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归雁(东南亚华文女作家选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林婷婷//刘慧琴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东南亚是华人移民最早落脚的地方,也是百分之七十以上世界华侨华人总人数聚居的最大块版图,在东南亚十一个国家当中,尤以新、马、泰、印尼和菲律宾的华人对居留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重要的影响力。林婷婷编著的《归雁(东南亚华文女作家选集)》是东南亚华文女作家一个共同的作品展示柜,也将是二十一世纪新一代华人以文学的形式纪录下来的华人社会史。

内容推荐

林婷婷编著的《归雁(东南亚华文女作家选集)》讲述了:东南亚的华文女作家是相当活跃的一支力量,透过她们敏锐的观察和流畅的文笔,她们将各地华人社会的众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在不同种族、政治、文化、环境中的现代华人社会现象,也是华人在异地生存内心世界的挣扎和调适多角度的剖析。《归雁(东南亚华文女作家选集)》是东南亚华文女作家一个共同的作品展示柜,也是21世纪新一代华人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华人社会史。

目录

第一辑 故土心结

 三城/心枫(菲律宾)

 那一盏天灯/艾禺(新加坡)

 回乡的异乡人/朵拉(马来西亚)

 梅雨/林桦(泰国)

 “荒屋学堂”出来的汉语老师/吴文君(泰国)

 我的百年老卤/君盈绿(新加坡)

 异样的月光,一样的情/范鸣英 (菲律宾)

 十五的月亮/许心伦(马来西亚)

 我与缅华情/段春青(缅甸)

 南洋琐梦/夏蔓蔓(马来西亚)

 何日君再来/童敏薇(马来西亚)

 老 厝/靖竹(菲律宾)

 我的祖父/晓云 (泰国)

 中国古代文物珍品观赏/谢馨(菲律宾)

第二辑 异域新枝

 悠哉 此行/一凡(汶莱)

 一举三得──纪念菲华三三读书会五周年/九华(菲律宾)

 家在莲花河四合院/方梦(马来西亚)

 小店橱窗/王锦华(菲律宾)

 心 路/阡陌(泰国)

 返璞归真紫茄正当食/依林(新加坡)

 一棵草,一点露/杜鹭莺(菲律宾)

 “卡”住的一天/青如葱(新加坡)

 古 楼 翦 影/邱苑妮(马来西亚)

 水灾猎影/秋笛(菲律宾)

 吃司马中原的豆腐!/黄梅(菲律宾)

 她?她很累/梅筠(新加坡)

 谁爱去美国/董君君(马来西亚)

 “作协”是我最温暖的家/梦莉(泰国)

 玉无缘(节本)/孙爱玲(新加坡)

 手杖因缘/杨美琼(菲律宾)

 字与冢/黎紫书(马来西亚)

 听,清真寺在歌唱/邓丽思(马来西亚)

 不可思议/苏淑英(印尼)

第三辑 亲情无涯

 一个我不想嫁的男人/尤今(新加坡)

 牵手/何逸敏(新加坡)

 菱花照影/李忆莙(马来西亚)

 山上那个女人/吴小菡(泰国)

 藏在舌蕾的记忆/阿理(印尼)

 梦里鸟鸣知多少/马羚(泰国)

 小文蕊/庄良有(菲律宾)

 天上人间──给淑纯的一封信/陈淑璇(菲律宾)

 么叔搬家/康琪妲(菲律宾)

 不见明月/舒颖(马来西亚)

 母亲的发髻(小说)/爱薇(马来西亚)

 温馨的亲情──晚年不能缺少的财富/张凤声(泰国)

 我在哪里?/曾沛(马来西亚)

 三春晖/刘纯真(菲律宾)

 吵架与爱情(外两篇)/蓝璐璐(新加坡)

 苏州绣娘/邹璐(新加坡)

第四辑 熙熙和鸣

 蔗园中的白屋/小 华(菲律宾)

 炒三丝/白浪(菲律宾)

 幸福/永乐多斯(马来西亚)

 欢乐组曲/李惠秀(菲律宾)

 失眠之夜/若萍(泰国)

 糖在茶水里溶化了/林素玲(菲律宾)

 宁大冬夏情/柏一(马来西亚)

