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以后,研究国学,整理国故之声浪,弥漫国中,顾谁为立详明适当之定义乎?本书收录朱自清、马瀛、汪震、王正己等名家的国学课主讲稿和大师推荐的国学经典阅读书目。他们大多对国学有独到的见解和造诣,其推荐著作也是一些被学术界公认为国学研究经典专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经典导读(大师的国学课)/大师讲堂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学养斋 |
出版社 | 河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五四运动”以后,研究国学,整理国故之声浪,弥漫国中,顾谁为立详明适当之定义乎?本书收录朱自清、马瀛、汪震、王正己等名家的国学课主讲稿和大师推荐的国学经典阅读书目。他们大多对国学有独到的见解和造诣,其推荐著作也是一些被学术界公认为国学研究经典专著。 内容推荐 国学者,中华民族以文字所表达之结晶思想,用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记载其生灭,分析其性质,罗列其表现形式,考察其因果关系者也。简言之,国学者,以我国固有学术为研究之对象,而以科学方法处理之,使成为一种科学者也。 本书收录朱自清、马瀛、汪震、王正己等名家的国学课主讲稿。 目录 前言 一、解其枝脉,探明源流——阅读经典应把握的思维方法(主讲:马瀛) 第一讲 治经学应知家数 第二讲 治哲学应知流派 第三讲 治史学应辨真妄 第四讲 治文学当知变迁 二、总括经典,分类概说——阅读经典应了解经典的类别(主讲:汪震、王正己) 第一讲 经学总论 第二讲 史学总论 第三讲 哲学总论 第四讲 文学总论 第五讲 文字学(小学)总论 三、解析经典,阐明读法——阅读经典应明了历史状况并掌握学习方法(主讲:梁启超) 第一讲 《论语》 第二讲 《孟子》附论《大学》、《中庸》、《孝经》 第三讲 《史记》 第四讲 《荀子》 第五讲 《韩非子》 第六讲 《左传》、《国语》 第七讲 《诗经》 第八讲 《楚辞》 第九讲 《礼记》、《大戴札记》附论《尔雅》 四、阅读经典,见识经典——我读经典(主讲:朱自清) 第一讲 《说文解字》 第二讲 《周易》 第三讲 《尚书》 第四讲 《诗经》 第五讲 三礼 第六讲 《春秋三传》 第七讲 《四书》 第八讲 《战国策》 第九讲 《史记》、《汉书》 第十讲 诸子 第十一讲 辞赋 第十二讲 诗 第十三讲 文 五、大师推荐的国学经典阅读书目 (一)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 (二)梁启超《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三)胡适《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四)章太炎《中学国文书目》 (五)顾颉刚《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 (六)汪辟疆《国学纲领书书目》 (七)鲁迅《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 (八)汪辟疆《十部中国国文源头书书目》 (九)钱穆《七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六、前人已考定著名伪书表 试读章节 第三讲 治史学应辨真妄 应劭《风俗通义·皇伯篇》曰:“天地剖分,万物萌繁,非有典艺之文,坚基可据,推当今以览太古,自昭昭而本冥冥;乃欲审其事而建其论,董其是非而综其详言也,实为难哉!故《易》纪三皇,书叙唐、虞,自是以来,载籍昭皙。然而立谈者人异,缀文者家舛;斯乃杨朱哭于岐路,墨翟悲于练素者也。”夫五帝、三王之记尚矣。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学者既不可得而详;即《诗》、《书》所称述,《春秋》所纪录,儒者一家之言,亦岂可尽信哉!