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魂系长白山--魏拯民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郭肇庆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魏拯民是位伟大的爱国者,他曾经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成员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他以长白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和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政治委员而载入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册。他那视祖国的命运胜似自己生命的爱国情愫,他那为祖国为民族不畏艰苦牺牲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令我感动不已。本书精选了其人生精彩片断,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回顾了其传奇的人生经历。

内容推荐

他是中共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代表团的成员;

他是长白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杨靖宇的战友,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政治委员;

他患有严重心脏病,应该留在莫斯科治疗,但他却带着重病回到长白山抗日战场。他把抗日救国、拯救民族的危难作为自己的使命;

他挽救了东满的危机,他促成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组成,实现了长白山抗日游击区的统一;

日本侵略者曾以万金收买他的头颅;

他靠吃松树皮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在临终前曾经对战士们说:人的一生会忘记许多人和事,但永远不能忘记父母和祖国。这是永远不可改变的根。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自豪,而骄傲;我们要用人类最伟大的爱去爱我们的父母,去爱我们的祖国。

他的名字叫魏拯民,就是本书的传主。

目录

有关此书的话(代序)

搏击中流

生命的呼唤

少年心事拿彩云

父亲向他说出了“不”

红色的五月

莘莘学子挑战“土皇帝”

爱河上的寒流

破碎神州日已曛

古都行

故园魂断

《锄耕》问世

旧仇新恨云山千叠

“小巴黎”的哭泣

阿辽莎妈妈和秀珍嫂

祸起萧墙

五个手指和一个拳头

他乡虽好非故乡

长白山根据地的构思

史忠恒归来

长白山的朝霞

战友情深

龙岗风云

中山狼的疯狂

望断关山信息迟

激战犹酣时

辑安“普及战”

北上

麈兵牡丹岭

满天风雪动地哀

长白山啊,我的祖国啊

试读章节

搏击中流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见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杜荀鹤:《小松》

山西是个文物古迹最多的地方。山西是个煤炭产量最多的地方。那里深厚的文化底蕴,那地下丰富的热能资源,恰似一文一武,文武之道抚育出无数的英雄人物,彪炳日月,俊采飞扬。

巍峨连绵、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苍山如海。每一座山峰都镌刻着一段英雄史话,大地的华章。

那是距今很久的事情,发生在太行山中的祁县子洪镇。

1924年7月中旬,一位少年从屯留搭乘马车北上。不久前,他经历了两件喜事,一是鸾凤之喜,被称为“小登科”,是人生第一大喜;另一个喜事,是在“小登科”之前收到一份入学通知,考上了山西省立第一中学,那是全省莘莘学子俊秀咸集的名牌学校。少年能够在全班同学中独占鳌头考入那所众人景仰可望而不可即的名牌学校,那是他勤奋聪慧的结果,在读私塾时,他就以倒背《论语》而为人赞叹。青春的心是美丽的纯净的,他的那颗心有过许多梦想,他想成为一个像小溪自由流淌云雀自由歌唱的音乐家,也想成为一个描绘山河秀丽天地人三才和谐的画家。少年怀着双喜临门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颠簸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他第一次离家独自远行,太行山秀丽的景色使他感到生命和大自然同样美好,世间,人与自然在唱着同一首欢乐的歌。路,穿过山岭,跨过河流,越过村庄,走向远方。他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犹豫,勇敢地面向未知的未来,去迎接风雨的挑战,去追求憧憬中的梦想。

风雨果真迎他而至,马车到达祁县子洪镇那天,突然大雨降临。一夜过后,天空依然浓云密布,大雨滂沱,如倾盆不止,真是天有不测风雨。人们急需雨的时候,太阳如火,天空连条云丝也不见;不需要雨的时候,那天空就像被捅漏了一般,大雨下个无止无休。“天无言”,当然不管不问人间的疾苦。

一连三天,大雨倾注连绵。少年滞留在旅店里,他翘首企盼,那无休止的大雨令他无限焦急,因为新生报到日期迫在眉睫。他的心已经穿过那雨幕飞往太原。

同路的一位客商,对他开玩笑说:“天漏了,等女娲来补它吧!”

少年笑了,说:“天何言哉?”

商人愣了一下,问道:“你念过《论语》?”

少年没有回答。

“看不出,看不出……”商人喃喃地说。

人类和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是在“看不出”、“想不到”中存在和发展的。谁会看出,一棵刚出土的嫩芽几十年后将长成参天大树?谁会想到,一条小溪会是长江大河的源头?

