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个死亡与新生交织的节日,一个欢乐与伤情共存的节日。在中国像锦带一样悠长精美的文化史上,它挟着情趣,携着深邃,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
本书系统梳理了清明传统民俗:从节俗起源、典故、诗文,到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对各项节俗展开了叙述,是清明民俗志写作的新尝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明/节日中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张勃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清明,一个死亡与新生交织的节日,一个欢乐与伤情共存的节日。在中国像锦带一样悠长精美的文化史上,它挟着情趣,携着深邃,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 本书系统梳理了清明传统民俗:从节俗起源、典故、诗文,到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对各项节俗展开了叙述,是清明民俗志写作的新尝试。 内容推荐 有这样一个节日,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在沾衣不湿的杏花雨中,人们踏青访花,放风筝,踢毽子,荡秋千,尽情享受春意的盎然涌动。有这样一个节日,人们来到死者面前,尽情诉说哭泣,送鲜花,摆祭品,烧纸钱,添上一抔黄土。纵然是,死者已经看不到鲜花,尝不了祭品,生者却得以寄托绵绵无尽的哀思。 清明,一个死亡与新生交织的节日,一个欢乐与伤情共存的节日。在中国像锦带一样悠长精美的文化史上,它挟着情趣,携着深邃,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 目录 编者的话 壹、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 贰、香毂辚辚拜扫归,日暮风吹纸钱白——话说扫墓 叁、报本崇初祖,数典颂轩辕一对人文始祖的祭拜 肆、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踏青 伍、秋千一架名园里,人隔垂杨听笑声——荡秋千 陆、剑心一动碎花冠,口血相污胶彩翼——话说斗鸡 柒、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话说风筝 捌、万人同向青霄望,鼓笛声中度彩球——清明蹴鞠 玖、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戴柳与插柳 拾、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清明食俗 拾壹、布谷声声劝早耕,春耕朴朴趁初晴一清明农事忙 拾贰、清明节:将生死并置 后记 附录 主要拳考文献 试读章节 传统节日是起源于天文历法、生产和生活习俗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有着相对固定时间、特定主题及活动方式,有众多人自觉自愿、踊跃参加,世代相袭的社会活动日,涉及祭祀、纪念、庆贺、社交、游乐、休整、补养等多方面的内容。节日里,人们总是通过相应的食俗来烘托喜庆气氛,加强亲族联系,调适自身生活,促进身体健康,乃至增强集体记忆,弘扬民族文化和进行教化。这是我国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清明节自然也不例外。 由于时代变迁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清明节饮食习俗并不完全一样。而且,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地貌、土壤、生物、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也拥有不同的人口、民族、宗教、聚落、风俗、文化及政治、经济等人文要素,清明食俗表现出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各地的人们总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俗制宜,形成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清明食品。当然这并不否认有一些清明食品确实是超越了时空限制的。下面几种就是这样的清明食品: 1.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是传承久远、播布广泛的食俗。在唐代清明节兴起之初,鸡蛋就已经成为节令食品。不仅如此,人们还对鸡蛋加以雕刻或染色,互相赠送。骆宾王有首《镂鸡子》:“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晕罢空余月,诗成并道春。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就对这一习俗进行了描写。在很多地方,直到现在,鸡蛋还是清明节的不可缺少之物。