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国大祭奠(让历史告诉未来)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涂学能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革命先烈的“安家工程”与共和国欢庆胜利的礼炮同时起步。第一批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32处,仅建国前后修建或落成的就有23处……“处处”有故事。

方志敏迟到42年的葬礼之谜,韦拔群头骨出土及其相貌悬念,“潜伏”英雄钱壮飞扑朔迷离的遇难地,茅盾胞弟沈泽民牺牲及遗骸安葬地点之争,毛泽东胞弟毛泽民遭受劫难的内情……众多谜团一一揭开。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追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烈士陵园、移葬烈士遗骸、法办残害烈士凶手的史实,首次将新中国烈士褒扬工作的一个侧影献给广大读者。方志敏迟到42年的葬礼之谜,韦拔群头骨出土及其相貌悬念,“潜伏”英雄钱壮飞扑朔迷离的遇难地,茅盾胞弟沈泽民牺牲及遗骸安葬地点之争,毛泽东胞弟毛泽民遭受劫难的内情……众多谜团一一揭开。

目录

引言 今天从昨天走来

上篇 修墓立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始末

 八宝山建起革命公墓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董存瑞烈士陵园

 太行太岳烈士陵园

 刘胡兰纪念馆

 辽沈战役烈士陵园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杨靖宇烈士陵园

 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

 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豫南竹沟革命烈士陵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西东兰烈士陵园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乌鲁木齐革命烈士陵园

中篇 迁葬遗骸

 周恩来主持王荷波等烈士遗骸移葬仪式

 国民党军少将范筑先遗骸移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寻找杨靖宇、赵尚志烈士遗骸的曲折经历

 方志敏烈士迟到142年的葬礼

 瞿秋白烈士魂归八宝山

 沈泽民烈士牺牲及遗骸安葬地点之争

 闻一多烈士骨灰辗转5年终葬八宝山

 林祥谦烈士安息在闽侯枕峰山下

 杨开慧烈士牺牲及墓葬前后

 韦拔群烈士头骨出土及其相貌悬念

 彭咏梧烈士遗骸6次迁葬

 歌乐山隆起巨型“死难烈士之墓”

 千里迁葬杨虎城父子遗骸

 钱壮飞烈士扑朔迷离的遇难地

下篇 法办凶手

 法办捕杀李大钊烈士的凶手

 缉拿残害刘胡兰等烈士的凶犯

 出卖邓演达烈士的叛徒落网

 严惩谋害项英、周子昆烈士的叛徒

 抓捕杀害李白烈士的凶手

 谋害王孝和烈士的刽子手伏法

 将“红岩”的叛徒和特务押上审判台

 追捕杀害陈潭秋、毛泽民烈士的凶犯

尾声 今天,以什么铭记先烈?

后记

试读章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始末

新中国祭奠的“开篇大作”是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那是1949年9月30日的一天。

这天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主要内容是: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和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致敬电。同时,这次会议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会议一致通过了修建“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和毛泽东撰写的纪念碑碑文。周恩来提议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因为天安门广场承载着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敬仰和向往的地方。周恩来的提议获得代表们的一致赞同并一致通过。

当天下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后,全体代表乘车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

18时整,奠基典礼开始。

林伯渠秘书长主持典礼仪式,周恩来代表主席团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致词:

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现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我们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外举行这个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周恩来致词后,全体代表脱帽静默致哀。

默哀毕,毛泽东宣读了他亲自撰写的碑文。后来,这碑文由周恩来手书,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随后,毛泽东和参加政协会议的代表们一一执锨铲土,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以表达他们对于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纪念碑奠基后,北京市政府担负起了修建纪念碑的重任,为此专门成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筹委会”,由中央(中宣部、文化部、建工部)和地方共17个单位组成,第三任也是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任主任委员,建筑专家梁思成、雕塑专家刘开渠、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任副主任委员。梁思成、刘开渠负责纪念碑方案的拟制,下设设计处、工程处,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

