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向汶川(上海青年抗震救灾纪实)
分类
作者 张轶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过后,美丽的家园变成了满目疮痍的废墟,无数的同胞失去了最可宝贵的生命。大灾面前有大爱。广大上海青年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有的奔赴灾区、抢险救难;有的守护生命、呵护心灵;有的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他们挥洒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动人篇章。在上海市团委、上海市青年文联和上海市宣传系统青工委的共同策划下,上海的一批青年记者以自己的亲历和感悟,记录下上海青年在抗震救灾中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汇聚成这本《心向汶川》。

内容推荐

《拯救生命是最高使命》、《抗震英雄人间天使》、《上海救灾防疫队突入震中汶川》、《守护生命》、《生命嘹亮》、《“我们保住了200多条腿”》、《一片医心向蜀开》、《余震来临前,上海专家紧急搬运伤员》、《青春因拯救生命而闪光》、《我们一直都在救援路上!》、《大坝上的“卓玛”》、《抗灾前线的“夫妻兵”》、《他们不在现场,就在去现场的路上》、《到灾区去!》、《女记者闯进封锁线》、《到第一现场去!》……本书向你讲述上海青年在抗震救灾中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目录

灾难,突如其来

 面对灾难,生者选择坚强

 一个上海记者被困卧龙的100个小时

 30名游客,一个也不能少

 交大学子回北川寻父

 让我为你们把平安消息捎回家

与死神赛跑

 星夜徒步挺进映秀

 一场特殊的战斗

 一次历时10小时的救援

 无悔的抉择

 一名随队记者眼中的“映秀大救援”

 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沉甸甸的家书,沉甸甸的爱

突进“无医区”

 “上海来的天使兵”

 18颗滚烫的心

 三江上演“士兵突击”

 第一支赶赴灾区的上海医疗队

 拯救生命是最高使命

 抗震英雄人间天使

 上海救灾防疫队突入震中汶川

守护生命

 生命嘹亮

 “我们保住了200多条腿”

 一片医心向蜀开

 余震来临前,上海专家紧急搬运伤员

 青春因拯救生命而闪光

 我们一直都在救援路上!

 大坝上的“卓玛”

 抗灾前线的“夫妻兵”

向前!向前!

 他们不在现场,就在去现场的路上

 到灾区去!

 女记者闯进封锁线

 到第一现场去!

 记录灾难见证光辉

 经受考验奉献大爱

 “80后”新闻人的心灵洗礼

 难忘在灾区采访的日日夜夜

 打造摧不垮、震不断的节目传输生命线

八方支援

 社工徐斌:别忘了来跟叔叔学游戏

 “天眼”监测唐家山堰塞湖

 抗震救灾,上海大学生义无反顾

 四川乡音在上海114响起

 创造时间的奇迹

 大山里搭起“帐篷村”

 为灾区群众建起“新家”

白领青年在行动

 “自己的选择,没什么好后悔”

 “80后”自费赴川5天救助灾民

 青年民间组织吹响“集结号”

 为灾民建起512短信求助平台

 青年车友千里驰援灾区

 爱心妈妈护婴团

后记

试读章节

2008年5月12日午后,四川绵竹。

像此前无数个午后一样,一切一如往日的平静;可谁也无法想到,几分钟之后降临到这片土地上的,会是一场空前的大劫难。

“轰——”一声低沉的轰鸣从大地深处爆裂开来,刹那间飞沙走石,江河日下。地面上出现了一道又一道巨大的裂缝,如同万丈深渊,又如同恶魔的吸血嘴,贪婪地吞吐着一切有生命的个体。

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没有任何征兆。几秒钟前,这里的一切还依旧归整、有序,按照自己的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从不会改变。然而,这一声让人听得心里发毛、毫无来由的轰响,彻底打破了这片平静的土地,就像一个可怕的入侵者,恣意破坏着这里的一切,不由分说,不由反抗,不由人情……  14时28分,无数人的生命被定格。

