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书中,上田惇生作为德鲁克相交多年的友人,同时又是日本研究德鲁克的顶级权威学者,给我们讲述了德鲁克辉煌的人生历程,并提炼了其光耀全球的管理精髓。在他的眼里,德鲁克既是我们这个现代社会的最高哲人,也是企业管理之父。
读此一本精华之作,即可窥德鲁克思想之全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德鲁克思想入门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日)上田惇生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部书中,上田惇生作为德鲁克相交多年的友人,同时又是日本研究德鲁克的顶级权威学者,给我们讲述了德鲁克辉煌的人生历程,并提炼了其光耀全球的管理精髓。在他的眼里,德鲁克既是我们这个现代社会的最高哲人,也是企业管理之父。 读此一本精华之作,即可窥德鲁克思想之全貌。 内容推荐 在日本,企业界对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几乎奉若神灵,日本企业和研究人员对德鲁克的理解是相当深刻的。 在这部书中,上田惇生作为德鲁克相交多年的友人,同时又是日本研究德鲁克的顶级权威学者,给我们讲述了德鲁克辉煌的人生历程,并提炼了其光耀全球的管理精髓。在他的眼里,德鲁克既是我们这个现代社会的最高哲人,也是企业管理之父。 在中国,很多企业家都在津津乐道德鲁克所提出的目标管理、创新制度、知识工作等理论,也有一些企业家把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看作是迷失方向的灯塔。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捕捉到的每一次光亮都会让人们以为将达到目的地,但真正的现实是德鲁克依然矗立在遥远的彼岸,至今成功的达到者寥寥无几。或者说,德鲁克已经到达了彼岸,而我们还在水中央。相信这部集德鲁克管理精要于一体的《德鲁克思想入门》能够赋予那些划向德鲁克思想“彼岸”的舵手激流勇搏的力量。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德鲁克的治学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汉堡就业 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早期的心理共鸣 浪迹法兰克福 从全民主义中解放出来 人的因素第一 社会形成的条件 社会结构论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大众的心声 初试锋芒 不速之客 德鲁克的本色 在商会中大显身手 与日本结缘 答案在哪里 对组织社会的观点 一个改变命运的电话 经营管理学的诞生 第二章 德鲁克的时代意识 技术改变历史 技术的作用 历史的关卡 渐入佳境 特殊的历史转型期 罕见的一代 转型的代价 从继承到变革 工会的作用 对工厂革命的独特观点 人人有份的时代 赞赏革新与创业精神 社会的自我救济 政府的界限 多元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个千禧年所面临的课题 观察比猜测更为重要 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义务 知识社会是组织型社会 有修养意味着掌握活的知识 知识的意义发生了改变 经营管理学在所有类型的组织中都是适用的 IT革命将会导致教育革命 非营利组织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向非营利组织提供支援 自我评估工具的开发 看不见的革命 政治势力的重组 养老金型社会主义 低生育率造成的冲击 新社会的来临 社区的变化 继承的时代 向后摩登时代过渡 第三章 社会生态学者德鲁克 过于相信理性 现实已经超越了摩登时代 什么是社会生态学 浑然天成 逻辑的优势所在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全量并不等于部分量之和 现代的界限 绝对主义的出现 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并不存在 后现代社会 现代方法论还是相当有用的 蝴蝶效应 “未来已经来临” 有心即可见 每个人都在创造未来 事实与见解 见解为什么会不一致 无法验证的假说 最佳决策是不存在的 全体一致应该属于异常现象 美学意识 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德鲁克并非经济学家 经济论文风行世界 看不见的世界 后现代社会的方法论 后现代社会的通信成本 第四章 经营管理学之父德鲁克 正统社会能否成立 组织的正统性 保守主义的追求 在通用汽车公司进行调查 经营管理学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一切从现场实际出发 高雅的经营管理学 德鲁克创立并完善了经营管理学 普度众生,师法帝王 经营管理学是具有灵性的学问 经营管理学的作用 社会责任 企业到底属于谁 德鲁克提出的问题 如何看待企业之间的恶意收购 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统性 市场的权威性 平衡计分卡的先驱 什么是事业 事业的定义 经营的关键在于争夺那些潜在的顾客 德鲁克的市场营销论 改弦更张的条件 为了继续生存就必须主动进化 创新的体系 由观察到洞察 创新的七种类型 行业外部的创新类型 变革中的经营管理学 生产率 诚挚的建议 外包是必然之举 对利润的误解会招致不测 坚持真理.