随后,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到1951年,共收到140多件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截至最后定案时共收到240多件)。

海外华侨也积极献计献策,侨领陈嘉庚组织华侨绘制了图纸,并制作了水泥柱头模型,花费15万多元(旧币)运费寄给纪念碑建造工程处。从全国征集的这些设计方案形式各异,有亭、台、堂、碑的多种式样,有单独的、群像的塑像,有高耸的塔型,也有低矮的园林状,大致可以分三类:平铺地面式、巨雕塑像式、碑(塔)形状式。经过各方面、各团体代表讨论评选,多数人认为歌颂人民英雄的崇高形象,表现其伟大功绩,应采取高大而挺拔的表现形式纪念碑。平铺地面式的方案首先被淘汰出局,雕像和碑(塔)形式成了建筑形式争论的中心。

正当众人举棋不定时,有人提醒,中央领导对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碑和北海“琼岛春阴”碑情有独钟,可以参考这两个碑的建筑形式进行设计。一语惊醒梦中人,设计人员顿开茅塞,随即按“建碑”的思路侧重设计。

根据周恩来关于建造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都市计划委员会最后确定了“高而挺拔”的原则,并组织设计人员归纳设计成3个方案,送彭真并中央审定。

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梁思成是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设计专家,为纪念碑的设计建造倾注了大量心血,1951年8月曾专门致信彭真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彭市长:

都市计划委员会设计组最近所绘人民英雄纪念碑草图三种,因我在病中,未能先做慎重讨论,就已匆匆送呈,至以为歉。现发现那几份图缺点甚多,谨将管见补陈。

以我对于建筑工程和美学的一点认识,将它分析如下。这次三份图样,除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处理碑的上端外,最显著的部分就是将大平台加高,下面开三个洞(图一)。

如此高大耸立的、石造的、有极大重量的大碑,地下不是脚踏实地的基座,而是空虚的三个大洞,大大违反了结构常理。虽然在技术上不是不能做,但是在视觉上太缺乏安全感,缺乏“永垂不朽”的品质,太不妥当了,我认为这是万万做不得的。这是这份图样最严重、最基本的缺点。

在这种问题上,我们古代的匠师是考虑的无微不至的。北京的鼓楼和钟楼就是两个卓越的例子。它们两个相距不远,在南北中轴线上一前一后鱼贯排列着。鼓楼是一个,技放的形体,上部是木构楼屋,下部是雄厚的砖筑。因为上部呈现轻巧,所以下面开圆券门洞。但在券洞之上,却有足够的高度的“额头”压住,以保持安定感。钟楼的上部是发券砖筑,比较呈现沉重,所以下面用更高厚的台,高高耸起,下面只开一个比例上更小的券洞。它们一横一直,互相衬托出对方的优点,配合得恰到好处(图二)。

但是我们最近送上图样,无论在整个形体上、台的高度和开洞的做法上、与天安门及中华门的配合上,都有许多缺点。

(1)天安门是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但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却是一座新的、同等重要的建筑:它们两个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重要的象征性建筑物。因此,两者绝不宜用任何类似的形体,又像是重复,而又没有相互衬托的作用(图三)。现在的碑台像天安门的小模型,天安门是在雄厚的横亘的台上横列着的,本身是玲珑的木构殿楼。

P8-11

序言

今天从昨天走来

水悠悠,时光流。转瞬间,共和国已走过60个春秋。时间会冲淡记忆,岁月能改变山河,但为共和国捐躯的先烈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喜庆共和国60华诞之际,全国各族人民以各种方式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寄托对先烈们的无限敬仰和无尽怀念。今天从昨天走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今天从昨天走来!1840年以来,无数的志士仁人、革命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人民幸福,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追求真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中华儿女临危不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们的卓越功勋彪炳史册,他们的伟大精神激励后人,他们的光辉名字永远铭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共和国不会忘记!在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彻底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阔步迈向民主和解放、繁荣和富强的康庄大道这个历史进程中,始终有一种精神在激励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奋力前行,这就是忠于理想、矢志不渝,舍生忘死、前赴后继。60年的奋斗艰苦卓绝,60年的巨变翻天覆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新的壮丽诗篇。社会主义的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的面前,傲立于世界的东方。

