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民俗万年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静荺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商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内容经典,万年历是千百年来深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经典历书,本书仿照传统历书的形式进行编排,保留了历书的传统色彩,详尽介绍了中华蔚为大观的民俗文化,凸显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数据科学,书中列出了1930-2050年共121年的年历,采用了天文机构发布的新科学数据,纠正了旧版万年历中月大、月小及节气时间上的错误;查阅方便,万年历广泛的用途是农历与公历之间的换算,本书采用世界通用公历和农历相对照,并用图表形式详细列出了1930-2050年的年月日和二十四节气,一目了然,便于查阅。 目录 上篇 中华民俗文化 第一章 各地民风 白山黑水 狗拉爬犁——白山黑水间的交通工具 打糕、冷面——风味独特的朝鲜族美食 木屋、窝棚——富于野趣的大、小兴安岭民居 “坐福”“开脸”——满族婚礼仪式 悬弓、抓周——辽宁满族的古老习俗 扭秧歌——东北地区老少咸宜的游艺活动 二人转——情味难舍的东北乡土艺术 大河上下 “二十八,蒸枣花”——地域特色浓厚的河南年俗 住窑洞、贴炕围——冬暖夏凉的陕北民居 百家衣裳百家饭——带有河南梆子味的中原习俗 “随身饭”“离娘肉”——豫西地区的古老婚俗 “坐帐”“上头”——寓意吉祥的陕北婚俗 元宵闹花灯——流光溢彩的民间节日 遛鸟、养鱼——八旗子弟的游艺遗风 斗鸡——盛行在开封的民间风俗 正月十五闹社火——黄河流域的传统民间节庆 挠羊赛——摔跤摔出媳妇来 江南江北 “谢蚕花”“轧蚕花”——丝绸之府的蚕乡禁忌 “女儿酒”陪嫁——绍兴地区的传统婚俗 吊脚楼——古风犹存的湘西民居 乌篷船——浙江绍兴的水乡风韵 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民间习俗 浙南龙灯——由来已久的民间节庆活动 绍兴社戏——乡情悠悠的地方曲艺 赛龙舟——汨罗江上的民间盛会 岭南秀色 “功夫茶”——闲情逸致的休闲习俗 土楼、围屋——福建客家的传统民居 膜拜“泗州佛”——闽台地区的爱神崇拜 “盘王节”——粤北连南地区的祖先崇拜 妈祖崇拜——福泽沿海的母性神灵 田间“禾楼歌”——祈求丰收的清远民歌 西南边陲 云南马帮——穿行在茶马古道上的运输队 银衣绣饰妆苗女——独具风情的苗家服饰文化 吊脚竹楼——西双版纳的民居文化 石板房——布依族的石砌民居 “送童子”——四川地区的求子风俗 第二章 中国节日 传统节日 新桃换旧符——春节 一夜鱼龙舞——元宵节 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 蒲酒花升平——端午节 千里共婵娟——中秋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重阳节 民俗节日 人归落雁后——人日节 春蒿黄韭试春盘——立春节 ......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各 地 民 风 白山黑水 狗拉爬犁——白山黑水间的交通工具 一到冬季,黑龙江地区冰天雪地,一般的车马都无用武之地。这时,爬犁就是黑龙江沿江地区常用的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只要有冰面或雪层就可行驶,这对于每年有2/3时间处于冰雪期的东北地区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爬犁的样子,远处看去像车,近处细看又有些像船。其基本结构主要有:两个弯成半圆形或两头翘起中间平直的船形滑动支架,连接滑动支架并铺上木板或柳条的横梁以及两支供驾驭用的辕把。爬犁的用途很广,坐人载物无所不能。人出门时,乘上爬犁一天可以疾行200余里。进山狩猎丰收,几百斤重的猎物装上爬犁即可拉回。驱使爬犁行驶的动力也因其样式和规格大小而异。比较轻便灵巧的爬犁,用人力就可以驱动;那些体形高大的大家伙,却是要用马、牛甚至驼鹿才能拉得动。更为常见的,则是用狗牵拉的爬犁,小者只需一两条狗,大者要用十几条。 除此之外,还有借助风力飞速行驶的“风帆”爬犁。如果在爬犁上面架起支架蒙上兽皮,就成了“皮棚”(也叫“暖棚”“睡棚”)爬犁,坐在里面行路不必担心风雪的侵袭。不但如此,这种爬犁里面还设有火盆或脚炉,长途赶路时即使坐在里面过夜,也足以抵挡彻骨的寒冷。若在爬犁上用彩绸搭棚,张挂彩带,就成了一些民族在婚礼中使用的彩爬犁。用它来迎娶新娘,会给婚礼营造一番美妙的喜庆热烈气氛。那些专门从事爬犁制作的“二木匠”们,还会时常抽空制作一种轻盈小巧的“迷你”爬犁,这实际上是专供孩子们玩耍用的玩具。每当孩子们带着它在冰雪上尽情欢笑嬉戏时,小小的爬犁上又满载着甜蜜的童趣。 