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诗集、童话集、散文集、评论集等多部。作品多次获奖。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花蕊里的歌声》(作者金波)是“课本里的经典作家”系列之一,收录了《凝视一朵花》、《雏菊》、《百合花》、《花语解读》、《寻找幸运花瓣儿》、《生命,在节奏中美丽》、《花的海》、《花灯》、《神奇的小银蛇》、《早晨新鲜的阳光》等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花蕊里的歌声/课本里的经典作家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金波 |
出版社 |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诗集、童话集、散文集、评论集等多部。作品多次获奖。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花蕊里的歌声》(作者金波)是“课本里的经典作家”系列之一,收录了《凝视一朵花》、《雏菊》、《百合花》、《花语解读》、《寻找幸运花瓣儿》、《生命,在节奏中美丽》、《花的海》、《花灯》、《神奇的小银蛇》、《早晨新鲜的阳光》等故事。 内容推荐 《花蕊里的歌声》(作者金波)是“课本里的经典作家”系列之一。 《花蕊里的歌声》收录了《献给母亲的花环(十四行诗花环)》、《又见榴花似火》、《花朵开放的声音》、《羽化》、《凝视一朵花》、《雏菊》、《百合花》、《花语解读》、《寻找幸运花瓣儿》、《生命,在节奏中美丽》、《花的海》、《花灯》、《神奇的小银蛇》、《早晨新鲜的阳光》等故事。 目录 爱上一朵花 蓝色的雪花 献给母亲的花环(十四行诗花环) 又见榴花似火 凝视一朵花 花朵开放的声音 羽化 凝视一朵花 雏菊 百合花 花语解读 寻找幸运花瓣儿 生命,在节奏中美丽 梦想一朵花 花的海 花灯 神奇的小银蛇 早晨新鲜的阳光 回归生命 珍藏一朵花 一个人和一本书 纪念册l 为了一朵蒲公英 雪花 在老师身边(歌词) 试读章节 刚才还是晴朗的好天气,忽然飘起了蓝雪花。 雪花从来都是白色的,谁见过蓝色的雪花呢! 我第一个从屋里跑出来。 小院里的人们也陆陆续续从屋里出来了,大家都仰起脸来,望着这满天纷纷扬扬的蓝雪花。 天空被染成了亮蓝的颜色,泛着蓝水晶的光彩。蓝雪花不断地飘下来。人们的目光里,闪着惊奇、不解和略带恐慌的表情。 我仰着脸,伸出舌头,想接几片蓝雪花尝尝,品品它的滋味。我尝到了一种淡淡的又香又甜的味道。 我伸出手掌,想接几片蓝雪花,奇怪的是还没落在手上,它就融化了。 大家都想接几片蓝雪花看看,谁也没接到。 落在地上的蓝雪花,还没等看清楚,也都融化了。 土地湿润了,好像松软了许多。 光秃秃的树枝上,虽然还没有叶子长出来,但干枯的枝枝桠桠也变得湿润了,好像就要钻出芽苞似的。 后院里那片蓝花草园子,前年夏天就都凋谢了。大家都说,这是因为爱种花的梅奶奶,双目失明以后,不能照料她的花花草草了。 听见大家在热热闹闹地议论什么,梅奶奶也摸索着走出了屋子。 她刚走出屋门,就大声喊起来: “噢,天这么蓝!” 大家都惊呆了,难道梅奶奶也看见这满天的蓝雪花了? “我看见了,看见了,满天蓝莹莹的。” 梅奶奶仰起脸来望着天空,她不停地眨着眼睛。 她似乎感受到了雪花落在脸颊上的凉意。 她笑了,笑得容光焕发。 我们很久没见过梅奶奶这么高兴了。 她伸出手掌去接雪花。 “我看见了,看见了!”她手掌朝天,又一次惊呼着。 我们都凑到她身边,仔细地寻找落在她的手掌上的雪花。 没有,什么也没有。 大家都默不做声。 “梅奶奶,没有雪花呀!雪花都化了。” 我第一个打破沉默,大声地告诉她。 她不信。她说: “怎么没有,我都看见了,大大的,一片一片的蓝雪花!”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伸出手去接雪花,还是没等雪花落在手掌上就融化了。 真奇怪,双目失明的梅奶奶能看见,我们反而看不见! “这雪越下越大了。”梅奶奶仰望着天空说。 真的。漫天飘起了蓝雪花,天也变得更蓝了。 我仰望着雪花从高远的天上飘下来,越飘越大,越飘越大,就像蓝色的花瓣,一团团,一簇簇,从眼前飘过。 蓝雪花落在我们的头上、肩上和衣服上;落在树上、房上和土地上。 我们都变成了一个个蓝色的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彼此新奇地嬉笑着。 这回不但看到了蓝雪花,还感觉到了蓝雪花,也接住了蓝雪花。每一片都是晶莹的六角形,在我们的注视里,慢慢融化成蓝色的水珠。 “我看见了,真的看见了!”我大声叫起来。 大家也都欢呼起来。我们都变成了孩子,互相在大雪中嬉笑着,打闹着,我和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互相追逐着,打起了雪仗。 此刻,我看见梅奶奶笑眯眯地望着我们。她的眼睛炯炯有神。 这绝不是一双盲人的眼睛,她的目光里闪烁着水晶般的光泽。 她站在雪中的姿态,忽然让我想起蓝花草盛开的季节,她站在花丛中,白发掩映着一片亮蓝的色彩。