祭奠先人、缅怀烈士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它随着国家和军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华夏文明五千年,九州大地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英雄烈士辈出,并深深地沉淀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尊崇、缅怀、褒扬先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激励中华儿女不懈前进的精神动力之一。春秋战国时的忠臣义士介子推割股食君、功成而不恋富贵;战国时期的屈原忧国之殇,愤而投江……千百年来被世人传颂,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些忠义之士。“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就是当时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为纪念介子推、屈原,各地广建祠堂庙宇,还逐渐形成了“寒食节”(亦称清明节)、“端午节”。他们“舍身赴义”、洁身善行的精神气节和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已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并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如精忠报国的岳飞、舍身取义的文天祥、壮烈殉国的史可法等,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这种气质,成为祭奠先人、缅怀烈士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有不少类似缅怀、褒扬烈士的活动:一是瘗埋战地遗骸。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令“士卒死亡者,郡国给椟殡敛,送至其家,官为设祭”。二是设坛吊祭死难的将士。明朝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十一月己亥,设坛亲祭战没将士”。三是发给死难将士丧葬费用。朱元璋明令“阵亡病故军给丧费一石,在营病故者半之”。四是对死难将士家属给予廪食抚恤,免除赋税劳役等。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

辛亥革命后,为纪念在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举行的广州起义中死难的烈士,由华侨捐资于广州东北郊白云山下的黄花岗上修建了七十二烈士陵园。在抗日战争前后,国民政府颁发过《国葬法》、《褒扬抗战忠烈条例》、《抗战特殊忠勇官兵表扬办法》等法规,褒扬的主要办法有政府明令褒扬、政府题颁匾额、举行国葬,以及入祀忠烈祠、建坊、立塔等。从本质上来说,历史上统治阶级倡导和制定的这些烈士褒扬办法,目的都在于缓和社会矛盾、驱使军人为其献身效力,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同时也掀开了烈士褒扬工作的新篇章。1931年11月颁布的《红军抚恤条例》,是我党烈士褒扬工作的第一个全面、系统的法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立了红军抚恤处,专门负责红军战士的抚恤优待,其中重点是红军烈士的褒扬、抚恤工作。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规定,各级苏维埃政府均应成立相应的抚恤优待组织机构。之后,在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以伤亡抚恤、褒扬优待为内容的全新的烈士褒扬制度初步确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举行“开国大典”的同时,修建起一座“红军烈士纪念塔”,以纪念“在反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的伟大战斗中”牺牲的“许多同志”(毛泽东语)。由钱壮飞设计的这座子弹立状的纪念塔于1934年1月21日落成,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凯丰、邓发、项英、博古、王稼祥、张闻天等9位领导人的题词,镶嵌在塔基周围的石碑上。在纪念塔附近还建有纪念著名烈士赵博生、黄公略的“博生堡”、“公略亭”等。以后,各个革命战争时期都制定了有关褒扬革命烈士、抚恤烈士家属的行政法规,陆续修建了一些纪念著名烈士和重大战役的建筑物。

