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字元之,山东巨野人。他是宋代著名诗人,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改革思潮的发起者。此外,他直道躬行,还是以三黜闻名的宋代著名诤臣。他严于律己,也是在那个时代难得的清廉之臣。
潘守皎君这部《王禹偁评传》,考述其家世渊源,历述其仕途经历,评述其文化选择和政治主张,阐述其文学成就,可以说相当全面、相当深细地叙写出了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真实面貌及其所做出的历史业绩,可以让读者更完整、更具体、更深切地认识王禹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禹偁评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潘守皎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禹偁,字元之,山东巨野人。他是宋代著名诗人,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改革思潮的发起者。此外,他直道躬行,还是以三黜闻名的宋代著名诤臣。他严于律己,也是在那个时代难得的清廉之臣。 潘守皎君这部《王禹偁评传》,考述其家世渊源,历述其仕途经历,评述其文化选择和政治主张,阐述其文学成就,可以说相当全面、相当深细地叙写出了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真实面貌及其所做出的历史业绩,可以让读者更完整、更具体、更深切地认识王禹偁。 内容推荐 本书力求体现以下特色:其一、学术性和文学性结合。本书既是对王禹偁综合研究成果的集中阐述,也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文学传记,所以,在行文中有理性的观点阐述,也有感情色彩较浓烈的抒情和议论;其二、主题性和连续性的结合。本书将王禹偁在特定时期的思想和经历凝结成主题表述,但不中断对其人生经历的线性叙述,虽然也联系其前后思想和经历,其整体依然连续;其三、突出学术创新意识。本书将对很多问题进行了细致探讨,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学术观点;其四、突出展示宋代文化。本书在阐述王禹偁人生经历过程中,对所涉及的宋代典章制度进行了适当的介绍,以增加本书的知识性。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漂泊家世 一、悲歌可当泣 远望胡庸归——家世和生计 二、旧学君了泽 雄文列仙儒——王禹偁的后世子孙 第二章 青年时代 一、州民本是磨家儿 偶然相逢毕从事——早年的诗才文名 二、当年布素定交情 恨不同为出谷莺——与晁迥的师友之谊 三、万里辞家俱飘蓬 儿女情亲又结婚——王禹偁与张咏 四、忆昔逢君在邹鲁 翰林丈人东道主——直道之友:田锡 五、孤寒知有为霖望 未忍江头钓绿波——交往乡宦及两次应试 第三章 初历宦海 一、释褐来成武 携家别故乡——初仕成武 二、江涵千顷月 船载一蓬霜——远宰长洲 三、空江梅雨添幽郁 古县槐花锁寂寥——一段安定又平淡的日子 四、天生贾谊成何事 人间只得三十三——一份难忘的同年之谊 五、他年我若功成去 乞取南园作醉乡——一次赏心悦目的山水胜游 第四章 一任制诰 一、功名未立年犹少 争忍携琴去旧山——小官吏的大志向、大情怀 二、院吏报来丞相出 紫薇花影上东廊——一段春风得意的时光 三、明年再就尧阶试 应被人呼小状元——王禹偁对士子的奖掖 第五章 谪宦商州 一、何时重到此 驻马泪浪浪——初离京师的日子 二、官散且无过 俸微犹助贫——寓居僧院和典园自给 三、平生诗句多 山水谪宦谁知是胜游——王禹偁与商州的山水情结 四、脱衣换得商山酒 