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慢慢来》是一本生活气息很浓,又颇有专业知识的著作,它的两位作者李欣阳、朱志彤是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的年轻人。书中的描述充满了作者对学校的留恋,对所从事的律师工作的新鲜感,显示了她们从学校生活到律师实践的逐步适应进程。
这本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通篇都是作者的亲身感受,没有一点虚伪和夸张,很值得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律师慢慢来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作者 | 李欣阳//朱志彤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律师慢慢来》是一本生活气息很浓,又颇有专业知识的著作,它的两位作者李欣阳、朱志彤是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的年轻人。书中的描述充满了作者对学校的留恋,对所从事的律师工作的新鲜感,显示了她们从学校生活到律师实践的逐步适应进程。 这本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通篇都是作者的亲身感受,没有一点虚伪和夸张,很值得阅读。 内容推荐 着手写这本书时,我们,阳阳和小彤,正就职于国内一家主要从事非诉业务的知名律师事务所。从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到最终选择成为一名从事非诉业务的律师,经历了从实习生到律师助理,进而到执业律师的转变,并且在律师事务所一直做到三年级律师。截至本书完稿之日,阳阳已经在一家金融投资公司从事法律合规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而小彤也跳进另外一家律师事务所,并同时准备着去美国读JD,坚持走着律师这条“不归路”。 我们之间颇有缘分,同一天进H所,且被分配到同一个小办公室,在那个小屋共同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时常互相讨论问题,甚至为某一个小问题争执不休;我们互相抱怨工作的繁重,抱怨客户无礼无知还要求甚高,抱怨老板Push得太厉害;我们中午和晚上一起吃饭,一起聊感情、聊电影,憧憬着各自遥不可及的梦想;更多时候,我们互相安慰,甚至给对方出一些可笑的“馊主意”,一起苦中作乐……很庆幸,我们相互理解,彼此鼓励,分享各自的业务心得和劳动成果,在人与人之间竞争激烈的社会成为了可以带给对方温暖的知心好友。因此,这本《律师慢慢来》,也是我们可贵友情的结晶。 《律师慢慢来》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通篇都是作者的亲身感受,没有一点虚伪和夸张,很值得阅读。 目录 年轻人需要的三个东西 坚守者言——从学法学到用法律 自序 第一章 法学院——积蓄力量 第一节 听阳阳讲中国顶级法学院的学习经历 第二节 小彤繁忙但盲目的大学本科生活 第三节 如果本科四年重新来过——小彤的感悟 第四节 法律技能初养成——小彤误打误撞的经历 第二章 艰难的选择与被选择 第一节 道路很狭窄需要细思量 第二节 如何得到主流律所的Offer 第三节 实习期间的生活——往事不堪回首 第四节 如何处理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关系 第三章 初入律所的菜鸟 第一节 法律研究 第二节 法律尽职调查 第三节 常用法律英语技能 第四章 初级律师的成长 第一节 A股首次公开发行与上市 第二节 外资并购交易 第三节 商事仲裁 第五章 形神兼备的非诉律师 第一节 内外兼修很重要 第二节 我们的生存法宝 第六章 痛并快乐着的工作与生活 第一节 工作有多累? 第二节 生活有多苦? 第三节 工作有多不稳定? 第七章 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Legal Scnse与知识分子的傲骨 第二节 “这是一个令人迷茫、困惑和痛苦的职业” 第八章 结语——你们准备好了吗? 附录 学弟学妹的常见问题及回复 试读章节 我的本科四年是在TJ大学(以下简称T大)度过的。尽管直到现在,我仍然固执地认为,没有师资和财力办法学的理工科大学,就干脆不要误人子弟,但是,对于T大,我还是一直怀着一份亲切感的,毕竟是培养我四年的母校。相对封闭的氛围反而陶冶了学生淳朴的性情,在教学软件与硬件皆非常困顿的情况下,学生反而谦虚且奋发图强,没有那些自以为是的坏习气。现在回想起来,至少在大三走出T大校园以前,我活得还是很充实、很开心的。 在我就读于T大期间(1999年至2003年),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现已更名为“文法学院”)法学系,像很多二流、三流、不人流的法学院系一样,没有自己的教学和办公场所,我们一直和精仪学院共享一座小二楼作为法学系的大本营。其实据我所知,法学系也就占据了里面两三间办公室作为系主任和其他行政人员的落脚之处。对于我来说,这个法学系基地唯一的意义就是每学期开学时查课表的时候去一次,期末查考试成绩的时候去一次。我们上课像打游击一般,不是占用其他学院的教室,就是在阶梯教室,印象中,好像就没有一间教室是相对固定给法学系教学和自习用的。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室,大家每天上自习也就没有集中而固定的地点,可能都是依据个人的喜好,选择离宿舍比较近的、相对便利的其他学院的教室自习。因此,占位子就成了每天永恒的主题,这好像是我上学时T大里面的一道风景,上课要早去占据有利的位子,自习也要提前扔在桌面上一本书,以示占领,否则就会流离失所,没有安全感。 其实,我对这个大学的住校生活真是一点没有发言权,因为我只在学校里住了两个星期,就因为嫌每天占位子、吃饭、洗澡太奔波劳碌,自己的作息时间太不规律而无法配合宿舍内其他六个室友,彻底放弃了对于自由的渴望,搬回家里居住。我家离T大骑车也只有15分钟的路程,非常便利,存在实现的可能性。因此也就省去了大学生活中最为劳心劳力的部分,节约了很多时间和脑力。