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语文杂记(精)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吕叔湘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吕叔湘先生(1904—1998)是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翻译家。在为数不多的关于语言学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中,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杂记》是一直为人称道的:针对许多常见的问题,以随笔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虽历经数十年,这些文字读来仍饶有兴味。表现了高屋建瓴的大家风范。大家写小书,对作者而言是厚积薄发;对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更具有实际效用。

内容推荐

《语文杂记》针对许多常见的问题,以随笔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国古代有讲究用典的传统,但现代人对于这些典故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将无同”是什么意思?“莫须有”指的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一不作,二不休”意思是“不作不休”吗?为什么还要安上个“一”和“二”呢?我们日常生活司空见惯了的一些说法是否就是正确的?报刊上经常能够见到的“情况基本属实”的说法对吗?口语表达与书面语有什么不同?文学和语言有什么样的关系……虽然每篇札记一般只有几百字,但涉及面广,包括语法、语义、修辞、正误等方面。吕叔湘先生在自序称“其中有些篇是仅仅起了个头,要深入下去还有大文章可做”。

本次出版的《语文杂记》,还收入吕叔湘先生的另一部“小书”——《未晚斋语文漫谈》(1991)。书中的文章,最初是为《中国语文》杂志所写,共计29篇。这些文章亦同《语文杂记》中的文章一样,海阔天空,无拘无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将二者置于一书,想必会得到读者的首肯吧。

目录

语文杂记

后序

一 将无同

二 莫须有

三 一不作,二不休

四 结果

五 主腰

六 五指子

七 恶发

八 外后日

九 “所由”本义

一○ 生前、身后

一一 花溅泪、鸟惊心

一二 “很”和“狠”

一三 读《三国志》

一四 读《北梦琐言》

一五 读《癸已有稿》

一六 酒泉子的句法和韵式

一七 典故的形成

一八 背景知识一

一九 绿帽子的来源和产地

二○ 文学和语言的关系

二一 文学作品体裁

二二 散文用韵

二三 儿化

二四 博喻

二五 说“达”

二六 说应用文

二七 我对于“修辞”的看法

二八 学文杂感

二九 语句次序(一)

三○ 语句次序(二)

三一 语句次序(三)

三二 一首诗的两种语序

三三 临时单音词

三四 双音节优势的一种表现

三五 节律压倒结构

三六 整齐和参差

三七 同义反复

三八 重复得好

三九 重复“一个”、“这个”、“那个”

四○ 掉个过儿还是一样

四一 辽代的南京”辽代的北京

四二 汽车医院和水果医院

四三 说“互相”

四四 说“该”

四五 “谁是张老三?”和“张老三是谁?”

四六 “吾”是“我”,“我”是谁?

四七 “您们“和“妳”

四八 关于“您们”

四九 动物称“们”

五○ “他”和“她”

五一 他爹,他儿子

五二 二十年前,二十年后

五三 立足点

五四 语境

五五 用词不当

五六 “安”字两解

五七 “要”字两解

五八 “抢”的对象

五九 念的什么经?

六○ 何谓“特殊化”?

六一 “什么”和“那个”的特别用法

六二 “黎明”的定义

六三 “老北京”及其他

六四 好

六五 看

六六 “笑”和“乐”

六七 “片面”和“全面”

六八 “以上”和“以下”(答问)

六九 语言里的不对称现象

七○ 关于否定的否定

七一 动作时间的肯定和否定

七二 反义形容词

七三 反义动词

七四 带否定成分的词的反义词

七五 好不

七六 中性词与褒贬义

七七 有“大”无“小”和有“小”无“大”

七八 是、算、像

七九 “稍微点儿”,“多少点儿”

八○ 一嗓子

八一 “把”字用法二例

八二 “动趋式+宾语”的语序

八三 “也、又、都、就、还”的轻重读音

八四 “儿”是后缀

八五 作状语用的形名短语

八六 五七

八七 “二”和“两”

八八 “不怎么”

八九 连用“是”,连用“不知道”

