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解读徽州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方静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处皖南的徽州,青山环峙,秀峰叠翠。古诗云:“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这首《徽州》,勾勒出了一方水土的清幽和古朴的民风。

《解读徽州》以流畅的文笔.对徽州作了全方位、多侧面的解剖,近距离地引领人们走进悠远古朴的古徽州,感悟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内容推荐

方静先生身处美丽的新安山水之间,对于徽州充满深情,对徽州文化亦有着深刻的感悟。近年来,他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其新作《解读徽州》,分地理篇、审美篇、思想篇、印象篇、宗族篇、商旅篇和艺术篇等,以流畅的文笔.对徽州作了全方位、多侧面的解剖,近距离地引领人们走进悠远古朴的古徽州,感悟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录

地理篇

 1.歙县:徽州首邑

 2.婺源:美丽乡村

 3.绩溪:徽州之源

 4.休宁:状元福地

 5.祁门:茶戏之乡

 6.黟县:桃源人家

审美篇

 7.徽州马头墙

 8.徽州古村落

 9.徽州古民居

 10.徽州的水口文化

 11.徽州的天井文化

 12.徽派建筑

思想篇

 13.朱熹与新安理学

 14.汪华与汪华文化

 15.戴震与徽派朴学

 16.胡适与新文化

 17.胡雪岩故里

 18.胡宗宪的历史评说

印象篇

 19.徽州文化印象

 20.徽州文化魅力

 21.徽州的平民文化

 22.徽州教育的鼎盛

 23.徽州的庙会文化

 24.徽州的契约文化

 25.徽州风情剪影

宗族篇

 26.徽州的家庭结构

 27.徽州的宗法自治

 28.徽州的谱牒文化

 29.徽州的祠堂文化

 30.徽州的祠规祖训

 31.徽州方姓源流考

商旅篇

 32.徽商兴衰

 33.无徽不成镇

 34.徽商妇

 35.徽骆驼

 36.徽州的走商文化

 37.徽商的会馆文化

 38.徽商的消费文化

艺术篇

 39.徽州的木雕艺术

 40.徽州的牌坊艺术

 41.徽戏的踪迹

 42.徽菜的脉络

 43.徽州制墨的历程

 44.徽州方言

 45.徽州民谣

附录

 1.古徽州建制沿革表

 2.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保护单位一览表

 3.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保护单位一览表

 4.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现存古牌坊一览表

 5.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图

后记

试读章节

徽州牌坊在徽派建筑艺术中,被誉为“古建三绝”之一。数百年来,这种理学精神的象征物,曾目睹过徽州多少人世苍桑,演绎过多少人间悲喜,而今只留下过一片浮华掠影。牌坊,是一种沉重的文化符号。这种貌似神威,让人敬畏有加的荣耀,如今仿佛在低低地诉说一个个可泣可叹的历史故事。

徽州牌坊是宋明理学的活化石。特定的社会背景孕育出特殊的人文现象。牌坊,俗称牌楼,是划分自然空间的标志性建筑,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起初只有单排立柱,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中国牌坊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作为街坊村落中的“门”而存在的,称为“衡门”,据考是从古代指路的华表演变而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牌坊又作为里坊的标志性建筑而存在的。隋唐时,称为“乌头门”、“棂星门”。但那时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唐六典》规定,六品以上官员府第,才允许建“乌头门”。宋代称其为“阀阅”,已有了旌表门第的意思。宋后,由于政治的因素和工艺的发展,牌坊成为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门类。明清时,徽州人文荟萃,官居高位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牌立坊之风日益兴盛,使这一地区的造坊工艺变得愈来愈精美考究。

徽州牌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题名坊,用来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一类是旌表坊,是直接用来褒扬功名政绩,彰表贞烈节孝人物的。牌坊褒扬功名,旌表节烈、倡导民风的功用,是随着徽州社会封建文化需要而产生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许多历史偶然因素。