天终于停止了它的淫威,乌云已经散去。但泥石流掩埋了道路,河水也涨出了槽,车辆已无法通行。

少年在焦急中几次来到观昌西源河边,望着那暴涨的河水翻卷着巨浪,踟蹰徘徊。

观昌西源是一条野马河,它平日潺潺而淌,温良恭俭让,一旦遇到连绵暴雨,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立刻撒欢地暴啸奔腾起来,卷动起的浊浪滚滚,翻腾咆哮。流经子洪镇的一段更是凶猛异常。此时,不要说没人敢泅水过河,就是有船也没有人敢于撑渡,因为那河水实在是过于凶猛,没有急事谁愿意去和它较量高低。  暴雨过后的第二天,天晴日朗。傍晌时分,观昌西源河岸边走来一位少年,他留着平头短发,面颊红润,眉清目秀,上身穿着白色小褂,下身是土布蓝长裤,脚上穿一双圆口青色布鞋,手里提个小包袱,步履坚定,通身透出一股刚毅果敢聪慧之气。对岸田里有几个农民看见了他,他们正在侍弄庄稼,没有理会他的行动。连日的暴雨降了一场灾难,大雨冲毁了庄稼,忙了一春带八夏,汗珠子掉地摔八瓣,一场辛苦化成了东流,又是一层重负即将压在头上,愁苦已经填满了心头,哪里还有心思去注意一个孩子的行动。河水那么大,那么急,有天大的事情要过河,看看那翻滚的激流也只好折身回去。但这只是那几个农民的认识,也是许多普通人的认识,对于勇敢的人只能是例外。

一条彩虹凌空而起,俨如天地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雄伟壮丽;俨如宇宙的旗帜,绚丽缤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曾经把虹作为旗帜,“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耀。”

“哎呀,不好……”

突然,一位农民惊叫起来。他急切地呼喊着:“快来呀!快来呀!”

还在田里劳动的几个农民,随着那喊声一齐跑上堤岸。他们朝着同伴的手势看去,在湍急的河水里,少年正劈波斩浪奋勇向着这岸游来,他像一条游鱼搏击激流。少年惊人的勇敢,令岸上的农民发出一声声赞叹:

“你看他的水性有多好!”

“这孩子可真有胆量!”

“说不定他有吗急事呢!”

“哎呀,不好……”

农民们一齐呼叫起来。一个大浪朝少年扑过去,在他的头顶掀起一堆浪花,吞没了他的身躯。

“救人哪!”

“快来救人哪!”

“救人哪……”

河岸上响起一阵焦急的呼救声。不会游泳的农民,只有不断地高声呼喊求救,他们的仁爱善良,他们的担心无奈,全部包含在那焦急的呼救声里。

波涛在奔腾着,浪花里露出了少年的头,那个小包袱依然擎在他的手里,浮在水面。

少年顺流向下漂去。

岸上的人,跟着他的身影顺流奔跑,不断地向他发出一声声鼓励的呼喊。那是对生命的呐喊;那是生命在同恶浪搏击。

天道酬勇,在一里多远的河道拐弯处,少年抓住一根柳枝,终于游上岸。

岸上的农民看到这一幕惊心动魄的情景,不啻是自己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斗,一个个绷紧的心,终于松了口气。他们欢快地跑上去,帮助少年拧干衣服穿上,然后把他领进村里。

少年同激流搏斗后,显然有些疲倦,他坐在一家门前的老槐树下,背靠树干,微闭双眼。一位好心的老奶奶送来两个刚出锅的热馍和一碗姜汤,还有一位老汉拿来一碟咸菜。吃了食物,他的身子渐渐舒展开来。

这时,乡亲们都好奇地问起他的来历。少年似乎不愿讲他的家世,也不肯多说话,他只是说,他家住屯留县城北王村,到太原去上学,因为还有三天就开学了,怕误了开学日期才抢险过河的。他虽然并没有讲多少话,但,人们都看得出,他是个坚强刚毅的少年。

少年站起身来,朝乡亲们深深地施了一礼。在一片挽留声中,他踏上了继续北上的路。

风和日煦,山林葱郁,古老的太原城和那川流不息的汾河,正在呼唤着一位勇敢少年的到来。  这少年名字叫关有维。他这年16岁。在此后的16年里,他曾经用过9个化名:魏锄耕、魏拯民、魏民生、魏明胜、李新良、张达、冯康、冯铿、董介南。这9个化名,每一个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故事,每一个都是一座永恒的纪念碑。

