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它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写到汉武帝,叙述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地理、天文、医学、水利等丰富内容。文学方面,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游侠刺客,司马迁以“成一家之言”的气魄,不以成败论英雄,将各种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图说史记》在兼顾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以文字、图说“1+1”的全新形式(通俗解读妙品《史记》中的智慧+直观绘图展现司马迁史学思想原貌),引导读者领略《史记》的种种奥妙和无穷魅力。
《图说史记》全书共五篇:
基础篇 《史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本篇通过对司马迁家世、孔子对司马迁影响的解读,以及《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帮助读者了解这部国学经典魅力不朽的秘密。
国家篇 本篇以“本纪”和“世家”为主线,为读者解读中国古代国家发展进程及国家治理中明君贤臣的“圣王理想”。
战争篇 《史记》记载的战争是冷兵器战争,三千多年风云激荡,原始战斗形态是怎样走向成熟的?战争胜负对君主及军人有着怎样的人生影响?本篇对此一一探索。
人物篇 《史记》中的人物描写和刻画,不仅仅是为了记载历史人物,还渗透了司马迁全部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想,细细品读,韵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风尚篇 百科全书式的《史记》无疑是广博和丰富的,本篇通过采辑、解读书中对娱乐起居、饮食服饰和人际风尚等的描写,引领读者了解中华传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魅力。
孔子对司马迁的影响
司马迁欣赏孔子什么?一是他的事业,二是他的人格。孔子在司马迁心目中是“周公第二”的大学者、大思想家,因此他决定以孔子为楷模,立志做“孔子第二”。所以,《史记》中很多重要的学术观点,都和孔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孔子对司马迁著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以孔子言论作为史料考证的标准
先秦诸子百家关于历史问题的言论五花八门,究竟如何考证、取信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司马迁在考证上古历史时,以孔子的看法和言论为取信标准,对史料进行鉴别。例如,他没有在《史记》中为庄子提到的许由列传,而是选择了孔子赞赏的伯夷作为列传的对象。
以孔子的言论作为评点历史人物的标准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人物进行点评时,很多的言论也来自于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例如,他在《太史公自序》提到士的标准时称:“扶义傲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这个理论的依据便来自于孔子对士人的理想要求。
学习并使用孔子的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孔子在编撰《春秋》时所使用的记述历史的方法。春秋笔法的特点在于寓褒贬于行文之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为的刻画来体现自己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学习并使用了孔子的这一著史方式。
继承孔子的事业,对此前文化学术进行了总结
先秦时代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众多思想的交集,学术研究十分混乱。因此,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了“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学术目标,将此前的各家思想整合归类到同一个思想体系之下。在孔子编删诗书的基础上,对文化学术进行再度研究,这无疑是对孔子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史记》中很多的思想,都来源于孔子的儒家学说
首先是通变思想。司马迁的通变思想来源于孔子的中庸理论。在孔子看来,时势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要通就必须要变通。这种思想在司马迁的引申下,成为了“通变论”的雏形,并将这一思想扩大到了历史领域,认为历史形势也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因此他提出了“通古今之变”的主张。
其次是忧患意识。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此一思想在司马迁的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形成了影响他一生的“见盛观衰”的史学思想。孔子认为人应当有忧患意识,不应当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应看得更深远一些。司马迁将这一思想放大,认为王朝衰落的征兆在极盛时期就已经显现。
再次是德政主张。孔子一生都主张“为政以德”,认为为政者只有施德于民,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大量的史实资料证明了孔子这一主张的正确性。譬如黄帝的德政感动天地,因此在他统治的很多年中,历来都是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天人感应”与宇宙观
《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司马迁在记述殷、周、秦、汉四个王朝时,却以神话作为这四个政权的历史起点,而且语言描写充满了神话传说的色彩。这样的著史写法虽然惹起众多是与非的争议,但这恰恰是司马迁天人宇宙观的核心体现,即祥瑞异灾的根子在人本身。
司马迁认为,上有“天——神”世界,下有“地——人”世界,两者有一种先天固有的、潜在的神秘联系,即使王朝政权的建立,也是遵从上天的意思而产生的。这是天命注定的,就连黄帝、颛顼、帝喾等帝王也不例外,他们都是受天命并顺应天地鬼神秩序而治理国家的。这种“天命观”在《高祖本纪》中也有明显的表现。为了暗示刘邦的不凡,司马迁在文中用了多处天命之谈:先是母梦天神而生刘邦,然后又说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说明他一生下来就不是普通人。
其后,司马迁又花费了大量笔墨来衬托刘邦。既有吕公相其面而嫁女,又有天子仙气罩其身,再加上斩白蛇的神奇经历,完全将刘邦描绘成了一个受上天眷顾和保佑的神人形象。由此也隐晦地表达出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天命注定要让刘邦成就一番大业。
《项羽本纪》载: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接着,司马迁又写道:“岂不谬哉!”后一句实则是讥讽项羽以“天亡我”为借口,推卸自身的责任。由此可见,所谓的天和天道,实际上是人道,是人的一切行为准则。
三代暴君——桀、纣和幽厉,虽然贵为天子,但不尊敬天道,骄奢淫逸,残暴不仁,其王权最终都被推翻,也验证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中最为朴素的哲学思想——“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P22-24
季羡林先生曾如是说——国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学问。
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华文化是当今世上唯一仍在传承的古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国学经典,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人文智慧的生命力,特编辑、出版“图说国学经典系列”丛书。
现代生活不可能割断与历史的联系,因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读史不但可以悟人生智慧、陶冶精神,还可以从历史典籍中得到超越现实人生社会、实现个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启迪。
入选本系列之一的《史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它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写到汉武帝,叙述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地理、天文、医学、水利等丰富内容。文学方面,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游侠刺客,司马迁以“成一家之言”的气魄,不以成败论英雄,将各种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就编创而言,《图说史记》在兼顾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以文字、图说“1+1”的全新形式(通俗解读妙品《史记》中的智慧+直观绘图展现司马迁史学思想原貌),深入浅出,引导读者领略《史记》的种种奥妙和无穷魅力。
《图说史记》全书共五篇:
基础篇《史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本篇通过对司马迁家世、孔子对司马迁影响的解读,以及《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帮助读者了解这部国学经典魅力不朽的秘密。
国家篇本篇以“本纪”和“世家”为主线,为读者解读中国古代国家发展进程及国家治理中明君贤臣的“圣王理想”。
战争篇《史记》记载的战争是冷兵器战争,三千多年风云激荡,原始战斗形态是怎样走向成熟的?战争胜负对君主及军人有着怎样的人生影响?本篇对此一一探索。
人物篇《史记》中的人物描写和刻画,不仅仅是为了记载历史人物,还渗透了司马迁全部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想,细细品读,韵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风尚篇百科全书式的《史记》无疑是广博和丰富的,本篇通过采辑、解读书中对娱乐起居、饮食服饰和人际风尚等的描写,引领读者了解中华传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魅力。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司马迁思想的精髓,本书特附《史记》节选、司马迁生平简表和历史简表。
本书最具特色的是精心设计了众多破译《史记》思想密码的直观绘图,让读史变得更有趣,更有智慧!
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众多名家的著述和研究成果,在查找资料、版式设计、插图绘制等方面,得到了以下人员的鼎力支持,他们是王俊文、陈璋、李传军、焦黎明、邹旭川等,在此谨表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恳请读者诸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