九○ 标点四则

九一 连动、联谓和标点

九二 领格表受事及其他

九三 代词领格的一项特殊用法

九四 “他的老师教得好”和“他的老师当得好”

九五 关于“的”、“地”、“得”的分别

九六 再论“的”和“地”的分合问题

九七 驱之不去的“的”

九八 简称的滥用

九九 “合流式”短语

一○○ “恢复疲劳”及其他

一○一 论“基本属实”

一○二 一个“被”字见高低

一○三 “之所以”起句

一○四 “请见某书某页”

一○五 “勿庸讳言”

一○六 “悬殊很大”

一○七 “有人”和“某报”

一○八 “不管部长”

一○九 “人际”和“人与人之间”

一一○ 偏偏不告诉读者他所最想知道的

一一一 髪生、並甫、常寕、凡鳥

一一二 由苏东坡作《黠鼠赋》的年龄问题引起的

未晚斋语文漫谈

一 语言的“任意性”和“约定俗成”

二 动词性语素组成的名词

三 太阳、雨、客人

四 “绘声绘影”与“绘声绘色”

五 “爹爹”和“哥哥”

六 关于成语

七 张恨水的幽默

八 熟语变形、变义

九 一个“普通人”的话和他自己的解说

一○ “使功不如使过”的出处

一一 词类活用

一二 “物”作“人”讲

一三 宋人笔记中某些字音字义

一四 馒头和包子

一五 五奴

一六 奇文共欣赏

一七 陈刚的《北京方言词典》

一八 新华社电讯中的文字失误

一九 单名以及有关写信的用语

二○ 拉开帷幕和降下帷幕

二一 衬字性质的“它”

二二 指示代词二分法和三分法能不能比较

二三 “他(她、它)”到哪里去了?

二四 由笔误想到的

二五 人称代词图解

二六 有感

二七 多事和省事

二八 苏东坡和“公在乾侯”

二九 剪不断,理还乱

试读章节

“一不作,二不休”是旧时常用的一句成语。小时候读旧小说,常常碰着它,总当它“不作不休”即“非作不可”讲,倒也似乎讲得过去,也没有追究为什么要安上个“一”和“二”。后来学着更细心一点读书,才悟出这“一”和“二”是“最好”和“其次”的意思。果然在最近得了一个印证:唐赵元一撰《奉天录》(指海本)卷4云:“朱批臣张光晟临死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这句话在当时一定很有名,很快的传了出去。北宋的和尚已经拿它来当成语用,如《法演禅师语录》云“一不做,二不休,不风流处也风流”(《大正藏》47卷652页)。

这句话里的“作”字原来也不作普通“作为”讲,乃是“作贼”的省说。“作贼”就是造反。朱沘是德宗朝的叛臣,后来兵败穷促,部下将领杀了他去投降,张光晟是其中的一人,而终不免于一死,所以有“第一莫作,第二莫休”之语。要是广义的“作为”,天下尽多可作应作之事,怎么能一概说“第一莫作”呢?用“作”一字作造反讲,南北朝已经通行,如《宋书》卷72《巴陵王休若传》云:“不解刘辅国何意不作?”《南齐书》卷26《王敬则传》,敬则谋反,问僚佐:“卿诸人欲令我作何计?”丁兴怀曰:“官只应作耳。”

同书卷四四《沈文季传》,唐寓之反,武帝闻之日:“鼠辈但作,看萧公雷汝头。”《隋书》卷65《赵才传》,宇文化及反,才于宴次劝与化及同谋逆者一十八人杨士览等酒,日:“十八人,止可一度作,勿复余处更为。”都是这个意义。宋朝人也用“做”表示造反,如:“狄青,你这回做也。你只是董士廉碍得你,你今日杀了我,这回做也!”(《默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2)直到南宋初,王俊出首岳飞,状中谓张宪曾对俊说:“我待做,你安排着。待我交你下手做时,你便听我言语。”(《挥麈录·余话》第八一节)这个“做”字也还是“反”的意思。

四 结果

四十年前我写过一条札记讲“结果”,发表在桂林《国文杂志》第3卷第3期上。近来翻检抄存的摘记,有材料可供补充和订正。现在先把原文抄在下面。

小时候读《水浒传》,常常看见“手起刀落,结果了他的性命”,以为“结果”就是杀人的意思。要照字面讲,也未尝讲不通,“结果”就是“结局”,性命的结局岂不就是死?

