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沃尔特·拉费伯尔编著的《美国俄国和冷战》以美国和俄国之间的冲突为中心。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冲突的宏大历史画卷,揭示和解说厂冷战多方面的动力、内容和影响。它将美苏双方的对抗上溯至两国在19世纪的历史纠葛,在主体部分讲述和阐释了冷战中的历次重大事件和总体演变趋势,最后又把富含洞察力的史家眼光投向“后冷战”时代直至2006年的国际关系冲突。从而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历史和当代世界之问的深刻关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国俄国和冷战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美)沃尔特·拉费伯尔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沃尔特·拉费伯尔编著的《美国俄国和冷战》以美国和俄国之间的冲突为中心。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冲突的宏大历史画卷,揭示和解说厂冷战多方面的动力、内容和影响。它将美苏双方的对抗上溯至两国在19世纪的历史纠葛,在主体部分讲述和阐释了冷战中的历次重大事件和总体演变趋势,最后又把富含洞察力的史家眼光投向“后冷战”时代直至2006年的国际关系冲突。从而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历史和当代世界之问的深刻关联。 内容推荐 由沃尔特·拉费伯尔编著的《美国俄国和冷战》初版于1967年,40余年里不断修订而畅行不衰,是冷战史的一部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9》,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两国的历史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关系,以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美国俄国和冷战》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美苏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前言 第十版序 致谢 引言 历史的重负(1941年以前) 第1章 门户开放,铁幕落下(1941—1945年) 一、蜜月从未出现 二、为开放的世界而战 三、妄想狂或现实主义者? 四、毁灭世界的锅炉被造出来了 第2章 两个冷战宣言(1946年) 一、中国局势失控 二、中东——两个冷战宣言 三、德国问题与核武器控制 四、犹疑未决中的美国 第3章 一个胡桃的两半(1947—1948年) 一、杜鲁门主义 二、马歇尔计划 三、“X”文章 四、寻求军事安全 五、苏联人的新政策 第4章 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中的 “别样的世界”(1948—1950年) 一、柏林危机与北约建立 二、重新争夺欧洲 三、美国失去了中国 四、杜鲁门政府的冬天 五、美国的冷战蓝图 第5章 朝鲜的战争:为了亚洲也为了欧洲(1950—1951年) 一、从朝鲜的内战到朝鲜战争 二、在全球推行攻势 三、麦卡锡主义 四、美军跨过三八线 五、麦克阿瑟和杜鲁门的冲突 第6章 新问题和新面孔(1951—1953年) 一、北约的战略 二、作为转型人物的艾森豪威尔 三、斯大林之死 第7章 别样的冷战(1953—1955年) 一、美国新政府的别样冷战 二、新视野 三、灰色地带的挑战 四、北约取代了欧洲防务共同体 第8章 苏伊士运河的东西两边(1954—1957年) 一、争夺第三世界 二、苏联的政策转向 三、苏伊士运河危机 四、美国大选与意识形态共识 五、文化冷战 六、赫鲁晓夫攀上权力顶峰 第9章 新边疆和老难题(1957—1962年) 一、“导弹差距”与《盖瑟报告》 二、东风与西风 三、不确定的新阶段 四、肯尼迪的新政府 五、柏林墙 六、走向越南的泥沼 第10章 东南亚及其他地方(1962—1966年) 一、古巴导弹危机 二、加速冲向越南的泥沼 三、美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 四、越南战争升级 第11章 新的遏制:缓和之兴衰(1966—1976年) 一、不稳定的缓和 二、尼克松主义 三、大选与缓和 四、缓和的破产 第12章 从冷战到老式战争:里根和戈尔巴乔夫(1977—1989年) 一、混乱的卡特外交 二、美苏关系中的“中国牌” 三、苏联的危机 四、卡特外交政策的崩溃 五、里根的反苏外交 六、里根主义的失败 七、旧体制、新思维 八、冷战的转折 第13章 新的世界秩序,还是分裂的时代?