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说(悦)是谁?就是范仲淹,准确点说,是青年范仲淹。怎么回事?请往下看。
范仲淹的生父名叫范墉,在范仲淹两岁时去世,遗存稀薄,所以想写《范家父子》无以成篇。
《山东通志》载:“朱文翰,字苑文,淄州长山人。端拱二年(989)进士。历任平江府(今苏州市)推官、秘阁校理、户部郎中、淄州长史等职。范文正公①之继父。”
《宋史》范仲淹本传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范仲淹的二十八世孙范章,一九九八年写过一篇题为《谢太夫人传略》,披露曰:“谢太夫人,范文正公之母。公元九八九年生公。九九〇年公父病逝于武宁军(徐州)掌书记官任,太夫人扶柩南归,葬于天平山祖茔,居苏守义。九九三年义满,贫无所依,再适平江府(苏州)推官长山朱文翰,公亦至朱门,姓朱名说(悦)。文翰先配初氏遗一子,太夫人又生二子,共四子。文翰先逝,皆归太夫人教养。……一〇一七年,太夫人命公复姓。”
综合上引资料可以大致知道:范仲淹两岁时丧父,四岁时随母改嫁至山东省淄州长山县(今邹平县长山镇)朱家,名叫朱说(悦)。此名使用了二十五年,至宋真宗天禧元年,即公元一〇一七年复姓归宗,这才正式称为范仲淹,时年二十九岁。算一算,范仲淹与继父朱文翰维系父子关系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也就是说,范仲淹从一个懵懂幼儿成为一名青年官员,那是继父朱文翰看着长大、辛苦养育并一手栽培的。那么,写一段《朱家父子》,理应大有说头。
关于朱文翰,存世的可靠史料不多,仅见于《山东通志》《长山县志》《朱氏族谱》等,而且记述极为简略。世人多无后眼。那时有人料到其继子范仲淹日后将是一个传世名人,必定会大记特记朱文翰。不过,要说朱文翰与范仲淹有缘,说朱文翰对范仲淹的成长、读书、立志、成功大有影响,还是有史可查、有迹可觅的,褒一个“父子情深”,亦不为过。
对于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来说,公元九八九年很有意思。这年阳春三月时光,朝廷春闱大比,朱文翰高中进士。据洪迈《容斋随笔》记载,这一年共中式进士一百八十六名,“前两名陈尧叟、曾会至授光禄丞、直史馆。第三名姚揆以下,皆授防御、州府推官”。由此知道朱文翰得授平江府推官是可信的。到了这年的灿灿仲秋,农历八月初二日,范仲淹在徐州呱呱坠地。一升一生,春秋相望,竟在同年,不也稀奇乎?
《长山县志》载:朱文翰在平江府推官任期之后,“台试馆职,授秘阁校理”。不料多年之后,他的继子范仲淹也得到了这个职位。秘阁,是中国宫廷藏书之处。自晋、南朝宋至隋、唐,皆设有秘阁藏书,北宋沿唐制设三馆,改弘文馆为昭文馆。到了大宋朝第二代皇帝宋太宗时,新建昭文馆、集贤院、史馆,总名为崇文院。就在范仲淹出生前一年,于崇文院中堂设秘阁,选三馆善本图书及书画等入藏,藏书最为完备。设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管理秘阁事务。秘阁校理这个八品、从八品的小京官,虽说与州府推官品级差不多,但能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工作,那地位可就大不一样了。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在王安石“元丰改制”之前,三馆及秘阁,由“首相、副相领之”,四局设官,谓“馆职”,皆称“学士”。“其下则为检讨、校理、校勘”,品级虽低,“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处”。所以,父子俩能到这一步,已然进入名流之列。不过,现在也有人认为,朱文翰尚不足称“名流”,做秘阁校理有待商榷。那就是考据家的事了。
看来,父子俩天生有奇缘,而血缘不是问题。事实亦如此,就朱文翰对继子“既加养育,复勤训导”的恩情,或者范仲淹对继父的回报,其父子亲情,绝对超过许多血缘父子。
P4-6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有两句重要的格言: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是“为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至今仍有重要警示意义。后一句做官必须坚持原则,不怕得罪皇帝和上级,不怕得“公罪”,但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之类。本传系统叙述范仲淹生平,赞扬其高尚人格,又细致分析《岳阳楼记》等文学成就,文字也较为生动。
