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神秘的奥地利少女手稿,1919年问世以来不断产生争议和轰动!
儿童期到青春期的青涩蜕变全记录,完整中文版隆重首发!
作者用充满诚意和热情的笔触,带着特有的灵气和青春期的天真烂漫,毫无保留地记录下从11岁到14岁半的成长经历。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盛赞此书具有永久性价值,并多次力荐出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少女日记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奥地利)佚名少女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充满神秘的奥地利少女手稿,1919年问世以来不断产生争议和轰动! 儿童期到青春期的青涩蜕变全记录,完整中文版隆重首发! 作者用充满诚意和热情的笔触,带着特有的灵气和青春期的天真烂漫,毫无保留地记录下从11岁到14岁半的成长经历。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盛赞此书具有永久性价值,并多次力荐出版! 内容推荐 丽塔出身于一个维也纳的中产阶级贵族家庭,享受了少女时代的所有欢乐。她用充满诚意和热情的笔触,带着特有的灵气和青春期的天真烂漫,毫无保留地记录下从11岁到14岁半的成长经历。 只能对最亲密好友诉说的秘密话题,蠢蠢欲动的各种年少思想,看到家庭内部不公激起的沉默的愤怒,对于初恋对象的朦胧情感,神秘性意识的萌发,惴惴不安地解开心结探索爱的真谛,以及与家长、老师和同学间关系的处理等,豆蔻少女的情怀无不在这本伟大的著作中一一展现。 目录 德文版序 第1年 从11岁到12岁 第2年 从12岁到13岁 第3年 从13岁到14岁 最后半年 从14岁到14岁半 附录 中文版编辑手记 试读章节 第1年:从11岁到12岁 19××年7月12日 海拉和我要写日记了。我俩曾约定上高中后每天写日记。杜拉也在写,但是只要我看一眼,她就会暴怒。“海伦娜”和“格蕾特”这两个名字太俗气,于是我管海伦娜叫“海拉”,她则叫我“丽塔”。杜拉把她自己称作“西娅”,但是我一直叫她“杜拉”。她说小破孩(她意思说我和海拉)不该写日记。她说小孩子写日记只会胡写一通,比她和莉齐的日记可差远啦。 7月13日 我们原本打算过了假期才写,但是既然马上要分开,现在就开始写吧。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对方暑假里都做了些什么。前天我们升学考试,考试很容易,听写我只错了一道题——我把ihn写成in了,漏了个字母h。老师说没关系,只不过是一时大意。她说得没错,其实我很清楚单词“ihn”是有h这个字母的。我俩都穿着玫瑰色缎带的白裙子,人人都觉得我们是亲姊妹,起码也是表姊妹。有这样一个表妹当然好,不过做好朋友更好,那样我们就可以无话不谈啦。 7月14日 老师真的非常好。海拉和我都舍不得离开她去念高中。那样的话我们可以每天上课前在教室里和她说说话。可是别的女孩子却让我们很有些不快活。上高中,而不是上初中,这一点尤其重要。所以那些女孩子们感到很不爽。“她们真是得意忘形”(这是我姐姐说我和海拉的话,当然不是事实)。我们要走的时候,女老师对我们说“我们的俩高中生”。她让我们到乡村给她写信。我会的。 7月15日 莉齐是海拉的姐姐,不像杜拉那么讨人厌,她总是好心眼。今天她给了我们每人至少10块奶油巧克力。真的,海拉常常跟我说:“你不知道,她其实是头猪。倒是你姐姐对我挺好。”她提到我们时动不动就说“小家伙”、“小孩”,真是搞笑,好像她自己没当过小孩子。实际上她当初比我们现在还显得小。另外,我们现在跟她一样念高中了,她在四年级,我们在一年级。 明天我们去蒂罗尔的卡敦巴哈,可把我高兴坏了。海拉和她妈妈,还有莉齐,今天去匈牙利她舅舅家了。她爸爸要参加演习。 7月19日 要在假期里每天坚持写日记可不容易。天天都有新鲜事,根本没时间记。我们住在森林中一座大房子里边。杜拉马上霸占了屋前的阳台写作业。到处都是苍蝇,遮天蔽目。我实在讨厌苍蝇这一类的东西。我不会甘心被赶出大阳台,也不会霸占着。况且,爸爸说过:孩子们不要吵架!(也叫她孩子哦!!)爸爸说得真对。她摆出那副德性,就因为10月份她就满14岁了。爸爸说:“阳台是公共空间,谁都可以用。”爸爸总是这么公道,决不允许杜拉对我耍威风。不过,妈妈总是对杜拉偏心。今天我给海拉写信了。她还没给我写呢。 7月21日 海拉给我写信了,4张纸,写得兴高采烈。我真不知道不跟她在一块我还能做些什么!也许她8月份会过来,要不我就去她那儿。我还是觉得去她那儿比较好。我喜欢走远路。爸爸说,“到时候再看”,也就是他同意我去。爸爸妈妈说“到时候再看”的意思就是“没问题”。大人们不愿意说“没问题”,这样别人就永远也不能说他们说话不算数。爸爸确实会让我做我喜欢做的任何事情,妈妈就不会。不过,如果我乖乖地练习钢琴,或许她会让我去。我得去散散步了。 P2-4 序言 这是一个出身上层家庭的少女写的日记,1915年4月27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写的一封信可以说是这本日记最好的序言。弗洛伊德这位一流的心理学大师使这本日记永垂不朽: 这本日记是块瑰宝。从来没有这样一份文字资料能让我们如此深入地了解一个少女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出身于我们这个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少女,而且正处于青春期。