王充《论衡·正说篇》曰:“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声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讲习辞语。苟名一师之学趋为师教授;及时蚤仕,汲汲竞进。不暇留精用心,考实根核,故虚说传而不绝,实事没而不见,五经并失其实。”此孟轲所以有“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之叹也。后世学者,不慎为审察,安有不为伪书所蒙蔽者哉!审察之道奈何?则不外诅正文字,区别文体,考核事实,搜罗证据而已。 第四讲 治文学当知变迁 我国最古典籍,其遗留至今而差可信者,不过《易》、《书》、《诗》三者而已。三书实为我国一切文体之源泉。盖《易》为骈文、韵文之源;《书》为散文、语体文之源;《诗》为诗歌之源。文体之大别,要亦不过散文、骈文、韵文、诗歌、语体文五者而已。 周代诸子之文,骈语、韵语与散句相间杂,初无文体之区别也。及秦则“荀赋”、“屈骚”,开韵文之先声。而颂、赞、铭、箴,亦相继而起。两汉以赋称盛一时,六朝迄唐,韵文未衰。下逮宋、明,此风寝息矣。此韵文变迁之概略也。 三代以前,虽相传有古谣、谚、歌曲,如《拾遗记》有皇娥、白帝等歌,《尚书》有五子、喜起等歌,《尚书大传》有卿云歌,然多不足凭信。故诗歌之最古者,自当推三百篇。三百篇虽间杂一言至九言句,而大体则为四言。西汉以后,五言诗兴,而七言诗亦于是时滥觞。六朝崇尚俳俪,研究声病,始启五律法门。至初唐而七言律诗之体乃立。中晚唐间词体肇兴,人宋大盛。元乃变为南北曲及杂剧,至明而有昆曲。今则诗歌、词曲之音节,久已失传,所余者,惟后人摹仿之躯壳已耳。而昆曲、京调、杂剧、小曲,则音节流传,尚未衰歇云。此诗歌变迁之概略也。 周、秦古籍,间有俪辞;盖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此实宇宙间自然之现象也。《易·文言传》中,若“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等语,几不胜枚举。西京相如子云,不无比对;王褒谷永,渐近俪体。东京则崔瑗、蔡邕之伦,几于非对不发。晋,宋以降,至于永明之间,骈文之体,乃集大成。徐、庾嗣作,缛藻清声,遂蔑以复加矣。初唐四杰,乃沿六朝之旧。盛唐以后,厥体衰变。虽韩昌黎慨然复古,然中晚唐以迄五代,骈俪之风未衰歇也。特文体之敝,至五代而极矣。宋初承其余习,犹多冗滥之词,及欧、曾、苏、王起而力振之,而其体乃一变。四六之称,盖亦始于是时。逮夫元、明之世,多用虚廓猥浅之词,以追时谐俗,骈体乃一落而千丈。清代汉学家出其多闻博识之绪余,而发为文章,典雅喬皇,沈博绝丽,其上焉者率驾唐、宋而追齐、梁,次焉者亦非元、明所能企及。故骈文至是时而大振。然咸、同以后,世变日亟,此风渐息,虽如饶汉祥辈犹有以骈俪文字撰邮电文告者,然几若空谷之足音矣。此骈文变迁之概略也。 西汉以前,本无骈散之称,亦无骈散之分。经典、诸子及史籍等,或全以散句行文,或篇中间杂偶句,原无定体也。自东汉下逮陈、隋,俪语盛行,骈体始立。虽姚察父子,振于隋末唐初,一扫肤词陈语,然终不能革骈俪之风。及韩退之出,厌弃魏、晋、六朝,一反之于六经西汉,以古文相号召,而天下景从,此所谓文起八代之衰也。于是骈散两体,乃并辔而齐驱。同时如柳宗元、皇甫浞、李翱、孙樵之徒,皆以散文鸣者也,韩、柳与宋之欧阳、三苏、曾、王,后人称为八大家;下及明之高、刘、宋、方、唐、归,清之侯、魏、汪、姜、方、刘之徒,虽或兼作骈文,然并以散文擅长。自《姚姬传》近师海峰,远宗八家,归、方、管同、姚莹、梅曾亮、方东树等依附之,遂有桐城派之称。而恽子居、张皋文别树一帜,秦瀛、李兆洛、董士锡、陆继辂等同声附和,即所谓阳湖派也。第桐城深于法,为儒者之文;阳湖长于才,为策士之文,其面貌略有不同耳。此散文变迁之概略也。 言文之背驰,盖自三代已然。《尚书》中如《尧典》、《皋陶谟》、《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洪范》、《康诰》、《无逸》、《君奭》、《立政》、《顾命》、《文侯之命》诸篇,当日对语之文也;《大诰》、《多方》、《吕刑》诸篇,当日告示之文也;《甘誓》、《汤誓》、《盘庚》、《牧誓》、《多士》、《费誓》、《秦誓》诸篇,当众演说之辞也。《诗经》中如十五国风,采自民间歌谣,故皆为方言俚语。二雅、三颂,则撰自朝廷官吏,多为文言。是一书之中,已言文互见矣。