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战略进攻到全国解放/中国现代史论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薛庆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战略进行到全国解放》选择了一个侧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来反映和展示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从刘邓大军开始战略进攻,到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赓集团三路大军会师中原战场;从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联手发起淮海战役,到两大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上海到进军大西南“横扫千军如卷席”……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有力地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内容推荐

《中国现代史论》总结、整合了作者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研究心得和研究体会,对中国现代史上若干重要历史、重要人物、重要史实的来龙去脉、理论与实践、探索与结果、曲折与辉煌进行了一些分析与评说。其主要特点是,始终不渝的坚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毛泽东决定发起战略进攻

第二章 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第三章 刘邓野战军到达大别山区

第四章 陈谢集团、华东野战军进入中原战场

第五章 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

第六章 刘邓野战军实施战略展开

第七章 刘伯承、邓小平作出新的部署

第八章 邓小平纵论全国战局

第九章 毛泽东致电刘邓解放军攻克洛阳

第十章 邓小平的“鲁山报告”

第十一章 建立扩大的中原局、中原军区

第十二章 著名的中原局“六六指示”

第十三章 陈毅就任中原局第二书记

第十四章 邓小平、陈毅畅谈中原形势

第十五章 邓小平传达中共中央“九月会议”精神

第十六章 中原野战军谋取郑州

第十七章 夺取重要战略枢纽郑州战役大获全胜

第十八章 毛泽东部署淮海战役

第十九章 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

第二十章 歼灭黄百韬兵团、包围黄维兵团

第二十一章 全歼黄维兵团,俘虏兵团司令官

第二十二章 全歼杜聿明集团斯大林的关注

第二十三章 “红色间谍”,长期“潜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第二十四章 邓小平主持中原局商丘会议

第二十五章 苏联共产党代表与中共中央负责人会谈

第二十六章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

第二十七章 蒋介石下野,李宗仁担任“代理总统”

第二十八章 国民党政府要求“和平谈判”

第二十九章 《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第三十章 国共和谈宣告破裂

第三十一章 中共中央对于华东的战略部署

第三十二章 渡江战役总前委《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第三十三章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第三十四章 毛泽东怒斥丘吉尔

第三十五章 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

第三十六章 “乘长风破万里浪”

第三十七章 刘伯承、邓小平挥师西南

第三十八章 各方面代表人物云集北平

第三十九章 毛泽东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四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毛泽东决定发起战略进攻

大别山区中国革命的“摇篮”,红四方面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诞生的地方。

1947年,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行了整整一年。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在解放区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英勇奋战,歼灭了蒋介石统率的国民党军的大量有生力量,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士气高昂,愈战愈强。而国民党军则由于人民反对,士气低落,大量被歼,兵源枯竭,后方空虚,开始走下坡路。国民党军虽然受到很大削弱,但总兵力仍然比人民解放军多出近一倍,并且从1947年3月起向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妄图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这时,国民党军无论在数量上或者装备上都还占着优势。蒋介石继续获得美国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还有广大的国民党统治区可供搜刮,以支持其军事进攻。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还在继续进行。国民党军集中了31个旅共20万人进攻陕北解放区;集中了56个旅共40万人进攻山东解放区。东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虽已被迫采取“全面防御”,但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兵力。解放区的重要城市延安、临沂和张家口等还被国民党军占据着。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

毛泽东是中国20多年革命战争造就出来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以后,毛泽东曾指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全国解放战争进行一年以后,国民党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了正规军97个半旅,连同非正规军共被歼灭110余万人,被迫把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伟大的人民运动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迅速遍及6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总之,蒋介石无论是在军事上或政治上都打了败仗,“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标志着中国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巨斗争以后,最后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基本成熟。

毛泽东总揽全局、见微知著。他认为,人民解放军不应等到国民党军转入劣势时才发动战略进攻,而是在国民党军刚刚出现颓势迹象的时候,就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立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因而,毛泽东规定人民解放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毛泽东是一位高瞻远瞩、富有远见的战略家。他及时抓住解放战争战局刚刚有利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苗头,果断决定,立刻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敌军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央突破,让人民解放军的主力打到外线去,直插敌军的战略后方,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改变整个战争态势的格局,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加速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关于战略进攻方向的选择,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大别山区。大别山区是国民党政府战略上最敏感也最薄弱的地区。这里曾经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即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八路军一二九师的前身)的摇篮,人民群众觉悟高,有利于解放大军站稳脚跟,创建大块的新解放区。