巍峨而高耸的山岭,那是大地的脊梁。他从太行山走向长白山,山岭相连,情缘相系,因为他是大山的儿子。

长白山的崇山峻岭中,树立的一座纪念碑上镌刻着他最后留在人间的名字——魏拯民。

……

P1-4

序言

有关此书的话(代序)

《魂系长白山——魏拯民传》能够付梓面世,如同十四年抗日战争走过漫长崎岖而艰难的路,尽管它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总算可以告慰先驱者的英灵于九泉了。

魏拯民是位伟大的爱国者,他曾经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成员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他以长白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和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政治委员而载入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册。他那视祖国的命运胜似自己生命的爱国情愫,他那为祖国为民族不畏艰苦牺牲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令我感动不已,并且激励我写成了这部《魂系长白山——魏拯民传》。

我着手写这部传记,起因于20世纪50年代我任职于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部。1957年,我写的《杨靖宇将军》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黑龙江、辽宁、吉林、延边四家人民出版社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商定联合出版一套东北抗联的人物丛书。为此,在寒风逼人的1958年初春,我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龚大章先生一同去沈阳,出席三省一州的出版工作会议,商定选题及分工合作的原则与细节。由东北烈士纪念馆主编,分别由顾为民、郭肇庆、温野、臧秀撰写的《李兆麟将军》、《抗日英雄魏拯民》、《镜泊英雄陈翰章》、《女英雄赵一曼》等,就是在那个条件下,于1959年由三省一州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

那个年代,正是全国人民为医治战争创伤,为建设新的中华祖国,奋发图强的年代,了解过去,了解前人流过的血和泪,了解过去和现在的传承关系,成为一代人的渴望。不忘先人,继承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那几本描述东北抗联英雄的小册子,应运而生,向世人展示了鲜为人知的东北抗战的艰难困苦,同时也展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抗战始于东北,经历了十四年的流血牺牲,那是一场历史罕见的艰苦卓绝的战争,惊天地泣鬼神,令人“长太息而掩涕”。

平心而论,我对自己写的《杨靖宇将军》和《民族英雄魏拯民》,因其内容单薄、文笔粗陋一直难以释怀。但米已成熟饭,再做谈何容易。况且我的工作又几度变迁,从1963年便远离东北抗战史研究而他去。

1976年,老天赐我一段难得的空闲,我终于可以翻开那些尘封已久的资料、采访笔记,重写魏拯民的传记。

那是我自塔山阻击战负伤在医院里躺了9个月之后所得的又一次长时间休闲时光。感谢当时我所在的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给了我这样一段难以忘却的休闲。于是,我疯狂地奔跑,像从饥饿里爬出来的饿汉吞噬着档案资料。所到之处,我遇到的礼遇、关照、帮助,使我感到了人性的复苏、真理的回归,看到了受人尊敬爱戴的东北抗联重新获得它光彩的地位,我为之心动不已。

在北京,我重访魏拯民的故知、同学、战友,原本已是寥若晨星的抗联夙将,经过一场风暴所存无几。冯仲云、伊俊山,还有魏拯民的同学宋冠英、李赤路等,都已撒手人寰。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深感对不起他们当年夜以继日和我长谈时所寄托的希望与等待。

记得那是1961年的仲夏,冯仲云就任水利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时,住在北京西单手帕胡同。他白天忙于公务,无暇接受我采访,只能安排在晚上下班之后,在他家里与我见面。他的工作十分繁忙,每晚下班回家已是七八点钟,一边吃饭一边和我交谈,从繁忙的公务里转向对昔日战场的回忆。他给我讲杨靖宇,讲魏拯民,讲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讲长白山游击队吃草根树皮的艰难困苦,讲小兴安岭游击队在暴风雪之夜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每讲到那昔日的十四年艰苦抗战,他都激动不已。他对我说:“1945年,我和彭真同志在沈阳见面时,彭真同志对我说:‘我们共产党人二十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件,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彭真同志说得很对。为了抗日救国,我们当年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人们所难以想象的,语言和文字难以描述其深度和广度。”