据统计,徽州现存宋代以来的古牌坊,有110余座,其中属全国重点保护的1座,省级保护的6座。如绩溪历史上有记载的牌坊,有182座(1949年为135座,现存13座),其中仕科坊40座,现存最为古老的当属明代成化十年(1475年)的冯村进士坊。1950年前后绩溪县城南门外约里余长的石板路道上,纵列牌坊19座。(《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这些石牌坊实际上是一座座“封建道德精神纪念碑”。它在告诉人们“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道理,也在传达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精神。这些牌坊,象征着官本位社会中读书入仕的崇高地位,也象征着为家族祖宗带来的无上荣耀。由此可见,当时徽州一隅,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科举、伦理,都是何等热闹繁荣。由牌坊而衍生出的种种文化现象,蕴含的种种教化故事,甚至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古牌坊倡导的是一种封建伦理精神。古徽州民风淳朴,讲究礼仪之道,邻里之间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他们为朋友、乡党、亲人,能及之事,在所不辞,故而产生了许多忠孝节义的感人故事。为了纪念他们,大家纷纷捐资立坊,让后人铭记。作为伦理纲纪的物化建筑,古石牌坊更多地担负着封建王朝的神圣使命。他们宣扬的道德,取舍的“伦理”,旌表的人物。“爱憎分明”。在封建后儒社会,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臣民的蒙蔽,对社会的控制,极力推行儒家“德治”思想。树牌坊,就是这种“德治”措施之一。徽州牌坊,多是以“御制”、“圣旨”、“恩荣”、“敕建”等形式批准建造的,统治者用以教化、嘉勉、表彰臣民。

建造牌坊开始时是为了纪念,后来成为一种荣耀,最终变成了工具。每一牌坊的建筑,都必须得到朝廷的允许,或由上直接恩准,或由下推荐逐级呈报批准,但必须有符合其统治“口味”的“事迹”。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的鲍逢昌孝子坊,就凝结着一个“千里寻父”的故事。鲍逢昌之父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讯。清顺治三年(1646年),鲍逢昌年方十四,家境贫寒,为了寻父,千里漂泊,沿途乞讨。或许是鲍逢昌的孝行感动了天地,在湖北雁门古寺他与父亲不期而遇后把父亲接回家中。这时,母亲病重在床,鲍逢昌又历尽艰辛,攀崖越岭,四处采药医治,并割股疗亲,以表孝心。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皇帝下旨旌表,称赞他“天鉴精诚”、“人钦真孝”。后即建此坊,传誉乡里。古时统治者对宣扬妇女的贞节观念,向来十分重视。明代虽已成制,但并无具体规定,清代则发展到了巅峰。我国数百座贞节牌坊,就是对妇女精神奴役的实证。贞节牌坊,在我国各地都有遗存,但是徽州地区的贞节牌坊却是数量最多的。《大清会典》规定,贞节牌坊获准后,由地方官府拨官银三十两,“听本家建坊”。在徽州现存的一百多座牌坊中,贞节牌坊就有四十余座。走在牌坊成群的徽州棠樾村,抚摸着这些古朴沧桑的“古迹”,心中难免泛出一丝凉意。“忠、孝、节、义”,七座牌坊一字排开,倡导忠君、慈孝、贞节和乐善好施。许国石牌坊,是皇帝赐给三朝元老许国尽忠为臣的“恩荣”,在建筑上有着代表16世纪最高水平的石雕艺术。绩溪奕世尚书坊,是为了表彰胡富、胡宗宪为官时对国家作出的突出贡献。歙县许村镇高阳的大郡伯第门坊,是为了奖誉科举及第,教育子孙后代读书上进。而歙县郑村的“贞白里坊”,却是当地老百姓给为官清廉,德高望重而官级不够的郑歃龄立的“民办牌坊”。p276-278

序言

处皖南的徽州,青山环峙,秀峰叠翠。古诗云:“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这首《徽州》,勾勒出了一方水土的清幽和古朴的民风。