侯宇,四川绵竹人,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系本科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原本他会和自己的同学一起,呆在上海的校园内。但由于命运的安排,因为5月18日要参加在德阳举行的公务员考试,他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成为了这场深重的人间浩劫的见证者。

“那一刻,真的有一种重新活过来的感觉。如果不是家里所在的这幢楼没倒,后面的结果简直无法想象。”侯宇回忆,当日下午突如其来的剧烈摇晃,让他心里充满惶悚,巨大的恐惧感顿时袭上心头,一时间像失去了意识与知觉,整个人有一种被踢出地球的失重感。周遭充斥着刺耳的破碎声、建筑物的垮塌声,混杂着尖利的呼喊声、求救声,时间像被停止了一样,始终凝固在没有尽头的震颤与摇晃中。

不知道过了多久,摇晃与震动有所减弱,侯宇扶着自己的母亲冲到了楼下的广场上,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到处是断壁残垣、破石碎瓦,倒塌的废墟上传来阵阵婴孩儿的啼哭声,失去亲人的人们趴在废墟上撕心裂肺地恸哭,躺在一边的伤员有的已经没有了完整的四肢,发出痛苦的呻吟;还有的幸存者混杂着灰垢与沾满鲜血的脸上写满了惊恐,有的呆若木鸡地跪倒在原地……

“我家所在的这幢房子是2002年新建造的,而且三栋楼房相互联结支撑。当地震过后我下楼发现,此时边上的两栋边楼已经被完全撕裂,情景非常可怕,而周围的所有房屋都全部倒塌。可以说,这幢房子救了我和我妈的命!”侯宇后怕地回忆道。

担架!担架!我们共同的名字

就在地震发生后大约40分钟,绵竹当地政府人员迅速为伤员开辟了一个临时医疗站点进行伤员救治工作。“我要留下来!我要留下来帮忙!”这是在侯宇头脑中闪过的第一念头,凭着一种冲动,凭着一种本能,他来不及包扎一下自己的皮外伤,和几个互不相识的高中生一起,自发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帮助救援人员从废墟中运送伤员和逝者。

担架!担架!此时,担架已经成为了他们共同的代名词。只要一听见有需要担架的呼喊声,侯宇他们就条件反射般地冲上前,抬着临时用作担架的门板进行救援。与此同时,强烈的余震仍旧不断地袭来,但在侯宇心里,早已没有了恐惧,也没有了眼泪,除了不停抬送伤员,扶老携幼安置群众外,什么也顾不上想,因为没有时间给你喘息,没有时间让你悲伤。抓紧一分钟,也许就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得以挽救,此时的绵竹需要的是不停息的工作,此时的绵竹不需要眼泪!

在抬送伤员的空闲时间里,侯宇学着帮助医护人员查看受伤人员的情况,这个过程对于侯宇而言是万分痛苦的。每次从伤员身边走过,他都会听到撕心裂肺般的哀嚎声,他们身边的亲人正在不断与他们说话,有时活着的亲人说着说着,就再也说不下去了,突然间爆发出一阵恸哭,因为伤者已经坚持不下去了,他们的沉默意味着永久的离别。

侯宇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近距离直面死亡,他们搬运的那些遗体有的已经面目全非、支离破碎,而几个小时前他们还都拥有着鲜活的生命。生命如此脆弱,死亡如此近距离地打量着所有劫后余生的人,让他们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

在救援工作展开后不久,救援部队到了。绿色的大卡车载着一批批看上去与侯宇年龄相仿的解放军,驶向了绵竹市受灾最重的几个乡镇。解放军官兵眼神里透射出来的坚毅和焦急,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因为饱受灾难的绵竹当地的父老乡亲都有救了。

“救援现场的情景,没有亲身经历过真是难以想象的。”侯宇告诉笔者,现场地方不足,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空间供安放伤员。而且最要命的是没有足够的担架,这让侯宇和其他志愿者不得不充当“人肉担架”,小心翼翼地抬送着受伤的人员。连续几小时的不吃不喝,辅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让侯宇几次都有晕眩的感觉。即使是在救援工作几天后,侯宇仍旧感到左手的食指麻木无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送来的伤员数量渐渐少了,伤员的呻吟声、家人的哭嚎声,不再让人痛苦,而是让生者感受到一种生命坚强存活下去的倔强的韧劲与希望。P2-4

