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倾听哈尔滨的诗/哈尔滨记忆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加藤淑子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加藤淑子,1915年生于京都。掘川高等女校毕业后进入洋裁学校。1935年,加藤淑子与丈夫一起来到哈尔滨生活。在哈尔滨生活了11年后,于1946年回到日本,她一边做裁剪方面的工作一边培养了干雄、幸子、登纪子三个孩子。1957年,她丈夫幸四郎在东京新桥开了家俄罗斯饭店,之后在京桥、新宿歌舞伎盯、青山陆续开店。
后记
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苏联将中东铁路管
辖权移交“满洲国”,随后撤离哈尔滨,彼时适逢
我初来哈尔滨。我以为,对于彼时生活在哈尔滨的
俄国人来说,他们的境况应该跟我们战后的情况十
分相似。
然而,他们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自己培育的文明
成果,即便是处在日本和“满洲国”的统治下,他
们依然高傲地守护着自己的文化,以教会为中心快
乐地生活着。
当时只有二十岁的我从他们那里受到了很多家
务事的启蒙,因此新婚生活得以圆满幸福。纵然时
光已逝,却并没有消磨掉我对他们的尊敬和眷恋之
情。
哈尔滨生活着将近六万的俄国人。在此其中,
我结识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会轮番表演歌剧《卡门
》《椿姬》《黑桃皇后》,演奏交响乐,信奉神明
,互帮互助,高傲地活着。而当我身处战后的困难
当中,没有为贫苦而气馁,而是乐观快乐地生活下
去,这也全都归功于这群人的耳濡目染。
拙作若能给读者传达出一些已然逝去的“俄国
人的哈尔滨”的样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死于战后混乱的人们,行踪不明的人们,与太
多人的悲伤离别,这些属于哈尔滨记忆里的旧人,
至今回想起来亦有恍如隔世之感。如今我想再次向
他们表达沉痛哀悼,敬祈冥福。
我是幸运的,健康幸福地活到了九十一岁,膝
下子女三人,孙辈九人,重孙辈十一人。
对于生命无限传承下去的感激之情自不待言,
我也越发希望这个时代的人们能够体会到这份活着
的喜悦。
无论时局如何动荡,创造每天生活的是我们每
一个人。
所以请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值此付梓之际,向为本书提供出版机会的发行
人——藤原书店的藤原良雄先生和能泽寿彦先生,
向一直以来为本书付诸心血的山崎优子女士表示衷
心感谢。
此外,向誊清拙作原稿的野口优子女士,向为
本书提供插图的各位好友一并表示感谢。
2006年7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太阳从地平线升起
大地的曙光
玛利亚·尼古拉耶夫娜的家
厨房里的俄语课
在哈尔滨买东西
开启异乡生活
男人间的友情
喝茶的女士们
音乐常伴
伏特加酒的喝法
俄式茶炊
第二章 稠李树荫下
萨哈罗夫的家
俄国人的节 日
学习俄语
畅游松花江
斯特拉库斯的家
留希科夫的人形模特店
搬往大和公寓
太阳岛避暑
父亲到访哈尔滨
松花江上的дача(俄式郊外别墅)
托赫洛家的动物们
俄式壁炉
第三章 战火渐燃的城市
重返京都
与祖母花子生活的日子
祖母花子去世
托赫洛家的婚宴
去往伊万诺夫的家
钢琴课
小叔子结婚丈夫被召集
新町的家中
丈夫在俄语教育队
重返哈尔滨
自己造房子的年轻俄国夫妇
登纪子出生
奉天战备
昭和十九年末的空袭
即将奔赴战场的丈夫
苏联参战
哈尔滨学院
哈尔滨城
第四章 今日浮生如野草
终战日
乘卡车前往收容所
掠夺开始
来自北方的难民
奥萨奇军官
缝制人偶
成为秋林的裁缝
离开星辉宿舍
裁缝铺开张
中式食物
苏联撤军
是否留在哈尔滨?