连绵起伏逶迤百里的大别山脉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交汇地区,西跨中国南北大动脉平汉铁路,东至淮南铁路,北接淮河,南临长江。人民解放军进入这一地区就可以瞰制中原,威胁南京,进逼长江,直指武汉,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毛泽东认为,进军大别山不能像北伐战争那样逐城逐地推进,而必须采取跃进的进攻形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人,一举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定由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担负进军大别山的光荣任务。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形式,是史无前例的。要实现这样伟大的战略计划,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当时,毛泽东既估计到跃进大别山的有利条件,又充分估计到了人民解放军到外线作战的种种困难,提出可能有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毛泽东并告诫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要做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最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选择由晋冀鲁豫野战军担负千里跃进大别山、进军中原、揭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选择大别山区作为战略进攻的“突破口”具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晋冀鲁豫野战军是由红四方面军、八路军一二九师发展而来。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地区正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红四方面军成长、发展、壮大的摇篮。因此,晋冀鲁豫野战军是名副其实的大别山地区的“工农子弟兵”。派遣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回家乡,他们熟悉大别山区的民情与风俗,了解大别山区的历史与现状,人地相宜,深得军心,亦可深得民心。而且大别山区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一直有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和游击队的活动,可以为晋冀鲁豫野战军提供种种便利条件。大别山位于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华中重镇武汉之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可以实现对国民党统治的“中央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震撼和动摇国民党的统治,鼓舞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推动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1947年夏天,刘伯承和邓小平接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派遣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进军大别山、挺进中原的指示后,坚决照办,雷厉风行。一天,邓小平把冀鲁豫边区行署主任、晋冀鲁豫军区后方战勤总指挥部司令员段君毅找去当面交代说,刘司令员要我交给你一项任务,为渡黄河进行船只征集等各项准备。

P3-5

序言

一、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起点问题

中国古代典籍《左传》中曾经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立德、立功、立言作了注疏。他指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世;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中华民族,创业维艰,筚路蓝缕,雄踞东方。古往今来,世事交替,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而唯一不变的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与传承: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一部中国历史,记载了中国五千年以上有文字可考的辉煌,浓缩了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文明。中国古代史,先人创业,开拓封疆,创造了疆域辽阔、生生不息的东方大国。中国近代史,由盛而衰,血泪交织,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耻辱。中国现代史,地覆天翻,人间巨变,记载着中华民族奋起抗争、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壮丽史诗。

关于中国现代史,有多种不同的分期:

一是以1919年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其主要根据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以此为标志结束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由此从近代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也由此开始了中国现代史。

二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其主要根据是,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其目标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虽然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是革命对象、革命任务、革命目标仍然没有改变。而且,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一直没有改变。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因此,中国现代史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开端。

三是把中国近现代史联系在一起,以1840年中国人民反抗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而爆发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这样,把整个中国社会由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全部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一种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方法。

四是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从中国现代史中划分出来,称之为“中国当代史”、“当代中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当代中国研究所(以后划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序列),专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历史。

其实,关于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与分期,不论哪种划分方法,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均可成立,接受史学界和社会的检验。凡是史学界和社会认可的划分方法,就可以作为大家公认的划分方法;凡是史学界和社会不太公认的划分方法,则可以作为一家之言。

《中国现代史论》采用了以1919年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因为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划分方法。

二、关于《中国现代史论》的若干问题

人类对于浩瀚宇宙的认识永远是一个过程,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探索总是层出不穷。

人类对于历史科学的认识没有终极真理。因为新的史料、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总是在不断地出现,并由此推动着历史科学不断发展,永远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中国现代史论》就是在前人开拓的基础上,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作者对中国现代史上一系列问题深入探索的结果。这些问题包括: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过程与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进攻到夺取全国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发展与巩固……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爆发与十年内乱……

林彪为何成为“接班人”?林彪集团的形成、崛起与覆灭……

江青集团的形成、崛起、衰落与覆灭……

王洪文成为接班人的历史真相、“王洪文现象”的历史原因、王洪文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历史必然性……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对江青集团的斗争……

中共中央决策粉碎“四人帮”的详细过程与具体实施细节……

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的历史内情……

当代中国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的缘起、发展与评价……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实现当代中国历史性转折的过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彭德怀、陶铸、刘少奇等一系列重大冤假错案平反的重大史实……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历史辉煌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三、关于《中国现代史论》的视角与特点

实事求是,古已有之。贵在坚持。贵在发展。贵在创新。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赋予了实事求是以新的内涵,首先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内反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进而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全体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重要思想指南。