 生命不会有 TAKE TWO/姚念慈(越南)

 走马看花越南游/庄萍(泰国)

 三尺讲坛/孙彦庄(马来西亚)

 作为路人乙/张依苹(马来西亚)

 扒手(外一篇)/诗雨(泰国)

 女人,你的名字不简单/梦凌(泰国)

 与诗同行──泰国北部清莱之旅/杨玲(泰国)

 榴槤情结(外一篇)/蓉子(新加坡)

 怕见老师/潘碧华(马来西亚)

 迷思/宁泠(菲律宾)

 打开/刘泰坤(泰国)

跋 /林婷婷、刘慧琴

试读章节

前阵子带十九岁的老大去香港办他的成人身份证和英国海外护照。

他在菲律宾出生,台湾成长。从小跟着我们在马尼拉、台北、香港三个城市往来;我生命中最可爱的小男孩,一眨眼,已算成人。

我们在网络预约好时间,省去了排队和等候的焦虑。一个早上,就很有效率地把这趟行程中最主要的两件事办好了。

然后,我带他轻松地搭上往北角的电车,在第二层前座找到视线最好的位置。迎着初春的风,惬意地寻找我童年的足迹。

叮叮,叮叮,或靠站,,或启程,亲切的铃声是香港孩子最熟悉的记忆;叮叮,叮叮,不管城市如何移山填海,多少新建筑物高架桥忽地凌空林立,只要循着铃铛的声音一路寻去,我就可以很安心地找到回家的路。

从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到北角,是上中学后,每天必经之路。没有手机和随身听的年代,一小时的车程,随着车子缓缓前进,除了白日梦,窗外会经过那些公园,那些凉茶铺、成衣店甚至小水果摊;隔着车窗,我曾经如城市猎人般一一将它们标记在心底。

若从北角到中环,然后沿着木棉道一直往上走十五或二十分钟,就可以在坚尼地城绿意盎然的隐秘的半山腰找到我曾就学的圣保罗男女中学。

人生总会经历一些“离开”,很多时候由不得我们选择。

父辈为了生活远渡太平洋,我,随着大人的安排飞往马尼拉。

那年,我十五岁。

最后上学那天,同学在她们的照片后面写了大大的“勿忘我”,那几个同学的名字,我真的一直没有忘记。

十年之后,工作存了点钱,第一次回到香港。当飞机慢慢地下降,被遗忘了的一栋栋密密麻麻排列得像积木般的水泥丛林忽地挂在半空,映上眼帘,感觉很不真实。

回到香港,没有家人的地方找不到家了。

三十几年过去,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为了童年所有熟悉的气味,我们常常在香港作短暂的停留。由于我的出生地缘关系,孩子拿到可以随时在岛上居住的证件。

木棉道上,记忆中高挺的木棉树不见了,沿着山路我终于找到我就读过的学校,但那些同窗好友呢?

我常幻想有一天我们会在电车里彼此相认。

上个月母亲生日,我只身到马尼拉和家人一起为她祝寿。

走出机场海关,检查行李时,一个胖胖的看起来颇亲切的女检查官看我拿着菲律宾护照,笑眯眯地指着我的行李问:“哦,回家啊?”“带了什么礼物?有我的吗?”

“当然有。”可能因为回家的心情特别好,我赶紧响应,顺手塞了两张红色钞票给她,她的面容笑得更开了。

那是年轻时自己不可能做的事。年岁增长,看很多事物的角度和感受忽然不一样了。

现在眼里,她就像是娘家里的人;对自家人的要求,总会多几分担待和宽容。

隔天,去观光部办免税出境申请,那些菲律宾同胞亲切的笑容给我的感觉也同样窝心。

每年寒暑假带孩子到菲律宾探亲,他们觉得徒步在街道上没有安全感,空气不好,吉普车三轮车横冲直撞一片混乱。我想起少年时到马尼拉的心情,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优势,了解一个人或一个地方都需要长时间去观察、接纳和认同。