要之《尚书》、《甘誓》诸篇,为后世白话文之始祖,而《诗经》“十五国风”,为后世白话诗之始祖。惟言语不能不随时地而变迁,故后人读而不易通晓,遂觉为诘屈聱牙耳。《尔雅》、《释诂》、《释言》、《释训》三篇,是即以中古以来通用之文言,诠释《诗》、《书》之古语者也。自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孔子赞《易》作《文言传》,文言既兴,语体乃寝废矣。盖孔子三千弟子,所占国籍不少。当日国语既未统一,如使人人各操国语,则何以传授学术耶!孔子曰:“辞达而已。”又曰:“书同文。”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皆孔子提倡文言之语也。厥后《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史,孟、荀、庄、墨诸子,盖用文言。秦、汉以后,惟经典之传注,乐府之歌诗,及《世说新语》一书,犹间杂白话而已。六朝以后,印度佛典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己成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遂启语录体之始。唐人之诗,惟元轻白谷,近于语体,其他则间用方言而已。宋儒讲学,以白话为语录,遂成讲学文字正体。宋、元以后,小说之演义体兴,仿于宋之《宣和遗事》而《水浒》、《西游》、《三国》之属,盛扬其焰,或纯以白话为之,或以近于白话之文言为之,家弦户诵,于是白话又为说部文字正体。元、明、清之戏曲杂剧,亦多用白话,盖戏剧所重在唱演,非白话无以喻群众,于是白话又为剧本文字之正体。诗歌则如宋邵雍之《击壤集》,不避俗语俗字,遂别成一派。明代陈献章、庄泉等以讲学家自名者,大抵宗之。盖自宋代而后,我国之文言文与语体文遂中分天下,惟前则为缙绅所专利,后则普及一般平民而已。自清末科举废而白话一盛,普及教育之议起而白话更盛,日报、杂志广载说部剧本,而白话全盛;比五四运动以来,胡适之、钱玄同、陈独秀、吴稚晖之,倡言文学革命之论;于是,白话侵入学校之教科书中,几欲夺文言之席而代之矣。夫佛典译而语录兴,欧学諸而白话盛,是白话之兴盛,必在外国学术侵入时代,殆我国之文言文,有不能曲折叙述异族思想之弊欤!此语体文变迁之概略也。 (以上四讲,选自马瀛编《国学概论》第二编第二章,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P6-9 序言 国学及其分类 国学之名,何自始乎?秦、汉以前,学术分类曰“教”、曰“家”,不以学名也。如《礼记·经解篇》之称六艺为“诗教”、“书教”、“乐教”、“易教”、“礼教”、“春秋教”;《汉书·艺文志》之称诸子曰“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是也。《论语》云:“文学子游、子夏”,是虽有文学之称,然解者皆谓指文章与博学言,与今之所谓“文学”者异义。是古之时,不特无“国学”之名,抑亦不称各种学术曰“学”也。及西汉之末,刘歆作《七略》,始称研究文学、诂训之学为“小学”。于是“学”之名以立,厥后遂有“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等之称。而古之所谓方技,若数、若医,亦皆缀以学名,曰“算学”、“医学”矣。迨清儒以考据之学,与宋、明儒者性理之学,分道扬镳,乃有“汉学”、“宋学”之名,然是时犹无“国学”之称也。 道咸之间,欧风东渐,于是凡由西方移译而来之学术,概称之曰“西学”;而我国固有之学术,不可无对待之名辞以称之,“中学”之名于是应运而生焉。光绪中叶海内学者,虑中国固有学术,因西学之侵入而式微也,群起而保存之,于是遂有“国粹”之名。然中国固有之学术,未必尽为天壤间之精英,则国粹之名,容有不当,于是章太炎特改称之曰“国故”。《国故论衡》一书,即首以“国故”称中国固有之学术者也。“国故”者,盖为中国掌故之简言。“掌故”二字,始见于《史记》,本谓一国之文献,故章氏遂立此名。然国故乃指所研究之对象,不可指研究此对象之科学。于是称此研究对象之科学者,有“古学”、“中学”、“国故学”、“国学”等歧异之名辞。然“古学”本因“新学”之名而生,含义混淆,本不适用。“中学”之名,以西人称我国之学术斯可,若我国人亦自称其固有学术曰“中学”,实嫌赘废,且与学校之称易混,亦未得当。