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要有真正的激情
选手简介
吴鹏,男,37岁,北京,专科。体育文化公司总经理。
参赛项目
国家金牌运动队和运动协会的专属纪念品和收藏品的连锁销售。
2008年的连锁专卖店就是我以后未来的模式,类似于向中国体操队、中国跳水队、中国羽毛球队,带有他们logo的服装、体育用品还有纪念品,把它作为一种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我们从这些金牌的国家队,拿到独家的授权,然后通过特许经营的连锁形式,在市场专卖店进行销售。
现场简况
《赢在中国》第3赛季晋级篇第2场,评委:熊晓鸽、史玉柱、俞敏洪
现场回放
熊晓鸽:那咱们中国有那么多运动队,你觉得哪个队最有这种收藏品的价值?
吴鹏:成绩好、夺金牌多、知名度高的这种队伍。
熊晓鸽:那乒乓球队收藏什么东西?
吴鹏:像服装、帽子,反正是这种标有他们队的Logo的产品。
熊晓鸽:协会现在做过你这种业务吗?
吴鹏:现在正在做。
熊晓鸽:也是像你这样打上国家队的标志。
吴鹏:对。
熊晓鸽:以俱乐部这种形式运作的话在中国还是比较少,是不是太早了?
吴鹏:2008年奥运会是这个项目执行的最好的时机。
熊晓鸽:我记得你上次是开着一个车去弄那个广告,对吧?你现在来做这个,说明前面那个是不成功的,是吧?
吴鹏:还继续在做。
熊晓鸽:盈利吗?
吴鹏:还是盈利。
熊晓鸽:你觉得你适合做个CEO(首席执行官)吗?
吴鹏:108进36的时候我是以CEO(首席执行官)的身份带着我们那个组以第一名的名次晋级36强的,比赛结束后,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我激动地哭了。
熊晓鸽:上一次你也肯定比现在激动,但是上一次的那个项目你还是放弃了,对不对?
吴鹏:对。
熊晓鸽:那么现在你决定做这个项目了,就从此不再做别的了,是这意思吗?
吴鹏:对。因为体育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熊晓鸽点评
7号(吴鹏),你对商业的东西来源于你的一个感性的东西。刚才问你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你说不知道这个数字,你要沉下心来,把一个事情真正捉摸透。还有一点呢,创业要有真正的激情,因为第一次你把那个车给推来了,今天才知道是你老婆的项目,你现在才说想做体育方面的这个东西,我觉得你比较像一个做市场、做开发的,而不像一个CEO(首席执行官)。把创业当成乐趣,你就不会后悔
选手简介
史常峰,男,28岁,山东,本科。2005年创办教育培训学校,任校长。
参赛项目 做大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现在中国大学生迫切需要专业化的公司去做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启贤教育发展学校为此而生。其盈利的模式是:第一,在大学期间招收大学生的会员;第二,通过会员进行系统的性格测评,分出若干的兴趣小组;第三,提供系统有效的培训;最后有三年的跟踪服务。
现场简况
《赢在中国))第3赛季晋级篇第7场,评委:熊晓鸽、史玉柱、俞敏洪
现场回放
熊晓鸽:你现在做这个事情有多长时间了?
史常峰:3年。
熊晓鸽:一共培养了多少大学生?
史常峰:1万人。
熊晓鸽:老师从哪儿来的?
史常峰:我自己的老师。
熊晓鸽:从哪儿来的?
史常峰:一部分是我自己招聘来的。
熊晓鸽:你有多少老师?
史常峰:目前有10个专职的老师。
熊晓鸽:1O个专职的老师要培养1000多人?
史常峰:我还有一部分是各个高校的兼职老师。
熊晓鸽:有多少?
史常峰:有100多人。
熊晓鸽:在你这里培训过的,有多少是找到工作的?