时至今日,乘坐爬犁驰骋于冰川雪原,已经成为游客冬季到东北地区时必不可少的冰雪旅游项目,制作爬犁的材料与爬犁样式又有了新的发展。有的爬犁虽然仍由狗来牵拉,但整个架子由钢铁焊成,下部依然半圆,上面却安装一张靠椅。一家三口乘坐,自然会乐陶陶兴味盎然。还有一种二人钢铁爬犁,前端安装了可灵活掌握方向的方向盘,后面的人双手握柄跑推,前面的人握住方向盘左转右转,真可谓银色世界“任我闯”了。样式更具现代化气息的爬犁,则是新式的风帆爬犁。这种爬犁远望如同在大海上乘风破浪的帆板,近看架身恰似展开的机翼,坐上它在速度上一比高低,更是别有趣味。 打糕、冷面——风味独特的朝鲜族美食 有人说,朝鲜族人离不开泡菜,其实,朝鲜族更离不开打糕和冷面。打糕是一种黏食,满族和朝鲜族都喜爱这种食品,冷面则纯粹是朝鲜族的专利了。打糕是朝鲜族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宴客待宾,都要精心制作。可以说打糕对于朝鲜族人,就如同饺子对于北方汉族人一样重要,不但全家人一起吃,还要全家人一起动手制作。 打糕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先由家中的阿妈妮(老妈妈)或阿志妈妮(大嫂)把江米(即糯米)淘洗干净,再用水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洒上少许盐水,上锅蒸熟后取出放进专用的大木槽或石槽中。接下来便需要家中的男子汉上场了。只见两个壮汉每人手提一把硕大的专用硬木木槌或铁锤走到槽边,各站一端抡起锤子轮番向槽中的熟江米锤打,妇女则守在一旁不断向槽内浇上一些水。直到槽内的江米米粒被打碾成糕团状为止。随后,妇女们把打好的糕团切成薄片,再撒上红小豆、豆沙面或大豆面,独具风味的打糕这才做成。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孩子们有的给大人打下手帮忙,有的围着大人嬉戏,那种合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场面,不亚于汉族人合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的温馨气氛。打糕吃起来凉软香甜,耐人回味,吃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如果蘸上白糖或蜂蜜食用,味道更是非同一般。 满族人则不但把打糕作为日常食物,还将其用于祭祀供奉,使用的原料也不仅限于江米,黏高粱和大、小黄米等,也都可以做成香甜可口的打糕,吃起来另有一番风味。 冷面是朝鲜族人的特有食品,其制作与口味均可谓天下独有。制作时先把荞麦面或小麦面与土豆面按比例掺在一起和成面团,再用专用的工具轧成面条直接落入滚开的水锅中,煮熟后捞出放入冷水中冷却,使面条爽滑筋道。面条盛入碗里,再浇上事先煮好撇去浮油、早已晾得凉凉的牛肉汤或鸡肉汤,放上香油、胡椒面、辣椒面、酱油、醋,配上牛肉片、鸡蛋丝、切开的半个煮鸡蛋,一碗酸甜香辣、清凉爽口的朝鲜冷面就做好了。如果碗中再配上切好的苹果片或梨片,味道更是别样鲜美了。有时他们熬汤时还会加入甘草等中草药,使冷面别有一种药香,也增加了营养。 对于朝鲜族人来说,冷面不仅是可以饱腹的食物,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意义。冷面的形状绵长不绝,朝鲜族人认为它具有长寿多福的寓意。因此,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人家家户户都要吃冷面,谓之吃“长寿面”,以求“长命百岁”。不但在节日喜庆之时要吃冷面,每有宾客来访,朝鲜族主人也会热情地以冷面款待。由于冷面独特的诱人风味,其制作方法已经广为流传。 木屋、窝棚——富于野趣的大、小兴安岭民居 长期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密林中的鄂伦春人,吃住都离不开森林,如随处可见鄂伦春族人居住的漂亮木屋“木刻楞”,就是他们利用森林资源的创造。这种木屋用原木搭建,不加任何装饰,有着独特的山林风格。屋内的树墩桌凳和木板睡床,透出浓烈的山间野趣,而原木墙上挂着的猎枪、猎刀和兽皮、猎物,又使木屋平添了一股鄂伦春族猎人的豪放气概。在吉林长白山区,人们也是用这种方法建造木屋。 由于从上往下看这种木屋的四墙如同过去水井的井框,因此有的书籍中将这种木垒房屋称为“井干式房屋”。但不同的是,长白山区的木屋外壁用泥抹平后还要用石灰刷白,屋顶不铺木板而是覆以原木劈成的木瓦。远远望去,这些木瓦的颜色,有的金黄,有的灰白,有的黝黑,在雪白的外墙映衬下,显得格外别致。更为奇特的是,这里的木屋连烟囱也是利用朽倒中空的枯木树干做成,还有的木烟囱是用四块木板拼捆在一起,里边套抹上胶泥而成。在长白山区的朝鲜族人村庄中,这种木板烟囱极为常见,它们在山墙边挺立成排,着实别具风采。同样是木材,这里的人们用来做烟囱却不会被烧毁,实在令人叫绝。据日本科学家最新研究,居住在木屋中非常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没想到,这种原始木建房屋,居然符合现代科学道理,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