(1989—1993年) 一、苏联消失,世界分裂 二、天鹅绒手套与铁拳 三、“积极地维护现状” 四、两伊战争 五、两位总统的下台 第14章 后冷战时代分裂的世界:克林顿、叶利钦和另一个布什(1993—2001年9月11日) 一、可预见性的终结 二、扩展民主和扩展市场 三、克林顿主义 四、军事行动的扩张 五、来自俄罗斯的问题 六、单边主义 第15章 颠倒的世界(2001—2006年) 一、9·11事件和反恐战争 二、入侵伊拉克 三、创造自己的“事实” 四、颠倒的美俄关系 译名对照表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但是商量的余地毕竟有限。斯大林的信条,以及他的那种决不能使俄国再从西边被侵略的决心,都大大地限制了其外交选择余地。战争造成的满目疮痍也容不得他做别的打算。要在共产主义体制下实现快速重建需要安全,需要得到东欧和中欧的资源,需要对俄罗斯民众持续施加严密控制。战争的体验是不可磨灭的。用一位心理学家的话讲,俄罗斯人看待他们生命中的所有事情都是从“极为惨痛的‘二战’经历”出发的。这场战争摧毁了1700个城镇和7万个村庄,造成2500万人无家可归。有2000万到3000万人死亡;仅列宁格勒一处的围城就造成60万人饿死。 在这些血雨腥风的年月里,斯大林老奸巨猾地改变策略,不再号召他的同胞为了共产主义而牺牲自我(虽然在共产主义的名义下,曾有几百万人在30年代被斯大林处死或是流放到西伯利亚监狱),而是为了“俄罗斯母亲”。然而,没有什么证据显示出斯大林悄悄地改换了他那种特殊牌号的马列主义教义。这一点是关键的,因为所有的苏联领导人都用这种教义来标榜他们的政策。无论是在决定对外政策时,还是在佐证他们的权力时,或者是在压制国内的反对声音时,他们都要动用马列主义教义。所以,对于外界观察家来说,“主义”就是风向标。官员作决策的时候,他们会引经据典,拿某种适合的主义来标榜已经决定了的政策,而主义的变化也显示出政策的变化。 斯大林在1945年春天的政治教义,和他在1939年所说的关于西方“帝国主义者”的观点相比起来并没有多大变化。战时联盟明显并没有使他的看法有丝毫改变;或者说如果有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西方开放东欧门户的企图再次引发了斯大林以前的那种担心。1945年4月,斯大林告诉他的共产党同志们,另一场战争只是个时间问题。他警告说,德国人“会恢复过来,而且很快”。“给他们12到15年的时间,他们就会重新站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斯拉夫人的团结是如此重要!” 在1945年中,红军的胜利和东欧日益紧张的局势促使斯大林加紧对苏联国内的控制。苏联建起一些特别的学校来教授这位独裁者的学说,“俄罗斯母亲”让位给了“光辉的斯大林”。红军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他们在中欧领略了腐化的“资产阶级”风气;而且红军规模扩充很快,以至于斯大林难以对其施加严密的政治控制。他擢升他的亲信拉夫连季·贝利亚(Lavrenti Beria)——令人生畏的秘密警察首脑——为红军的元帅,而且还给自己加授大元帅衔(generalissimo)。唯一有能力挑战斯大林权威的军队高官也都慢慢地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到1945年夏天之前,斯大林的权威已然不可质疑。 一些学者研究了斯大林从1928到1945年的行为,宣称这些行为都是斯大林“妄想狂”的产物。他们并且得出结论说美国没有机会避免冷战,因为是在和一个精神疾病患者打交道。这种解释刻意绕开冷战爆发的复杂原因,但其本身又无力说明这些原因。不管斯大林在国内用什么方法进行极权统治,但他在1941到1946年的外交政策中展现出一种现实主义,一种对实力的谨慎算计,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手腕,而任何关于他是“妄想狂”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他和其他苏联人的确对西方深怀猜疑,这也是现实使然,而不是出于妄想。因为在1917到1920年,西方派遣成千上万的军队涌入俄国;在30年代,西方拒绝与苏联合作;1938年,西方试图把希特勒的祸水引向斯大林;西方多次在第二战场问题上食言;1945年,西方还试图进入那些斯大林认为对苏联安全至关重要的地区。P16-17 序言 “美国总是赢得战争,却输掉和平。”很久以来大家总是如此抱怨。但这种说法的两个郝分其实都不正确。在1812年战争中,美国好不容易才免于沦丧国土。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美国被迫与对手达成维持僵局的协议。10年之后在越南,美国显然是输掉了战争。1782年和1898年两次在巴黎,美国的谈判代表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才取得了显著的外交胜利。然而,神话谬说依然流播不止,而且与之相伴随的还有美国人的一个同样大谬不然的观念,即美国人自认为是一个和平的民族。事实上,我们的历史充斥着冲突和暴力。