——文史专家王曾瑜
作者在颇具把控力的激情叙述下,将范仲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及精神境界给予真实深入敝学再现。为避免写成“资料开会”,作者追寻传主一生的踪迹,历9省市29地现场采访,力求穿越时空与传主进行心灵对话,独特感受与深切认知尽在字里行间。尤其对《岳阳楼记》的反传统解读,更是值得静夜品鉴。作品收放自如,厚重通脱,富有见地,不失为一部鉴古度今之前贤新传。
——文学专家李炳银
笔者自己一向不喜读“资料开会”式的人物传记,觉得总得从史料中提纯出一点新意与思考吧?此前,笔者有过五部传记作品问世,就想做点这方面的尝试;这次得了写《范仲淹传》的机会,也就再试一把。有什么体会吗?那是有点。
对传记作者来说,收集、整理相关静态资料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大量的案头工作不是最重要的;而现场采访,实地踏勘,到传主曾经生活过的时空里走一走,看一看,甚至是闻一闻,才是最要紧的。也许,你搞不到多少新发现的文字资料,找不到几个知情人物,甚至见不到一点儿被岁月无情消磨掉的遗迹遗物。不过,这不要紧,不会白跑的。只要你进入传主曾经的生命场,就必然会感受到他的气息、他的经历、他的思考以及他所有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人生百味;他也会主动地跑出来与你对话,真心倾诉,敞开心扉……这种互动交流已然洗尽铅华,超越功利,超越时空,再无雕饰,是一种真正的心灵对话。正是在这样的心灵碰撞之中,忽有火花进出,忽有激情喷涌,瞬间盘活你的所有案头资料,化作奇思妙想,造出佳构丽篇,你的创作顿时变成一份多么难得的精神享受啊!
这次,在笔者努力寻求与传主范仲淹进行现场心灵对话的两个多月行走中,历经七省二十九地,结识数十位当地朋友,这些沐浴过范先贤生命的灵秀风水,这些成全过范先贤人格与功业的父老乡亲的后代,是我得以完成这趟心灵旅程的最大和最好的凭借。为此,笔者要在这里衷心致敬与致谢。另外,笔者当年的矿友刘建中和路耀华先生,为笔者整理这份心灵对话并最后完成《范仲淹传》,提供了充满情谊的得力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2014年4月19日于太原学洒脱斋
这是一个问题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三日,一些农民工代表为讨回在洛阳洛宁县打工的工钱,特意到洛阳伊川县范仲淹墓前跪拜,祈求范公显灵,帮他们讨回血汗钱。具体情形是:总共有九位农民工代表出场,其中两人蹲在范仲淹墓地塑像正面的高台上,横扯开一条长约八尺、宽约二尺的白粗布条幅,上面横写着两行蹩脚黑字,上行五字为“求范公显灵”,下行九字为“让洛宁还民工血汗钱”。可能为了不挡住字幅,扯幅二人隐身其后,只露出蹲式下体。另外七人,分六排蹲在通往高台的十三级台阶中部,面对范公塑像虔诚诉求,其中两位属于深度行礼,从背后已然完全看不到他俩的头部了。场面极为感人。
就讨工钱这件事说,这九位代表不仅代表在洛宁打工的他们的同伴,也可以看作代表着全国被拖欠工钱的数以万计的农民工。若按照范仲淹老先生的“天下忧乐”观的思路,农民工讨工钱这个辛酸话题,实在算得上当今中国最为堪忧的一种“天下之忧”。
这一小群向范仲淹老先生求救的洛宁农民工,是二〇一一年六月到洛宁县打工的,在该县的盛德国际小区干活。拖到二〇一一年年根儿时,开发商才发了一点儿工钱,害得贵州等地的农民工无法回家,一是路途遥远赶不回去,二是给钱太少,无颜回家过年。二〇一二年又过去半年了,一百九十多万元的工资,开发商还是拒绝支付。开发商急了就说:“还得继续干活,不干活让你们一分钱拿不到,滚出洛宁县!”农民工更急,眼看着麦收时节到了,麦子不能都烂在田里呀,再说父母要吃饭,孩子要上学,两年打工讨不来血汗钱,怎么活?开发商急了一躲了之,农民工急了怎么办?官司打不起,政府难救急,人生地不熟……这可求谁去!于是“我们经过集体商量,只能前来跪拜范仲淹他老人家,求他显灵,哪怕托梦给洛宁县建设局、劳动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也行呢,让这些领导们真正为农民工‘先忧’一回,帮我们讨要血汗钱。”
问:你们为什么不求神拜佛?近处,洛宁香山寺,香火延续几近两千年,寺中那棵五人抱不拢的“柏王爷”,不是传说求嘛嘛灵吗?略远点儿,不是有洛阳关林的大财神关老爷吗?不是有号称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中外佛教“释源”“祖庭”的洛阳白马寺吗?