东北地区有句民谚,所谓“清明不吃蛋,穷的乱战战”,就反映了当地清明吃鸡蛋的重要性。在鲁西南一带,人们习惯吃用柳枝煮的带血的头生鸡蛋,据说能治好痨病和哮喘病。而在山东微山一带,清明节早晨一定要吃鸡蛋,家中有老人的,还要准备鸭蛋和鹅蛋,一个鹅蛋、两个鸭蛋和七个鸡蛋构成一副,谁要能吃下一副谁就是有福之人。山东滨州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南北朝、隋唐时期镂鸡子、染鸡子等古俗。当地一名中学生在《家乡的清明》一文中这样描写了有关鸡蛋的习俗: 清明节这一天的早上,母亲们习惯于煮一些鸡蛋给孩子们吃。煮的鸡蛋大都是被染成红色的,有的还被画上娃娃面相,有的笑眯眯,有的泪汪汪,有的怒冲冲,那俏皮样儿令人忍俊不禁。我对于吃鸡蛋实在不感兴趣,只是拿在手里欣赏把玩。母亲就哄我说:“不吃怎么行呢?吃了鸡蛋,眼睛才会又大又亮。”于是我不情愿地吃了两个,而且只吃嫩白的蛋清,剩下蛋黄。母亲就又劝导:“蛋黄里含有丰富的铁,对身体大有好处,不吃怎么行呢?”于是我又不情愿地吃了一个蛋黄。剩下的熟鸡蛋就装在口袋里,玩够了,尔后送给伙伴。 当地儿童“玩”鸡蛋的方法通常是斗蛋。孩子们将熟鸡蛋拿到街上,找同龄的小伙伴,互相以蛋的尖端用力顶住,谁的鸡蛋破了谁就为输,换一个再斗。大家你推我顶,玩得不亦乐乎。在山东,斗蛋的游戏不仅存在于滨州,在济南、德州、济宁一些地方也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2.春饼 清明节期间食用春饼,是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流行的一种食俗。东北三省的许多地方,清明节必须吃春饼。因为手擀的春饼像荷花叶,故又名“荷叶饼”。“荷叶饼”必须两叶合在一起擀,擀得很薄。从前,小康之家将肉丝炒绿豆芽、葱丝蘸面酱卷在饼内,吃起来又香又软。一般人家则用肥肉或鸡蛋炒豆芽加粉条,还有的人将刚化冻的地里冒出的小根菜挖出来洗净,加上鸡蛋丝或粉条头子烙煎饼饴子吃。 福建建瓯人把春饼卷叫做薄饼。清明前后,市上有专人用面粉打薄饼皮卖。建瓯的春卷馅以笋为主。做时要将鲜嫩白笋切成条丝,并加工使其绵软。另取五香豆干切丝油炸,五花肉切丝爆油拌入笋丝内,加盐、糖、味精、葱头,讲究些的还可加香菇丝、虾肉等,炒匀装碗就成了薄饼馅。食用时另备炒豆芽、葱条、甜酱、辣椒、甜蒜苔等,随各人口味自卷自食,甜脆可口。 台湾不少地方,如彰化、南投、嘉义、台南、澎湖等地,也以春饼为不可或缺的应节食物。春饼在当地又称润饼、轮饼。在台南: 各家各户是日以面粉搅拌成浆,再以手承之,在平鼎上—抹,即成一轮。俗称“轮饼皮”,质甚软润,稍干即捡,以此为衣,内盛豆菜或芹菜、土豆口(麸)、皇帝豆、白糖、虾仁、咸豆腐等佐料,然后卷折成品,径约两寸,长近四五寸,即可嚼食,味道津津。俟携提上坟致祭,返家即合发家属嚼食,并分饷邻右尝味。 3.青精饭 青精饭也叫乌饭、黑糯米饭等,是用青精树叶染色的糯米制成。青精树又叫南烛树、乌饭树、黑饭草等,是一种常绿灌木,高1米至3米,干、叶、根均有医疗作用。现代医学证明,青精树叶有益精气、强筋骨、明目、止泻等功能。 食乌饭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盛行,杜甫有《赠李白》诗云:“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陆龟蒙也在《润卿遗青■饭》中写道:“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自笑镜中无骨录,可能飞上紫雪端。”据文献记载,当时制青精饭的方法相当讲究,堪称繁复。要“取南烛茎叶捣碎,清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这样做成的乌饭“米粒紧小,黑如莹珠,袋盛÷可以适远方也”,经久不坏,能够长时间食用。唐代以后,食用乌饭的做法继续传承下去,而且制作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前人的资料对于古代乌饭的制法有非常详细的记载,指出从四月到八月,叶是新生叶,用之染饭则颜色深;九月到次年三月,叶是老叶,用之染饭则颜色浅。而且指出如果饭的颜色不好,可以洗掉重染。现在乌饭的制作就简易多了,一般是将青精嫩叶捶碎、揉烂,在水中泡大约三个小时,用纱布过滤后,再把淘净的糯米倒进青精汁中浸泡四五个小时,而后将滤水糯米入笼蒸透即成。俗信清明节食乌饭,能够强筋骨,益气力,益肠胃,固精驻颜,在我国浙江、江西、广西等省的一些地方非常盛行。 在一些地方,用来染饭的并不是青精树叶,比如广东长乐一带,人们更多以枫叶染饭。食用乌饭的节日也不仅仅是清明节,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人们常在四月八日吃乌饭。每年这天,大街小巷卖乌饭的小摊鳞次栉比。由于四月八日是浴佛节,佛家常制乌饭供佛,供后散给弟子食用,以消病灾,所以乌饭也叫阿弥饭。 P142-146 序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是亟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遗产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既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凝聚社会群体的力量,也为展示个人才艺、表彰伦理道德、提高民族自信心提供了时机与途径。