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月宁静(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宁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宁的文字,如同冰淇淋蛋糕。清新口感,回味甘甜。这一次,要带我们看不一样的巴黎。

巴黎也许是浪漫的,但在陈宁的笔下,有了更多的可能。也许正如南方朔在序中所说,陈宁用一种「隐秀」的风格书写城市。将体验的碎片尽数收藏,不求虚构削足适履的整体,却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叮咚咚,呈现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颜色和切切声响。柔软、通透、亲切而丰富。

如此看巴黎,也是回看自己。每一瞬的感觉,都不虚枉。陈宁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感受一下作者笔下巴黎的独有风情,就在《八月宁静》中。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随笔集,分三辑,辑一“八月宁静”,书写巴黎掠影;辑二“沉默时光·文字光影”,细看电影与文学;辑三“记忆回旋处”,游走于城市与记忆之间。书中既谈巴黎浪漫和生活趣闻,也说她所钟爱的电影文学,展现出一位文艺女子的媚态。陈宁用一种“隐秀”的风格书写城市,将体验的碎片尽数收藏,她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在宁静致远中透着淡淡的情味。

目录

隐秀·陈宁风格——南方朔序

第一部:八月宁静

 巴黎生死界

 追忆逝水年华

 有一种姿势叫乞

 墙上的名字

 萨特在蒙帕纳斯

 扫墓

 侍应生

 初夏

 莎玛丽丹

 双城记

 八月宁静

 左岸

 巴黎女子

 夜巴黎

第二部:沉默时光·文字光影

 不如及时一小津

 海边的孤塔

 孤寂百年

 四月残酷美学

 卡尔维诺情书

 米兰·昆德拉的乡愁

 淘气启示录

 黑鸟,我所爱——大诗人希尼印象记

 关于列侬的一场静默仪式,或回忆

 布烈逊的瞬间,即永恒

 一个老巴黎的凝视

 重工业文明的剪影

 把欲望留给自己

 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

第三部:记忆回旋处

 六月下雨,七月炎热

 七月的热浪

 台风与地震

 城市的书店

 我城电影节

 太原街的声与色

 我记得……油麻地

 德国笔记:莱茵河畔的思考

 流动的街景

 当卡夫卡在巴黎呐喊

后记:风格练习

试读章节

有一种姿势叫乞

我时常不懂得回应这一种姿势。坐地铁时,走路时,这些手掌就如花朵一一盛开在我面前,叫人很难假装看不见它们,即使它们的主人总是极力把自己的脸掩埋起来。在巴黎,他们是那么的多,像自然定律一样的相对论,有多少阳光就有多少暗影。

大抵是很叫人为难的姿势,就算真是山穷水尽迫不得已,他们之中许多人还是希望把事情做得漂亮一点、优雅一点。最常见的场景是在地铁里,他们尝试表演一点什么,唱歌或跳舞,那些唱跳出色的,神情看起来就舒坦得多了,把破旧小钱包伸出去收集零钱时也理直气壮得多,似乎因此跟其他同路人有所区分:他是乞,我是讨(生活)。如此微小的分别,对他们来说多么重要。

巴黎地铁公司为这些讨生活的人,发出了通行证,不过名额有限,卖艺者统统要经过面试,水准相当的才准予营生,这样就更壁垒分明了。有牌者与无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或许不是卖艺的水准,而是尊严。这让人想起路边的流浪者,明明已无家可归,还是试图用破烂的纸箱把自己围拢起来,搭建一个似是疑非的“家”。这一点残余的执著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堡垒,若连这方矮墙也坍塌了,就意味着终极的离弃,彻底自我放逐于社会之外。

