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妹尾河童在日本文化厅资助下,独自在欧洲游历一年,足迹遍及22国,边写边画,终成此书。在妹尾河童著姜淑玲编译的《窥视欧洲》中,河童表现出其一如既往的超强好奇心——一路乘坐的火车车厢内部结构及车长制服、行驶在街头的电车、移动的邮局、所住过的旅馆房间陈设、欧洲各地民居的窗户。都令他兴味盎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窥视欧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妹尾河童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世纪70年代初,妹尾河童在日本文化厅资助下,独自在欧洲游历一年,足迹遍及22国,边写边画,终成此书。在妹尾河童著姜淑玲编译的《窥视欧洲》中,河童表现出其一如既往的超强好奇心——一路乘坐的火车车厢内部结构及车长制服、行驶在街头的电车、移动的邮局、所住过的旅馆房间陈设、欧洲各地民居的窗户。都令他兴味盎然。 内容推荐 上世纪70年代初,妹尾河童独自在欧洲游历一年,足迹不仅遍及整个西欧,连当时的东欧诸国亦曾涉足。此行中,河童除专注于由官方资助的文化艺术考察外,欧洲大陆上不同的风土民情、思维方式甚至社会制度之种种差异,亦让他在兴奋好奇之余用心体会,并每每反观沉思。妹尾河童著姜淑玲编译的《窥视欧洲》中河童谨记此行所用之一分一毫均来自纳税人,故为寻找便宜落脚处始终锲而不舍,而他也竟乐此不疲,最终凭脚下苦功及神奇的素描画,让我们领略到上世纪70年代欧洲形形色色小旅馆的味道;其内部的装潢,房间的陈设,甚至老板娘口中随意道出的三言两语,在河童的笔下都格外亲切有趣。而欧洲的那些街道和阁楼,以及散发着古老气息的中世纪城堡,以河童的视角来看就更是别有一番韵味了。 目录 前言 比萨塔没有护栏 米兰的跳楼自杀 静悄悄地发车 维也纳市营电车的跳车资格 野鸟和人群 握手和礼炮 巴黎的弹簧门 北方人和南方人 欧洲的窗户 托卡列夫型手枪和瓦尔特P38型手枪 武器博物馆 为什么枪械店里卖模型枪? 气血循环机和10荷兰盾纸币 意大利和德国的歌剧开演时刻 会跑的邮筒和增加公厕的诀窍 那不勒斯的扒手 旅行秘诀:得分法 国际列车车长 博爱座禁烟车厢 好旅馆 我住过的便宜旅馆 希腊 意大利 法国 比利时 瑞士 德国 西班牙 葡萄牙 奥地利 荷兰 丹麦 瑞典 挪威 苏联 捷克 匈牙利 英国 爱尔兰 墨西哥 美国 后记 地图 试读章节 跑了许多国家,也和许多人握过手。通常对方的力道都比我强,所以常常要急急忙忙地再补加把劲。其实在日本和人握手时,我的力道并不算小。这倒让我开始思索,不同的握手方式是不是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一般的日本人在彼此的关系变得相当亲近之后,握起手来才会表现得自然些。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在谈完话及道别之际都是说“那么就……下次见”。然后边低头行礼,边握手;握手好像只是种附带的形式而已。 相反,欧洲人则是在经过介绍后就先握手,而且是一边用眼睛直视着对方,一边用力握。其实不只是欧洲人如此做……大概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彼此想法不同的陌生人是没办法一下子就能互相了解的,所以,第一次会面便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对你没有敌意,只有善意”的讯息必须清清楚楚地传递给对方,所以初次见面时的握手方式和力道也就不能马虎了。 据说握手是源于为了彼此证明没带武器,才会以右手和对方互握。 另外,与此类似的就是在欢迎仪式中施放的礼炮。 从前的大炮和枪支都是从炮口及枪口填充弹药,打完一次就得再重填一次,相当费时,而且没法儿偷偷摸摸地做。因此,在迎接来客的时候,在宾客面前对空发炮或鸣枪,正表示“现在这些枪炮已经没有弹药在内了,请放心”的意思。现代的枪炮都已经不是以这种方式填充弹药,而且还可以连续发射,所以发射一次根本就没啥意义;只不过,这种精神已经遗留下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礼仪。 或许现在还有人认为,“日本从战国时代到现代都没变,还是一样无法互相信任”一一也就是在对立的情况中,都想尽量不被对方所影响。不过即使如此,日本人的出发点还是在于“要怎么样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的想法”。 而其他国家的人,或许不像日本人有“对方应该会察觉我真正的想法”,或是“对方应该会了解我的意思”之类的那种等待被了解、被接受的微妙思考方式和“娇宠心理”(AMAE)。 巴黎地下铁车站的出人口采用弹簧门的设计,就是那种往前推、人通过后手放开就会自动弹回去的门。