此四名辞之中,自以“国故学”、“国学”二名为宜。顾“国故学”之“故”字,限于文献,未能将固有学术包举无遗,微嫌含义窄狭,故不如径称之曰“国学”为较宜。 “国学”之名,始自何人,今已无考,然最早出见于光绪末年,可断言也。当章太炎羁旅日本时,称其研究中国学术机关曰“国学讲习会”,同时刘师培等亦有“国学保存会”设立,国学之名,殆始此欤! 何谓国学?初思之似应声即可以解答。及再三考虑,则解答之困难随之而俱进。“五四运动”以后,研究国学,整理国故之声浪,弥漫国中,顾谁为立详明适当之定义乎?惟曹聚仁《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一文,始有比较精确之定义。今节录于左: “国学者,中华民族以文字所表达之结晶思想,用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记载其生灭,分析其性质,罗列其表现形式,考察其因果关系者也。简言之,国学者,以我国固有学术为研究之对象,而以科学方法处理之,使成为一种科学者也。” 此定义语句颇长,不易明了,今详解之: (甲)结晶思想。思想者,谓由经验与思虑所生意识之现象,顷刻之间可生灭至无量数者也。结晶思想者,不问其以个人或群众为出发点;不问其发之于言语,或见之于篇什;不问其为一己之创见,或沿袭旧有之思想,但以其思想而通过个人或群体之生命,作有意识之容纳,且渗透于生活之内部,具有时间及空间性者为准。 (乙)文字表达。结晶思想表达之形式甚多:或以声音发之,则为语言;或以文字达之,则为篇什;或见之于行为,则为习惯、风俗与制度等。此则专以文字表达者为限。 (丙)记载生灭。亘古今而不惑,放四海而皆准之真理。在今日之先后为吾人所否认;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之圣人,亦相继为历史上之僵石。今后吾人惟有以思想为适应时代特别环境而发生,不承认世间有纯粹理想、纯粹理论存在之余地。故国学中所述及之思想,决不凭主观之取舍,为片面之记载;亦不拘拘于一二人之成说,目之为万世纲常。惟于适应时代而发生之思想,及因时代变化而衰老之思想,皆一一为之详述。此国学之第一职务也。 (丁)分析性质。观察思想,不当求之于其表而于其质。孟轲排斥杨、墨求之形,则孟之学说,似必与杨、墨相径庭。考其实,则孟说有为杨、墨所渗透,而与孔子学说相违反者。朱熹诽议佛、道,而其学说则自佛学变化而来者甚多。故治国学者,必类比求其同,较量明其异。此国学之第二职务也。 (戊)罗列表现形式。思想不通过民族性,则其思想必自生自灭;其通过民族性者,则必影响于生活、制度及组织。中华民族之艺术、风俗及政治组织,迥然与他民族不同,此即思想之表现。国学虽不专为形式表现之记载,而于思想影响所及者,则必为之罗列焉。此国学之第三职务也。 (己)考察因果关系。在某种环境中,乃产生某种思想;某种思想产生,其新环境又随之以造成,此思想与环境之因果关系也。故思想之来,必非空前绝后,无所依据,或以旧有思想为根据而光大之,或取其局部而另辟一蹊径以明之,或取否认态度而反对之。要之,彼此皆息息相关,此思想与思想之因果关系也。胡适谓:“老子亲见那种时势,又受了那些思想的影响;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个时代的反动。”梁启超谓:“墨子少年,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术;既乃以为其礼烦扰,伤生害事,靡财贫民,于是自树一帜。所以墨子创教之动机,直可谓因反抗儒教而起。”皆考察因果关系者也。 (庚)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我国先哲之学说,其至理精义,多有可称者,然而如斯汗牛充栋之典籍,欲赖有涯之人生以赴之,终觉力不从心。且各家学说,常于各种典籍,东鳞西爪,散见分载,读者如披沙拣金,用力多而呈功鲜。盖吾国之典籍,罕为有组织之编次,及有系统之记述,其所抱之主张,亦多隐跃于字里行间,未尝以合理的方式明白晓喻之也。如朱熹之哲学思想,卓然有以自异,然其思想,散见于《四书集注》及《语录》中,欲求一可以完全了解其思想之著作,终不可得。戴震清代学术之中心也,学者亦仅能于其各种著作中,窥见其学术之一斑。