自明代以来,徽商以群体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据现有资料考证,作为约定俗成的词汇,“徽商’’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较早的是16世纪初,至明朝万历年间,“徽商,,一词在社会上普遍使用,这反映了当时的徽州商帮已给予世人深刻印象,徽商的足迹不仅遍及国内的山陬海隅、孤村僻壤,而且还远至东南亚等地。江南俗语有“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之说,即反映了徽商对明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随着新安商贾财力的如日中天,皖南的黄山白岳之间的文人郁起,连同其山川风物,徽州文化从此展开了一段空前的辉煌历史。

明清以来的徽州,是中国家族制度最为成熟的地区之一,黄山白岳之间,“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千年古墓勤修葺,合祭先期必会通”。鸠宗聚族、钟鸣鼎食之家随处可见,后人将之概括为“宗族社会”,确是名副其实。此外,在徽州,“人家十户九为商”,这里的一府六县是近世商业气氛最为浓厚的地区。商业繁荣与宗族制度。呈现出同生共荣的和谐局面。徽州人不甘于“前世不修,生在徽州”的宿命,或沿着新安江的三百六十滩,或顺着徽杭古道的石板路,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终于创造出了江南一带“无徽不成镇”的奇迹。随着商业网络的拓展,许多徽州人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甚至在侨寓地重建宗祠、重修族谱。徽州的宗族及其分支,犹如汩汩流淌的新安江,由发源的涓涓细流,到激流飞湍的滚滚江水,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如果从下游逆流而上,“一滩高一滩,一滩高一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倘若我们将地理环境与宗族人文比照而观,新安江下游广大地域及江南各地的许多宗族,其渊源都与“天上”的徽州有关。正像《新安景物约编》所提及的那样——“山连吴越云涛涌,水接荆扬地脉长”。吴越的云涛,荆扬的地脉,都与徽州的山水绵亘相连。这既是自然环境的得天独厚,又是人文景观的血脉相通。胡适曾经说过:“徽州人正如英伦三岛上的苏格兰人一样,四出经商,足迹遍于全国,最初都以小本经营起家,而逐渐发财致富,以至于在全国各地落户定居。”因此,你如在各地旅行。总可以发现许多人的原籍都是徽州。例如,姓汪的和姓程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徽州人。其他如叶、潘、胡、俞、余、姚诸姓,也大半是源出徽州。当你翻阅中国电话簿,一看人名.你就可知道他们的籍贯。正如在美国一样,人们一看电话簿,便知道谁是苏格兰人,谁是爱尔兰人,谁是瑞典人、挪威人等一样的清楚。”胡适本人就是徽州绩溪人,直到现在,还是徽州人引以为豪的“老乡”。历史上,江南各地许多著名人物,都与徽州有着极深的渊源。其中从明清到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人才应有尽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往今来徽州文化的强大辐射力。

明清时代,浪迹天涯的徽州人,内心深处总是涌动着对桑梓故土的眷恋,他们将多年在外打拼的经商所得,源源不断地输回到了徽州本土。于是,明代中叶以后的皖南乡土景观,有了极大的改变——“祠堂社屋旧人家,竹树亭台水口遮,世阀门楣重变改,遥遥华胄每相夸”。如今,尽管历经了世事沧桑,徽州仍然留下了不少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它们矗立于僻野荒陬,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向人们展示和延续着日渐消逝的生活方式。近数十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繁华都市的同时,也承受着城市化带来的诸多困扰。因此,“山村僻处少尘嚣”的村落生活成了暌隔已久的美丽向往。这种水云深处的历史记忆,为蛰居喧嚣的都市人平添了一抹日渐湮没的旧梦遗痕。因此,这些尚存的古村落便成了建筑家、摄影家以及旅游者寻找美、发现美的最好寄托。在这里,建筑学家可以觅得工艺独特的营造空间。摄影家藉以捕捉视觉艺术的瞬间美感,而旅游者则可以找到心灵休憩的家园……一时间,不同行业的人都在古村落遗留的建筑中自得其乐。除了文化景观外,徽州还有卷帙浩繁的传世历史文献和民间文书。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徽州文书第一次大规模地被发现,被学术界称为是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大内档案(明清宫廷档案)之后的“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而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学”,因其内涵的丰富以及学术的前沿,也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方静先生身处美丽的新安山水之间,对于徽州充满深情,对徽州文化亦有着深刻的感悟。近年来,他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其新作《解读徽州》,分地理篇、审美篇、思想篇、印象篇、宗族篇、商旅篇和艺术篇等,以流畅的文笔.对徽州作了全方位、多侧面的解剖,近距离地引领人们走进悠远古朴的古徽州,感悟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值此出版前夕,聊缀数语,以表祝贺。