邓小平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赋予了实事求是以丰富的思想内涵、理论内涵和崭新的时代精神。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中国现代史论》总结、整合了作者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研究心得和研究体会,对中国现代史上若干重要历史、重要人物、重要史实的来龙去脉、理论与实践、探索与结果、曲折与辉煌进行了一些分析与评说。其主要特点是,始终不渝的坚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第一,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历史研究。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历史科学基础上的。只有研究、发现并正确的解说了历史发展规律,才能奠定阐述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坚实基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要用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准确的史实,严谨的方法,多角度的视角,多侧面的视野,与时俱进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恢复历史本原,找出对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还原历史、发现规律,资政育人、开拓创新、开创未来的目的。

第二,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历史。研究历史、反映历史、复原历史、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摒弃对于历史的所有伪造、篡改、曲解、戏说和捏造。例如,“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迅速从华南上升到中央,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很快晋升为中央的第四号人物;然后,又很快被打成“党内第三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彻底打倒。对此,人们一直如坠云雾,弄不明白。《中国现代史论》实事求是地分析了陶铸上升与被打倒的真相。为了说明问题,专门以一定篇幅引用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陶铸夫人曾志的回忆,使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

第三,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历史上的争议问题。对此,要坚持以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重大史实目击者的回忆为基本依据。关于天安门事件的真实情况,《中国现代史论》翔实地反映了天安门事件中,北京广大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深情悼念周恩来、坚决拥护邓小平、愤怒反对“四人帮”的真实历史场景。同时,也详细引用了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兼北京卫戍区第一政治委员吴德的回忆,从吴德的角度说明了天安门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与被江青集团镇压的情况。两相对照,天安门事件的伟大历史意义便可以非常清晰地展现出来——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四,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历史人物。东汉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说过,对于历史人物研究,要做到:好人“不溢其美”,坏人“不增其恶”。历史人物,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历史环境、客观条件、主观原因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尽善尽美,不可能完美无缺,在写历史的时候,都要真实对待,真实反映。《中国现代史论》在评价华国锋时,就对具有多方面的不同形象的华国锋采取了这样的态度。在全国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他是一位从革命青年一级一级逐步成长起来的县委书记,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老实本分,联系群众,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十年内乱时期,华国锋相继担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国务院业务组成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代总理、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毛泽东逝世后,他主持了粉碎江青集团的斗争。在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后,既有历史功绩,也有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既要充分肯定其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粉碎江青集团的重大贡献,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坚持过“两个凡是”的错误,不能因为肯定其某一方面而肯定其一切方面,也不因为否定其某一方面而否定其全部方面。

第五,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重大历史事件。掩盖在重大历史事件上空的种种迷雾,造就了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往往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说法”、虚构,甚至伪造。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进行详尽的考证,力求通过翔实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弄清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中国现代史论》对于粉碎江青集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动因、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精心部署、粉碎江青集团的具体过程,进行了历史考察,展示出一幅真实的历史场景,把历史的真实还原给历史、还原给人民、还原给读者。使人读后,惊心动魄,回肠荡气,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历史主动精神”和重要作用,重要人物在历史发展关键时刻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六,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重大历史疑难问题。《中国现代史论》对至今在中国和世界上还存有争议的一些重大历史疑难问题进行了解释、答疑。以消除疑问,揭示真相,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中国现代史论》对于林彪事件,就进行了这方面的澄清,给予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林彪事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因为林彪专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而点燃的大火早已熄灭。但是,各种说法却一直没有停息过。而且,往往“假说”比真实更生动、更具体、更能吸引人、更有传播空间。于是,关于林彪死亡的“中国导弹击落说”、“苏联驻蒙古军队导弹击落说”、“玉泉山说”、“林立果绑架林彪说”等等,一直在中国、外国流传着。《中国现代史论》以权威的历史当事人回忆、苏联历史当事人回忆,缜密考证,翔实研究,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中国政府关于林彪事件公布的史实都是正确的、确凿无疑的。一些“流行的最新说法”大都属于“推测”、“设想”、“主观臆断”,并没有任何历史证据作为根据,因此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坚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就要用实事求是的精神,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对待历史;就要用辩证的逻辑、发展的思维,思考历史问题、看待历史问题;就要用历史的智慧和时代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评述历史真相;而绝不能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观点研究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述历史。

在这方面,《中国现代史论》仅仅是一个开端、一种尝试、一块“铺路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中国现代史论》的唯一标准……