有一天,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那是我们部队西征那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天上终日飘着青雪,地上的积雪没膝深,北风刮得树枝呜呜响。冷得人不敢解裤带大小便,因为手露在外面一会就冻僵,再想系上裤带手已不听使唤了。在刺骨的风雪中,食不饱腹、衣不暖身,干部战士最需要的是火,能有一堆火烤烤手烤烤身子,那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可是,为了部队的安全利益,再冷也不能生火取暖,任凭残酷的寒冷冻僵手冻破脸,听不到一句叫冷叫苦声。就在这天,在那被叫做“烟泡”的大风雪中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一个年轻的战士,他走到一堆挂满红叶的勃罗蕻前,蹲下身子不走了,他把双手伸向红叶似火的勃罗蕻,兴奋地呼喊着:“火,火,好火……”部队在风雪里前进了一段路,突然发现那个年轻的战士没有跟上来。当找到他时,他双手还搂着勃罗蕻,脸上挂着喜悦的微笑,但人已经冻僵了……

他讲不下去了,站起身,把脸转向窗外的夜空,摘下近视眼镜,用手捂着眼睛。我想起屈原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再次登上他在三里河的家门时,看到的竟然是一幅披着黑纱的挂像。薛雯大姐告诉我他被迫害致死的情景,令我心颤。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人,铮铮铁骨,为抗日救国浴血奋战十四年之久,不曾倒在日本侵略者的枪弹下,不曾倒在大雪弥漫寒风刺骨的战场上,却倒在阴谋者所制造的冤案里,因而更加令人悲哀。我的心随同薛雯大姐的泪水在汩汩发抖。

然而那个悲哀盼阴影还没有从我心头抹去,另一个悲哀又袭上心头。经过“刀耕火种”,《魂系长白山——魏拯民传》像一棵嫩苗在它即将破土出版的时候,却随着我的调遣遭到了令人悲痛的刀斧杀戮,无端地成了一场权力角逐中被宰的羔羊。

但悲哀的脚步并未停止,一个又一个纷至沓来。本已是弹痕与刀痕交织互映残破的躯体,因为那个吞噬生命杀手的癌症侵入,锦上添花,又留下一条深深的刀痕。

我的命途乖舛,灾难和疾病总是喜欢与我结伴同行。面对癌症留给我的暂短时光,我期望阳光更加明媚、鲜花开得更长久。可是,突然间我的视力消失殆尽,眼前一片模糊。医生说患了白内障,一对USA的晶体取代了母亲给我的原生态。然而视力依然故我,面前的书报是一片黑点,分不清笔画和个数;熟悉的人走到对面,我只能分出他的声音却看不清面容。医生说,你的白内障好了,但你还患有严重的黄斑变性,“你的照相底板坏了,全世界都没有治疗的方法。”我身上那两块USA弹片已经折磨我半个世纪,而今又多了一对USA晶体的累赘。舶来品取代原生态,得到的是更大悲哀。我已经忘却时光的流失,忘却了尘封已久的《魂系长白山——魏拯民传》。

在痛苦与忘却中,我度过了20世纪最后一个春节。记得少年时,过春节写楹联,开头总是写:宜入新春如何如何。那是生命的希望与憧憬,盼望春天带来吉祥、安宁,带来生机盎然。

一天上午,我接到一位陌生女性的电话,她在电话里传来的“魏拯民”这个名字,令我勃然心颤。放下听筒不久,李云桥女士春风似的敲开我的门。她是东北烈士纪念馆的研究员,快人快语,来得快,说话也爽快。

“听说您已经写完了《魂系长白山——魏拯民传》?”

“是的,不过那已是过去的事了。”

“为什么?”

“新的资料和新的认识,对它作了否定,许多篇章必须重写或补充。”

“您为什么不把它继续下去呢?”  “我已经没有写字看书的能力,已经成了废人。”

“不,我看您的精神很好。您应该把它完成,东北抗联三个路军的六位将领,已有五位的传记业已出版,唯有魏拯民的还没面世,这是个很大的遗憾,大家都在期待着您。”

长夜难眠,一声声催促,令我辗转不安,一种负债感油然而生。我默默地背诵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想象着左丘明失明后,著述《国语》的艰辛,那是何等坚强!想象着魏拯民在患着严重的胃病和心脏病期间,吃着松树皮,连五十步都走不了的情况下,依然在孜孜不倦为部队教育编写《政治读本》和指挥作战的困苦,那又是何等的坚强!我在体味着人生的苦难和苦难的人生,心浪起伏。不能自已。不屈服于苦难并且战胜它,那是对生命真正的热爱。

在涂完书稿最后一个字的那天夜里,天空星光璀璨,我看到了美的存在,在茫茫宇宙间,在我心里。

谨以此书献给新中国六十华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