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先生撰写的《心智的管理》一书,从作者自身多年的管理实践活动出发,结合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刻理解,通过认真地总结和提炼,从修德、明智、悟道和至善四个方面,清晰地展现了心智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思想的真谛。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实现了文化和管理思想理念上的升华。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本书充分关注人的内心需要,重视伦理道德,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理论成果。(2)本书重在管理思想的探讨,在研讨文化理念的同时,也加入了对文化理念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思考。(3)本书深入总结“德”、“智”、“道”诸方面中国古代多个时期的管理方式,试图为当代管理者和有志于成为卓越管理者的人士提供更多的操作方法。
赵恒所著的《心智的管理》以事说理,以史明理,以“道”悟理,力求从“心智”的角度,究治政之“道”理,悟做人之“良知”,求管理之“至善”。
本书分为四篇:修德篇——领导者自身德性的修炼。它是一个提升自身“觉悟”的过程。明智篇——历史、文化智慧的借鉴。它是领导者提升管理智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悟道篇——管理过程中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表现形式。它是领导者把握管理方法的依据。至善篇——领导者在“心智”管理过程中“善治”的路径和方法。它是领导者管理活动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终极目标。
这是一本写给广大管理者的通俗读物。它会丰富你的管理知识,开阔你的管理视野,完善你的管理思维,给你提供管理办法和路径。读完之后,你会从大量鲜活生动的“小故事”中感悟出许许多多的管理“大道理”。
学习是一个字义既简单又深刻的词语。在古代学习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成的词,最先把“学”与“习”两个字连用的是孔子,就是我们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不断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
学,本字是“敷”,其字形字音同“觉”,与“教”紧密相连,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有“字圣”之称,他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道:“敷,觉悟也。从教。”东汉建初四年(79),朝廷在未央宫中的白虎观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经学讨论会,由汉章帝亲自主持,会议的各种学术观点由史学家班固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其中解释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大思想家龚自珍的外祖父,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了这个字的含义:学就是“尚童睹故教而觉之”。在这里,学,就是要“觉悟”,就是要明智;尚未觉悟者需要已觉悟者来传授。学,涉及思想、觉悟、知识、修养等方面,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如科学、学术、学问、学养、学风、学业等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的表述。
习,《说文解字》有这样的解释:“习,数飞也。从羽,从白。”习就是仿效、行动。因而,由“习”组成的词都与反复去做有关。比如,复习、温习、演习、练习、习武、习俗、习性、习惯,等等。
《礼记·月令》载:“鹰乃学习。”学,就是效法;习,就是鸟频频起飞。学习,就是效法、实习,就是实践。由此可见,“学习”的字意是非常深刻的。
《辞源》中说,“学”乃“仿效”也,即是获得知识;“习”乃“复习”、“练习”也,即是复习巩固。《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学习解释为“从阅读、听讲、研究中获得知识或技能”。
从上述的解释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习最简单、最本质的含义就是求知。这里需要把握的是,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习以知识为载体的方法,这是领导者学习的根本。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心理素质,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它既是人生存本能的需要,也是领导者提升领导力的最根本的源泉。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说的那样:“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他还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那么,一个人也应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涵养自身的人格,来提升至善的境界,以期收获美好的未来。
P3-4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之中,信息网络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导致新世纪管理活动和管理方式呈现崭新的特点:从产品转向客户,从生产转向服务,从解决问题转向创造价值,从零和竞争博弈转向合作利润共享,从资本循环转向智略循环,从有效稳定转向不断适应变化,等等。不稳定、复杂多变,难以准确估计和预测的管理环境已经为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大量新的问题,也对传统的管理理论体系与方法提出了挑战。目前,管理理论的研究还远不能满足和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迅速进步的需要。
管理学是以“人”为主体的学问。自从1932年哈佛大学梅奥教授撰写《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以来,对“人”的关注和研究从未中断,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德鲁克的《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等。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古老文明的文化大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这些古老的文化思想一直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思想和文化理念迅速引入中国,文化的交融成为现代中国社会以及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现代管理的动力之源是文化的影响。有理由相信,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指导中国的管理实践,将成为中国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赵恒先生撰写的《心智的管理》一书,从作者自身多年的管理实践活动出发,结合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刻理解,通过认真地总结和提炼,从修德、明智、悟道和至善四个方面,清晰地展现了心智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思想的真谛。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实现了文化和管理思想理念上的升华。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本书充分关注人的内心需要,重视伦理道德,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理论成果。(2)本书重在管理思想的探讨,在研讨文化理念的同时,也加入了对文化理念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思考。(3)本书深入总结“德”、“智”、“道”诸方面中国古代多个时期的管理方式,试图为当代管理者和有志于成为卓越管理者的人士提供更多的操作方法。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本书的管理思想来源于作者多年的实践操练和深刻体悟,它并不只是简单地归纳总结对管理有益的文化思想,而且也是具有操作价值的理论著作。我相信,融入赵恒先生求真、求实作风的《心智的管理》必将给各级管理者以及有志于成为卓越管理者的人士带来有益的帮助,也必将对中国管理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产生积极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