从路面下楼梯到地下通道,便会看到这门整天不停地开开关关。从这扇门我又惊讶于日本人和巴黎人的明显差异. 几乎所有巴黎人在通过后都会回头看一看,如果后面正有人往这个方向来,他们就会一直扶着门,直到后来的人接住后,才轻轻放手继续往前走。 这时刚好有位日本来的旅客经过。或许是不习惯这种门的原因吧,我是很想原谅他,但实在是有点过分,看了真让人觉得不好意思。 简单说,他通过以后人就继续往前走,门呢,就这样松手一放,让它大大咧咧地弹回去,差点打到后面人的脸。后来的人看到门突然弹回来、眼见就要撞上脸时,急忙举起两手挡在面前,还吓得大叫。 巴黎人大概会想,“这种不顾后人的人到底在想什么啊?” 光从门的开关这样单纯的事,我又清楚地感觉到日本人和他们在思考上的基本差异。他们总是会对陌生人特别留神,正因为彼此“不认识”“不亲近”,所以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上便会格外留心。不过,他们真的具备“体贴人微的待人之心”吗?我可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行为和日本人所谓的“体贴”或“关怀”不同,并且含义也不一样。我想这是为了不冒犯别人而不得不如此表现;这种顾虑的根源在于避免侵犯到他人。 有次,见到一个全是日本年轻女性的旅行团正有说有笑地走过来。到了地铁站的人口,她们依序通过、也为后面的人顶住门一一但是到了最后一位,果然还是松了手,让门大力地弹回去。 其实这种门不是只有巴黎的地铁站出人口才有,会替后面的人挡住门的事也不是只有巴黎人会做,而且欧洲各国皆然。 有位到过日本、名叫米歇尔的法国人问我:“日本人的确是很会替人着想,但是为什么对于不认识的人就会变得自私自利呢?” P18-21 序言 在欧洲到处晃荡了一年,不知怎么搞的心里老有股歉意一一因为这趟旅行不是自费的关系吧。 日本文化厅每年都有所谓的艺术家海外派遣研修计划;这次的独自旅行费用就是由该计划提供。对于此行能有多少收获,说实在的并没啥把握,所以心中老记挂着自己在花纳税人的钱。结果是在歌剧、芭蕾、戏剧、电视、电影等研修项目之外,其他各方面我也兴趣盎然;因为感到好奇的事物实在太多了,最后这趟旅行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河童之旅”。 原本打算随兴地见识欧洲事物,多和当地人接触,但是到了之后,我才深深觉得对他们的认识实在是少得离谱。像当地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物,我不是大吃一惊,就是好像有什么新发现一样。 风俗习惯不同,当然思想、意识与精神的结构也就相异,对于这样的差别会有兴趣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连饭店房间也成了我观察的对象。此外,从街头种种事物、国际列车的车长如何因国家而异、各地民宅的窗户和当地气候风土的关联性以及从南到北有什么样的变化、城堡是怎样因时代和地区而有所改变,又有什么样的特征……真的是连对各国的垃圾都感兴趣,简直可以说是破铜烂铁的大搜集。 沿途我不时地记笔记或者画素描。回国后算算,总共走了22个国家。朋友根据笔记上的记录,统计我住过的旅馆房间数后说:“有115间喔!”敢情这数目是大了些,倒叫我有点不好意思。研修旅行的结果不知道是好是坏;但就我个人来讲,能有机会体验非到当地不能了解的事物,真是十分感谢。 朋友对我的笔记颇感兴趣,就自行影印制成小册子传阅;没想到有一天竟然提议整理成册出书。我原不是为了出书才记笔记的,所以相当排斥;而三位像是制作人的朋友为了要让我克服“难为情”的心结,轮流花了蛮长的时间来说服我。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这不到可以公开发表的程度,而且也不是什么欧洲风情见闻录,所以就白作主张将此视为“逛逛看看后的个人记录”,还请诸位见谅。 后记 各位陪着我一起长途旅行、直到走完这趟完全是个人的“河童之旅”,我想对大家说声辛苦了! 各位应该已经了解,我绝对没有丝毫想传达“这就是欧洲”的意图,也谢绝如此的解读。 因为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位旅人眼中所见所闻的欧洲而已。 我也无意传递日本应该跟欧洲一样的讯息。因为日本是日本,欧洲是欧洲。只能说,今后日本在观看欧洲的事物,或者和欧洲交往时,或是范围更扩大、也就是进行外交或贸易的时候,也许可以借这些常识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吧。 这本类似旅游日记的杂记,最后竟然编辑成书。到现在还觉得不好意思的我,在此轻声向那些对我又哄、又捧、又威胁的众多朋友和编辑说声:“抱歉,给你们增添许多麻烦了……” 最后,谨向居住在欧洲各地并给予“河童之旅”协助的友人们致上我最真诚的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