史常峰:有2000个。
熊晓鸽点评
28号(史常峰),我认为你这个项目可能是个本地化的一个项目,另外一点的话,不要把自己太逼到一个绝路上来,创业是一种生活,一个选择,你要想到一点,能上市的公司绝对是少数,但是如果你走上这条路,你把创业当成乐趣,你就不会后悔,这是我给你的一个建议。P2-6
《赢在中国》走过了三个赛季,这个以创业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今天已超出了节目本身所涵盖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面旗帜,使创业、创新成为这个时代最响亮的词语,它承载了创业者太多的梦想,成为中国创业者展示才华的舞台。《赢在中国》同样留给创业者诸多的精神食粮,无论是选手还是一直关注这个节目的观众,无不为这个节目所倡导的创业精神所感动,尤其是那些创业成功的评委们的评判,更是这个节目最浓重的一笔,他们精彩而睿智的点评,恰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指引着创业者前行的路程。熊晓鸽作为风险投资家担纲大赛的评委,与《赢在中国》一起走过了丰盈的三季,他也是唯一一位三个赛季都参加的评委。熊晓鸽先生现任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全球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他是中国大陆留学生进入美国主流大学担任校董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
评委点评系列图书是我社出版《赢在中国》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云点评创业》、《俞敏洪创业人生》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在第三赛季即将结束之际,《熊晓鸽点评创业》的问世,同样能够满足热心关注《赢在中国》节目的观众以及已经走在创业路上的读者们的需求。
人人都希望成功,但商海沉浮,创业的帆船随时都有触礁的可能,成功和失败之间往往仅有一步之遥,与其自己长久地在黑暗中摸索,不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别人更早看到希望的曙光,到达成功的彼岸。熊晓鸽先生作为成功的创业者,他以其独到的视角,为创业选手指点迷津,他的点评朴实无华,但字字珠玑。他在《赢在中国》节目组对参赛选手项目的点评,为读者呈现了思想的盛宴、智慧的锦囊和成功的真谛。这本书不是成功的宝典,仅期望它能激发读者的创业思路,拓展读者商业运作的视野,在创业的路上能够顺风启航,洞悉险滩,逆流直行。
在编辑、整理成书的过程中,我们品读了熊晓鸽的独特语境,聆听了他的教诲,领悟了他的忠告。他关于创业者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以及在创业过程中如何确定项目、如何确定商业模式、如何确定营销战略、企业运作战略的关键……留给我们太多、太深的印象。
在此,我们首先对熊晓鸽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的真知灼见和原创思想,这是他厚积薄发的商战经历和人生秘笈。
我们更要感谢《赢在中国》的总策划人王利芬女士,正是她和她的同仁们创办的这个栏目,使我们在高手过招、巅峰对决中最大限度地感受创业、领悟创业、享受创业带给我们的激情。
还要感谢《赢在中国》栏目组的编导、场记和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朋友、同仁,感谢你们的支持和帮助。
编辑组
北京玉林里
2008年5月
1.激情创业——人生最大的赌注是你自己
◎ 创业要有真正的激情/2
◎ 把创业当成乐趣,你就不会后悔/4
◎ 人生最大的赌注是你自己,你要敢赌你的明天比今天好,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6
◎ 企业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家成长的过程/9
◎ 对自己有自信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如果盲目地自信,就会成为一种狂妄/15
◎ 不断反省和总结方可减少以后的错误/16
◎ 成功以后也要以创业时的心态做事/19
