在他们彼此间虽然分歧抵牾,各不相下,却没有一个不是和孔子的心理学见解相反对者。——假如今日心理学界有共同趋势,或其时代风气可言,那么就是和孔子的心理学见解适不相容的一种趋势、风气。所以倘你不能推翻今日的心理学,而建树孔子的心理学,亦即不必来相较量、勘对!

明白这一层,则知我虽然初不曾有意要讲心理学,而到现在没有法子避心理学而不谈。虽然西文程度太差,科学知识太差,因而于现代学术几无所知,原无在现代学术界来说话的能力;而心难自昧,理不容屈,逼处此际,固不甘从默谢短也。《人心与人生》之所为作,凡以此而已!

更有一层是这本书所以要作的原故,即对自己以前讲错的话,赶须加以纠正修改。从前那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原是讨论人生问题,而归结到孔子之人生态度的。自然关于孔子思想的解说为其间一大重要部分,而自今看去,其间错误乃最多。根本错误约有两点。其一,便是没把孔子的心理学认清,而滥以时下盛谈本能一派的心理学为依据,去解释孔学上的观念和道理;因此就通盘皆错。其二,便是讲孔学的方法不善,未曾根本改掉前人以射覆态度来讲古书的毛病。除于十一年原书付三版时,有一短序对第二点稍致声明外,忽忽五年,迄未得举悔悟后的见解,改正后的讲法,整盘地或系统地用文字发表过。直到今日才得勉成此书以自赎;——然亦只就第一点有所改正,其关于第二点则将另成《孔学绎旨》一书。故尔,此书之作,不独取祛俗蔽,抑以自救前失,皆不容己也。

此书初稿本是《孔学绎旨》的一部分。——原初只是《孔学绎旨》一部书而已。《孔学绎旨》在民国十二年秋讫十三年夏的一学年(一九二三—一九二四),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过一遍。凡此大意,尔时约略已具。但当时只系临讲口授,虽粗备条目,未曾属文。是秋赴曹州办学,遂从搁置。(外间有以笔记流传者,概未得我许可,抑且未经我寓目,全不足据。)及今动笔,睹时人言心理者率从俗学,一世耳目皆为所蔽,念非片言可解;而旧讲于此,亦复发挥未尽。因划取其间涉论心理之部分,扩充附益,自成一书,别取今名。所余部分还如旧制,亦将继此写定出版。是虽裂为二制,而譬则本末一气,前后所言相为发明;读者双取,可资互证。

一九二六年五月三十一日

漱溟记

后记

本书首次问世是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印行,时在1984年。如今2004年,在20年后又被收入“世纪文库”,再度与读者相见。

应加说明的是此次出版与前一版本有以下不同:

一、增补了作者所写的“自序”两篇;一篇作于1926年,一篇作于1957年,均写成远在本书完成之前。首次出版时同被遗漏。

二、根据作者手稿对全书文字重新作了校勘。

编者

2004年6月10日

此次出版据2005年“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版校改。

编者

2011年3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