后记

一、关于《中国现代史论》的涵义

中国史学具有优良的传统。古代司马迁写的《史记》属于纪传体,《资治通鉴》属于纪事本末体。现代史学对于历史大体上有几种写法:

第一种是以论带史。写史的目的,重点阐述作者的史学理念、史学观点,因此撰写历史要以论述为主,史料为论点服务。

第二种是让史实说话。通过运用大量史料,利用史料为作者的史学理念、史学观点服务,让人们人从史料中得出对历史真谛的认识。

第三种是史论结合。作者一方面运用史料说明问题,一方面进行适当的评论,有史有论,夹叙夹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一种写史方法的优点是,既兼顾了叙述历史,又兼顾了阐述史学观点,达到了叙述历史与阐述历史观点的统一。

《中国现代史论》就采用了“有史有论、夹叙夹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撰写方法。当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中国现代史论》尚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关于《中国现代史论》的缘起

从中学时代起,开始接触中国现代史,一方面读一些有关中国现代史的著作,一方面观察着中国现代史的进程,一方面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

中学时代,下乡、工作期间,正是极需读书、极需增长知识的时候。然而,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江青集团一方面制造内乱,“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毁灭教育,毁灭文化;一方面全部否定中国和世界上的所有历史文化,把所有古今中外的文化、古今中外的书籍、古今中外的文化产品、古今中外的精神产品,全部扣上“封、资、修黑货”的大帽子——统统斥之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进行连续不断、旷日持久的所谓“革命大批判”。在“文化大革命”的整整十年间,古老的具有五千年以上有文字可考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被江青集团彻底弄成了“文化沙漠”。现在的人们,很难设想当时人们无书可读、无书敢读、无书能读的精神饥渴是什么滋味。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读的是《毛泽东选集》。于是,我反复地数十遍从头到尾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同时,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了其中的所有注释。当时,熟读《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和几千条注释的目的,决不是为了有了朝一日研究党史,而是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熟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至第四卷,就是为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经邦济世”,“解放全人类”,“使整个人类都得到解放”。

然而,由此却奠定了恢复高考、考上大学以后,重点钻研中国现代史,大学毕业后在大学讲授中国现代史,继而终身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基石。所以,《中国现代史论》的缘起、研究、撰稿,实际上在高中毕业后的“社会大学”里的读书与思考中,已经悄然开始了。

还有,“文化大革命”必须彻底否定。但是“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大批“中共中央文件”等“内部材料”往往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直接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工人、农民、学生、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中。可能我天生就应当研究中国现代史,那时我这个关心国家大事的青年人,每当听组织上传达“文件”时,就以极快的速度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如今,这些用龙飞凤舞的草体记录下来的许多“文件”、“中央精神”、“内部讲话”、“内部材料”,都已经被我作为“中国现代史资料”运用到了《中国现代史论》之中。

三、关于《长征中的重大决策》

长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受到我的重视与关注,特别是中共中央在长征中的重大决策,我总想一个一个地弄清楚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是是非非……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究竞是怎样确立的?

张闻天在中共中央是怎样“负总责”的?

张闻天的历史地位?

长征初期的“中央三人团”由哪些人组成?

遵义会议后的“中央三人团”由哪些人组成?

张国焘关于南下的“密电”究竟有没有?

张国焘“武力解决”中共中央的电文究竟出处何在?

张浩(林育英)在促成红四方面军北上时的真实身份?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代表人物刘志丹等人被“左倾路线执行者”逮捕的真相?

中共中央长征结束时怎样解决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危机,从监牢中释放了刘志丹、挽救了西北革命根据地?

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大学毕业时写下了《论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领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的毕业论文。

长期以来,我详细研读了大量长征的历史文献和老一辈革命家、长征当事人撰写的有关长征的回忆录,还与军事科学院的有关老专家深入研讨了“密电”问题。

同时,带着上述问题,2001年秋季我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同志到四川调研期问,专程在四川西部的阿坝等地区(这里就是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区域),详细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各县的党政领导干部、党史工作者和当地人民群众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了中共中央、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阿坝地区的情况。

在阿坝地区翻越一座高山,上山时,风和日丽,阳光初照;接近山顶,风云突变,狂风怒吼,大雪纷飞;到了山顶时,暴风卷着大雪,人行走中站立不稳,人与人对面都很难辨认清楚。放眼望去,四周真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下山时,风息雪止,浓云全部散去,一派艳阳高照的瑰丽景象。这一下子,真正体验到了红军长征在雪山、草地时经历的风云突变的自然景色了。