可是有不能这样讲的例子,大率在并非手起刀落的场合。如120回本《水浒》第21回:

阎婆道:“……我女儿死在床上,怎地断送?”宋江道:“这个容易,我去陈三郎家买一具棺材与你。……我再取十两银子与你结果。”

又如《红楼梦》第107回贾母说:

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照这两条看来,“结果”该是“发送”的意思。

宋人所撰《丁晋公谈录》里有这么一条:

【窦】俨谓其弟参政傅日:“俨兄弟五人皆不为相,兼总无寿。其间惟四哥稍得,然结裹得自家兄弟姊妹了亦住不得。”(按偁行四,俨行二,兄对弟也以“哥”相称,是当时习惯。)

这一条据《百川学海》本及钞本《说郛》卷98所录都作“结裹”,而《事实类苑》转录作“结果”。可见“结裹”原是宋人寻常言语,“裹”字又简写作“果”,到后来就把本字忘了。用“结裹”作发送讲,这是很好懂的;用朴刀来结裹,本有点开玩笑的意味,而又写作“果”,就不是一望而知的了。这个词居然到《红楼梦》时代还有守着宋初原义的用法。也可以算得长久了。P13-16

序言

吕叔湘先生(1904—1998)是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翻译家。他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七十余年,撰写专著和编译著作近二十种,论文和其他文章六百余篇;内容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词典编纂,文字改革、语文教学等广泛领域。

在为数不多的关于语言学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中,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和《语文杂记》是一直为人称道的。虽历经数十年,这些文字读来仍饶有兴味。它们的篇幅,与宏篇巨著相比,算是两本很小的“小书”,但表现了高屋建瓴的大家风范。大家写小书,对作者而言是厚积薄发;对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更具有实际效用。

《语文杂记》的写作,延续了几十年的时间。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致力于语言的规范性研究,认为说话和写文章有着相互的影响,要“耳濡”和“目染”交相为用,写文章更要多推敲,避免许多人说话的毛病。同时,他对已经发表的文章中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不时耐心地指点一二。据说他有一个习惯,平时读报、听广播时,一发现问题就立即记录下来,日后写成短文,发表在各种报刊上,教大家怎样说话,怎样写文章,怎样正确地表达。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也促使语言随之发生转化而变得复杂、活跃。吕叔湘先生常常对社会上流传的种种“不正规”的语言发表看法,以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性。1988年,他将几十年间写下的112篇随笔、札记辑录成册,名为《语文杂记》出版。

其中,最初的80篇曾印于1955年版的《汉语语法论文集》中,80年代初所写的42篇曾收入《语文近著》。

《语文杂记》针对许多常见的问题,以随笔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国古代有讲究用典的传统,但现代人对于这些典故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将无同”是什么意思?“莫须有”指的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一不作,二不休”意思是“不作不休”吗?为什么还要安上个“一”和“二”呢?我们日常生活司空见惯了的一些说法是否就是正确的?报刊上经常能够见到的“情况基本属实”的说法对吗?口语表达与书面语有什么不同?文学和语言有什么样的关系……虽然每篇札记一般只有几百字,但涉及面广,包括语法、语义、修辞、正误等方面。吕叔湘先生在自序称“其中有些篇是仅仅起了个头,要深入下去还有大文章可做”。

本次出版的《语文杂记》,还收入吕叔湘先生的另一部“小书”——《未晚斋语文漫谈》(1991)。书中的文章,最初是为《中国语文》杂志所写,共计29篇。这些文章亦同《语文杂记》中的文章一样,海阔天空,无拘无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将二者置于一书,想必会得到读者的首肯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5: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