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背景、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自身与外围:法学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小结
第三节 基本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一、社会进化理论
二、正规化与非正规化进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全书体例与各章内容
第一章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关系演进过程中的正规化与法制化
第一节 法学教育:作为主流的进步
第二节 从法学教育到法律职业:法律工作者考量
一、审判的正规化与法制化
二、检察的正规化与法制化
三、律师行业的专业化与正规化
四、公证的正规化与法制化
五、司法所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六、调解的正规化与法制化
七、赤脚律师
小结
第二章 正规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基层法律服务见闻
一、缘起与经过
二、法律服务市场的交叉与分层
第二节 未来职业预期:华北电力大学法学本科毕业生问卷分析
第三节 外患:市场与市场之外
一、市场的多层次
二、市场之外:嵌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法学教育
三、正规化VS规模化
第四节 内忧
一、法学教育办学主体不均衡
二、法学教育师资的不均衡
三、法学教育毕业生走向不均衡
小结
第三章 西部问题与衔接制度考量
第一节 西部正规法律工作者断层问题考察
一、审判人员的缺乏
二、检察人员的缺乏
三、西部律师短缺的问题由来已久
小结
第二节 西部法学院学生对未来职业预期的考察
第三节 衔接制度:基于司法考试遴选机制的考量
一、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衔接制度
二、司法考试实际运作层面的时间与空间考量
三、司法考试制度“局限性”的考量
四、司法考试现状之成因:“唯一”与“均衡”
第四章 问题的另一端:法学教育的运作场域考察
第一节 正规维度内的比较
一、选择学习法律的原因
二、与法学教师之外的法律职业人接触程度
三、未来职业的实现欲度分析
四、学校知识传递与校内评价标准的认同度
小结
第二节 非正规法学教育
一、选择学习法律的原因
二、与法学教师之外法律职业人接触频度
三、未来职业的实现欲度比较
四、对学校知识传递与校内评价标准的认同度
五、未来职业的二元选择
第三节 两种层次的比较:从本科到硕士
第五章 正规化的多元路径:一种“替代性”的正规化选择
第一节 问题的总结
第二节 法律服务市场的正规化
一、法律服务市场正规化的可能性:基于个案的分析
二、法律服务市场正规化可能性的事实支撑:宏观视角
三、当前非正规化的“症结”分析
四、对策:调控以及正规化的多元路径
第三节 对不均衡的抗衡:一种临时的设想
一、法学教育产品供给的多维性:宏观不均衡的应对
二、地域不均衡以及对策
第四节 法学教育对需求的应对
一、法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正规化走向
二、法学教育内部的科层
第五节 “节”的建构
一、多维之“节”
二、精英之“节”
结语:渐进的主体置换模式
附录
说明
附录1 海南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海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调查问卷
附录3 海南三亚学院法学分院调查问卷
附录4 华北电力大学法学本科生调查问卷
附录5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调查问卷
附录6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调查问卷
附录7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本科生调查问卷
附录8 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调查问卷(31题问卷)
附录9 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调查问卷(33题问卷)
附录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调查问卷
附录11 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调查问卷
附录1-1 海南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生问卷统计表
附录2-1 海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问卷答案统计表
附录3-1 海南三亚学院法学分院问卷答案统计表
附录4-1 华北电力大学法学本科生问卷答案统计表
附录5-1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问卷答案统计表
附录6-1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问卷答案统计表
附录7-1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本科生问卷答案统计表
附录8-1 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问卷答案统计表(31题问卷)
附录9-1 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问卷答案统计表(33题问卷)
附录10-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问卷答案统计表
附录11-1 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问卷答案统计表
参考文献
后记:一分可能 为法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