笑把《离骚》独自倾——王禹偁在商州的精神伴侣 五、荒城共谁语 除却访同年——冯伉等人对王禹偁的安慰 第六章 两制清华 一、今年看雪在帝里 瑶台琼树佳气浮——人生命运的回旋 二、若到苏台人问我 长官重拜紫薇郎——再任制诰 三、晓直银台作侍臣 暮为郎吏人埃尘——百日翰林 四、白公渭北眠春社 杜甫瀼西赁草堂——王禹偁的清苦生活 第七章 淮上专城(上) 一、三齐号难治 民瘼待良医——王禹偁的治郡理想 二、安得十万枝 长驱过桑干——对边事的关心 三、谁怜所好还同我 韩柳文章李杜诗——对古文运动的推动 第八章 淮上专城(下) 四、诗章因我盛 屏障遣谁描——王禹偁与琅邪秀色 五、为郎身渐老 自笑不归山——谪官淮上时的归隐情结 六、琼花芍药世无伦 久不题诗便怨人——王禹偁在扬州的花之缘 第九章 三任制诰 一、官途时态都谙尽 犹愧妨贤在紫薇——宦情的冷落 二、三入承明不知举 看人门下放诸生——王禹偁的人生憾事 三、多病相如犹未死 追思往事欲销魂——王禹偁与太宗的恩怨 第十章 黄州岁月 一、去年领郡在齐安 山州僻陋在江干——重领郡政 二、何处执《易》对茶茗 新筑竹楼韵最清——也是吏隐 三、他年文苑传 应不漏吾名——王禹偁诗文的整理和传播 四、元之昨夜悲谶兆 诤臣化作蕲州魂——最后的时光 余论 第十一章 文化选择 一、致君望尧舜 学业根孔姬——王禹偁文化人格的底色 二、福善与祸淫 斯言仅虚设——王禹偁的诋佛意识 三、老为儒术误 瘦爱道装轻——王禹偁的亲道意识 第十二章改革思想 一、无侈乘舆 无奢宫宇——王禹偁早期的政治理想 二、謇谔无一 言岂得为直士——王禹偁改革思想的初步展示 三、两衙决事官差我 五日延英诏问谁——王禹偁政治改革思想的成熟 第十三章 文学成就 一、放达有唐惟白傅 纵横吾宋是黄州——王禹偁的诗歌创作 二、想公风采常依旧 顾我文章不足论——王禹偁的散文成就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禹偁年表 附录二 《宋史·王禹偁传》 试读章节 王禹偁的后代子孙中,长子嘉祐、次子嘉言、曾孙王汾比较有名。因为王嘉言、王汾也以诗文著名,后人便称将王禹偁、王嘉言、王汾合称“济州三王”,以至于有“济州文人遍街巷,更有王街是诗乡”的美誉。 王禹偁于十年游学的时候成婚,娶黄氏为夫人,育有三子,长为嘉祐,次为嘉言,三子名无考(一说名嘉献)。王禹偁在《北楼感事》中写道:“一妻本糟糠,不识金翠施。三男无庶孽,讵爱纨绮赀。”他一生无论贫贱还是富贵,都不曾纳妾,妻子也俭朴持家,不施粉黛,儿子则都遵规守矩,不爱财货。 妻子黄氏非常贤惠,王禹偁一生仕途连蹇,她倾心相随毫无怨言。王禹偁谪宦商山的途中,山路漫漫,秋风萧索,黄氏义无反顾,怀抱幼子,徒步相随。“阌乡正南路,秦岭峭如削”,“妻孥亦徒步,碛砾不容脚”(《酬种放征君》)。在谪宦滁州的时候,颓败的城头上时常传来令人恐怖的猫头鹰叫声,让人联想起谪宦长沙的屈原、贾谊不幸的命运,她紧紧依偎着丈夫片刻不离。在王禹偁的诗句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情形:“瘦妻容惨戚,稚子泪涟湎”(《谪居感事》),“孺人泣我右,稚子啼我旁”(《闻鹗》)。她不是大户人家的娇嗔小姐,只是王禹偁相濡以沫的妻子。在王禹偁悲观失意的日子里,她总是用瘦弱的身躯相伴丈夫走过坎坷的人生路程。“知道由自宽,有亲强为乐”(《酬种放征君》),王禹偁把她作为可以“甘糟糠”的人生旅伴,儿子们把她作为可亲可敬的贤良母亲。黄氏后来被朝廷封为福昌县君,王禹偁死时遗言不为子孙乞官,她守着年龄尚幼的嘉言还有第三子,清苦度日。刘艘《赠兵部侍郎王公墓志铭》载,王嘉言“生十三岁而丁翰林丧,哀毁过甚,有成人之风,事母福昌太君以孝”。儿子的早熟和懂事,无疑是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 王禹偁的长子嘉祐,约生于太平兴国元年前后。王禹偁谪宦商州的时候,嘉祐从父亲左右学诗,并已经能对王禹偁的诗进行批评,事情可见《前赋(春居杂兴)诗二首,问半岁,不复省视。