2009年春节于上海

后记

我和许多土生土长的微州人一样,一直倡导徽州本土学者研究徽州文化,因为其中天时地利及许多遗传优势是域外人无法替代的,从而可以与学院派徽州学研究并驾齐驱而成为一支重要的“地方力量”。徽州文化的现象,徽州文明的真谛,只有在真切的现实生活中才能真正的感悟。微州文化的研究,徽州文化的探索,只有在田园调查中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收获。尽管本土研究多少带有一些感性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往往成为我们理性思考的源泉和养分。我的《本土徽州文化研究丛书》三部曲——《魅力绩溪》、《徽州民谣》、《解读徽州》,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慢慢成熟并浮出水面的。

《解读徽州》是三部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

徽州是神秘的。五千年苗越春秋,八百年宋明风雨,承载着分分合合的磨难,经受着时现时隐的危机,现在她有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徽州是美丽的。有新安江母亲的呵护,她儒风独茂,吹奏看“东南邹鲁”的号角。30万件契约文书,3000种谱牒文献,还有3000幢让人惊叹的祠堂,铸就了一个响亮的“徽州时代”。

徽州,以她独有的山水秀丽和天生的淳厚质朴创造了一种区域文化。朱熹、戴震、胡适,正以其深沉稳健的脚步,从历史中走来。一次次思想叛逆,一次次审美颠覆,一次次文明积累,凝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诞生了“徽州文化”。我知道,徽州人研究徽州文化,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知道,徽州人写徽州,这是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

解读徽州,离不开千年人文历史。从秦汉文明拓荒,到晋唐中原大迁移,直至明清,徽州创造的史诗般的人文辉煌。徽州文化,积于徽州百姓生活,沉于民间文书,藏于大量文化遗存中,既是一段经典的历史轨迹,又是一种模糊的现实状态。其鲜明的特色是,生存性格的移民性,社区治理的宗法性,语言习俗的区域性,思维方式的朴学性,民风乡俗的本土性。

初笃徽学之门,我便深深感到她的博大精深,她的纤纤秀丽,她的美妙真纯。我的美好初衷,是想从显学的某个角度进入徽州壁垒森严的宗法世界。踩踏着古村幽雅的水街小巷去抚摸岁月变革和文化变异的痕迹,去解读历史的人文现象。旨在记录下我思索的心迹,给读者寻得些许生活启迪,引领一个理性的遐想空间,创造一种深入其境的诱惑。

乡土徽州,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写实的明清民俗画卷;文化徽州,让我们领略了人类文明的近代辉煌;思想徽州,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古老而灵动的精神世界;艺术徽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传统的审美天堂。主宰中国封建思想史近千年的理学源头在徽州,掀起中国现代文化发生、发展与变异的思想大家在徽州,成熟典型的中国宗法制度在徽州,五千年中国农耕文明的最高成就在徽州,近代封建经济神奇的商帮黑马在徽州,充满悲壮色彩的节妇群体在徽州,“国粹”京剧之母在徽州,文房四宝的故乡在徽州……

