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中国二十五年--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主持人鲍惠尔回忆录/传记文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约翰·本杰明·鲍惠尔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二十五年》是鲍氏在中国25年经历的回忆录。全书共分40章,主要内容有采访孙中山、张勋复辟、蓝辛石井事件、游说美国总统通过《中国贸易法案》、张作霖印象、采访日本侵占沈阳、访问苏联与菲律宾、西安事变、日本侵占上海等,所记之事多是作者所见所闻。其中涉及中国革命、国共关系、中日俄关系、日本侵华等重大焦点问题。

该回忆录是一个外国记者在中国的传奇。他以外国人的眼光,观察中国,既有对上层政治的描述与思考,也有对底层民众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民国社会黑暗与动荡、自由与痛苦的真相得到了一种别具视角的体现。

内容推荐

洋记者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扮演着一种特别的角色:既是兴奋的外来观光客,也是认真的历史见证者。

本书是一个外籍记者在中国的传奇,反映了他在中国的生活及其所见所闻。他以外国人的眼光,观察了中国的革命、国共关系、租界、中日俄关系、日本侵华等焦点问题,既有对中国上层政治的观察与思考,如对现代中俄边境关系、西安事变、南京事件等情势的分析令人深思;也有对底层民众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如对沦为土匪的流民之近距离观察;其对日本侵华给中国及世界所造成的苦难,更是有切身的体会、直观的展现与沉痛的批判。民国中国社会黑暗与动荡与痛苦的现实,在约翰·本杰明·鲍惠尔笔下得到了一种别具视角的再现。

目录

译者前记

第一章 到东方去

第二章 如此上海

第三章 国际城市

第四章 孙逸仙和袁世凯

第五章 内战的阴影

第六章 蓝辛石井事件

第七章 上海的白俄

第八章 游说哈定总统

第九章 山东与华府

第十章 华北之战

第十一章 “蓝钢皮”事件

第十二章 华南事态

第十三章 二十年代的党争

第十四章 上海之战

第十五章 干涉的外交把戏

第十六章 中俄之战

第十七章 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肇始

第十八章 俄国、中国与日本

第十九章 海参崴之旅

第二十章 横越西伯利亚

第二十一章 一九三五年的莫斯科

第二十二章 经日本达上海

第二十三章 一九三六年的菲律宾

第二十四章 西安事变

第二十五章 翻然醒悟

第二十六章 西安事变的结果

第二十七章 日趋紧张的局势

第二十八章 一九三七年的美国军舰和日本炸弹

第二十九章 我与《论坛报》

第三十章 愈来愈重的压迫

第三十一章 炸弹与刺刀

第三十二章 德国人的阴影

第三十三章 历史断线了

第三十四章 日本人的无能

第三十五章 恐怖的大桥监狱

第三十六章 “危险思想”

第三十七章 美国谷物在中国

第三十八章 上了交换名单

第三十九章 回家的旅程

第四十章 中国的未来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到东方去

一九一七年二月初,我搭乘一艘小小的货船到达上海,船慢慢地在虹口区的一个码头停靠后,我于是提着衣箱上岸;后面跟着一名脚夫,肩上背着我那双老式的洋铁皮衣箱。那天正在下雨,沿着黄浦江两排长列的仓库、栈房中间的街道,十分泥泞和狭窄。这时,两辆黄包车从后面追踪而来。虽然,那样的车足可容纳我个人和我的行李;但是,我仍旧决定步行到我预订的旅馆——理查饭店。这次东来,途经日本,我也曾见过黄包车,而且还在横滨坐过。可是,对于东方的一切,这时我仍旧觉得十分生疏。坐在那种由人类拖着跑的黄包车上,我浑身会觉得不舒服。

我这次到东方来,命运注定了要在这地球上政治情况最动乱的一个地方,办二十五年的报。这是由于米苏里大学的一位校友密勒(Thomas Franklin Fairfax Millard)的一封电报所引起。密勒在远东已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新闻记者。

密勒的电报是从上海打给米大新闻学院院长威廉(DeanWalter Williams)的。电报上说,他希望邀聘一位米大的毕业生,帮他在上海创办一份报。威廉院长于是把这封电报给了我,而那是我生平所见的第一封横越大洋的电报。

在这个期间,我正在为了两个其他的工作机会左右为难。这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爱渥华州首府第蒙(Des Moines)的一家经济性日报的发行人的邀约;另一个是来自乔治亚州大西洋城的一家日报,这家报纸的发行人,希望我去做他的助理。但是,到东方去这个意见,却又富有很大的诱惑。因此,在我跟我的太太和同事们几次三番地研商后,我还是决定结束一下我在米大的工作,前往中国。