新中国的烈士褒扬工作在欢庆胜利的礼炮声中起步。在1949年9月30日闭幕的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代表们一致通过竖立“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和毛泽东亲笔起草的纪念碑碑文,之后全体代表莅临天安门广场参加纪念碑奠基典礼。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但党和政府却坚持把烈士褒扬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在内务部(后民政部)设立了“烈士褒扬事业处”,先后制定了《烈军属优待暂行条例》、《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和《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条例》等4部法规,形成了新中国烈士褒扬工作的基本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烈士褒扬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6月,国务院又专门制定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使审批和褒扬烈士工作更加制度化。1995年民政部颁布了《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办法》,使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工作有章可循。20多年来,烈士褒扬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共为全国近百万烈士遗属换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烈士证明书》,各级政府收集编印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共收录有姓名可考的烈士176万余位,编纂出版30卷、1600万字的大型系列丛书《中华著名烈士》,全国兴建了大量烈士纪念建筑设施,无数青少年有组织地到烈士纪念场所接受教育,传统节日(清明节)期间,人民群众自觉地前往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堂(馆)等地参观凭吊,寄思明志。200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5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7l处。至此,全国现有各类烈士纪念建筑物14705处,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103个,其中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81个。国家每年基本上都在调整烈士遗属的定期抚恤金标准,保障了30多万重点烈士遗属的基本生活。全国1336所光荣院,集中供养了近2万名孤老烈士遗属,让老人们安度幸福晚年,享受和平生活。

一部贺岁大片《集结号》,公映时在全国引起一片“震荡”。央视《新闻联播》罕见地播发了一条1分多钟的新闻,说许多观众都哭了,男主人公的扮演者张涵予也被深深感动,与看样片的观众。一起手摸满脸的泪珠儿。引发观众情感宣泄的情节并非战场的惨烈,而是连长谷子地战后为47名被定为“失踪”的战士不依不饶地追求名分的情节。暂且不论影片情节的真实性如何,但其对为国捐躯的烈士的尊重与崇敬,是值得我们赞许和肯定的。今天从昨天走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一首抒情歌曲《常回家看看》,唱遍神州大地,使人们产生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情感共鸣;而“独臂英雄”、武警部队某部团政治委员丁晓兵提出的“常到烈士陵园看看”,则引起了人们多方面的思考。丁晓兵所在部队常驻无锡,那里有一座烈士陵园,埋着144位革命先烈的遗骨。工作之余,或者碰上了矛盾和困难,他就独自一人来到烈士陵园,静静地坐在那里,与先烈们进行心灵沟通。面对一块块凝重深邃的墓碑、一幅幅寓意深远挽联,丁晓兵每次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说:“常到烈士陵园看看,我们踏着烈士足迹前进的脚步会更加坚定,烈士们在九泉下会更加欣慰。”今天从昨天走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一本纪实文学《开国大祭奠》,通过追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9年以前)修建烈士陵园及纪念碑亭、移葬烈士遗骸、法办残害烈士凶手的史实,首次将新中国烈士褒扬工作的一个侧影献给广大读者,旨在形成尊崇革命烈士的社会风气,弘扬革命烈士的献身精神,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缅怀革命先烈,走进英烈的精神家园更显得特别有意义。

今天从昨天走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为共和国捐躯的先烈们!

为共和国捐躯的有名的和无名的先烈们永垂不朽!

后记

伏案收笔的这天,正好是清明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一年一度清明,扫墓祭祖正忙。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2009年清明节期间,中宣部等有关部门和地方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大型群众性纪念活动,慎待先烈、追思先烈。在此之际,能为革命先烈献上这篇文字,我倍感欣慰。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这篇文字定位在“开国”上,因此“修墓立碑”篇选材侧重于共和国成立前后修建的、第一批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的单位,时间截止1959年。因为修建纪念建筑物需要时间,比如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于1949年9月30日,竣工于1958年4月。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民政部相关部门、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参照了许多革命前辈的回忆文章,摘录、引用了已公开出版的若干党史、军战史资料,选用了有关的历史照片。由于材料种类繁多,不再一注明出处。在此,谨向民政部相关部门及出版社领导、革命前辈、文学同仁表示真诚谢意,并竭诚期待所用材料的原作者指正,请发邮件TNT1959@126.COM。

作者

2008年10月1日起笔于鄂东接令桥

2009年4月5日收笔于京郊绿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7: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