决定撤退
出发日——九月六日
和弗洛莎的最后一餐
驶向地平线
结语
后记
加藤淑子年谱
精彩页
突然想起了第一次去咖啡店的情景。
从外面一眼就望得见满玻璃橱窗的花,咖啡柜台就设在花店中。一位身材清瘦的中年绅士细心地称量了几种咖啡放到研磨机里磨碎,然后放进信封似的袋子中。
这还真不是我一个初来乍到之人能买得上的!
再来到面包店,架子上摆放着直径足有三十公分的松松软软的白面包,这种面包是按重量单位克来切片的。用的是左右两端有两个秤盘,中央刻着刻度的台秤,面包分量不足时就会加上块火柴盒大小的面包。一般情况下面包超重就会向放砝码的秤盘里加上一块秤砣或者纽扣式样的东西充当秤砣进行称量。黄油也是在秤盘上铺上蜡纸切块称量的。
买东西还真是个大工程呢。
每天早晨都有来卖牛奶的。当提着挤奶罐子的女人在后门露面时,我就会递上固定的白搪瓷锅。那边便用带白搪瓷手柄的杯子量取牛奶倒入锅中。寻常人家每天买一公升左右,我喝不了那么多,就将牛奶倒人汽水瓶做的器皿中带回家。别人告诉我买回的牛奶要即刻入锅煮沸以防变质,我猜想八成是现挤牛奶还未杀菌的原因吧。
那时候听说不远处有集市我就会跑去看热闹。集市上并排开了五六家中国人的店。
最先让我感到吃惊的是人口处躺着一只似牦牛又似鹿的动物,唤作獐。屋檐下垂吊着剥了皮的红兔子还有鲜亮羽毛完好无损的野鸡。
进入店中,空空荡荡的泥地房里,一边放着麻袋装的粮食,一边是收银台,摆放着的玻璃瓶里面装有砂糖、小麦粉、大米、麦片等。
地上的木箱里装着土豆、胡萝卜、洋葱等。收银台的后墙处摆有货架,上面排列着瓶瓶罐罐。房间由于只能正面受光,因而略显昏暗。
我用手指着玻璃瓶,尝试着买点大米。
“要多少?”伙计问道。
正当我左右为难不知如何表达时,他又问:
“一公斤吗?”
我点了点头,伙计从玻璃瓶中用铲状的大勺称取大米,替我放进报纸折成的三角包里。我生怕撒了米,只得两手捧着回家。如此看来买米也成了件为难事。
俄国人买鸡的情景同样让我感到惊奇。店家撒一把玉米粒,吆喝一声,立马从四面八方跑来了十几只鸡。买主从中选出中意的鸡后,店家会抓着鸡翅膀让买主摸摸鸡胸脯看看肉质再决定是否购买。
这里的肉店也很特别。一进门就看见了左墙上排列着一头头白条牛,此番景象我怕是只在日本肉店的冷藏室中看到过。
进店的俄国人拿捏着各个部位,心仪哪块儿就给切哪块儿。
肉店老板是中国人,在横切原木制成的切肉墩子上,用菜刀砍肉,那菜刀有点像刽子手用的砍刀。大家都会买下好大一块带走。
这对于我而言似乎也有些困难。
有一天,我在肉铺看到来客冷不防地喊了句“牛排”,老板就应声从冷藏室中取出肉块切成牛排。原来是这样啊,我也学着喊了声“牛排”,终于买上了一块牛排。
听说我想买石油炉,玛利亚·尼古拉耶夫娜的儿子鲍比亚便陪我来到了附近的秋林百货商店。我想着能暂时先用这个炉子对付一下,姑且放了心。
总而言之,买东西真是件苦差事。
而且俄国人的店每天下午两点到四点都会挂上一个写有“关门”字样的白色挂牌,这期间是要关店的。
令我颇为苦恼的是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我买不成东西。
有人告诉我:“在地段街有一家登喜和百货商店。”我去了才发现这里完全就和在日本一样啊。店中饭碗、筷子等商品一应俱全,甚至连筷子盒都有。当然这里也不会两点关店。
说到这儿,想起我曾在名古屋旅馆的餐厅吃过饭,在那里可以点到含有味噌汤、烤鱼、酱菜的日式套餐。
对方说是“想吃日本料理的话可以来这里”,但当时我需求也没有那么迫切,因此并没有那么开心。