义不容辞 公司破产 不可“明知故犯” 领袖决定论的本质 提高整体水平 值得托付的人才是真正称职的领导 扭转乾坤的领袖 领导的心得 高处不胜寒 德鲁克的人力资源理论 第一时间重新考虑 管理中的哲学 创业 只要有利润,企业就不会破产 打造最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团队 对经营顾问的灵活运用 家族企业成功的秘诀 管理层为清一色的家族成员的企业是不稳固的 规模与多元化战略 规模必须服从职能的需要 要对供应链中的全部环节实施管理 第五章 自我管理的核心法则 工作能力,有强有弱 人类还大有潜力可挖 任何人都可以掌握 把握自己的时间 贡献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布赖恩护士的法则 继续学习将蔚然成风 学习自由,不限时间 了解自身的强项 价值观至上 组织的作用 把握安身立命之所 人生只有一次 工作技巧 只有放眼全局,才能看清本质 “怎样才能青史流芳” 个人的寿命将会超过组织 个体的确立 “当今最年轻的智者” 人生第二春 助跑热身 第六章 德鲁克与日本 德鲁克对日本企业的贡献 与日本画结缘 对一切事物都奉行拿来主义的日本 明治维新是西方文明的日本化 知觉文化 对德鲁克的若干误解 痛斥敌对性贸易 文化是无法改变的 注重规范的文化 日本是个好榜样 日本的重新规划 后记 与德鲁克结缘 契机与深入 《经营管理》(节译版)的提案 德鲁克与我的事业 《专业管理者的条件》刊行 请德鲁克审阅采访纪事 德鲁克的来信 巨星陨落 客观的德鲁克概述是不存在的 后现代社会的手法 附录 德鲁克年谱 致谢 试读章节 彼得·德鲁克于1909年11月19日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这是一个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两个国家组成的联盟,皇室则是统治中欧将近500年的哈布斯堡家族。奥匈帝国人口6000万,堪称中欧大国,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极其罕见的双重帝国竟然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天鹅绝唱。 德鲁克的父亲阿道夫·德鲁克在奧匈帝国可谓是少年得志,仕途顺利。当他还是一名年轻官员的时候就能慧眼识才,在维也纳大学对熊彼特鼎力相助。老德鲁克后来更是官运亨通,担任过帝国贸易部副部长,卸任后又得以担任大银行的董事长,最终以经济学家的身份闻名于世。他的人生经历或许可以算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光辉典范。纳粹分子上台以后,老德鲁克为了免遭迫害而亡命美国,并且先后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等院校中担任教授。 德鲁克的母亲是奥地利人,她是该国第一批医学专业的女大学生。德鲁克有一个比他小一岁半的弟弟,他从维也纳大学医学系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后来同样为了躲避纳粹分子的迫害而逃到了美国纽约,并且在华盛顿州开业行医。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彼得·德鲁克名字(Petter F.Drucker)中间的那个“F”取白干他的外祖父费迪南德·邦德(Fendinand Bond),他是英国人,亲手创建了盎格鲁-奥地利银行。 老德鲁克还是音乐节的热心支持者,他本人有荷兰血统,据说其祖先是马丁·路德教派《圣经》的印刷者。德鲁克父母的家族能人辈出,声名显赫。特劳恩(Traun)伯爵。的父亲曾经担任过驻英大使,他的夫人也在英国长大并担任维也纳国立剧院的女演员总监。一旦这些亲朋好友前来拜访,德鲁克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往往就会使用英语。德鲁克的家位于维也纳郊外,孩子们的房间设在第三层,从这里眺望窗外,可以看到一片果园和种满葡萄的田野。 在汉堡就业 由于战败,哈布斯堡王朝土崩瓦解,奥匈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其主体奥地利则沦落成一个阿尔卑斯山中的仅有600万人口的共和国。这件事情发生在1918年,德鲁克已经是一个9岁少年了,其家族中的青壮年男子有一半以上战死沙场。而且当时的维也纳异常混乱,天主教保守派、马克思社会主义者、国家社会主义者经常展开巷战,街道上从早到晚简直没有片刻安宁,这里已经成为了一片让人看不到希望的伤心之地,人们只能从记忆里怀念战争爆发前那古朴、安乐的好时光了。 德鲁克在上小学时曾经跳过一次级,据他本人自述,那是校方为了能够让他提前毕业而采取的强制行动。原因是小德鲁克的书写极其糟糕,老师费尽心力也未能取得任何效果,所以便认为他实在是朽木难雕。校长的姐姐正好是高年级的任课老师,校长觉得如果继续保留德鲁克的学籍,势必会使自己的姐姐为了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少年而耗费心血,因此就勒令他提前毕业了。 虽然德鲁克在各个方面都非常谦虚,但是他的书写水平的确令人不敢恭维,这个天生的弱项并未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我与德鲁克相交30年,经手的稿件远远不止1万页,但是每当读到他在打字稿字里行间所做的亲笔修正,依然如同校阅天书一般,让我异常费解。德鲁克的中学时代是在一所初高中一贯制的学校里度过的,早已对校园生活感到厌倦的他总算熬到了毕业,于是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社会。