清代之经学家崇拜戴氏者虽不乏其人,从未闻有汇集戴氏之事实、思想、著作等而成一书者。直到民国十二年冬间,晨报社于戴氏二百年生日纪念,始有《戴东原》一书之刊行。至若《史通》、《文史通义》、《国故论衡》等书,其立言精警,合乎论理,编次整严,颇有组织,然谓之有系统,则未也。故识者谓我国五千年来,仅有学术之资料,而无独立之学术,非誓言也。国学之使命,即在以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建设一种学术。合理云者,即谓认客观性之存在,不为主观性之附会也。如崔述著《考信录》以经籍中确可依据之资料,次第编录,绝不厕以一己之私见是也。组织云者,以归纳方法求一断案,以演绎方法,合之群义。如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是也。系统云者,或以问题为中心,或以时代为先后,或以宗派相连续于凌乱无序之资料中,为之提纲挈领也。如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等是也。 国学范畴,广博无垠;今欲研究国学,不可不先知其范围及类别。 一、庄子之分类 考总论中国学术之类别者,当以庄子《天下篇》为最古。其类目如左: (一)邹鲁之士,缙绅先生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 (二)墨翟、禽滑厘之学 (三)宋钘、尹文之学 (四)彭蒙、田骈、慎到之学 (五)关尹、老聃之学 (六)庄周之学 (七)惠施、桓团、公孙龙之学 按(一)即儒家,(二)即墨家,(三)之尹文及(七)皆名家,(三)之宋钎为小说家,(五)及(六)皆道家,(四)之田骈《汉书》人道家,慎到人法家,彭蒙无可考矣。此不过庄子略举其同时最著者言之,实不足概战国时之学术也。 二、荀子之分类 较庄子稍后者,则为荀子《非十二子》之论各家学术: (一)它嚣、魏牟之学 (二)陈仲、史鰌之学 (三)墨翟、宋研之学 (四)慎到、田骈之学 (五)惠施、邓析之学 (六)于思、孟轲之学 按据其所列,依类比附,则(一)为道家,(二)其学说无可考,(三)为墨家,(四)为法家,(五)为名家,(六)为儒家。然此亦不足以概战国之学术。 三、司马谈之分类 厥后则当推《史记》,司马谈之论六家要旨: (一)阴阳家 (二)儒家 (三)墨家 (四)名家 (五)法家 (六)道德家 其疏漏与《庄》、《荀》二书同,惟不以个人称学派而别立抽象的名词,斯不可不谓进步矣。 四、淮南子之分类 汉淮南王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著为《淮南鸿烈》二十一篇,即今之所谓《淮南子》也。其末篇《要略训》亦论及周、秦以来之学术: (一)太公之谋 (二)文、武、周公之业 (三)孔子之学 (四)墨子之学 (五)管子之学 (六)晏子之学 (七)纵横修短之学 (八)申子之学 (九)商鞅之学 (十)刘氏之学 按《汉书·艺文志》,太公之谋,属于兵书;孔子、晏子,皆属儒家;墨子属于墨家;管子属于道家;申子、商鞅,皆属法家;纵横修短之学,即苏秦、张仪之纵横家;文、武、周公之业,盖为儒家之宗;刘氏之学,即《淮南子》,《艺文志》所谓杂家也。亦不足以包括战国之学术。 五、刘歆、班固之分类 及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秘府,歆总群书而奏其七略。七略之中,除辑略即后世之书目提要无关学派外,其余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已将当时所有之学术,包举无遗。班固据之,而作《艺文志》。今列表于左,由此可窥见汉世国学之范围: (一)六艺略 (甲)易 (乙)书 (丙)诗 (丁)礼 (戊)乐 (己)春秋 (庚)论语 (辛)考经 (壬)小学 (二)诸子略 (甲)儒家 (乙)道家 (丙)阴阳家 (丁)法家 (戊)名家 (己)墨家 (庚)纵横家 (辛)杂家 (壬)农家 (癸)小说家 (三)诗赋略 (甲)赋 (乙)杂赋 (丙)歌诗 (四)兵略 (甲)权谋 (乙)形势 (丙)阴阳 (丁)技巧 (五)数术略 (甲)天文 (乙)历谱 (丙)五行 (丁)蓍龟 (戊)杂占 (己)形法 (六)方技略 (甲)医经 (乙)经方 (丙)房中 (丁)神仙 右表所列六艺略,即后世所谓经部;而后世之史部,则包括于《春秋》一门中。