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了凡四训(详解版)(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明)袁了凡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袁了凡著的《了凡四训(详解版)(精)》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的书籍。全文分四个篇,作者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作者简介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他在禅学、民生、农业、教育、军事、历法、养生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作为“平民思想家”,袁黄在当时家喻户晓,名噪一时。注译者邱高兴,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计量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佛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等,发表论文多篇,著作有《清代禅宗隆兴》等。

序言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于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
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
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
士,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
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万
历二十年(1592年),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
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
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
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年)追叙袁了
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年)人祀
魏塘书院“六贤祠”。
   了凡先生家里并不富有,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家居
生活俭朴,每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不管公
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这当中,了凡先生写
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儿子袁
天启,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
   在《了凡四训》里,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
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
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柬缚手脚,要自强
不息,改造命运。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
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
改造自己的命运——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
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
   《了凡四训》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
,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华文化,所以数百年历
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
书”,尤其被佛教界称赞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的典范而
广为印行,流传足有几千万册。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最
为推崇,读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
者,取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也。’”并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
智慧之书。时至今日,《了凡四训》仍然是脍炙人口、滋
育身心的杰作。香港中华道德学会赞美袁了凡以“改造命
运的精神,创造自己的幸福,以及社会、国家,乃至全人
类的光明前途”,称此书是创造幸福的宝典。袁了凡及其
《了凡四训》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造社会产生了重
大影响。在宗教界,在日、韩、美、澳以及东南亚等地,
袁了凡享有极高的声誉,目前有几十个专门的研究机构。
   作为一本劝善书,《了凡四训》在民间被广泛传阅。
考虑到此书流通的广泛性,我们在评注此书时,为了便于
大家的理解,本书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四部分,
并且彼此照应,语言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段落的划分,我
们遵循既要便于解读又要照顾文意叙述完整的原则,突出
文章的层次感。本书的注释和解读力求详尽,并做到有根
有据。因为原文涉及到很多传统文化名词概念,不易于读
者的阅读和理解,所以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尽量将相关
的背景知识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同时尽量照顾到文章的
原意,对原文予以评点和阐发,并结合历史典故,相互印
证推演,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导语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
   袁了凡著的《了凡四训(详解版)(精)》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四部分,并且彼此照应,语言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段落的划分,遵循既要便于解读又要照顾文意叙述完整的原则,突出文章的层次感。本书的注释和解读力求详尽,并做到有根有据。

精彩页

   命由己作,福亦己求
   【原文】
   余问曰:“然则①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②。我教典③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④欺人?”
   【注释】
   ①然则:那么。
   ②明训:明确的训诫。
   ③教典:佛教的经典。
   ④诳语:自大的、自负的、欺骗的迷惑人们的话。
   【译文】
   我问道:“那么命运可以逃开吗?”云谷禅师说:“命运由自己创造的,福由自己求。《诗》《书》中所写的,的确是明白的训诫。佛经里说,一个人求富贵就得富贵,求儿女就得儿女,求长寿就得长寿。说谎是佛家的大戒,所有佛菩萨又怎么会说谎欺骗人呢?”
   【解读】
   对于云谷禅师所做出的解释,了凡先生是不能理解的,特别是关于命运的定数和变数的问题。在了凡先生的心里面,他还是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的命运已经在出生的那天就注定了,就是孔老先生所推算出来的那样。其他人的命运也是一样的,也都是从生下来的时候开始就是被上天所注定的。既然命运是注定的东西,那么怎么可能存在着变数呢?怎么可能被随意地改变呢?了凡先生就继续问云谷禅师:“难道一个人真的可以不按照被注定的命运走下去吗?”
   云谷禅师回答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整段话中看似没有直接去回答了凡先生所提出的问题,但是仔细地品味一下就会发现,云谷禅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个所谓的上天注定的命运确实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如何改变还是需要靠自己去创造的,意思就是说想要改变命运需要自己的努力。
   云谷禅师本身是承认命运的存在的,对于世俗所讲的命运,他也是持有一个肯定的态度,正如他前面所说的“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对于命运的定数这一方面,他是认可了凡先生的。但是了凡先生认为命运中只存在着定数,而云谷禅师却认为命运不光有定数,还有变数,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
   其实了凡先生和云谷禅师这两种观点上的区别,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之间的区别。了凡先生的想法属于是宿命论的思想,宿命论的思想认为“人的命天注定”,一个人的命运从出生的那天开始就是上天所注定好的,是不能够被改变的,人只能按照既定的命运走下去;而云谷禅师的思想其实也就是佛教所一直坚持的思想,那就是创命论思想,创命论思想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没有人能够决定别人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是有自己去创造的,就算是人在出生的时候被上天赋予了一个命运,也是可以通过一个人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改变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想要有一个好的命运,就需要自己去努力,自己去改变。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意思就是说命运是可以由自己创造的,福报也是由自己去求来的,不是别人施舍来的。关于这一点,在古代的典籍中就有明确提到过。例如《诗经》之中就有“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就是说不能忘记祖先的意旨,努力修养自身的德行。长久地顺应天命,才能求得多种福分。这就明确说明了所谓的命运和福报都是自己去争取来的,而不是别人给的。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创造的,遇到困境时,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必须好好地反省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人的福报也是要自己去争取的,如果一个人受到的祸患太多,这种时候也应该努力地反省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做出的恶行太多,善行太少,是否应该去多多行善了。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
   所谓“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这句话就更是明明白白地说明人的命运都是靠自己去创造的,想要得到某种命运就需要向着那种命运的方向去努力。这句话不是云谷禅师随便说的,而是佛教的经典里面说的。
   这句话其实也可以说是古人对佛教的认知的真实体现。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很多人在遇到大的事情的时候,一般都会去求神拜佛:比如说出征打仗会向佛祖祈求平安;生活不顺利也会去向佛祖祈求保佑;不孕不育也会向观音求子;病人膏肓也会向佛祖祈求早日康复……这些全都表现出了人们对佛教的信任。
   那么佛教真的就是有求必应的吗?当然不是,佛教的有求必应也是有条件的。对于这一点,章嘉大师就对佛门的“有求必应”有着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倘若在佛门中有所求,若要有求必应,就要懂得佛的理论,掌握一定的方法,不能盲目地去求。倘若要求福报,那就得消除自身的业障,进行自我修炼,弃恶扬善,广结善缘,这样才能得到善果。这样去求,内心的大小愿望,就都可以实现。
   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真正地想改变自身的某种境况的话,不是靠向佛祖诉说和祈求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自身去努力,达到改变这种状况的条件。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一个人想要改变的东西自然而然就改变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6: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