因长男嘉祐读(杜工部集),见语意颇有相类者,咨于予,且意予窃之也。予喜而作诗,聊以自贺》这首诗。在王禹偁的诗集中,直接写给嘉祐的诗就有《观邻家园中种黍示嘉祐》、《蔬食示舍弟圭并嘉祐》、《对雪示嘉祐》以及《与嘉祐同游宝应寺》等。说明嘉祐虽然不以诗名,但由于是家中长子,故而常常要照顾父亲的生活,并常常作为王禹偁思想感情诉说的倾听者。但关于嘉祐的情况,我们还是所知甚少。《涑水记闻》中有一段关于王嘉祐的记载,可让我们对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王元之之子嘉祐为馆职,平时若愚骏,独寇莱公知之,喜与之语。莱公知开封府,一旦问嘉祐曰:“外人谓劣丈云何?”嘉祐曰:“外人皆云丈人旦夕入相。”莱公曰:“于吾子意何如?”嘉祐曰:“以愚观之,丈人不若未为相为善,相则誉望损矣。”莱公曰:“何故?”嘉祐曰:“自古贤相,所以能建功业、泽生民者,其君臣相得,皆如鱼之有水,故言听计从,而功名俱美;今丈人负天下重望,相则中外有太平之责焉,丈人之于明主,能若鱼之有水乎?此嘉祐所以恐誉望之损也。”莱公喜,起执其手日:“元之虽文章冠天下,至于深识远虑,殆不能胜吾子也。” ——《涑水记闻》卷二 嘉祐虽然看起来有些愚钝,其实对于世事确实比较洞明了然。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寇准对王嘉祐的赏识,也看出嘉祐的学识以及对为官处世之道的深刻认识。比之王禹偁的直道行事,王嘉祐的处事观念似乎显得更为深沉、理性和圆通。寇准权知开封府的时间是咸平五年至景德元年,景德元年即人拜相位,可知他与王嘉祐的这段对话是在王禹偁去世一两年之后。其实,王嘉祐对于官场风习的认识在王禹偁从解州归来第二次任职京师的时候就有所表现。王禹偁当时被重新启用的时候,仅仅得到左正言、直昭文馆的差事,王禹偁满腹牢骚,嘉祐就曾提醒父亲也许应该疏通一下,王禹偁便写诗批评儿子:“吾儿娇骏未晓事,问我胡不私献酬?”(《对雪示嘉祐》)因为这样的事情既非王禹偁所能,也非王禹偁所愿。不过,王嘉祐虽然很早就入官职,也有对于官场的强烈体验,但《宋史》中关于他的记载只有“嘉祐官不显”一句话,宋人笔记中也少提及,王氏的谱牒中也没有嘉祐做官的记载。《续资治通鉴》卷55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光禄寺丞李永锡、奉礼郎王嘉祐,坐交游非类,不修检操,并责监酒税,永锡和州,嘉祐天长县。”这段记载说明,王嘉祐曾在朝做过奉礼郎,但因为交游不慎而被谪监酒税。奉礼郎掌管朝会、祭祀之礼,唐宋时属太常寺,从九品上,本来是一种品级很低的官,但因为掌君臣版位、祭祀之礼,因此,对于这类礼官的修行和检操还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其他地方便很少看到王嘉祐占做官的记载。其实,王嘉祐的岳父张咏为当时朝廷重臣,按理说,在仕途之中他也并不是没有任何门路。但王嘉祐对父亲是了解的,父亲断然不会同意他利用裙带关系谋求禄位。P16-19 序言 会友——同为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员——潘守皎君见访,携来他撰写的《王禹偁评传》书稿,邀我作序。我虽然于宋初这位“开欧(阳修)苏(轼)先声”的著名文学家向无研究,难以说出中肯的意见,却还是爽快地应承下来。其中一个原因是:我是山东人,大半生在山东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敬重乡邦先贤,每见到会友整理出山东古代文学家的文集,作出研究山东古代作家作品的论著,总有种欣慰感,还往往情不自禁地应著者之邀为之写一篇短序,自知不能为之增色,要在表述一下我欣喜赞美的心意。 王禹偁是宋初改革派的先驱,又是著名诗人,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诗、文都有后世广泛传诵的名篇。