在阿坝的长征路上,还听到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红军在阿坝期间,阿坝地区有5000多名藏族、羌族青年参加红军,帮助红军征集粮食、宣传革命道理、带路、充当翻译,后来大部分英勇牺牲。有一位红军干部,年轻的妻子在红军宣传队,这位宣传队员一次外出宣传时,红军大部队转移了。当这位宣传队员返回原来的驻地时,已经成为没有地方可去的“失散红军”。所幸,她被藏族人民群众收留,以后与当地一个人结婚成家……。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红军干部也早已另外成亲,并成长为人民解放军某部的师长,在四川驻防,后来转业为某森林工程局负责人、某地方的负责人。他一直坚持不懈的寻找当年的小红军,一定“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最后,终于找到了当年的小红军。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年的小红军已经完全藏族化,就像一个标准的藏族妇女……“他”向有关地方政府证明了“她”的“失散红军”身份,使“她”的晚年得到保障,和全家过着幸福的生活。

四、关于《从东北沦陷到东京审判》

少年时代,我就阅读过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杨靖宇爬冰卧雪,坚持东北抗日战争,最后弹尽粮绝,战死沙场的悲壮事迹;阅读过东北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为抗日救国宁死不屈的动人事迹;阅读过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的壮丽史实。

但我始终有一个疑问:既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就开始进行气壮山河的东北抗日战争,为什么中国抗日战争不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而以1937年七七事变为起点呢?  《从东北沦陷到东京审判》,首先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九一八事变后为起点,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局部抗战——东北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东北抗日义勇军阶段,第二阶段是东北人民革命军阶段(赵一曼就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的优秀代表),第三阶段是东北抗日联军阶段。

然后,反映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全国抗日战争。

这样,就准确反映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以东北沦陷开始风起云涌的东北抗日战争,以七七事变开始全国抗日战争,以东北解放结束全国抗日战争。

五、关于《从战略进攻到全国解放》

在中外战争史上,一般来说,实施战略进攻的一方往往居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时,才以实施。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则打破了这一常规,在人民解放军最困难的时候、人民解放战争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全国战局最恶劣的时候,中共中央果断地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问鼎中原,逐鹿中原,开始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从《战略进行到全国解放》选择了一个侧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来反映和展示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从刘邓大军开始战略进攻,到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赓集团三路大军会师中原战场;从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联手发起淮海战役,到两大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上海到进军大西南“横扫千军如卷席”……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有力地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六、关于《中国现代史论》的其他各卷

《中国现代史论》的每一卷,有的是围绕某一主题全面展开,有的根据某一侧面反映全局。其中,有开有合,有起有落;有宏观历史,有微观考证;有历史文献披露;有当事人的回忆。例如:

在《邓小平第一次主持中央工作》中,系统地全面地反映了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对全国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整顿的历史……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对1978年中国走向历史转折的历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反映,尤其是对邓小平、胡耀邦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活动进行了翔实的记录。

七、文集十卷·心血铸就

《中国现代史论》是整合作者数十年来学习、思考、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心血的结晶。

当我把几十年来关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全部笔记、文稿、手稿、论文、著作、资料整理到一起时,整整汇集了几十个大纸箱子,满满占据了一个房间,摞起来足有两米多高,就像“三重书山”。

这个项目确立后的几年间,我几乎把所有的双休日、节假日等等业余时间,几乎把每一个早晨和晚上,全部用在了“攻坚”这个项目上。

当我像“愚公移山”一样,把“三重书山”一点一点地挖平时,一直乌黑的头发中,出现了几根白发;一直因视力极佳而引为自豪的眼睛,视力大为下降。真正是“文集十卷,心血铸就”。

在《中国现代史论》问世之际,谨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和有关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向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四川出版集团的领导同志表示衷心感谢!正是由于上述领导机关、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史论》得以成为“四川省新闻出版重点项目”……

还要向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负责同志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是刘周远同志,文史皆通,底蕴深厚,为人谦和,工作负责。他不避辛劳,来到中央党史研究室,与作者反复研究,返回四川后多方协调,确定了这个项目。然后,逐级上报,使这个项目获得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四川出版集团的有力支持。

特别要感谢的还有四川人民出版社编审李洪烈同志。他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负责,一丝不苟,态度严谨,精心要求。多次与作者面谈,打电话,提要求,催进度,付出了极大心血,是一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优秀出版工作者。

最后,谨向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所有领导同志和所有朝夕相处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关心、支持与帮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