◎ 你为什么要成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成为了又怎么样/23
◎ 你比比尔·盖茨都还了不起,比尔·盖茨像你这个年龄还没有你一半成功/26
2.团队建设——什么都只靠一个人,这样的公司最脆弱
◎ 不能光谈主义、谈理想蒙着人家在这儿干,要用一些手段使得大家真正跟你成为伙伴/32
◎ 你要做CEO,你必须是个领导者,你要雇很多人来给你做,你觉得你具备领导的才能吗/36
◎ 核心团队要分工明确,并能互相沟通,达成共识/39
◎ 一个管理者技术、市场什么都在做,这是创业的大忌/41
◎ 一个公司把什么东西都靠在一个人身上,这样的公司最脆弱/45
◎ CEO最重要的工作是销售,营销是关键/48
◎ 拿到投资的钱以后把自己解雇掉,不做CEO/53
◎ 找一个好的CFo规划一下,把项目做大/56
◎ 你学的是人力资源,可这么长的时间你又不给别人股份,还让别人跟从你这么长时间,你是怎样做下去的,这很难想象/59
◎ 对员工也要讲服务/62
◎ 做专业网站必须要有专业人员参与,这样我才会对你 有更多的信心/64
◎ 我不排除说很多家族企业可以做得很好,但必须要靠制度/67
◎ 作为一个风险投资家,可以从三个方面评定一个项目:第一市场规模,第二产品,第三管理团队/69
3.创意执行——所谓颠覆就是跟过去完全不一样,拿出个全新的创意来
◎ 做项目要有新意,方能吸引客户/74
◎ 一个项目要考虑做到大家都到你这里来买,不到别的地方去/79
◎ 你的项目计划书更像是看一个MBA学生的作业,不像是一个商业计划,太理想化了/83
◎ 不要只是把创新认为就是技术,比如说对客户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强烈地影响客户,这就是创新/86
◎ 商业模式创新比产品本身创新更重要/89
◎ 创意产业如果创意不够鲜明,资金要求过高,很难吸引风险投资/91
◎ 因为你不具备任何一点独特的东西,我怎么对你商业头脑进行一个判断呢/93
◎ “颠覆”这个词很令人振奋,所谓颠覆就是跟过去完全不一样,拿出个全新的创意来/98
◎ 就像大夫看病似的,你说那个大夫好,我就找了他,为什么要你来做呢/101
◎ 广告业是一个很专业的行业,自己做广告怎么去投放?就像病人怎能自己去抓药,自己给自己开药吃/106
◎ 如果你要先尝试的话,不妨做成一个时尚,让大家觉得这样特别好,才容易接受/109
4.战略管理 ——关系不是核心竞争力
◎ 所谓小企业,大管理。小企业如果要做大,一定要按照大企业的管理标准来规范企业的运作,避免家庭作坊式的操作/116
◎ 你们都想整合,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118
◎ 我觉得在规模上你应该考虑一下这个行业,而且是不是能够利用一些不是传统的培训方法使它的市场规模做得更大/121
◎ 对于低档产品,只有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才能做大。/125
◎ 只有用制度来管理连锁店,才能把企业做好/128
◎ 在一个你不熟悉的市场,你很难复制原先的经验/130
◎ 任何一个东西最后不是靠关系,而是你的商誉,你的一种信誉/133
5.商业模式——经商不能简单抄袭别人的模式
◎ 搞清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138
◎ 好的商业模式在经济上一定会有回报/140
◎ 不能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不可能持久/141
◎ 创业成功的企业模式都很简单/144
◎ 商业模式要容易复制/145
◎ 瓶颈低的商业模式动作要比别人快/148
◎ 你必须是独立的商业模式,不能受人牵制/151
◎ 区域性强的商业模式很难在全国复制/153
◎ 经商不能简单抄袭别人的形式/。I 55
◎ 不要随意改变商业模式,丢掉盈利的项目/158
◎ 面对政府这样的竞争对手,这种商业模式很难做大。/160
6.市场营销 ——最好的销售并不是说,更多的是听
◎ 不管什么样的产品,或者什么样的品牌,最终都需要想办法让商家和顾客觉得,你的产品使用起来很便利/164
◎ 客户最关心的是,好不好用而不在乎品牌/166
◎ 市场营销的关键就是发现顾客需求并想方设法满足它,在这个过程中,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69
◎ 一个营销人员能够将产品卖出去的重要条件就是能将自己推销出去/172
◎ 你现在依赖个人的魅力去维护客户的关系,这是个竞争优势,但不能是绝对的/174