记得第一天到马尼拉,太阳猛烈,机场内外乱哄哄,我感觉流落到蛮荒境地,黝黑的叽里呱啦的菲律宾人,全都像外星人。

在这个国家,我一住十五年。

现在,我不但喜欢吃菲律宾菜,还有一本菲律宾护照。

P2-3

序言

白舒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文联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等职。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香港《文综》杂志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北关《世界华人周刊》常务副社长等。已出版《白薇评传》、《十位女作家》、《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热情的大丽花》、《回眸——我与世界华文文学的缘分》等。合著《中国现代女作家》、《寻美的旅人》等。主编多种丛书。

蒙慧琴学姊和婷婷文友青睐,嘱我为她们新主编的《归雁——东南亚华文女作家选集》写点文字。接到她们的信之时,我正埋头赶写一本待交的书稿。本当婉谢,却又舍不下这份友情。

“这份友情”,归于两位主编。在编选出版了《漂乌——加拿大华文女作家选集》后,她们又再接再厉,不辞辛苦,为东南亚华文女作家们发声。两本书的编选,只有付出,无计酬劳,全然出于推动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执着。两位行侠的文学义工,令我感动和尊重。

舍不下的“这份友情”,还属于东南亚华文女作家们。她们中有我不少相交多年的好友,也有闻名而未曾谋面的新朋。

在华文文学这块园地耕耘三十多年,可谓缘结五洲四海,相识几遍天下,其中尤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界的交谊既久且深。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从受新加坡一个文学团体之邀第一次迈出国门至今,虽然也曾开会或出访踏足台港、美欧、日本等地,但亚热带的东南亚国家始终是我光顾最频密之处。东南亚十国中,除缅甸、柬埔寨和老挝外,都曾因华文文学出访或会议多次来来往往。

我还有幸作为受邀贵宾,先后出席过亚洲华文作家协会举办的会员代表大会和“亚细安华文文学营”举办的会员双年代表会。两会虽是两个组织机构,但其成员国,前者以东南亚为主,后者全系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文莱、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十个国家里有八个成员相聚,尚缺的柬埔寨和老挝华文作家,他们也已在积极联络沟通。

这些不同形式的交往,让我目睹了东南亚华文作家们对华文创作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在定居海外的五千万炎黄子孙中,东南亚占了五分之三,数量堪称全球之最。

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历史上有些国家曾经发生过严酷的排华迫害。

泰国军政府时代,政治上的反共连带将华文教育视为共产主义宣传,进行严格限制。印度尼西亚专制军政府更将汉字和汉语书与黄色书籍、毒品、枪支弹药同等对待,列入被禁违者同罪之列。在长达三十二年的排华灾难中,仍有不少华人像从事地下工作似的,冒死偷偷教汉语、学汉语、读汉语书,顽强地捍卫中华文化,使汉字和中华文化没有被消灭。

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和中华文化曾经的遭遇虽然不全这么惨,但也好不到哪里去。长夜过去,拨云见日,尤其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后,东南亚华人和中华文化的地位亦水涨船高,华文文学是在写作者和自觉肩负重任的文学社团坚忍不拔的努力下,蓬勃发展起来的。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艰苦历程,东南亚华文作家们为华文创作付出的超常代价,令我万分感佩、万分敬重。

无论是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还是大陆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欧美华文作家基本是第一代华人,生长并受教育于母语国,华文创作起点较高。反观东南亚华文作家,其多是华人移民第二代,土生土长,汉语已经不是赖以维生和发展的第一语言,学汉语受到多种局限,从事华文创作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这一客观因素,使其整体创作水平或许稍逊于欧美,但其作品的自成特色、别具情怀,不容忽视,无法取代。或者可以说,相较于欧美华文创作,其作品更具有落户国的风味,堪称是更为典型的海外华文文学。

交了书稿,赶紧从计算机里调出《归雁》。一股亚热带浓郁芬芳的气息扑鼻而至,身在北京,已然沐浴到了蕉雨椰风。

展开《归雁》,先浏览目录,但见一些友好笑盈盈迎面相向,仿佛在说:嗨!老友,又在这儿见面了!