答:这些神佛太忙呀,官也求,想升大官;商也求,要发大财,小汽车排队看不到头……神佛能顾到我们吗?再说买一根高香起码上百元,也掏不起那个钱呀!
问:伊川境内,名人墓很多。白虎山有“二程”(程颢、程颐)墓园,理学大师之名闪烁千古;紫荆山麓有邵夫子坟,易学大师邵雍,他可是中国算命先生的老祖宗;要说做过宰相的,既有誉为“中国第一名相”的商代伊尹的墓地,又有大唐三朝宰相姚崇的墓园;要说文名掩官声的风流才子,诗人贾岛等十几位文化名人都归宿在此……为什么单求范仲淹?
答得零乱、简略,却十分肯定:他不是贪官;他年轻时受过苦;他的《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道老百姓的难处;有“孤儿寡妇船”那事……别小看了,这可绝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准。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冬天,四十九岁的范仲淹刚调任越州(今绍兴市)知州,相当于现在的绍兴市第一把手,下属一个小官户曹孙居中就病死了。要在一般长官,按国家规定发放抚恤金也就是了。可范仲淹与众不同,当他得知孙户曹虽然手中握有实权(分管户籍、赋税、土地、财政收支等肥缺),却两袖清风一身清白,身后家贫子幼,连丧事都办不起,不禁悲悯之余,大有担当,当下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百缗(约合现在人民币五万元)充作丧葬费。这还远远不算,为了帮助孙家把灵柩送回老家入土为安,他特别挑选一位名声不错的老衙吏为专差,一要护好灵柩,二要保护家小,雇用一艘大船上路。这样就觉得放心了吗?才不是呢,一路山高水长,遇到关津盘查、恶吏刁难怎么办?于是又亲笔开出一张特殊路条。说特殊,因为那是一首诗,自古到今只有一张“诗路条”,就这一张。诗曰:
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
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这些农民工虽然不记得这首诗,不知道“孤儿寡妇船”的史实详细,也许完全得自民间传说,但他们就此记住了怜贫济困、勇于担当的好人范仲淹,如今他们身陷困境而不可能自拔,首选不求范公显灵,还能去求谁呢?
范仲淹,不是神仙,不是佛祖,是什么呢?过去了千年岁月,浪淘尽万千英雄,在当今普通老百姓眼中,他依然是不死的中华雄魂,活着的民间伟人!不错,高贵的庙堂不忘他,范家祠堂不忘他,普天下的学堂不忘他,他将永远名列“三堂”,而“三堂”也将永远书写并称颂他的辉煌。可是千万别忘了另一个世界,范仲淹原本出自民间,一生都在民间奔走,所作所为都与草民百姓息息相关,一切的挫折、屈辱、苦难种种,连同他的丰功伟业,都在民间底层散发着浓浓的芳香……把他老人家解读为民间伟人,农民工信,中国老百姓信,外国民众知道了也会信。
有人没死,老百姓咒他死;有人刚死,老百姓骂他早该死;有人逝世千百年了,老百姓却还记得他,还想让他出来为自己做主办事情,比如这个范仲淹。那么,当今之世,我们又该怎样重新解读并认知像范仲淹这样的中华先贤呢?这是一个问题。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是作者周宗奇在大量的资料阅读和实地探访了解后的一次认真书写。作家采用近似直观讲述的方式,十分清晰地梳理描述和表现了范仲淹的曲折的人生经历,很有条理和见地地表达了范仲淹的社会见闻、感受和思想及其重大作为,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文化大家范仲淹的人生重要作为及其生活环境背景情形给予了客观生动的呈现。史料坚实,信息量大,理解深刻个性,叙述流畅。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有两句重要的格言: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是“为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至今仍有重要警示意义。后一句做官必须坚持原则,不怕得罪皇帝和上级,不怕得“公罪”,但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之类。周宗奇编著的这本《忧乐天下(范仲淹传)》系统叙述了范仲淹生平,赞扬了其高尚人格,又细致分析了《岳阳楼记》等文学成就,文字也较为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