◎ 做项目关键是要找到客户群,而不是听人指派/177
◎ 最好的销售并不是说,更多的是听/181
◎ 对技术型的公司,关键在于销售/183
◎ 成功创业的前提是要擅长市场推销/186
◎ 要把技术和服务对象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市场认可/188
◎ 利用网站来推广一种新产品,会把项目做大做好/191
7.资本运营——好的项目是别人要争着给你钱
◎ 好的项目是别人要争着给你钱/194
◎ 项目和人都很重要/197
◎ 你说你什么都不缺,就是缺钱,这个项目一定不是好项目,一定会完蛋/199
◎ 我并不觉得你的公司要国际化,中国的市场也足够让你做到上市/201
◎ 你的目标要高,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只是上市是太不够了/203
◎ 不需要上市的公司一般做不大/205
◎ 风险投资只愿意投成功企业,而不投资慈善计划/210
◎ 创业是件严肃的事情,需要共担风险/213
◎ 风险投资商不太喜欢这种传统的行业,尤其是利用传统的原料来生产/217
◎ 风险投资最关注什么?市场规模足够大,且创业者要专注;项目的原创性,短时间可有多大份额;团体素质/219
8.风险规避——项目的可替代性太强,风险会很大
◎ 越好用的产品越容易盗版,在为客户着想的时候也要考虑市场风险/224
◎ 风险投资宁愿在某一方面担很大风险,也不愿意在很多方面都担风险/226
◎ 越做高端人群,市场规模越小,因而风险越大/229
◎ 核心竞争力太低的项目容易让人复制,会面临风险/234
◎ 项目的可替代性太强,风险会很大/237
◎ 超前服务的产品会面临巨大风险/240
◎ 千万不要被一种别人还不知道的技术所迷住,一定要警惕,痴迷技术可能让你丧失商业判断力/242
◎ 一旦国家也在关注这个项目,你会有很大的风险/245
9.创业启示——做企业一定要专注
◎ 不要同时做两个不同的事情,哪一个都做不好/250
◎ 作为一个企业家,对自己看中的事情,你就一定要专注地去做,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碰到什么挫折,一定要坚持做下去/254
◎ 要把注意力放在你的产品和服务上/258
◎ 新东方做培训能够成功,是因为它有核心和专注的东西/259
◎ 作为一个创业型公司,千万不要什么都想做,产业链太长,而你的产品差异化太小,本身就是一片红海,你要在其中找到一片蓝海,我觉得很难/262
◎ 你要专注于把一个市场做好,然后慢慢能往外扩张。如果你同时都做,可能很难做好/264
◎ 企业如果要成功的话最好就是专注做一件事情,而不是两个或更多。做两件事情时我们就降低了一半兴趣,做第三件事就没有任何兴趣了/268
◎ 在你新的创业里一定要记住一点,成功者最大的毛病是什么?我做一个事行,我做第二个事也一定行/272
◎ 你把很多很好的事情放在一块做无限大的事情,犯了风险投资的大忌/275
◎ 千万不要被那些所学的东西给束缚住了,你要真正地花点时间把中国的实际运作的东西搞得比较靠谱/277
◎ 做项目不要面面俱到,就像天上的鸟,我要全给它打尽,这是最可怕的/280
熊晓鸽《赢在中国》感言
◎ 最大的风险,在商业模式没有搞好之前,融得了最多的反而是最大的失败——熊晓鸽在2006年中国“IT两会”的精彩演讲/287
◎ 中国是创业者的天堂,投资人的炼狱——熊晓鸽2007年在清科第七届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上的发言/292
熊晓鸽简介/295
编后/299
《赢在中国》是一档寻找商业领袖的节目,也是一个让具备商业才能的英才横空出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机会均等——你的年龄、学历、性别、籍贯、都不是你被选中的必要条件,条件只有一个:才能。
在雄心、能力、情商的PK台上,你将面临无数竞争对手的挑战,以及评委苛刻的目光。如果你一路过关斩将,那么,等待你的,是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丰厚的创业资金。
创业和成功的梦想隐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但它需要智慧和勇气。即使没有登上最高峰,一路上也还有众多小型基金对你夹道欢迎;更重要的你可以提前和众多成功的企业家面对面,分享其宝贵的创业经验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