他当时的理想是进入一家贸易公司供职,而且不想继续留在死气沉沉的维也纳。他在父亲的帮助下来到了德国汉堡,进入了一家五金商行就职,该公司的业务主要是针对印度的,德鲁克的具体工作则是担任仓库见习管理员。 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 在汉堡就业的同时,德鲁克还在汉堡大学取得了学籍,据他自述,这只不过是在老父亲面前走个过场而已,以便满足其望子成龙的心愿,据说这种入学制度以前在日本的文科院校中也曾经存在过,在课堂上从不记录学生的考勤。德鲁克便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实行勤工俭学。由于在商行里的工作不过是打杂而已,索然无味,于是下班之后他便一头扎进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根据德鲁克自述,他在汉堡的学习时间只有区区一年零三个月,阅读的主要著作则是有关菲狄亚斯的故事以及威尔第的奇闻逸事。 古希腊著名雕塑家菲狄亚斯曾经接受了委任,为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制作雕像,但当菲狄亚斯向雅典市府索取酬劳时,会计主管不愿意付款,在他看来,“这些雕像立在神殿屋顶上,而且位于雅典山丘的最高处,除了雕像的正面,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可是你却要向我们申请整个立体雕像的费用,就连没人看得到的背面也要算钱”。菲狄亚斯则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上帝洞察一切。”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德鲁克的座右铭。 德鲁克在汉堡歌剧院听到了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福斯塔夫》,不禁被深深地打动了。德鲁克后来得知,这部歌剧是威尔第80岁时的作品。有人间威尔第:“您何以在80岁高龄还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威尔第回答说:“这是因为我永不满足,力求完美的缘故。”德鲁克以此为榜样奋斗终生,直到96岁生日前夕,当人们问他:“您的最佳著作究竟是哪一部呢?”他总是回答说:“下一本书肯定更为出色。” 德鲁克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对自己的著作总是不断进行修订。当一部著作在美国和日本同时出版的时候,每一页稿件都要送交他审阅,他会不遗余力地修改,对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翻译的译文毫不留情地大幅度删改,其实文章的质量已经是非常出色了,这样做未免会令人感到有些惋惜。但是德鲁克所追求的目标则是尽善尽美,所以他不会容忍其作品中存在丝毫的瑕疵。P3-6 序言 德鲁克先生的魅力在于,他总能凭借自己渊博而又丰富的知识为世人指明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德鲁克先生所传授的一般是行动原则和具体方法以及在实践中的基本原则,而并非什么教条的理论或僵化的说教,所以往往会让读者能够活学活用,有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 德鲁克先生的语言可谓是言简意赅,总是在平淡当中见功力,诸如“汝之不知,其因何在”,“来日知之,为时已晚”。 德鲁克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堪称经典的问题:我13岁的时候,担任宗教老师的是一位牧师,他叫普福利格勒,他曾经问同学们:“你们想过要青史流芳吗?”当时所有的人都未能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接着说:“我并不指望有谁现在就能做出回答,但是等到了知天命之年你们还是这样感到一片茫然的话,那就说明你们是虚度此生了。” 很久很久以后,我们这群学生在时隔60年后终于在校友会上再度相聚,当年的同学们大多健在。由于多年未见,大家都相当拘谨,说话时多少有些冷场。这时,某人突然说道:“你们还记得普福利格勒牧师当年的那个问题吗?”大家都还记得,正是老师当年的这个问题改变了我们的整个人生…… 直到今天我仍然在扪心目问:“你想过青史流芳吗?”这个念头激励我不断去完善、去创新自我,并且使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但这个目标本身并非高不可攀,相反,它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我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有幸在少年时期得以遇到普福利格勒牧师这样的人生导师并接受了他的教诲,从而使我受益终身,不断进步。 后记 契机与深入 《商业周刊》杂志在2005年11月28日那期周刊的封面报道中,发表了一篇题为《经营管理学的发明者彼得·德鲁克为什么能够永垂不朽》的纪念文章,以此来对德鲁克的逝世表示悼念,而且还论述了他在当今世界所象征的重大意义。这篇追悼纪事还引用了德鲁克本人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是这样说的:“我的人生波澜不惊,作家生涯平淡无奇,也许有几本书还算有趣,值得一读。不过我的人生实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日本经济新闻》曾经连载过《德鲁克的履历书》,后来将其整理成书并予以出版,这就是《德鲁克——20世纪的见证人》(牧野洋译)。