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白描(套装上下册)》共七十余万字,以经典词条的形式向读者呈现《史记》的精华,集知识与趣味、学术与普及、史学与文学于一体,既保持了《史记》原著的特征,又在写作形式上有所创新,提取《史记》《本纪》《世家》和《列传》中的精华,以故事的形式把从帝王将相到士农工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生动地展现给读者,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尽在本书中。本书编者郑林等皆为知名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和学者,他们的研究方向涵盖历史教育学、先秦史、秦汉史。他们不但熟悉《史记》的内容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历史内容选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向大众普及中国古代名著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史记·白描(套装上下册)》记述了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到汉武帝大约三千年的历史,世态炎凉、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在《史记·白描(套装上下册)》中一览无余。《史记·白描(套装上下册)》分为《帝王本纪》、《诸侯世家》和《将相列传》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帝王本纪。华夏祖先的传奇留给我们无数的遐思。夏商周三代,各项制度逐渐完善,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秦人一统天下,只因暴政而亡。随后的楚汉相争,霸王终饮恨而亡,布衣天子打下刘家天下,历经文景之治,创下历史辉煌。
第二部分,诸侯世家。帝王之后,名相世家,封邦建国为诸侯。逐鹿中原,战国七雄各领风骚。功臣辅佐,促成秦皇一统、汉朝兴旺。刘氏宗亲,演绎悲欢离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可惜英雄早逝。
第三部分,将相列传。文臣武将,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先贤先哲,为人间疾苦鸣鸣不平;游侠刺客,各显英雄本色;富商大贾,创下万千财富。当然也不卑鄙小人,王朝叛臣,露出丑恶嘴脸。上至开国功臣,下到平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事迹,尽在列传中。本书由郑林等主编。
贤者百里奚
秦穆公是宣公的弟弟。宣公去世以后,他的弟弟成公即位。成公去世以后,穆公即位。他登基第一年,便亲率军队攻伐今陕西平陆县的茅津,取得了胜利。三年以后,他将晋国公主,即晋国太子申生的姐姐迎娶为夫人,借此与晋国结好。
此时,晋献公灭亡了虢国、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百里奚被俘以后,以秦穆公夫人仆役的身份陪嫁到秦国。此后,百里奚从秦国逃跑,打算逃到楚国去,不料,在边境上被楚人捉住了。穆公听说了百里奚贤能,便想用重金赎回他来辅佐自己。但是,他担心重金会让楚人产生更大的贪欲,反而不会释放百里奚,想了好久,穆公就派使者对楚人说:“我国的陪嫁奴仆百里奚现在被你国捉住,我国打算用五张黑色公羊的毛皮来赎回他。”楚人并没有多想就答应了这个要求,把百里奚交还给了秦国。
当时百里奚已经有七十多岁了,被关在监狱里,秦穆公亲自到监狱里把他释放出来,和他讨论治国的道理。百里奚辞谢说:“在下是亡国之臣。哪里还值得君王您的询问!”穆公回答说:“虞国的国君不能重用你,因此而亡国,这是他不识人才,这并不是你的罪过。”穆公执意向百里奚请教,两人促膝长谈了三天三夜,秦穆公很受启发。穆公很赏识百里奚,便让他辅佐自己。参与刚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因为百里奚是用五张黑色公羊的毛皮赎回来的,所以秦人称之为五投(黑色的公羊)大夫。对于如此的尊崇,百里奚推辞说:“我有一个朋友叫蹇叔,我的才能还不如他呢,只不过他的贤能不被世人所知。从前,我在游历齐围的时候,落魄到了讨饭的地步,就是蹇叔收留了我。后来,我曾经打算追随齐国国君无知,蹇叔阻止了我,不让我去。不久齐国就发生了内乱,于是我也因此而免于祸乱。此后,我又到了周朝。周王子颓特别喜欢牛,我就借养牛来接近他。等到颓要任用我的时候。蹇叔再次劝阻了我,让我离去,这才又一次幸免于难。我侍奉虞国国君,蹇叔不同意,我虽然知道虞君不会重用我,但是因为贪恋功名利禄,我仍然留了下来。我两次听从蹇叔的劝告,都得以幸免于难;但只一次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便遭遇了虞君亡国的灾祸。因此,我深深地了解了蹇叔的贤能。”于是,秦穆公派人用重礼迎请蹇叔,任命他为上大夫。
秦穆公的仁义(上)
秦穆公在位第九个年头,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太子被杀,公子夷吾、重耳等人出逃。夷吾派人向秦国求援,要求秦国帮助他回到晋国。秦穆公答应了他的请求,派百里奚率军护送夷吾回国。夷吾感激地对秦人说:“如果我真的能够被立为晋国国君,我将把晋国河西的八座城邑献给秦国,来感谢秦国对我的巨大帮助。”但是,等到日后夷吾真的即位(史称晋惠公)以后,却不遵守自己说过的誓言,而是派臣子丕郑到秦国去推脱,违背了自己以前对秦人许下的承诺。丕郑担心自己的处境,便向秦穆公献计说:“其实,晋国人不希望夷吾即位,而是拥戴重耳。如今,夷吾食言,没有向秦国献送城地,这都是吕甥、郤芮两个人的计策。我希望您把此二人召到秦国,这样,秦国再护送重耳回国就方便了。”于是穆公答应了丕郑的请求,派他回国召唤吕甥、郤芮。但是,丕郑受到了吕甥、邵芮的怀疑,他们向夷吾进谗言,丕郑最终被夷吾杀死。丕郑的儿子丕豹逃到了秦国,为了替父亲报仇,他规劝穆公说:“晋国国君无道,老百姓都不亲附他,秦国可以借此机会发兵攻打它。”但是穆公却说:“如果晋国百姓不拥护自己的君主,那么夷吾为何还能诛杀他的大臣呢?能够诛杀大臣,这恰好说明夷吾得了民心。”于是穆公并没有听从丕豹的建议,但还是任用了他。