我不像辛克莱(Upton Sinclair)小说中的那位英雄,“降生在国际社会和外交阴谋的王国中”。我出生在米苏里州西北的一个田庄上,在一个乡间小学校里就读,后来又在这所乡间小学里教课,赚了一些钱,才到伊利诺州的昆西城,一边念高中和商学院,一边为一家早报和一家晚报送报。这样过了几年,我又转入那家老资格的《昆西自由报》(Quincy Whig)去做实习记者,赚几个钱,用做我到米大念书的学费。在米大,我读的是新成立的新闻学院。四年毕业后,我又回到米苏里州的西北区,在汉尼堡(Hannibal)的《邮递报》(Courier-Post)工作。汉尼堡是美国已故名作家马克·吐温幼年的故乡,我在那儿为《邮递报》做了四年的广告部经理兼发行部监督、市政组的编采主任,然后才回米大新闻学院做讲师。

就像那个时候,很多州里的其他美国年轻人一样。我对于远在天边的中国和日本的全部了解,只是从地理和历史教科书上很少几页的文字中和并不正确的地图上获得。即令是在米大读书的时候,我记得也只有一两次的历史课堂上,教授们在提到古代、中古和近代史的时候,才说到中国。但就是这些,教授对中国所说的也不是什么恭维话。

但是,我认识不少在米大新闻学院就读的中国和日本留学生。这些留学生的一个,名叫黄辛,是一位出生在广东,后来从火奴鲁鲁来米大就读的中国的留学生。他跟我合作筹办一个“四海俱乐部”,会员准备包括各国的在米大就读的学生。组织这样一个俱乐部的动机,当时是基于我在学校报纸上所写的一篇文章,谈到米大的外国留学生的问题。另外一个在我教的那一班上课的中国学生,是来自上海的董显光。董和黄后来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知名人士,只是他们两人的政治立场不同。另外一个从东方来的学生,是一位日本人,名叫户田(Toda),长得十分矮小,但却是我那一群学生中和学生军团中最好的学兵。那时,我不知道他在来美国读书前,已在日本陆军部队中服役过三年。

我到上海去办报这件事,终于惹起米大同事们很多的好奇和羡慕。事实上,我也不知道我到上海去协助创办的,是什么样的一张报,因此,无法使我的心情得到平静。同时,我又成为许许多多希奇古怪而幽默的问题的箭靶。譬如有一个朋友问我能不能阅读“鸡脚印”?说着,并把一张当地中国洗衣店里开出的收据拿给我看,要我解释给他听。而米大理发店的理发师也问我要不要赶快留起辫子来,他说他可以帮忙。

但是,当一天天接近我启程到中国去的时问,我也一天天地增多对未来工作的了解。我曾经有一次写过一篇小城市报纸组织计划大纲,在一家经济性的报纸上发表,结果,被许多小城市的报社采用。这个计划对我的新工作会不会有帮助呢?将来在上海出版的这份报纸,是什么性质?我要不要写社论?拉广告和订户?或者就像一个典型的乡下报社一样,什么事我都得插一脚?对于这样一把抓的报社,我是太熟悉了。因为我曾经在小城镇的报社干过,除了排字没做过外,真是无所不为。

P1-3

序言

《在中国二十五年》的作者是美国人约翰·本杰明·鲍惠尔。

1917年,鲍惠尔从美国来到中国,从事新闻工作,曾担任刚创刊的上海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该报是一份以介绍并评论远东和中国情况为主要内容的报纸。鲍氏支持中国抗战,于1941年12月被日军关进监狱,受迫害致残,1947年回美国。《在中国二十五年》是鲍氏在中国25年经历的回忆录。全书共分40章,主要内容有采访孙中山、张勋复辟、蓝辛石井事件、游说美国总统通过《中国贸易法案》、张作霖印象、采访日本侵占沈阳、访问苏联与菲律宾、西安事变、日本侵占上海等,所记之事多是作者所见所闻。其中涉及中国革命、国共关系、中日俄关系、日本侵华等重大焦点问题。特别是对日本侵略中国所犯罪行的揭露非常客观和真实,如南京大屠杀中两个日本军官对中国人屠杀的比赛,日本侵占上海对市民的敲诈勒索,汪精卫伪政权投靠日本所干累累坏事等,都是一个新闻记者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对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有一定的资料和参考价值。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否定日本侵华的罪恶历史,《在中国二十五年》是对这些右翼势力的有力反驳。

该回忆录是一个外国记者在中国的传奇。他以外国人的眼光,观察中国,既有对上层政治的描述与思考,也有对底层民众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民国社会黑暗与动荡、自由与痛苦的真相得到了一种别具视角的体现。

《在中国二十五年》于1946年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20世纪60年代,尹雪曼先生将原书大部分章节译成中文,连载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本社此次出版,除了采用尹雪曼先生的全部译稿外,李宇晖先生还翻译了《传记文学》未刊载的原书第四章、第三十七至第四十章,雷颐先生翻译了《传记文学》未刊载的原书第十二章、第十三章;这样使原书完整呈现给读者。同时,在基本保持全书原貌的基础上,我们也做了一定的编辑加工(详见“编后记”),以飨读者。

