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店员的手写POP,让本书在长销20年後,再度稳坐畅销榜,两年内狂销80万册,《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日经新闻》、TBS电视台等媒体热烈报导,2009唯一的百万畅销实用书!
什麽样的书,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仍不褪色,反而更加耀眼?
什麽样的书,让日本顶尖大学生人手一本,并且深受启发?
你的脑子是杂乱无章的知识仓库,还是生产力丰沛的创作发电厂?
你能有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记忆吗?你的思考习惯够进化吗?
本书作者运用各种巧妙的比喻和实际方法,告诉你思考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如何养成创意思考的好习惯,使你不管在校园学习或职场竞争上都得心应手,一生受用。
如何进行创造性思考? .延长早餐前的时间 .从四面八方获取灵感,再与素材混合 .让点子沉睡熟成,静待发酵 .等待熟成,就是有意识的利用潜意识 .透过知识的编辑,进行二次性创造 .多看多听多问,善用偶然力 如何整理思考? .将资讯抽象化,提高知识的品质 .利用剪报、笔记、卡片做整理 .利用“积读法”,锁定主题集中一次阅读 .思考时,有任何想法都先写下来 .一旦开始写就不要停下来 .记下来的点子,让它沉睡一段时间再回头看 .朗读笔记的内容 .将笔记内容重新整理在“超笔记本”上 .将不必要的资讯遗忘 如何锻链独立思考? .时常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多赞美自己和他人 .从生活的现实中建立思考的基础 .探索未知,积极阅读“看不懂”的书
直到现在,还有些职业棋手明确表示:“义务教育持续到初中对我们有害无益。本来是头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却让我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滑翔机式训练,那将来怎么能成大器呢?”
其实,小孩子是非常富有创造性的,大多数孩子毫不费力便可以成为诗人或是小小发明家:但随着学校里不断地灌输,诗歌变成了八股文,发明家也开始亦步亦趋。所以说,古代的艺术家和现代的职业棋手之所以对学校教育怀有抵触情绪,也并不单纯是感情用事。他们觉得:一心想造飞机,却老在滑翔机学校里磨蹭,那是不行的。
他们这样想、这样说,并不是在否认人类必须同时拥有“滑翔能力”和“飞行能力”这一事实,而是因为现在的社会上,培养“滑翔能力”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完全不具备“飞行能力”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而且还受到“能够出色飞行”的好评。
被动地接受知识是“滑翔能力”,自己发明和发现是“飞行能力”。不可否认,如果完全没有“滑翔能力”的话,那么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可能学会,无知地去飞行,肯定会酿成事故。但不可否认的是:“滑翔能力”仅仅是基础,而不应该是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能力。
一般来说,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飞行能力”就越低。虽然也有例外,但大多数情况都是如此。因为既然做滑翔机能飞得好好的,又何必冒着风险去当飞机呢?
学校在创造“滑翔机人”方面做得很好,但几乎从未致力于培养“飞机人”。所以,学校教育发达的结果就是社会中的“滑翔机人”越来越多。长此以往,人们都成了彼此相似的滑翔机,这时连缺点就会变成优点。如果大多数人老是说:“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聪明!”那么大家都会忘记真实的评判标准,认为滑翔就是真的在飞翔。
P10-11
我们平常总是不假思索地使用“思考”一词。这让我们以为,我们肯定是了解思考的含义的。而深究起来,所谓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呢?跟单纯地“想想”有什么区别?跟泛泛地“了解”又有什么关系?思考需要遵循什么样的顺序吗?恐怕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无法立即回答上来吧,因为很少会有人煞有介事地去反思这些问题。
我们似乎也从未对自己拥有相当的思考能力这一点产生过怀疑,即便有时会因为无法顺利得到结论而感到焦虑、悲观。
可不是嘛,思考这种能力仿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学校既没有教过我们关于思考的方法,我们自己也没有特别下工夫去研究。不知不觉间,我们就已经在思考问题了,并且逐渐拥有了一套自己的思考方法。
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当我们想换一种思路来思考,取得一些思考上的突破时是如此困难。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被他的思考模式限制住了,而我们对这些限制并没有知觉。
这时,我们不妨接触一下他人的思考方式,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以何种方式在思考。在这个意义上,要是本书中的这些思考方法能给读者带来借鉴,我将会感到很荣幸。
不过,我并不希望这本书成为一本“思考指南”,仅仅为读者提供思考及整理思考的技巧和方法——其实,教授技巧和方法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起这些,我更希望大家领会到的是:思考是一件乐事。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某些实用性的目的我们经常不得不进行思考,这让很多人觉得思考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但同时,也有人把思考当做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因为他们知道,除了功利性的思考外,还存在着一种“纯粹的思考”——单单觉得思考本身很有趣而进行的思考。什么时候,更多的人才能知道这一点呢?
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那些正在思考着“思考是什么”、对此感兴趣或是为此而苦恼的人来说,如果本书能成为一块小小的“他山之石”,对打磨“纯粹的思考”这块美玉有所帮助,哪怕是只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启发,对我来说都是意料之外的收获了。
承蒙筑摩书房编辑部的井崎正敏先生的鼎力相助,本书才得以诞生。在此请允许我深表谢意。
一九八三年早春
外山滋比古
颠覆你我的常识!本书告诉我们,思考的重点是“不做笔记”、“遗忘”和“舍弃”,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学新鲜人和社会新鲜人请务必一读,了解其中的涵义,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读卖新闻》
如今我们知道,不管脑子里装有多少知识,也赶不上计算机。然而,作者早在20多年前就提醒我们:思考的整理,就是有技巧地遗忘;而遗忘,是为了让想法可以自由化合。
——《朝日新闻》
该怎么把片段的知识蒸馏成智慧?该怎么从死读书的“滑翔机人”变成有学习能力的“飞机人”?要从什么角度解读泛滥的信息?……这本书真的是我上大学以来看过的最有用的书,难怪东大、京大的学生都爱读。所有的内容都在我的脑海里鲜活地跳跃,简直不能相信它是23年前出版的作品!
——山新(东京的大学生)
这不是一本单纯的知识书,而是一本你会想仔细地玩味、一遍遍地读,直到它深入你意识之中的书。等儿子长大了,我一定要他看这本书。
——休闲时间(东京人)。
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好读!作者的巧妙比喻,让内容变得很好懂又有意思,参考价值很高。真是一本每个学生都该读的好书。
——喷射客机(札幌市)
本书教会我如何“享受思考”、“整理自己的想法”。我们所吸收的知识,原来必须经过“酝酿”的程序,就像葡萄必须发酵,才能变成葡萄洒一样。书中还具体介绍了笔记、卡片等的用法,还有“遗忘”的效用等等,真的非常非常棒!
——小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