他生平仕历大体清楚,史有定评;其文学成就,身后不久便得到了文学大家如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推重,后世并无异词。近世著作如林的文学史,无论是通史、断代史、文体文类史,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评述到,专论其诗、其文、其文学主张的亦复不少。然综合研究其人其事、其诗其文的论著尚阙如焉。单篇评传性的文章固然有之,但限于篇幅,只能是画出其人的一个粗略轮廓而已。潘守皎君这部《王禹偁评传》,考述其家世渊源,历述其仕途经历,评述其文化选择和政治主张,阐述其文学成就,可以说相当全面、相当深细地叙写出了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真实面貌及其所做出的历史业绩,可以让读者更完整、更具体、更深切地认识王禹偁。 我粗略地通读了《王禹偁评传》书稿,由于向无研究,现在也无暇检读有关的文献,仔细推敲书稿之得失,这里只能谈一点粗略的印象。潘守皎君对王禹偁的研究非常认真,而且用心甚细,涉猎了相当充足的历史文献资料,更充分利用了王禹偁本人的各类作品,不放过看似无关宏旨的细事,对事实清楚而无争议的事情也总是努力研讨、辨析,这样便扩展了传主的生活内容和历史厚度,也就克服了认识上的些许偏颇。这部《王禹偁评传》的价值,或者说它的创新性、可读性,正在于它内容的丰富和记述的深细,其中提供出来许多有意义、有意思的信息。 据潘守皎君介绍,《王禹偁评传》最有新意的地方之一,是对王禹偁与当时居官或未入仕的文人学士的关系的研究,我亦深有同感。王禹偁曾三入制诰,三次谪官商、滁、黄数州,宦海沉浮,涉历颇广,交游人物甚多。这些人中有的是高官和文化名流,如曾居相位和编撰《太平御览》等三大类书的李防、曾官翰林学士承旨并三典贡举的宋白、真宗朝的名相寇准,另有与王禹偁仕历相近的师友田锡、晁迥、张咏、罗处约,还有王禹偁曾提携过的孙何、丁谓,也是名载史册的人物。丁谓还是个大人物,虽然他后来做了高官,为谄谀皇帝大造宫观,伪造祥异,勾结内侍和女道士,为世所不齿。《王禹偁评传》据传主的《小畜集》和有关文献,随传主生平行迹,发掘出与之有交往关系的人物多达三四十人,就相互赠答唱酬的诗文,揭示出传主与他们的关系,传主彼时彼此的境遇、心态、情志。不论是称颂、慰藉、鼓励,还是规劝、讽喻,都表现出传主真实的性情,其中还往往透露出一些细微的事情,对认识传主却并非无意义。譬如,我们从中知道了王禹偁青年时代曾受到当时任济州团练推官后任宰相的毕士安的赏识、指导,毕士安好学、清正,自然对青年王禹偁产生正面的影响,焉知王禹偁好学读书、为官正直没有受到毕士安的言传身教呢。他入仕后与朝中文化重镇、白体诗人李防相识,从而与李氏父子结下了很深的渊源。王禹偁与李防年龄和地位都相差悬殊,在京师时,他就曾献诗李防,希望得到这位前辈诗人的推举。后来,王禹偁谪宦商州,还曾寄诗李昉,诗中有“应念前年寄诗客,谪宦无俸不胜贫”之类的话,也是希望时任宰相的李防能对他有所帮助。李防的儿子李宗谔还给贬官商山的王禹偁写了一封极具慰抚意味的书信,由此我们知道同为白体诗人的王禹偁和李防,不只文学旨趣相近,生活上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王禹偁有了名位之后,也喜欢奖誉后进,来谒请益的举子甚多,他经常耐心与之交流处世为文的心得。他提倡古文的主张,大都是与孙何、张扶等人的赠序、书札中表述出来的。王禹偁对后进的丁谓曾盛赞其才学,尔后两人的性情、行事相异,王禹偁曾告诫其勿“与世浮沉,自毁名节”,丁谓不悟,后来成为以欺妄乱政的佞臣。《评传》正是通过对王禹偁与当时许多人物的交往关系的发掘,大大丰富、深化了对王禹偁的认识的,这也使本书成为一部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可读性甚强的文学家评传。 袁世硕 2009年6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