在该书的前言中就有德鲁克这样的一段话:“很少有人会关注一个作家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读者所关注的仅仅限于作品本身。”德鲁克有时在表示谦虚的时候也会走极端,但是这句话本身恐怕还是有些道理的。既然如此,那么翻译家的工作只不过是把作家的话另行复述而已,至于译者本人与德鲁克之间究竟属于什么关系,完全是个无足轻重的问题。但是德鲁克却一再坚持,要我在本书中将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忠实地叙述出来。 就翻译经验而言,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养成了习惯,一天一本,乐此不疲。高一的时候由于咯血不断,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休学生活,由此而感悟到了古人俳句中的诸多妙趣。虽然生活比较悠闲,但是这段生活却为以后翻译德鲁克的著作打下了基础。不过我当时的思维方式与德鲁克的可谓是格格不入,我是笛卡儿的一名虔诚的信徒,即爱好推理,厌恶归纳,凡事都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也可以说是现代合理主义的必然产物。正因为曾经误入歧途,所以我在后来便完全彻底地皈依了德鲁克。 我与德鲁克结缘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我在大学一年级时读到了他的《管理的实践》。我读完此书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斗胆搜集资料,以便自己也能写就一本这样的著作。到了大学二年级,尽管肺病尚未完全治愈,我仍然向美国各地的250所大学发出了自荐信,要求就日本的产业和文化问题进行演讲,唯一的条件就是它们能够提供住宿。结果我收到了50所学校发来的邀请信,以此向出入境内管理局申购外汇并在有关政府部门之间辗转交涉,办理手续。就在东奔西走之间,我只得把《管理的实践》(日本版)的资料以及写就的原稿塞入壁橱的死角,结果它们却不翼而飞。 …… 后现代社会的手法 德鲁克体系的构成包括治学精神、时代意识、社会生态学、日本观等客观组合。但是将这些因素贯穿起来的主线则必然是“后现代社会中尚不成为方法的手法”,这种手法既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1957年,德鲁克在《变动中的工业经济》的序言——《后现代社会的世界》(收录于《工艺家的条件》)中明确指出:“不知从何时起,人类就从当前这个摩登时代(现代合理主义)向一个尚未命名的新时代开始了过渡。我们的行动本身已不再属于摩登时代,而是处于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成败得失则要按照后现代社会(超现代合理主义)的现实来重新予以评估。尽管如此,我们对于这个新的现实世界还没有找到与其相对应的逻辑、概念、口号以及相关知识,一切都还处于混沌之中。” 也就是说,德鲁克所倡导的后现代社会,既包容了现代合理主义的世界观,但又具有超越这个历史阶段的新世界观,在凡事都可以用逻辑推理来证明的笛卡儿主义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当今这个社会中,仅仅依靠现代手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本书中所谓的“后现代社会的手法”,就是指在当今这个时代中通行的方法论。 正如本书所述,在企业经营、事业运作、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发展中国家等21世纪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上,全都需要本着活学活用的精神才能得到解决,如果不具备把握整体、统筹全局的能力,恐怕就连解决问题的路径都发现不了。因此先易后难、局部突破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必须采取统筹解决的方法。 1989年,德鲁克在《新现实》中这样写道:“笛卡儿曾说:‘我思故我在。’而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必须再增加一条,即‘我看故我在’。”也就是说,现代与后现代这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并驾齐驱,不可厚此薄彼。 书评(媒体评论) 上田惇生先生是德鲁克研究的专家。他对德鲁克著作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德鲁克思想在日本的应用,不但给中国读者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为德鲁克的思想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应用提供了实证。希望中国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把德鲁克思想根植于中国的环境之中,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一点脚踏实地的事情。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教授,美国圣·里奥大学MBA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德鲁克EMBA教授 那国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