序言

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积极为抗震救灾作出自己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上海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想灾区人民所想,急灾区人民所急,通过各种形式为抗震救灾奉献自己的爱心。与此同时,在全市各级团组织的带领下,对国家、民族怀有强烈责任感的上海青年在第一时间紧急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上海青年爱心救灾大行动,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场面和动人的事例。

正如本书中一个个故事所展示的那样,面对巨大的考验和困难,上海青年不怕疲劳、不怕牺牲,冲锋在前、无私无畏,体现出心系祖国、心系灾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彰显了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向全社会展示了在上海城市精神滋养下当代上海青年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整体风貌和群体形象。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斗争中,上海青年所经历的一切,不仅是终身难忘的一次人生历练,更是需要去共同体悟、共同感受、共同升华的精神财富!

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经过这次灾难,我们更加懂得了“多难兴邦”的道理:灾难的到来只会让中国人民的力量空前凝聚,只会让一个不曾屈服的民族更加一往无前,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必将更加强大、更加成熟,发展的脚步更加稳健。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积极为抗震救灾作出自己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上海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想灾区人民所想,急灾区人民所急,通过各种形式为抗震救灾奉献自己的爱心。与此同时,在全市各级团组织的带领下,对国家、民族怀有强烈责任感的上海青年在第一时间紧急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上海青年爱心救灾大行动,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场面和动人的事例。

正如本书中一个个故事所展示的那样,面对巨大的考验和困难,上海青年不怕疲劳、不怕牺牲,冲锋在前、无私无畏,体现出心系祖国、心系灾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彰显了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向全社会展示了在上海城市精神滋养下当代上海青年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整体风貌和群体j象。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斗争中,上海青年所经历的一切,不仅是终身难忘的一次,生历练,更是需要去共同体悟、共同感受、共同升华的精神财富!

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经过这次灾难,们更加懂得了“多难兴邦”的道理:灾难的到来只会让中国人民的力量空前凝聚,会让一个不曾屈服的民族更加一往无前;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必将更加强大、加成熟,发展的脚步更加稳健。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我们深信,全市广大青年将在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凝聚下,以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优秀青年为榜样,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共渡时艰,在接下来的灾民安置、灾后重建等工作中继续奉献爱心、贡献才智,为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增加新的内涵。同时,我们也会终生铭记在灾难中所收获的无数感动,更加珍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他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8年7月

后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过后,美丽的家园变成了满目疮痍的废墟,无数的同胞失去了最可宝贵的生命。大灾面前有大爱。广大上海青年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有的奔赴灾区、抢险救难;有的守护生命、呵护心灵;有的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他们挥洒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动人篇章。在团市委、市青年文联和市宣传系统青工委的共同策划下,上海的一批青年记者以自己的亲历和感悟,记录下上海青年在抗震救灾中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汇聚成这本《心向汶川》。

本书的创作和出版得到了团市委书记班子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团市委书记潘敏亲自担任总策划并为本书作序,团市委副书记李跃旗、邓小冬确定本书框架并审定了全部稿件。市宣传系统青工委主任徐浩、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对本书的创作和出版提出了意见。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学霆承担了全书的协调和统稿工作。团市委宣传部李泱泱、解放报业集团丁波、文新报业集团李清川、文广传媒集团张颂华、青年报蔡玲玲分别承担了部分书稿的协调、统筹和图片收集工作。市公安局团委提供了部分图片。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向热心公益事业的上海海泰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团市委和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第一时间内向灾区捐款100万元。本书的创意策划和编辑出版,获得海泰集团领导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集团董事长丁劲松先生并就书稿内容提出了具体意见。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全力配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时间和水平,本书不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7: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