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Hi!嗨!
我喜欢美国人见面时,嚷一声“嗨!”,万事大吉,各干各的,少哕嗦。
小孙女来京探亲,回美国前夜,我跟一位阿姨请她吃饭,所以她一回去,就发来e-mail(电子邮件);除了向我Hi之外,还说:
say hi to Ms——
“向阿姨问好!”
口头语也好,书面语也好,都那么“嗨”一下,好了!
多么简洁,多么省事——无限深情尽在不言中。一个Hi有那么神通?有的,盖有情者一个嗨字无限情深,无情者哕嗦半天只能使人恶心。
社会节奏快,见面语就只能简洁、明快。
五、你
《<水浒传》第三十四回,写潘金莲设宴款待武松时的一段对话,极尽挑逗之能事,这是尽人皆知的故事,不必复述:只是很少人注意到一个你字结尾,教打虎英雄勃然大怒,宴席不欢而散——由是孕育了未来的杀机。
嫂嫂言语间一直尊称武松为“叔叔”,请听我这里用现代汉语的复述:
武松从外边踏雪回来,嫂嫂迎上去,“叔叔冷啊?”……
接着问:“叔叔怎不来吃早饭呀?”……
嫂嫂殷勤得很:“叔叔请烤火!”……
武大却还未归,嫂嫂先来招待,“我跟叔叔先饮三杯”……
武松自己热酒,嫂嫂勉强说一句:“叔叔自便”……
已经说了五个叔叔了。接下去就是劝酒的场面:
“叔叔满饮此杯”……
“天色寒冷,叔叔饮个成双杯儿”……
七个叔叔之后,试探试探:“听说叔叔养了一个卖唱的姑娘在外边?”……
武松说自己是一条好汉,没有这等事,嫂嫂半喜半嘲:“只怕叔叔口头不似心头”……
嫂嫂认为时机成熟了,叫出第十个叔叔:“叔叔且饮这杯”……
十个叔叔带来了大胆的行动,嫂嫂捏了一把武松的衣服,“叔叔穿得这么少,不冷吗?”第十一个叔叔。接着第十二个叔叔:“叔叔不会拨弄火盘,让我来拨弄,只要像火盘那样经常热乎乎的便好。”
这样连叫唤了一十二声叔叔,叔叔就是不响。嫂嫂却错误估计了形势,自己倒了一杯酒,喝了一口才递给叔叔,好不容易进出一个“你”字:
“你若有心,吃我这杯残酒!”
千古绝唱!
怪人金圣叹倒是早察觉到了,他批注《第五才子书》(《水浒》)这段文章时点破过:一连用了三十九个叔叔,最后才来一个你,可谓绝矣。他说的三十九个叔叔是从最初见面时算起的,不单指那一次晚饭。
文章好坏不在字数多,而在神来之笔,若有神笔出没,则一字胜过一万字。
六、喂
打电话时说“喂喂”,只不过是促使对方注意的声音,没有什么语义的,正如英语说“'Hello”,日语说“moshi moshi”一样。
可是在特殊的语境里,“喂”可不一般。
比方一对青年男女最初接触时,总是一本正经地互叫“先生”“小姐”;来往多了,有点交情了,或者男的对女的说,我可以叫您名字吗?女的说,当然可以,那就入港三分了。或者女的先主动,说,别叫小姐小姐啦,叫我名字好了。再后来,友谊加深了,有了感情了,两人互叫的可能是彼此的小名(如果有的话),绰号(肯定会有的),也可能是两人发明的只有他们俩才知道的代码——这代码包含着甜甜蜜蜜的希望和爱意,并非肥皂剧中说的什么心肝宝贝达令之类无感情的套话。
但是当两人在某些公开场合不自觉地不叫姓名或昵称,只是尖声叫出“喂……”时,一切就进入新的无语境界了。
从普通名词(例如叔叔)到代名词(例如你我)到亲昵的代码到“喂”……这个语言运动过程活生生地展示了人生的片段……
没有名字,没有客套,没有定语,只有一声
“喂——”
返璞归真——令人神往的感情升华的境界!P255-258
80年代我初次走进语词密林,几年间共觅得小草二百零一株,1990年写成文字辑印成册,取名《在语词的密林里》。倏忽之间过去了十年有余,世事沧桑,人间冷暖,友朋一个一个悄悄地走了,而我还活着,时感孤独寂寞,甚至呼吸不畅。于是重返密林去练一阵瑜伽,调节性情。前后三年,抱得栎木十棵归来,化为文字共得十题六十七则;随手在远近岩穴内外寻得图形残片多件,嵌在栎木文中,煞是好玩,别无深意。昨日忽有手持大刀的彪形大汉闯进我的小屋,厉声吆喝:你好大的胆子,人们在造林,你竟敢伐木!哐啷一声,刀起头落,我大叫一声,“死了死了”——原来是隔壁装修房子,电锯一响,惊醒我做的白日梦!
2000年4月20日深夜记
尘元,语言学学者、出版家、翻译家陈原先生的笔名。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陈原先生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商务印书馆期间,他亲自主持出版“汉译世界名著”和一系列辞书,为出版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围绕语言、音乐、书与生活,他还有学术著作、译著、散文和随笔集三十余种。
在他看来,语言、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中国的语言环境得天独厚,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本书收录的201条随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前100条完成于1991年。陈老此前在《读书》杂志开设专栏,每期写几则札记体的闲文,谈论古往今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竞成了许多读者阅览该杂志时的首选。若干年后,作者“重返语词的密林”,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是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至2002年,又完成了收入本书的后101条。
作者在语林中拾遗补缺,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从语义学角度探讨文字的变迁,不仅夹有例句说明,还配有百余幅古朴的小图,包括殷周秦汉的甲骨金文、碑刻石刻,玛雅和阿兹特克古文书,古希腊、古埃及图案,文艺复兴前后的书籍插图等,图文顾盼生姿,读来亲切活泼。
这本无心插柳的小书,1991年初版时是“读书文丛”的一种,1998、2005年先后出有“三联精选”、“中国文库”版,此次出版已是第四版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
2008年10月
尘元,语言学学者、出版家、翻译家陈原先生的笔名。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陈原先生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商务印书馆期间,他亲自主持出版“汉译世界名著”和一系列辞书,为出版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围绕语言、音乐、书与生活,他还有学术著作、译著、散文和随笔集三十余种。
在他看来,语言、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中国的语言环境得天独厚,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本书收录的201条随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前100条完成于1991年。陈老此前在《读书》杂志开设专栏,每期写几则札记体的闲文,谈论古往今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竞成了许多读者阅览该杂志时的首选。若干年后,作者“重返语词的密林”,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是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至2002年,又完成了收入本书的后101条。
作者在语林中拾遗补缺,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从语义学角度探讨文字的变迁,不仅夹有例句说明,还配有百余幅古朴的小图,包括殷周秦汉的甲骨金文、碑刻石刻,玛雅和阿兹特克古文书,古希腊、古埃及图案,文艺复兴前后的书籍插图等,图文顾盼生姿,读来亲切活泼。
这本无心插柳的小书,1991年初版时是“读书文丛”的一种,1998、2005年先后出有“三联精选”、“中国文库”版,此次出版已是第四版了。
本书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所着《社会语言学三书》的第二本。作者选取当代中文的二百个语词或短句,探寻其社会意义或产生这些语词的社会环境。各篇独立,有如二百则超短散文;配以具启发性插图,堪称图文并茂。书前引录哲人狄德罗箴言曰:“一句不恰当的话,一个奇怪的词儿,有时比十个漂亮句子使我学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