此可见汉时史学之尚未发达也。诸子略,即后世之子部;诗赋略,即后世之集部;兵略,为后世子部之一家。而是时分为四门,凡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亦可见谈兵者之多。数术、方技二略,大抵涉于阴阳、五行、星卜、神仙等迷信神秘之学术;而兵略及诸子略之阴阳,亦犹是。综计是类学说凡占十二门,一百八十二家,三千零十四卷之多,亦可见是时神权之盛,迷信之深矣。 六、《隋书·经籍志》之以下分类 汉以后学术愈分,种类愈多,有非《艺文志》六略所能包括者。于是齐王亮、谢朏又造四部书目。梁有任防、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祖佢撰其名,故梁又有《五部目录》。《隋书·经籍志》祖述之,乃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诸家目录多仍用之,迄今犹有沿袭者。今将清《四库全书目录》所分门类列左: (一)经部 (甲)易类 (乙)书类 (丙)诗类 (丁)礼类 (戊)春秋类 (己)孝经类 (庚)五经总义类 (辛)四书类 (壬)乐类 (癸)小说类 (二)史部 (甲)正史类 (乙)编年类 (丙)纪事本末类 (丁)别史类 (戊)杂史类 (己)诏令奏议类 (庚)传记类 (辛)史抄类 (壬)记载类 (癸)时令类 (子)地理类 (丑)职官类 (寅)政书类 (卯)目录类 (辰)史评类 (三)子部 (甲)儒家类 (乙)兵家类 (丙)法家类 (丁)农家类 (戊)医家类 (己)天文算法类 (庚)术数类 (辛)艺术类 (壬)谱录类 (癸)杂家类 (子)类书类 (丑)小说家类 (寅)释家类 (卯)道家类 (四)集部 (甲)楚词类 (乙)别集类 (丙)总集类 (丁)诗文评类 (戊)词曲类 右所列为我国典籍之类别,而犹非学术之类别也。虽学术原以典籍为渊泉,然其范围及分类,要非尽同也。 七、近人章太炎、梁启超、胡适、李笠之分类 国学之分类,当以章太炎《国故论衡》为嚆矢。《论衡》分为(1)小学,(2)文学,(3)诸子学。而章氏之《国学概论》,则分为(1)经学,(2)哲学,(3)文学,以小学为治国学之工具。其《中国文学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一文,则略分为(1)小学,(2)史学,(3)哲学,颇有出入。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一文,分为(1)文献的学问,(2)德性的学问。其一为史学,其二为哲学也。而梁氏为清华学生所定之《国学入门书目》(1)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2)政治史及其他文献书类,(3)韵文书类,(4)小学及文法书类,(5)随意涉览书类。除第四类为治国学之工具,第五类则包括(1)、(2)、(3)类之书而有之。第一类即经学及哲学,第二类即史学,第三类即文学。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分为(1)工具之部,(2)思想史之部,(3)文学史之部。其二为哲学,其三为文学,其一则包括目录、谱录、字书、辞典而有之。章、梁、胡三人对于国学之分类及所定范围,要未免各杂以主观,故皆偏而未全,惟李笠《国学用书择要》文中所定之门类,矫正三氏之失,似比较完美矣。今列其国学之类目于左: (一)哲学部 (甲)群经哲学 (乙)诸子哲学 (丙)释氏哲学 (丁)哲学史 (二)史学部 (甲)别史 (乙)通史 (丙)史志(1)典制 (2)地志 (3)书目 (4)谱录 (丁)史论 (三)文学部 (甲)总集 (乙)专集 (丙)小说 (丁)文评 (四)小学部 (甲)形义 (乙)声韵 (五)类书辞典 马瀛 (本文节录自马瀛《国学概论》第一编,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附:为人师之作而写《前言》,真是惶惶然,思之良久莫敢落笔。只好偷一懒,节录马瀛先生著《国学概论》之第一编中关于国学定义及国学分类部分,以为前言。一是表示敬重;二是吾以为“圣人一言胜吾百倍”,更便于读者对国学经典的认识。 编者 2008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