周日去公司上司和一直承蒙关照的前辈家中拜访时的所见情景也着实令我惊奇。虽然这些建筑外表看来跟俄国人的并无二致,但家中太太却身着和服,房间里铺着榻榻米,完全是日式风格。
在这条称为地段街的街上,有很多外表虽是西式内饰却颇具日式风格的建筑,招牌写满日文。
P18-20
导语
《倾听哈尔滨的诗》为日本歌手加藤登纪子的母亲加藤淑子早年间在哈尔滨生活的回忆录,记录了加藤淑子在哈尔滨生活的11年的时间里,经历的主要事件和所见所闻所感。本书语言风格清新,描写细腻,对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的景物、生活环境和人文风俗都进行了详细介绍,是难得的老哈尔滨风貌图,是研究哈尔滨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序言
此刻的我们,立于松花江边。
略有淤塞的江水下,河岸的石堤自不待言,就
连河底的沙地都清晰可见。
三层石堤堆叠着,两岸的石堰历久弥新,守护
着沼泽般绵延开来的大河松花江。石堤又渐次堆叠
上了新石,色彩各异的三层石堤间,历史的印记悄
然展现。
初见此景,心中唯感惊奇。
我总是不免惊叹:无论何时相见,这里的水量
总是如此充沛。在这条深不见底的江里,此时此刻
正在发生着些什么呢?
此时一群人正嬉闹着膛着浅水,渡往不远处的
江中小洲。
曾经在波涛滚滚的松花江两岸系有许多船只,
船夫们东跑西颠地拉拢客人。而如今再也看不到这
般景象了。
对岸便是让我刻骨铭心的太阳岛了。
长长的栈桥头处仍看得见停泊的观光船。
“还是先去太阳岛吧,从哪里去比较好呢?”
干雄向导游打听道。
“乘车就能到。”导游回道。
听此回答,我禁不住反问:“嗯?乘车?去太
阳岛不是只能坐船吗?”
“如今不一样了,架通了大桥后大家都乘车去
呢!”
原来,一切都已今非昔比。
曾经的松花江风貌依然存于心间,虽明白那已
成幻影,却仍寻觅着那些相似的东西。
跨越近五十年的风霜岁月,细细回昧着与此地
的机缘,仍感到不可思议。
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日,丈夫幸四郎溘然长逝
。适逢京都火葬场捡拾遗骨之时,长子干雄提议道
:“将骨灰撒到松花江吧。”
大家相顾无言却并无意见。丈夫的一生,与哈
尔滨有着极深的渊源,这一点是大家都明了的。
从那之后经过漫漫半载,终于一九九三年五月
的连休,此行得以实现。
干雄夫妇、长女幸子和她的朋友还有我五人同
行。
车子驶向上游,穿过路尽头处的新建渡桥,对
岸又经过一座小桥,很快就抵达了太阳岛。
一下车,一座白色的三层建筑就映入眼帘。这
便是太阳岛的标志——米尼阿久尔餐厅!
在一切皆已陌生的风景中,看到米尼阿久尔餐
厅还依然保持着原样,我长舒了一口气。
此般一想,诸多回忆便接踵而至。
以前这附近经常有年轻的俄国男女身着泳衣搭
着肩,牵手散步。米尼阿久尔餐厅则时时回荡着俄
国旋律的舞曲。
如今这一带虽说变成中心地繁华起来,却少了
些许绿意而变得喧嚣杂乱,俨然成了一座游乐场。
沿着岸边走下去,这块地带曾是一片多沙的原
野,广阔的沙地上荡漾着海浪般的波纹,如今建起
了一座低矮的堤坝延伸向远方。导游解说称:“这
座堤坝是在一九五七年洪水泛滥的时候,运用人海
战术筑起来的。”
我们一行乘上了装有马达的观光船。
船行至江中,风景突然变了。
茶色的江水波涛汹涌,声势浩大地奔流向远方
,真不愧为大河松花江啊。
默默凝望着流动的江水,转眼间就到了江水的
深处。
“这里应该可以了吧?”