从革命时期到冷战时代,美国人一向是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信念和抱负而打仗的。美国曾经为了各种目的而走向战争——1775年是为了独立,1812年是为了荣誉和贸易,1846年是为了领土,1861年是为了国家统一,1898年是为了人道和帝国,1917年是为了中立的权利,1941年是为了国家安全。自1945年以来,这个国家在亚洲投入了两场结局可悲的有限战争;在中东发动了一场短暂的冲突,一举击败萨达姆·侯赛因;又在伊拉克卷入旷日持久的斗争,以图镇压一场在穆斯林世界拥有广泛支持的叛乱。 这部冷战史著作是旨在细致考察与美国介入对外战争有关的关键时期的一系列丛书中的一部。自该书1967年初版以来,拉费伯尔教授已多次仔细修订,力求解释冷战从剧烈的危机和冲突的时期到相对稳定的时代的整个过程。在最近几版中,他对终结冷战的戏剧性事件给予特别关注,其中包括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垮台、柏林墙的倒塌以及1991年苏联的解体。他还考察了冷战终结以来十年间摩擦不断的美俄关系,敦促读者思考两个超级大国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冲突如何给今日美俄关系造成困扰。在这一版中,拉费伯尔教授考察了“9·11事件”对美俄关系的影响,并对乔治·W·布什政府发动反恐怖主义战争的方式予以批判性分析。 罗伯特·A·戴文 后记 沃尔特·拉费伯尔的《美国、俄国和冷战》(America,Russia,and the cold war)最初写于1967年,在1980年,该书第三版为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为《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作者名译为沃尔特-拉弗贝)。此时美苏两国冷战正酣,包括本书作者在内,无人能想象十年后一个超级大国的轰然倒塌,以及二十余年后美国人心中世界的颠覆。但尽管世界政治形势风云变幻,此书却一直居于国际冷战研究领域重要著作之列。 作为一本详尽介绍冷战起源过程以及后冷战时期美俄关系的专著,本书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材料丰富而叙事清晰。作者广征博引各种原始资料,诸如美国外交档案、政府公文、当时的报刊记录、当事人回忆录等,以及他人研究成果,依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的将六十年的美俄关系一一道来,展现出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将如此繁复的资料有效整合在一起的,是作者对于美国对外政策的总体认识。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动。在美国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修正派在60年代成为学界主流,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拉费伯尔是“威斯康星学派中最令人尊敬的一员”。他的学术研究的重大主题,在于从美国国内来寻求对外政策的动因,并且对美国外交持强烈的谴责与批评态度。《美国、俄国和冷战》鲜明的体现了他的这一观点。它并未像另一些著作一样,从全球的角度来探析冷战,力求揭示推动美苏国际行事的更大的力量或时代潮流。相反,它明确的将视野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认为苏美两国的内政决定了冷战的爆发和其后的发展。而美国在此过程中始终占据更大的主导权,故而对冷战的进程具有更大的影响。 由此来说,所谓冷战,就并非外在力量推动下的不得已选择,而在较大程度上给予决策者和其他政治力量以实行其意志的空间。苏联领导人自不必说,美国领导人在对外决策中也有相当大的操控权。作者特别强调了自艾森豪威尔在任以来的“帝王式总统权”,它虽然在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而下台之后受挫,但总的来说国会并未在外交上给总统太大的掣肘,故而总统在外事上基本可说是独断专行,将其作为实现个人意图的工具,依据自己所认知的国内形势与需求而作出变化。讽刺性的一个事实是,诸如小布什等总统,对外国几乎一无所知,却掌控着美国和其他国家关系走向。 要感谢几位译者的辛勤工作,以及他们严谨而出色的翻译,将这本经典冷战史以最好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牛可老师同时还在主持翻译另一本文安立的《全球冷战》,它与此书适成对照,注重从第三世界的角度来分析冷战,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39-1140-1220 读者来信:onebook@263.net 世图北京公司“大学堂”编辑部 2010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