只是,既然来到不得不摆这个姿势的地步,不论他们如何努力显出不同,却还是掩饰不了更多的相像。比如,他们看来都累透了,眼神又总是躲闪着、回避着。我想,“看”,真是难。行人不好意思看他们,仿佛这样会添加他们的难堪,同时深知看了也是无能为力,不如不看,反正日子久了,人就麻木了。他们也不好意思看,害怕在行人的眼眸中看见自己狼狈的存在,一旦看见了,就再没有勇气把手伸出去、摊开手掌。于是,到最后就只剩下了惘然的眼神,没有焦点,也没有未来。

我说到麻木,其实就像一种寄生蔓藤,缓慢地爬上心头,榨取养份,直至人心枯死。有一阵子,我疑心我终于练成了巴黎人惯有的漠然。

有一天,坐地铁到城的另一端看朋友,车程不长,大概不到半小时。小小的车厢却先后出现了好几个组合的卖艺者,有牌或无牌的,可乘客竞罕有地大致维持着同一批,没什么人再愿意掏出零钱打赏了。于是,这些卖艺者在摇晃的车厢内分别拉奏完手风琴、表演完布偶剧、唱完乱七八糟的流行歌后,只好把仍旧空空如也的小钱包收好,趁着列车停站的空档,赶紧跑到另一个车卡再碰运气。这些模样几乎一式一样的黑色小钱包不知经过我的面前多少次,我和其他人一样,渐渐无动于衷。后来,有一个男人上车,他没带乐器,也没带任何表演道具。待车门关上了,他开始说话:“各位先生太太,抱歉在这个下雨天打扰大家……”大意是说由于一宗意外,他脑部受伤,已经动了两次手术,还必须再动第三次手术,但没有钱。不知是因为大家真的同情他的际遇,还是因为他演说的内容有点“新意”,还是因为下雨天的关系,当他拿着小钱包在座椅之间走了一圈,我看见里面装满了零钱。

我忽然想,人们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必须要一个背景故事、一个可以想像的情境(即使也许是假的),才愿意施舍。乞的人那么多,怎样才能搏得最大宗的同情?

走在街上,看见母亲带着孩子、老男人带着狗颓坐街角,常会有人因为孩子的关系,因为狗的关系,而停下来,放下零钱,摸摸狗或孩子。那孩子的母亲,那狗的主人,由始至终木无表情地坐着,坐成了一块布景板,好让所有视线看得见他们,却又能绕过他们。

二○○五年一月

墙上的名字

白的墙,密麻麻的黑字。是名字,而不是数字。这面墙,就叫“名字的墙”。名字成千上万,因为它们的存在,墙便有了生命,有了意义。

墙立在玛黑区的“大屠杀纪念馆”,一幢朴素的灰白色建筑物。说实在,这名字有点语病,大屠杀当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致使我们必得“纪念”它,因而真正的“纪念”,其实是念记在这场巨大命运旋涡里无声消逝的人。一个、两个、一万、十万、一百万、六百万。关于这场灭族的大运动,普世的印象往往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数字,仿佛必得借助一个吓人的数字才能证明它的存在与毁灭性。

P12-17

序言

隐秀·陈宁风格

南方朔

写作有如蹈瓞逛街,你逛不出一个被抽象观念统一起来的城市,只是逛出一堆有意义的琐碎。逛街是复义的,写作也是复义的,只是看你抓住甚么而已。

陈宁在巴黎闲逛,这是她抓住的巴黎:

——“在这个美学的核心,则是这些都市女子走路、抽烟、发呆的姿态,她们对别人视线的自觉与在乎,喜欢张扬却同时热爱低调的特质。一个独坐咖啡馆的巴黎女子身影,是一道满载隐喻的好看风景。”(《巴黎女子》)

——“但左岸有一种自以为是的矜持,以及对文化的自重。这气质使很多东西变得顺理成章,不造作。在咖啡馆谈文说艺跟在市场买菜一样自然,有时前者较后者更天经地义。…‘并且,左岸适宜于居住,街道亲近却不压迫,有充足的树荫。在喧闹之中,总有一抹安静。这样说吧,右岸仿佛是前院是客厅,整天缤纷演出,久了可是叫人累。左岸却更像是后院是书房,前台的戏照演可也,后台还是有着可让人躲起来叹一口气的空间。”(《左岸》)