我们由此了解到,从儿童时期的“自我”到发育成熟阶段都经历了怎样的情感经历,青少年成长期间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如何相处,如何变得更懂事、更亲密,以及友情是如何形成和破裂的。我们还能从日记中了解早恋的萌芽,以及对初恋对象的朦胧情感。总之,我们能从日记中看到神秘的性意识是如何启蒙的。以及如何占据青春期少女的全部内心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怀揣着小秘密惴惴不安的少女是如何渐渐解开心结、卸下负担的。所有的这些日记都是那么可爱,那么认真,那么朴实无华,它一定不会辜负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的。 出版这本日记吧,你责无旁贷!所有的读者都将因此感激你! 这些文字材料拿给出版商的时候,本书的编辑对文字没有作任何改动加工,也没有删减和讳饰。唯一的改动就是隐瞒了作者以及日记中提到的其他人物的真实姓名。因此,人名和地名统统都只能用虚拟的名字替代。只有这样,原作者才能允许这本日记原封不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日记中的语法错误和不雅之处我们都原封不动地保留着。这倒不是说,我们不能对一个儿童的语言掌控能力要求过高,而是我们更期望从中看到情绪的表达,因为这些语法错误本身就表现出无意识的影响。 德文首版编辑,维也纳 1919年秋 后记 成长迷思 这是一本谜一样的书。它穿越世纪的神秘不仅来自种种关于作者身份的争论、弗洛伊德和同事数次通信讨论直至作序力荐出版,以及首次发表就形影不离的那位神秘的编辑,更来自这本日记本身就充满着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那些关于成长的迷思。 19世纪的奥地利自有它本身的种种独特,风土文化自不相同(这在这位好奇的少女叙述中可窥一斑)但相同的那些第一天入中学的兴奋,第一次和同性朋友谈论异性,对陈规的不解和反叛都让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青春期的读者感同身受。身体的变化,视野的开阔,身份的不确定性,爱情的萌芽……这一个又一个的谜在这本写到14岁的少女日记中自然没有成文的答案,但她赤子般的叙述,少女独有的细腻笔触也许就是弗洛伊德对此间的种种细节如此着迷的原因。 本日记的发现者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埃尔米纳·哈格·冯·胡格斯坦因,这位女性心理学家1871年8月31日出生于维也纳,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心理学家。 她在那个时代的维也纳是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1921年成为教育咨询中心的主席,这个协会随即成为整个维也纳心理学的实验室。 《少女日记》在1919年由国际实验室的官方出版社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从日常的报纸、医学刊物到心理学期刊都在热论此书,同时它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埃尔米纳,本文的署名“编辑”并不承认自己是其真正的作者。《少女日记》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心理学发展基本文献” 系列的书。 弗洛伊德和同事关于此书的讨论收录在《儿童性启蒙》一书中。无疑这本日记在他看来并不是杜撰的小说而是作为案例分析的重要资料。尽管早期心理学的研究规范和今天的比起来也许没有那么严谨和规范,但是如果一部文学作品被上升到科学研究的文本资料,那么其中对青少年心理描写的部分必定是入木三分而又极具代表性的。 如同沧海桑田后浮出水面的珍珠,种种纷扰以后,这本在世界各地以不同语言再版数次的《少女日记》终于有了第一个中文版本。它本身对青春期和想要回忆那段时光的读者的吸引力自不必说,对于天天费解于自己家的青春期子女的家长也可以从中获悉孩子的脑袋瓜里究竟在想什么,对心理学和弗洛伊德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也不容错过。亦或是,你只是想通过清澈的眼睛观察19世纪的奥地利风情,想知道,爱是如何在稚嫩的心灵中一点点的舒枝展叶,直到叩开心房。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日记是块瑰宝。从来没有这样一份文字资料能让我们如此深入地了解一个少女的内心世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怀揣着小秘密惴惴不安的少女是如何渐渐解开心结、卸下负担的。所有的这些日记都是那么可爱,那么认真,那么朴实无华,它一定不会辜负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世界著名心理学大师) 在英国,这本日记激起的反应,可以用“风暴”一词来形容。 ——茱莉亚·斯温德尔斯(剑桥大学博士,《书的用途》作者) 这个年轻的女孩已经将她的日记提升到文学作品的价值高度,可以和经典著作相媲美。 ——莎乐美(知名女作家,尼采的情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