真的,在住校的那段日子里,我每天都早上六点多和室友一起起床,去食堂吃早点,然后去占位子上早自习,上午一般四节课,然后要为下午自习占位子,接着奔到最近的食堂吃午饭,中午要跟着大家一起午睡,刚刚睡着,就要在一通唔哩哇啦的广播声中顽强地爬起来跟着大家一起去上下午的思想政治课(一般毛概、邓论都是安排在下午)或是自习,晚上五点要赶去食堂吃晚饭(晚了会没得吃),吃饭前当然要为晚自习占好位子,吃完饭后马上成群结队地去上晚自习,搞到夜里十点左右,回宿舍打水、洗脸,十一点左右要躺下睡觉,否则别的室友会有意见。 唉!如果这就是所谓离开父母意志后的自由生活,我宁可不要了,因为我的生活会从此不自由了,学习也无法自由。我习惯在安静的地方看书,不喜欢被打断,最好一气呵成,特别是在安静的深夜我觉得最适宜读书。背书的时候一定要念出声音,念英语更是要朗读出来,这些都怎么可能在像菜市场一样的自习教室实现呢?在我印象中,走进自习教室放眼望去,满满的都是人头,人与人之间最多只有一个放衣物的空位,有谈恋爱的、有吃饼干或大饼鸡蛋的、有左邻右舍窃窃私语的、还有每隔半小时就要走动一下打水或去卫生间的。不好意思地说,我在自习教室根本没有办法把注意力放到书本里面,只要周遭有一点动静,都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抬头观望一下。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我还总是要提醒一下自己,毛主席还在闹市中读书呢,我应该克服困难。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克服,也因此可能错过了大学中最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部分。 如果问我在三流或不入流的法学院念书是一种什么感觉?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当时没有任何感觉,还以为那是法学院的常态呢!这可能就是愚民政策的意义所在,当无法也没想法与外界沟通时,就觉得自己括得很正常、很好。我们的法学系每一届只有六七十个学生的样子,老师当初也就十几位,我们班的班主任刚好是一位北大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在所有的老师当中真算是鹤立鸡群了,因此我们当时真是把他奉为天人啊,崇拜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没有学术权威,也就没有所谓的学术,我们只有学习,并且大部分是自学,师生依然延续着高中一般的教学和学习模式,统一买一本教科书,上课老师在前面念教科书,我们在下面狂记笔记,考前划范围,其实就是划笔记,考试内容一般就是名词解释、选择题、论述题等,基本上只要有了笔记,一学期不上课也可以顺利通过考试。印象中只有于语和老师的中国法制史和西方法律思想史,可以说是脱离了照本宣科的讲学模式,让我们见到了一位以教授知识为毕生追求的老师所应有的风度和态度。现在想想,老师也真是不容易,偌大一个法学系只有一位法史老师,中的西的全都信手拈来,这在那些权威人士扎堆的法学院里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P14-16 序言 本书是一本生活气息很浓,又颇有专业知识的著作,它的两位作者(其中李欣阳,即书中的阳阳,是我的学生)是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的年轻人。书中的描述充满了作者对学校的留恋,对所从事的律师工作的新鲜感,显示了她们从学校生活到律师实践的逐步适应进程。 这本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通篇都是作者的亲身感受,没有一点虚伪和夸张,很值得阅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固然需要学术著作,它可以告诉人们如何进行理论思维。但同样也需要感受深刻的朴素之作,它可以给人们人生哲理。本书属于后者。从书中看,每个人都需要三个东西: 第一,求知欲。本书表达了作者对学校的无限留恋。应该说,留恋学校表明学校固有留恋之处。学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学生从学校开始懂得如何谋划自己的人生。当年轻人因在学校学习而有所得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学校生活太短暂,毕业后还会留恋学校生活。并且,越是求知欲强的年轻人,越会学而后知不足,留恋学校实际是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是应该鼓励的。 第二,新鲜感。新鲜感虽会不断变化,但新鲜感可以使人对特定事务产生兴趣,激发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如果一个年轻人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没有新鲜感,对工作不热心,马马虎虎,不仅不会创新,也难以取得工作成绩。所以,新鲜感是很可贵的。 第三,适应能力。提高适应能力是所有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而言,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容易将一切都想得很美好,似乎进入了一个理想国,对困难缺少准备,所以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这是缺少适应能力的表现。实践表明,谁的适应能力强谁的进步就大。书中对适应能力的描述很值得关注。 年轻人善于总结,将自己的人生感受、体会写出来进行交流,是难能可贵的。我相信,阅读本书会有与阅读其他书不同的感觉,它将使读者有新的收获。 我热烈欢迎它的问世。 王保树 2010年9月12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通篇都是作者的亲身感受,没有一点虚伪和夸张,很值得阅读。在我们的生活中,固然需要学术著作,它可以告诉人们如何进行理论思维。同样,也需要感受深刻的朴素之作,它可以给人们人生哲理。本书属于后者。 我热烈欢迎它的问世。 ——王保树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认真地看完了这本挺厚的书,一些章节还看得有滋有味;当然其中的不足之处,也让我扼腕叹息;偶尔还有几分要与作者讨论的冲动。 掩卷之余,我不得不琢磨,是什么使我有了这样一次奇特的阅读经历? ——侯欣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