——“巴黎的灵气,是来自那个阵容鼎盛的逝者队伍。人在巴黎,仿佛随时推开一扇门,就能触摸到冥界的种种。……在巴黎,死亡是某个透明的存在,让我穿透它观看世界:它无处不在,可是一点不沉重。”(《巴黎生死界》)

——“来巴黎的人,总要登登铁塔,从高处看看这城市。如果来问我,我就会说,一定要在晚上去看,要看夜巴黎。那是另一个巴黎。一个教人心碎心折的巴黎,一个能把悲伤从心坟挖出,并且重新埋葬的巴黎。一个教人迷醉的巴黎。……所有关于白天的脏乱、疲惫、繁琐,来到了黑夜,似乎一一失效,给黑洞般的深夜吸纳收藏起来。仿佛换上了另一个布景,另一种心情。罪也变成美,沉沦是理所当然,放纵是疗伤的姿态。塞纳河幽幽流淌,就像一个知音人的心跳。我知道,所有事情,夜巴黎都懂得,并且明白,并且知道如何陪伴、慰藉。”(《夜巴黎》)

类似于此的描写和抒感,俯拾皆是,它就是陈宁的风格、陈宁的眼。那是一种剔透,一种仿佛什么都知道,而正因知道,所以才开阔旷达的洞察。陈宁是柔软的,也是很有感觉的。

于是,由陈宁的文章,我就想到《文心雕龙·隐秀第四十》所谈到的所谓“隐秀”:

——“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

若将上述说法用白话文来表示,“隐”是指一种认知和心情,以及由此而显露出来的书写笔法。它让文辞间有更大的意义空间,可以响起不同的回音。而“秀”则不是雕削之华丽文辞,而是蕴藉的风格自然表现在章句的缝隙间。陈宁的风格,在“隐”“秀”这种文体的判断标准上,的确已耕耘出了一片自己的田地,她看巴黎的结果,也才看出了那些慧眼。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早已知道,虽一事一物,各人写来,皆必干人干面。有的切事直述,有了论理却失去了文采与感性,有的借题引申,文辞的瓜蔓滋生,本题反倒失去了踪影,如何情理交融,文质并重,从来就是写作上的一道难题。

而天可怜见,陈宁却偶然的有了最恰当的写作位置:她念的是新闻,新闻写作讲究的是实在、清楚,要有很固体化的信息含量;而她性喜文艺,又再念英国艾塞克斯大学文化研究。当代文化研究的特性,乃是它把每个问题都向最根本的文化基底这个层次下拉,拉出一个新的统合平面,于是,每个问题的延伸性变大了,固体也显得有了丰富的流动性。当理解的能力变了,文章当然也变了,它多出了一些我们称之为“底蕴”的成分。

这就是陈宁的风格,它有文采,有论理,因为论理而不致蹈空蹑虚;因为文采,说起事来遂不致于僵硬得缺乏可以共感的空间。二○○五年她把在《书城》、《廿一世纪经济报道》所发表的文化专栏辑成《六月下雨,七月炎热》,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就予人一种清凉的感受;而现在,她又出《八月宁静》,特别是其中有关巴黎行脚的部分,文风再变,已从文化眼看问题超脱了出来,变身成了另一只慧眼。套句张爱玲腔,那就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近代文化研究的祖师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ams)在临去之前,曾接受毕生最后的访问,访者问他,研究文化一生,对后辈的最大赠言是什么,他的答复是,我们无论思与写,最重要的是要找一个最适当的位置:凡事站得太远观看,就会批判大于理解,但若站得太近,就难免只有理解以及为现状辩护。用雷蒙·威廉斯的观点看陈宁,她其实是虽远但却偏近的那一种,这也显露出她那柔软的情性,以及文章总是留下余地。

写作有如蹓逛(flaner),蹈逛之为一种态度,一种写作,已成了当代城市书写的一个支派,所谓的“碎片书写”(Fragmentary writing)即由此产生。它不意图虚构出一个削足适履的整体,而却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叮咚咚里,呈现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颜色和切切声响。可以如此看巴黎,可以如此谈文论艺,当然也可以如此回看自己。人生行脚,每一步也才不虚枉。陈宁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斑斓的人生片段啊!