传统节日适应了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等民俗活动使民众得到休养,以积蓄未来生产生活的心理能量。它有效地协调着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同时,以其独有的内涵和魅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以历史的眼光看,鸦片战争后,国人开始透过西方入的眼睛看世界;过去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历史的变局中,民俗更受到强烈荡涤。尽管传统节日在某些形式上并未失去传承,其背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却已变得遥远。现在是重新确认民族固有价值观的时候了。具体到节日,首先意味着重新认识以中国古代历法为基础,天人相应、相合的时空观念。同时,传统节日作为一个综合体系,承载着民俗和历史的诸多内容。与人生通过仪式类似,节日是人们的社会时间的通过仪式,是民俗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出现,因此我们是利用传统节日不断地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因此也显得浓厚与突出。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策划了节日中国丛书,邀请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民俗学者,对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六大传统节日进行专门的探讨和全观的描述。 丛书注重叙述过程中知识的准确性,并融入各位作者在长期从事节日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视野和深度,使之富于思想智慧:从节日的源流与文化内涵讲起,带读者领略节日饮食、节日仪式信仰、节日娱乐活动等民俗事象,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既涵盖仍存活民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也通过历史文献重现传统节日的历史状貌,重视传统节日的古今关联,以及节日文化的地方差异。 丛书的写作目标则是雅俗共赏。作者们在大量占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力求用精练、生动的现代语言进行表达,在细腻地讲述传统节日故事时,给广大读者提供有品位、有趣味的阅读。在各位作者、有关专家、专业图像机构和摄影师的协助下,丛书还萃取了能传达传统节俗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视觉材料,图文并茂,希望以节俗的伦理美、艺术美、生活美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如果我们的工作能使今天的读者对传统节日有了深入了解和明晰印象,那就是丛书的成功。我们期待着您的关注,更期待着我们共同享受、传承我们共同的民族节日。 萧放 节日中国丛书编委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2009年1月 后记 这是一篇迟到的后记。 总以为后记应该写在草稿完成的那一天(哪怕后来要做些许改动),借着它写出著书岁月里心路的方向、思想的里程,表达出为整部书稿画上句号时的也许掺杂着些许惆怅的喜悦,还有很重要的,感谢那些给予种种帮助的入。可不知为什么,当我完成《清明》这部书稿时,竟然没有写!直到今年年初收到编辑张琳发来的设计稿,发现原稿最后一部分“将生死并置”已被变作“后记”,我才意识到这一缺失。 时至今日,写作的过程已经成为历史,画句号时的喜悦里是否掺杂着惆怅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但我不会忘记那些应该感谢的人。 感谢叶涛老师,是他的推荐让我与三联书店有一次合作的机会,也让我能够把自己对清明节的认知、理解和感情以我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感谢萧放、刘晓峰、杨琳、刘宗迪等先生,写作中与他们的交流不时给我以启发和思考。 感谢山民先生和侄子侯宪臣,他们是书稿的最早阅读者,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感谢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汪家明先生和责任编辑张琳、杨乐女士,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辛苦的工作。 感谢提供照片的朋友们,感谢黄永松先生和张宁女士。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有了他们,《节日中国丛书·清明》才成为文字与图像的双重书写。我真诚地盼望这个书写是漂亮的。 同样真诚地,我盼望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