干雄取出装有骨灰的包袱。
“父亲,带您回故土了。”此般言语着,便将
包袱中的骨灰轻轻撒入江中。
眺望着骨灰转瞬间被江水席卷而去,我们不由
得合掌祈祷。
会流往何方呢?此番种种不等思量骨灰已消失
不见。应该会不断流淌着,流过阿穆尔河,流向广
阔无比的世界吧。
正当此时,远处的大铁桥上一列列车由南向北
驶过。
没错,曾经也是如此。丈夫曾经注视着列车飞
速驶过松花江上的铁桥说道:“那是哈尔滨发往巴
黎的列车,我的梦想就是乘上那辆列车去欧洲啊。

在曾经和平的大陆还未变得战火连天之前,幸
四郎的梦想至今历历在目。一九二九年,幸四郎从
京都二中转学到哈尔滨学院,此期间学习了俄语,
接触了俄式民谣和俄国人的生活,感受了革命氛围
以及宽广的俄国胸怀,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

年轻男子的梦想,肯定是无限宏大的吧。
就职于满铁公司之后,丈夫因工作原因与俄国
人关系交深。
即使哈尔滨这座由俄国人建设起来的城市,于
一九三二年伪满洲国建立后惨遭战争车轮无情碾轧
,幸四郎心中的“俄国热”也从未冷却过。
终战后,回到日本的幸四郎入职国王唱片,负
责一部分娱乐圈的工作。归日的生活始终无法抑制
住幸四郎对俄国的怀恋。所以当哈尔滨的俄侨(俄
国革命爆发后,离开俄国的俄裔居民)撤至日本时
,他就盘算着为他们提供容身之处。终于终战后的
第十二年,开了家名叫“松花江”的俄式餐厅。
此后的三十五年间,直到八十二岁去世,幸四
郎每晚不落地喝着伏特加酒,男中音朗声唱着《斯
捷潘·拉辛之梦》,俄国风韵始终在身体里流淌着

正因为哈尔滨是一座属于流亡他乡侨民(无国
籍俄国人)的城市,所以它才洋溢着如此哀伤的美
丽俄国的气息。
如今留在哈尔滨的俄国人已极少。在这座日益
现代化的中国城市里,已无望寻得往日的气息。
只有这静默流淌的江水似是熟稔往昔一般,充
满了难以言说的眷恋。
抛撒完骨灰后,我们乘船上岸后步行走向太阳
岛的深处。
郁郁葱葱又光影昏暗的林间,一条柏油路穿梭
其中。这条放在往昔绝不可能铺就的气派柏油路着
实令人惊叹。
一座四层的砖房建筑就这样映入了眼帘。
“那是医院。”导游说道。这也是以前没有的
建筑。
行走于绿丛中,不一会儿便到了交叉路。
仔细探寻周边,仍能发现一些俄式建筑稀稀落
落地排列着。如今这些房子虽已陈旧不堪,木质栅
栏和阳台却隐约留有风韵。
“这是дача(俄式郊外别墅)啊!”
我禁不住驻足喊道。
哈尔滨人会在.дача里度过整个夏天。
从干雄一九三八年夏出生开始,我们每年都会
来太阳岛避暑。
在дача的生活、与众人的相遇,纷繁的思
绪一股脑浮现开来。
一九四五年战争结束,一九四六年遣返回日本
时,唯一一张允许带回的照片就是在太阳岛上拍摄
的。
那是一张仅存于泛黄深褐色照片中的家族肖像
照。
我再一次体会到在哈尔滨生活的始末于丈夫、
于我、于我们整个家庭都是无比珍贵的。
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到二十一年(一九四
六年),仅是短短十一年的哈尔滨生活,然而那却
是二十几岁的我的青春啊。
如今身处同地那些痕迹却已消失不在。即便如
此,这一切早已鲜活地镌刻心中。
内容推荐
《倾听哈尔滨的诗》是一部回忆随笔。作者是日本歌手加藤登纪子的母亲加藤淑子,她是一名曾在哈尔滨生活过的日本人。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她在哈尔滨的所见所闻,包括新婚生活的闲适,初为人母的喜悦,战争时期的恐慌等,流露出作者对哈尔滨的眷恋之情,旨在真实地还原当时哈尔滨的样貌,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哈尔滨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18: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