几年以后,晋国遭遇了旱灾,夷吾派使者到秦国请求借粮度灾。丕豹劝谏穆公不要借给晋国粮食,反而可以趁机发兵攻打它。穆公又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公孙支说:“灾荒和丰收是变幻无常的事,如果我们把粮食借给他们,他们一定回感激我们的,应该借粮给晋国。”百里奚认为:“夷吾虽然得罪了秦国,但是晋国百姓却是无辜的。”最终,穆公采纳了公孙支、百里奚的建议,把粮食借给了晋国。秦人用漕运和陆路运输的方式把粮食运到晋国,从秦国的雍城到晋国的绛城,运粮的车船浩浩荡荡、络绎不绝。
秦穆公的仁义(下)
穆公十四年,秦国发生了饥荒,穆公于是派使者到晋国去借粮。晋君夷吾与大臣们商量此事。大臣虢射说:“我国如果借此机会发兵攻打秦围,将会取得很大成功。”惠公利令智昏,听从了虢射的意见。第二年,晋国发兵攻打秦国。秦国知道后,穆公也发动军队,委任丕豹为将军,并亲自率军前往前线迎击晋军。九月壬戌日,秦军与晋军在韩原进行了一场大会战。晋君急攻心切,脱离了主力部队,但是,在回归途中,晋君的马车陷入泥中,动弹不得。秦穆公发现战机,率领麾下军士急追晋君,不仅没能将其俘获,反而被晋军包围了,穆公也受了伤。在此危急关头,曾经受过穆公恩惠的三百个岐下人冒死围,解救了穆公,而且将晋君也活捉了。
当初,穆公丢失了良马,居住在岐下的三百名野人将其捕获并吃掉了。秦国的官吏捕得了这些野人并要依法惩治他们。穆公知道此事以后,宽容地说:“君子是不会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他的人民。我听说吃了良马的肉而不饮酒对人体有害。”结果,穆公赏赐这些野人酒喝,并且赦免了他们的罪过。后来,这些人听说秦军反击晋军,都要求从军。在此次战斗中,他们看见穆公处境艰难,就都不避刀枪,争先死战,来报答往日穆公的恩德。
穆公俘获了晋君夷吾,下令国中说:“大家都斋戒独宿,这两天我将要用晋君祭祀上帝。”因为晋君与周天子有亲缘关系,所以周天子得知此事以后,为晋君求情。而穆公的夫人,也就是惠公的姐姐,她听说此事以后,便穿着丧服、赤裸双脚为弟弟求情。穆公叹息说:“唉!我自认为活捉了晋君是大功一件。可如今却是周天子为其求情,夫人为此而愁苦。”于是,穆公与晋惠公订立了盟约,答应将他放还,并把他安排到上等的馆舍去休息,还馈赠给他牛、羊、猪各七头作为食品。十一月,穆公释放惠公归国。惠公回到晋国以后,把河西的土地献给了秦国,并且让太子到秦国去做质子。秦国则把宗室的女子嫁给晋国太子为妻。此后,秦国的境域向东发展到了黄河一带。P36-38
2007年3月,这本书曾以《(史记)新读》为名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这次以《(史记)白描》为名修订后重新出版,有一些想法想与读者交流。
所谓“白描”,原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亦指一种用朴素简洁的文字描摹对象而不事辞藻修饰和渲染烘托的文学手法。这次新版图书借用“白描”为名,主要有两个用意。
一是我们试图用“白描”表现出《史记》的主要特点。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主要特点一个在“通”,一个在“人”。“通”就是不只写一朝一代,而是通过一个“长时段”来力图展现历史发展变化的大势;“人”就是通过写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即所谓的“知人论世”。当然,《史记》的特点不止这两个,但我们以为抓住这两点,庶几就摸到了《史记》的神魂。所以,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为单元,力求在时间和人物的二维座标系中,使读者领略太史公的用意。读出历史的沧桑。
二是我们试图用“白描”勾勒出《史记》的主要内容。大家知道,《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部分组成,而本书只有“帝王本纪”、“诸侯世家”和“将相列传”三个部分,“表”和“书”不在其中。如此处理,不是说《史记》的“表”和“书”不重要,它们在思想性和历史编纂学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价值,但这是专业研究领域的职责,而非通俗性的大众读物所能承担。本书或许可以帮助读者走近名著、走进名著,然而作为一种媒介,本书只是一个梯子,它不能代替读者阅读《史记》。
需要指出的是,“帝王本纪”中不全是帝王,“诸侯世家”中也有布衣,“将相列传”也并非只讲将相的故事。其中有什么原因呢?读过本书,读者自己会找到答案。
此次新版所作的修订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文字的勘误。旧版图书自2007年3月面市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但也有读者反映书中存在一些文字的讹误。因此,我们在此次新版修订时,吸取了读者的意见,对本书文字作全面校订,改正了一些讹误。在此,要特别感谢浙江金华读者汪新章先生对本书的勘校指正!
另一个是内容的修改与调整。不同于白话翻译,本书是对《史记》的编译,为了保证书中人物和事件的完整性,更便于今天读者阅读和理解,我们在尽可能尊重《史记》作者原文原意的基础上,在个别之处作了稍许演绎和发挥。尽管如此,我们在此次修订时还是尽量做到“以译统编”,注重传递原著的准确信息。
郑林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