后记

本书作者约翰·本杰明·鲍惠尔(John B.Powell),美国报人,与近现代中国关系甚深。创刊于1917年的上海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是一份以介绍并评论远东和中国情况为主要内容的报纸,于1950年改名为《中国每月评论》。到1953年6月停刊止,该刊物共在中国坚持出版长达三十五年。1918年底该刊即由约翰·本杰明·鲍惠尔主编。由于鲍惠尔本人及该报支持中国抗战,鲍氏于1941年12月被日军关进大桥监狱,并被迫害致残,于1947年因健康受损而在回国后去世。与作者相关的另一较为人所知的事件是,1945年10月,约翰·威廉·鲍惠尔子承父业,在上海复刊《密勒氏评论报》。由于如实报道了中国和朝鲜战争的真实情况,特别是揭露了美国在朝鲜使用细菌武器的真相,并公开批评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错误,遭到美国政府的种种无端迫害,刊物被禁止邮寄美国发行而被迫停刊,小鲍惠尔本人在回国后还于1956年4月面临被判处长达二百六十年徒刑和课以十三万美元罚金的刑罚,“鲍惠尔案”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系列政治迫害中的典型一例。原《密勒氏评论报》的撰稿人、支持者和忠实读者迅速在北京成立由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担任主席的“声援鲍惠尔委员会”,终于使鲍惠尔案未能得逞,维护了新闻自由。

本书即约翰·本杰明·鲍惠尔在华二十五年(1917—1942年)经历的回忆录,大量涉及民初和抗战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民生史料,也是中国新闻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全书共分四十章,主要内容包括上海奇特的国际市政形态观感、采访孙中山、张勋复辟、蓝辛石井事件、游说哈定总统通过《中国贸易法案》、吴佩孚与张作霖印象、1927年国民党镇压上海工人运动、采访中俄双方的拉哈苏苏之战、采访日本侵战沈阳、访问苏联与菲律宾、西安事变、日本侵占上海及德国在沪的反犹太活动、1937年8月14日“黑色的星期六”、被日本逮捕人大桥监狱饱受折磨、被交换出狱等诸多作者所亲历的事件。其中广为普通读者所知的事件之一,即1923年5月6日发生的“临城劫车案”,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土匪绑架“洋票”的大案,鲍惠尔即被绑者之一。作为当事人,他不仅曾作为谈判代表与土匪对谈,而且写了三篇关于此案的纪实报道并设法寄出,是外籍人所记录的关于临城案的第一手资料。

洋记者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扮演着一种特别的角色:既是兴奋的外来观光客,也是认真的历史见证者。《在中国二十五年》是一个外籍记者在中国的传奇,反映了他在中国的生活及其所见所闻。他以外国人的眼光,观察了中国的革命、国共关系、租界、中日俄关系、日本侵华等焦点问题,既有对中国上层政治的观察与思考,如对现代中俄边境关系、西安事变、南京事件等情势的分析令人深思;也有对底层民众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如对沦为土匪的流民之近距离观察;其对日本侵华给中国及世界所造成的苦难,更是有切身的体会、直观的展现与沉痛的批判。民国中国社会黑暗与动荡与痛苦的现实,在约翰·本杰明·鲍惠尔笔下得到了一种别具视角的再现。

本书不失为一份令广大文史读者,尤其是令民国史研究者、爱好者备感惊喜的珍贵史料。

本书1946年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由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生、以《密勒氏评论报》为研究对象的台湾学者尹雪曼译成中文,连载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第十四卷第六期(1959年6月号)至第二十二卷第五期。此外,本书第四章、第三十七至第四十章由李宇晖先生翻译,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由雷颐先生翻译。本次出版,主要做了如下处理:

1.对书报名、法案名等加书名号。书名、人名、地名等仅在第一次出现时以括号形式加注原文,此后不另一一加注。

2.对明显文字错讹做出改正,对明显文字错讹做出改正。如“自愿兵团”改为“志愿兵团”(第24页)等。  3.对译文中与现行文字规范不一的文字(主要是异体字)和专用名词译名做了适度改正(史料性引文除外),如“盘据”改为“盘踞”,“不知从那里”之“那个”改做“哪里”,形容词后修饰谓语“的”字改用“地”字,“火鲁奴奴”改做“火奴鲁鲁”(第3页)等等。

4.个别地方作了删节。删节之处,如系片断,则以“[……]”表示;如系整段,则以“[…………]”表示。书中未加“[]”的“……”,则为原书所有。其中第十二章《上海之战》、第二十四章《西安事变》各删节千余字。

5.书中有些表述未必妥当,如称蒋介石为“蒋公”、“总统”等;因系作者特定称呼,带有时代痕迹,一概保持原状。同时,由于原作者系西方记者,其对中国革命、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兴起等,有所偏颇与误解与怀疑,将其视做“暴乱”;对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无偏见。“译者前记”中,对“左派”也不无偏激之词。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理性地明鉴洞识。书中所述未尽符合史实,有的已经编者指正,有的难以辨明,希望读者注意甄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