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革中的我/亲历历史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于光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份来自风暴中心的珍贵记忆,一种直面社会灾难的内心独白!

“文革”狂飙从他身处的意识形态管理部门突起,他成了第一批被“革命”者。他慨叹曾经风暴中心的“显赫人物”惜墨如金,不愿面对这段历史,因此把自己的记忆和盘托出,完成了这本《文革中的我》。但这里没有个人的恩怨悲戚和愤怒疾言,有的是他亲历的历史细节和对过往烟云的理性追问。他就是被誉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者”于光远。

内容推荐

“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所造成的巨大摧残和损失,是不容置疑的,也不容遗忘和回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应该从各方面了解“文革”,研究“文革”。

《文革中的我》的作者是被誉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者”于光远,同时也是文革的亲历者,是第一批被“革命”者,在《文革中的我》中,于光远把自己的记忆和盘托出,但这里没有个人的恩怨悲戚和愤怒疾言,有的是他亲历的历史细节和对过往烟云的理性追问。

目录

一、“文革”前期本人的趣事、憾事和琐事

 小引

 失去了到西藏的机会

 第一次挨斗

 头发的故事

 免遭抢夺之苦

 “终生日记”的厄运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讨厌的“请示病”

 摸一下“老虎屁股”

 真诚而错误的检讨

 培养经济数学人才计划的破灭

 当了一回“胜利者”

 “你对他笑干什么?”

 要革命的干部

 二十年前的一笔“账”

 挨打纪实

 “牛棚”生活

 抄家和搬家

 下干校前的准备

 后记

二、干校生活

 征服什么自然!还是征服你自己吧!

 劳动中的乐与苦

 读书生活

 校内社会交往

 上银川

 文娱生活

 小女儿们从远方来

 《小东小字典》及其他

 第一号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走过场的批判会

 坐井观天

三、“文革”后期的经历

 和亲人们在一起

 自己恢复自己的工作

 熟人们渐渐走到一起来了

 评法批儒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出山”

 国务院政治研究室

 关心文艺方面的事情

 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重理旧业

 “文革”中新上台的大人物

 山雨欲来

 挨批前抢着做的一件事

 又一次受批判

 去了天安门

 大地震之后

 “四人帮”粉碎的第二天

后记 我写“文革”

附录 与“文革”有关的三篇文章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青年时代,我曾三次失去自由。一次是北平沦陷那天,我接受党组织的命令,去保定工作,路过西郊田村遇见了日本鬼子的坦克队,在战场上临时被扣留了几个小时。一次是一九三八年四月在江西南昌被当地保安队临时拘留了几天。还有一次是一九三八年秋在广州,被当地宪兵司令部拘留了几天。我的这三段历史,党组织都完全了解,都做过结论,没有任何气节方面的问题。可是,“文革”中本来了解我历史、知道我没有问题的人,却给我贴大字报,讲了我在南昌被临时拘留的事,说“于光远是从‘狗洞’里爬出来的”,给我戴上“叛徒”的帽子。这件事使我真的生气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贴出一张大字报,进行反驳。

南昌“被捕”这件事的经过简单说来是这样的。一九三八年四月时,我在中共长江局工作,任青委委员,公开身份是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的负责人。我奉命到东南局去帮助当地同志做青年工作。

自从一九三七年初我不再当大学助教,当上了“职业革命家”之后,我就靠每月党给我的十元津贴过日子。因为没有钱添置衣服,所以平时穿得破破烂烂。从武汉出发去南昌时,向民先总队部的老蔡借了一件草绿色的学生装。到了南昌,在大街上巡逻的保安队把我当成散兵游勇扣了起来。他们带着我继续巡逻,大概是准备到目的地后再解决我的问题。当时,我口袋里有一个小笔记本和民先总队的一个捐册。我不怕捐册被别人看到,可是小本子上面记了一些事情,我怕被人看见,因此一路上想找机会把它扔掉。果然,一个机会出现了:我们路过一家杂货店,他们进里面去了,只是留我一个人在院子里,而且也没有人特别注意我。我可以把本子放在一大堆破麻袋后面的,但是我稍一犹豫,怕将来被发现了不好,这个机会立即就错过了。后来,又出现了另一个机会:我被带到了一个保安队部的门房,又是只有我一个人,房间的地板上正好有个窟窿。这一次,我抓紧机会,把笔记本有字的那几页撕下来,塞进窟窿。这下我身上除了一个民先总队的捐册以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民先是公开的抗日群众团体,捐册上记录的是为抗日捐款的人的姓名,所以不是什么秘密。

可是,当我又被他们带进去问话的时候,在路上,我突然想起,那个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上,写着当天晚上中共江西省委开会的一个地址,这个地址是应该保密的。我一下着急了,就当着那些保安队员的面,把那一页撕下来,往嘴巴里送,想把它吃了。但我还没来得及把它放进嘴里,我的手臂就被抓住了。于是他们使劲地掰我紧攥的拳头,等他们掰开我的拳头时,纸上面几个铅笔字迹已经被汗水模糊得完全看不出来了。这下子他们生气得不得了。