有道是人生何处不相逢。

后记

才别“漂鸟”(注一),即迎“归雁”。浩渺苍穹,蓝天任鸿鹄高飞,金风送大雁南归。跨越国界、族群,更跨越性别,描写各地华族移民生活感受的文学作品,是华文女作家对世界华文文学的一大贡献。带着原乡文化的印记,飞向远方,采风耕耘于他乡,像经过精心嫁接的果实,又回归原乡。依然带着故乡的泥土气息,却又散发出异域的芬芳,这也是这本东南亚华文女作家文集的作品所带给读者的惊喜。

收入本书的是六十八篇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文莱、缅甸这八个国家女作家的作品。我们不能说这些作品反映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全貌,但至少可以说是一个缩影。

著名诗人痖弦在《从历史发展条件看华文文坛成为世界最大文坛之可能性》(注二)一文中,从历史角度,对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大陆文艺界的渊源有很好的阐述。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东南亚各国的星华(新加坡)、马华(马来西亚)、菲华(菲律宾)、印华(印度尼西亚)、泰华(泰国)、越华(越南)文坛如雨后春笋相继诞生,由于此一地区距祖国较近,与大陆文艺界渊源深厚,生活在本土的作家也有很多远赴南洋,或创办报纸,或主办刊物,如郁达夫、胡愈之在新加坡,巴人(王任叔)在印度尼西亚,都留下了可观的文学业绩,影响深远。这种互通声气的双向交流,使海外文坛与本土文坛形神相通,创造了同其血缘却各具风格的文学风貌,而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殊情调与异国风味,也丰富了中国原乡文学的内涵。”(注三)

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文文学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当其它地区的华文文学还处于垦荒阶段时,东南亚华文文学已形成气候。当其它地区的华文作家大都还是新移民时,这里的大部分作家要不是幼小时随父母移居,就是移民的第二代或是第三代。当其它地区的作家还在“原乡”与“异乡”之间徘徊,在情感上寻求磨合;东南亚的华文作家们已与居留地多元的本土文化,有着自然的连接与情感。也许正因为此,东南亚华文女作家们的作品中,虽然有着厚重的中华民族烙印,却是少了些在其它地区华人新移民创作中散聚的悲凉心态。带着浓郁的南洋生活气息,这地区的文学作品既是所在国文学的一部分,也同时是华文文学繁茂的枝干,具有跨文化跨疆域的特征。

华文文学在东南亚至今继续蓬勃发展,不能不归功于当地华文教育及文学工作者。纵观文集的六十八位女作者,从事大、中、小学华文教育及华文传媒、文学刊物编辑工作的竟占了近三分之二。这地区的文学笔耕者,有留学中国大陆或台湾,或是来自这两个地方的新移民,也有土生土长在当地受教育的华裔,生活在非华语语境以及学习华文的困境下,受着居留国异族文化自然融合的冲击,是他们在艰难且受到打压下的坚持,一代代的努力呵护,才能使中华文化和汉字语文得以在海外传承,使华文文学得以发扬光大。

东南亚地区的女作家在上一世纪七八十年代已作为一个群体涌现,并迅速发展,在文坛上不让须眉,尤以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为最。深广的现实生活和哲学的思考显示出女性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阔的视野。限于篇幅和字数,本书收入的不一定是作家的代表作,但多为作者反映新世纪生活风貌的精心创作,具有新时代的地区特色,希望藉此引起读者和研究者的兴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欣赏、来评估这个地区独特又多姿多彩的文学成就。

感谢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方鹏程先生及编辑部各位同仁在文学书籍出版的困境下,继《漂鸟》一书出版后,再次支持出版《归雁——东南亚华文女作家选集》,为海外华文文学史的研究又提供了一份崭新的资料。

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的策划,痖弦先生的指导,文野长弓和林楠两位先生全程参与编审工作,在此致以谢忱。

感谢陈鹏翔教授、白舒荣女士为本书写序,他们独特、专业的见解是对读者的导读,对作者的肯定,也是对编者的激励。

我们感到荣幸的是自征文消息一发出后,立即得到东南亚各地老中青三代作家的回应,这里有成名的资深作家,也有东南亚新生代女作家的领军代表,更有初试啼声的文坛新秀,是她们的生花妙笔将南洋的万种风情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当然我们更要感谢泰国的梦凌和杨玲、马来西亚的爱薇和菲律宾的靖竹这几位作家朋友的协助约稿和催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