她笑得很美,那些蓝花草也笑得很美,让人想起她和蓝色的花朵互相感应着,一起在笑。 可是,她的蓝花草凋谢了,去年春天没发芽,夏天没开花,已经一年没见过梅奶奶的蓝花草了。也就是在蓝花草凋谢的时候,梅奶奶双目失明了。 一场蓝雪花又让她复明了吗? 雪越下越大了。一切都笼罩在蓝色的光亮里。 我们的小院变了,树变了,人也变了。我们都进入了一个光彩夺目、晶莹剔透的世界。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很熟悉,又很陌生,难道我们都变了吗? 就在这时候,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小女孩走进了院子。 谁也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走进来的。 她走路轻轻的,满身披着蓝雪花。头上的雪花亮晶晶的,好像闪闪发光的云母片。 她浅浅地向大家笑着,随后走近梅奶奶。 “姥姥。”小姑娘轻柔地叫了一声。 梅奶奶揉揉眼睛,又眨眨眼睛。显然她看不见站在她面前的这个小姑娘。P3-7 序言 成人作家最大的梦想,就是什么时候弄个诺贝尔文学奖;而儿童文学作家最大的愿望,就是什么时候自己的作品能上课本。这是成人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最大的区别。唯一一致的地方在于:无论是获诺贝尔文学奖,还是上课本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虽然二者相提并论有点不太合适,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给儿童灌输文学概念和文学理论是愚蠢的,犹如你要让他们对诺贝尔文学奖产生敬畏之情一样,对他们而言,课本是最权威的东西,最亲近的东西,虽然他们的天性并不喜欢作业什么的。所以,作品能被选进课本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而作家的知名度随之也可以大大提高。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的名字,儿童都是先从课本中认识的。 在儿童文学作家中,金波先生的作品人选小学课本篇目最多。儿歌、童诗、散文诗、散文、童话,几乎他能涉猎的文学体裁,课本里面都有选的。而这些作品,在我看来,都是优秀的典范之作,并非纯粹教育的或者说教化的文学之作。就如我们文学的基本功能所诠释的那样,寓教于乐,这条标准非常适合金波先生的作品,对于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金波先生和我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交情甚笃,所以耳提面命的机会比别人多些。而我在阅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和现实中的他相联系。尤其是读到他诙谐而又幽默的作品的时候,忍不住发笑,告诉他,他也大笑。其实,想完全了解一个作家,就必须通读他所有的作品。否则,就不能算是完全了解一个作家。这种启示,也是得力于和他的交往,事实教育了我。我开玩笑说:“金老师从来没有写过小说。”金波先生笑笑说:“武林,不好意思,我只写过一篇,过几天发给你看。”在另一个场合,我又说:“金老师从来不写成人诗。”他笑笑说:“武林,我写过爱情诗,你有兴趣,我发赏玩。”就这样一二三四地教育和改变了我。 我称金波先生为课本里的经典作家,是基于他人和我个人对“经典”二字的理解以及对他作品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我是用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要读经典》的标准来衡量其作品是否经典。目前,市场上莫名奇妙的经典和大师层出不穷,而称金老师的作品为经典却是一种很严谨的做法了。 金波先生的文学修养很深,写作上又严谨认真,他用心用情去写作,所以,作品质量相对来说整齐划一。而多种文体的创作实践,多种文体的特点相互渗透,让他的作品整体上都具有诗意的美,音乐的美(他早年是搞歌词创作的)。他的作品,精致、典雅、优美,堪称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之所以多次被选人课本,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规范。他本人做过教师,是师范大学的教授,又担任教育部教材委员会审定委员,所以他深知“规范”二字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教师和家长们都非常愿意向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推荐金波先生的作品。 我做过赏析本的作家,如果按照时间先后排序,依次是:杨红樱,郑渊洁,曹文轩,张天翼,葛翠琳,洪汛涛,伍美珍。现在是金波先生的作品,和其他作家不同的是,我的思维不断地跳跃,当刚刚习惯童话的时候,马上又跳到诗歌,刚刚习惯诗歌的时候,马上又跳到散文上来。