解读徽州,当首先解读徽州人。

徽州人一生追求“好人”与“平安”。追求做人的道德完美,追求“衣锦还乡”的那份满足,追求叶落归根的内心平静。徽州人一生追求“事业”与“学问”。总想雁过留声,人到留‘痕;想舞文弄墨,又迷恋田园意境;想光宗耀祖,也想财运亨通;徽州人就是这样,有时很现实,有时又很理想。这种区域意识和风俗韵味,表现得如此强烈。这种整体的地理个性,表现得如此突出。直至现代,徽州人仍然被世袭的思想绳索牵扯着,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着数千年的祠规祖训。

徽州人重情,不论远亲与近邻,不论族谊与友情。徽州人重义,不论贫贱与富贵,不论利多与利寡。徽州人讲和,深知“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道理。徽州人讲德,讲究立命修身,讲究以德服人。徽州人曾被浓郁的宗族氛围笼罩,曾被忠孝节义所牵绊。即使在现代,徽州人认定的死“理”,徽州人所坚持的韧劲,徽州人表现的大爱,徽州人念念不忘的“清规戒律”,仍不失为一种“中华美德”。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徽州,逻辑地审视徽州。

解读徽州,最要解读的是徽州的山水。

这里的山,纯净天然的美。这里的水,弥漫的是混沌味道。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叹,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国成就了一个文化徽州,她已成为儒学传统思想的圣地。中国遗存了一个原生态徽州,它被誉为封建农耕文化的窗口。我们解读徽州,诠释是一种地域现象,挖掘的是一种乡土精神,寻觅的是一种平民思想,探讨的是一种社会进化的规律。无法理解的是,二十年前,有着一千多年的徽州建置为何突然消失?这对历史文化的正视,这对地域文化的保护,这对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然是一种大不幸!徽州人眼睁睁地望着徽州文化从时间身上被一点点地剥落,煌煌文脉正面临无情地撕裂!其实,此时的中国恰恰需要正传汉儒的徽州文化振兴。

古老徽州渴望一次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这里是中华文化精髓的最后完整版本。这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部落。世界越来越懂得徽州崛起的那种分量,世界越来越明了徽州不朽的内涵!徽州必须复兴,这是全体徽州人的心灵诉求。徽州必须振兴,这是时代发出的铿锵声响!振兴徽州,用心聆听历史,重闻远逝的声响,再现当年的文化辉煌……

岁月的蹉跎,让我失去了许多灵感。生活的奔波,让我积聚了几分信心。我有的是浩瀚徽州文化遗传的优势;独占的是苍茫故土的依依深情。徽州的文化,是中国封建后期的经典绝唱。它不仅是财富的聚积、艺术的聚积、历史的聚积,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聚积。它是中国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难得一见的精美遗存。

今天,古老的徽州仍然让人陷入沉思,乡土的韵味依旧珍贵。当我们走街穿巷,在那狭长的老街寻觅时,收入行囊的是那些饱经风霜的马头墙。徽州的辉煌已成遥远的记忆,它的美丽就像一个缥缈的幻梦,一个行将逝去的背影。然而,走出老房子、走出街巷、走出村庄水口,我们又不能不再三回首,流连不已,贪婪地呼吸着空气中的袅袅余香和古老气息!

从感受、思索、立意到梳理、行文、成书,每前行一步都是一种情感冲刺,都是一次自我超越。本书首次披露了许多徽州族谱、文书、碑文等珍贵资料和照片,它的出版一直得到许多徽州学研究者、众多前辈老师朋友的关心。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教授、著名的徽学专家王振忠先生为本书作序。徽学专家鲍义来、方利山、陈平民先生于百忙之余亲自审稿,好友章澄宇、许金河、程根祥等均提出了宝贵意见,杨军、黄岚、影子、许琦、胡孝满、吴琳等提供了摄影照片,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疏利民、技术编辑程玉平一如既往地鼎力支持,他们都为本书花费了诸多心血,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

2009年3月11日写于绩溪华阳淡馨楼幽兰书屋

(作者联系方式:jx62005@163.com,0563—815630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1: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