敌人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也始终未暴露自己党员的身份,他们软硬的办法我都不吃,所以最后把我关了起来。后来,是我们的一个同志,他也是“一二·九”时北平的一个学生,同时又跟国民党保安处的一个处长是朋友,他将我的情况报告了中共江西省委,奉命将我保了出来。整个经过,我都是按照党的原则办事,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我坚持在北平人党后看到的,一九三七年初张闻天在延安召开的白区活动分子会议上讲话的原则要求:要把党的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分开,秘密工作是秘密的,公开的工作是公开的,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关系是秘密的。民先的工作是公开的,但它与党的关系当时并没有公开,我认为应该理解为还是秘密的。因此,我始终没有说出我在南昌的住处是新四军办事处。

在春秋时期,孔夫子看见一个公侯居然在自己的庭中演奏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大型音乐会,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意思是说,如果连这种事都可以容忍的话,那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在“文革”中,这句话也成了“革命群众”大字报上通用的语句。我想,孔子之所以认为公侯演奏属于天子“专利”的音乐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是因为公侯僭越了自己的等级,侵犯了天子的权利。他说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容忍的。那么我则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尊严,也是决不容侵犯的。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被人诬陷成“从狗洞里爬出来的”,当然也在“不可忍”之列,所以,我要奋起反驳。

当我贴出替自己辩护的大字报时,大家都为我捏了一把汗:一个“牛鬼蛇神”,居然也敢运用“革命群众”造反的“武器”!这在当时,还算得上是一个“壮举”。但我贴出大字报后居然也没有什么事,这却是连我也没有想到的,可能中宣部的红卫兵还是比较文明的。P16-18

序言

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历史的见证人,对亲历了深刻影响社会、改变他人命运的重大事件者来说,更是如此,个人经历的自述,是整体历史的映射,历史的亲历者与历史的研究者共同书写着刚刚逝去的历史。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说出了历史求索的当下指向和主观性,也说明了解读当代历史的意义。但今日不少国人,特别年轻一代,对当代历史往往陌生。他们可能对千百年前的皇朝故事说出一个子丑寅卯,但对几十年前的人和事,却不得而知或不予置信。国家文化认同和个人精神家园的建造需要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离不开家国历史的传承记忆。历史在当下断裂,文化的飘摇、信仰的迷失与物质主义的甚嚣,与此攸关。

历史亲历者的自述有利于还原历史事件和社会整体历史真相,有利于揭示社会变动时代的个体生命境遇和心迹,有利于展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也能为后人保存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预期,随着亲历者的年华老去,他们这些珍贵记忆将如一坛陈年老酒,散发着岁月的芬芳。

无视亲历者记忆的主观性是不现实的,我们并不否定记忆的偏差,我们只是希望我们这些主人公的记忆,为历史解释提供多一种可能。

处于或接近风暴中心的人,才更能讲清风暴。列入亲历历史系列者,主要是当代重大事件制造者、参与者,影响社会进程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倡导者和引领者,以及与重要历史人物的交往者。

纳入本丛书的每一种选题,或是叙述者对参与的某一或几件重大事件的记述,或是众多亲历者对某一事件、人物或现象的记述。文体均以第一人称形式呈现,可以是亲历者直接书写,也可以是亲历者口述、他人整理。忆述者描述当时的历史场景,直接记述过程本身和个人心迹。我们不希望将其写成个人自传或历史评论。

从历史亲历者的口中重寻读者最关心的历史往事,描摹历史的原色,彰显当代历史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将干瘪枯燥的历史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历史,是我们这套丛书的理想。期望有同好的历史亲历者、历史书写者和历史研究者以及关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人们,与我们同行。

出版者

后记

广东人民出版社准备再版我1993年出版的《“文革”中的我》一书,放入“亲历历史”丛书。我欣然答应。

“文革”是中外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它给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所造成的无法愈合的创伤,是用血与火写成的。它是一面镜子,把假、丑、恶一览无余地照了出来。“文化大革命”历时颇长,前后有十年之久,那是一场具有政变性质的事变。许许多多为党、为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的老干部受到迫害。甚至国家主席、党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也遭受迫害至死。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许许多多人有各色各样的痛苦经历:住牛棚、戴高帽子、胸前挂打着黑色叉叉的牌子、90度以上的大弯腰、蹲监狱、挨打……不但当时的所谓“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的当权派”如此,广大的知识分子也都有这样的痛苦经历。这场噩梦至今在许多人的心灵深处挥之不去。

“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所造成的巨大摧残和损失,是不容置疑的,也不容遗忘和回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应该从各方面了解“文革”,研究“文革”。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对“文革”这段历史有真实记载和深刻研究的文章和书籍出版。

于光远

2010年11月2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