在金波先生’的作品中: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跳来跳去的人。很疲惫,但那是一种幸福的疲惫,甜蜜的忧愁。自做伍美珍的赏析开始,我就下意识地邀请一些朋友也来做点评,金波先生的也不例外。但,我是主评人。这种权力,与人分享的幸福以及参与者的感恩,旁观者不一定知情。 我和金波先生合作,是他对我的信任,欣赏,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了解他的机会。我想,这也算文坛上的佳话。时光虽然可以冲淡一切,但两颗心灵的碰撞所产生的力量却会绵延不断…… (安武林) 后记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老师是我永志不忘的亲人。我写过不少散文、诗歌和歌词歌颂老师。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是我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1962年,我已在大学任教。那一年,我写了歌词《在老师身边》。经作曲家黄准谱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教唱,很快收入小学音乐课本中,使它传唱久远。 每当我听到孩子们唱这首歌的时候,心中就激荡着一股暖流,好像又回到了小学和中学时代,老师那亲切的面影又在我的脑海里浮动。 我还听说,有的学校把这首歌当做“毕业歌”,在毕业典礼上演唱,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留恋之情。这更使我欣喜。这正是我要表达的感情。我自认为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情真意切的一首歌。 就在孩子们还在不断演唱这首歌的时候,大约是在“文革”即将开始的前夕,在一份教育杂志上登出了几篇批判《在老师身边》的文章。批评者说“这首歌词宣扬了资产阶级智育第一的观点。”还说“这首歌词用‘谈生活、谈理想’,‘谈无限美好的明天’,代替阶级教育、革命教育、劳动教育等等”;又说“这首歌词从头到尾找不到‘党’的字样,而在短短的三段歌词中,歌颂老师却有七八处之多”。有的干脆批评这首歌词宣扬了“资产阶级‘母爱’思想”。此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我只能以沉默静候事态的发展。所好的是,在我任教的大学里,还没人发现这几篇批判文章。 使我不解,也使我悲哀的是这几篇批判文章的作者都是教师。这使我从往日的温馨之中,尝到了一丝苦涩。 十年动乱期间,我为这首歌词作过无数次检讨,当然,我的认识永远不会结束,因为检讨永远不会深刻。 从此再也听不到孩子们唱这首歌了。但是在我的心中,常常回荡起这首歌的旋律,它带给我的是温馨的回忆。在那个非常时期,我还在“回味”,还在独自享受这份“精神财富”,可说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我常常为不能忘怀这首歌而忐忑不安。 “文革”结束后,我怀着期盼的心情,等待着“解放”这首歌。我没有太足够的信心,因为它已被判定为“宣扬资产阶级的‘母爱’观点”。在那个时候,这批判仍好像一座大山,很难推倒。 让我万万没有想到,也是很富戏剧性的是,大约是1977年,在一次文艺晚会上,在一个相声段子里,由两位相声演员重新唱出了这首消失了十多年的歌。我得感谢这两位相声演员(遗憾的是我忘记了他们的名字),他们首先用相声的形式为这首歌“平反”了。 再一次让我感到意外的是,1980年我得知这首歌获得了“1954—1979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 这首歌再次回到小学音乐课本中。我又听到了孩子们用甜美亲切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我甚至还听到了著名歌唱家也在为孩子们演唱这首歌。 特别让我高兴的是,儿童文学家班马先生在他一篇关于我的儿童诗的评论《我像走进夏日的家园》一文中也提到了这首歌词:“我至今都能唱几十年前由他作词的一首叫作《在老师身边》的歌曲,而我本是个顽劣之人,但几十年来我对凡是‘老师’都始终怀有特殊的感情。”另一次让我激动的时刻是,在一次研讨会后的晚宴上,我邻座的一位女士,竟一字不差地给我唱完了这首歌,我也注意到她所唱的一句歌词:“从一个爱哭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知’的少年”,“有知”本是“有知识”之误,只因首发这首歌的《歌曲》杂志给遗漏了一个“识”字,竟让这位女士“误唱”了三十多年。啊,为孩子写作的这支笔啊,你该好好地善待儿童啊! 一首普普通通的歌,带给我的是绵长的回忆和思考。 我多么想再听听今天的孩子们唱这首歌啊,在他们的歌声中,让我回到青年时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