后记

风格练习

住在巴黎的时候,时常到咖啡馆,喝咖啡、阅读、书写、发呆。不存半点浪漫遐想,而是实在喜欢看人,而咖啡馆是最理想的地方,让人尽可肆无忌惮地看。有时带了书去读,带了稿纸去写,却往往给周遭的人事吸引住心神,结果就流连忘返,忘了原来的正事。人最好看,只因每个人都不一样。

海明威在巴黎咖啡馆写作的日子,早早远去了。我走在蒙帕纳斯街上,有时不禁想像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在这些当时不算十分体面的角落,虽贫却乐地为自己的写作事业奋斗,大量阅读,勤奋实践。那时围绕在他周遭,都是怀着相近目标的创作者,碰上面,一开口就问对方最近在读在写在思考什么,仿佛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创作的艺术较诸生活甚至生命重要得多。

年轻的海明威在巴黎,不难遇上同道者,没有人会问你为何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只会关心你是否正朝着向往的方向前行。或许,没有人很清楚要往哪里去,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个隐约的图像,知道自己打从心里喜欢的、相信的、愿意追求的创作路径,或风格。每个人都不一样。就像,那时的海明威跟也住在巴黎的大诗人庞德,各有不同的文学口味与意见,但这从没窒碍他们的交流。海明威由衷喜欢庞德,喜欢他的慷慨、无私及对所有人都那么宽容与热情的个性,而且他的诗又写得那么好。而对海明威来说,写出一句真实的句子,比什么都重要。一句真实的句子。“Write the truestsentence that you know.”为了这一个信念,他可以忍受所有的穷困、饥寒、不安、劳苦。

那时候的巴黎,或者再缩窄一点,蒙帕纳斯,是令人向往的。为的当然是那谈文论艺的氛围,那风格形成前的蓬勃,万物滋长,思想丛生。那样的时地人,令离开了的海明威念念不忘。

我想说的风格练习,便是这回事。每一个创作者,都是一个练习者。在日以继夜的热情劳动里,慢慢靠近自己向往的。有的比较幸福如海明威,曾有那美好的蒙帕纳斯岁月,其他人大多无声无息独自探求,却不寂寞不嗟怨,毕竟在练习的过程已得到满足。

为此,必须感谢一些人。

沈颢。前作《六月下雨,七月炎热》的文章全由他催生而成,感谢他在我最早开始练习时,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及旗下刊物提供发表园地。

梁享南。新闻工作的训练对我非常重要,他是最早鼓励我写作的传媒人、前上司,时常,他对我的信心比我对自己远要多。

林道群。《八月宁静》的好都是他的功劳,不足之处都是我自己的不足。

另,感谢南方朔老师的序言。还有好些名字,就不一一列出了,他们自会明白,所有的支持我都不曾忘记。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父母亲,他们的开明和宽容,使我能长久做喜欢的事,这是我最大的幸运。父亲取的名字,为我的人生风格定下美好的调子。我把这本书献给他们。

二○○六年十二月

前作《六月下雨,七月炎热》出版以后,也没想过还会有一本《八月宁静》,书名看来有岁月推移的连贯感,其实故事不曾在作者计算之内。想想生活也是如此,常有些出人意表的转折,就如逛街,溜达溜达,不知拐一个弯又遇上什么样的人事和风景。

《八月宁静》简体中文版能够面世,必须感谢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王为松和陆灏。也感谢一路在远在近支持和鼓励的读者。

宁静致远。

陈宁(尘翎)  二○○八年六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