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了101篇对于历史、图书档案、建筑、金石考古、书画、陶瓷、工艺、文物保护和社会教育这些研究的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在我国具有很强的学术代表性,也系统全面地展现了故宫博物院近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书本质量绝对保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宫博物院十年论文选(1995-2004)(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故宫博物院 |
出版社 | 紫禁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共收录了101篇对于历史、图书档案、建筑、金石考古、书画、陶瓷、工艺、文物保护和社会教育这些研究的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在我国具有很强的学术代表性,也系统全面地展现了故宫博物院近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书本质量绝对保证。 目录 故宫的价值与故宫博物院的内涵(代序声) 郑欣淼 l 历 史 金代官印制度述论 任万平 1 对新疆出土“灵鹫纹锦袍”的新认识 张琼 14 论乾隆皇帝的士人化倾向 刘潞 20 论交通系的政治性格 于庆祥 35 关于清中期的吏治腐败问题 陈连营 43 清入关前服饰制度的建立 严勇 60 清代宫廷筵宴礼仪的兴衰 苑洪琪 72 康熙帝公主下嫁与噶尔丹之战 恽丽梅 82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几个问题 张忠培 9l 关于养心殿造办处史料 朱家 109 清代前期社会发展的走向 朱诚如 114 论乾隆与允禧的诗画往来 郭玉海 136 唐朝的铁券颁赐 冯贺 146 俞樾“门下士”、“群经”二札考释 华宁 155 康熙朝宫中西洋医学活动 关雪玲 165 图书档案 试论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 章宏伟 176 清代内府铜版画刊刻述略 翁连溪 184 清代盛期皇家藏书的规模、类型及其职能 朱赛虹 193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样式房图文档案述略 刘畅 齐秀梅等 210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坊刻述论 齐秀梅 218 论《满文大藏经》的语言学价值 春花 227 宫廷藏书兴衰研究 向斯 234 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务府陈设档 李福敏 257 建 筑 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初探 于倬云 周苏琴 266 宁寿宫花园中轴线移位辨析 周苏琴 272 文华殿一区建筑沿革考 郑连章 276 “五门三朝”与明代宫殿规划的若干问题 李燮平 283 六品佛楼模式的形成 罗文华 301 明清皇城紫禁城与沿革举要 常欣 334 倦勤斋建筑略考 张淑娴 344 碧琳馆复原设计 刘榕 353 金石考占 太和殿珐琅仙鹤年代考析 霍海俊 360 全国铜器鉴定所见金文考察 杜廷松 363 故宫博物院藏铜鼓的分类、纹样与时代研究 孙关根等 373 殷墟卜辞“凡疾”考辨 林小安 387 故宫藏传金铜佛像类型分析 王家鹏 395 论两篇伪作的王孙遗者钟铭文 丁孟 410 北魏茹小策造像碑的宗教性质 施安昌 415 豳公考 刘 雨423 再议辉县琉璃阁春秋大墓的国别 宋玲平431 书 画 《丛谈琐考》(节选) 徐邦达 437 古代士阶层对书法艺术自觉的作用 肖燕翼 443 元张雨两件书法作品的辨伪 刘九庵 454 明代青楼文化下的女性绘画 李浞 462 晚明吴门绘画的世俗倾向 聂卉 469 康雍两朝的名臣蒋廷锡一兼论蒋廷锡非宫廷画家 林姝 475 陈及之《便桥会盟图》卷考辨 余辉 488 《五星及廿八宿神形图》图象考辨 孟嗣徽 502 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 聂崇 523 《墨池堂选帖》杂识 尹一梅 530 姚绶书画艺术初探 娄玮 541 钱毂的思想性格及其艺术创作 傅东光 551 元代画家李士行简论 张露 564 初鉴故宫藏几幅李公麟传作 单国强 575 宋人《睢阳五老图》考 王连 584 《六世班禅画像))唐卡考证 王子林 596 对《列女仁智图》的新认识 杨新 605 曾鲸与“波臣派”的构成 马季戈 616 读有关宋徽宗画艺文著的点滴体会 郑珉中 625 史孝山《出师颂》的史实与文字考异 王亦昊 638 钱选书画辨伪 潘深亮 647 《出师颂》的艺术定位 金运昌 651 《维摩演教图》及其相关问题 许忠陵 656 试析明人《五同会图》卷 杨丽丽 663 试论康熙皇帝肖像画的相关问题 汪亓 672 陶 瓷 元明清颜色釉瓷器 杨静荣 688 “翰林”、“盈”字款白瓷研究 吕成龙 699 关于越窑瓷器所见“官样”铭的思考 王光尧 706 宋金北方白瓷的比较学研究 蔡毅 713 复议宋官窑瓷器 耿宝昌 728 考察托普卡比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瓷器 李辉柄 731 对清宫藏佛教风格瓷器的几点认识 刘伟 743 工艺 宋代的缂丝艺术 陈娟娟 759 清代珐琅彩综述 王健华 764 明代玉器艺术简述 李久芳 776 雍正朝宫中钟表的制作及相关问题 郭福祥 789 明清宫廷望远镜研究 毛宪民 798 中国和田玉玉文化叙要 杨伯达 815 中国史前时代玉钺之研究 杨晶 822 故宫博物院新人藏的湖北出土的战国、西汉漆器 陈丽华 848 清宫珍宝的特点及其使用 徐启宪 856 玻璃胎画珐琅考析 夏更 868 康熙朝雕漆初探 张丽 876 明代御用监造漆器的款识及伪款辩识 张荣 881 文物保护 修复展子虔游春图的体会 徐建华 891 青铜器窃曲纹附耳三足鼎盖的修复保护 恽小钢 893 明代琉璃釉罗汉像修复 王五胜 吕团结 896 北京故宫文物霉菌调查研究 田金英 王春蕾 899 ”乾隆大阅甲”的保护处理 王方 张旭光 王允 911 《御制乐善堂记》册页及其修复 单嘉玫 914 关于文物害虫防治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刘恩迪 919 浅谈文物科技 陆寿麟 李化元 柳振安 928 科学技术方法对清代珐琅的研究 苗建民 937 有机硅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研究 柳振安 石志敏 倪斌等 955 蜡笺纸的研究与修复 郭文林 张小巍 张旭光 961 社会教育 由第四届陈列艺术研讨会所引起的思考 朱雅娟 968 故宫博物院信息电子化四讲 谭斌 972 故宫博物院数字化广播 徐超英 988 浅论故宫博物院的电化教育 甄敏 994 后 记 1001 试读章节 展子虔游春图的修复 徐建华 展子虔游春图是六世纪后期北齐至隋著名画家的传世名作,是现存我国著名画家作品中最古的一幅,也是卷轴山水最早的杰作。绢本青绿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图一展开,金碧辉煌,一派旖旎春光,夺人眼目。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青绿山水重着色,山脚则用泥金。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唯以色渲染。 此画距今一千三、四百年,经历了多次风风雨雨和战乱,保留到现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解放初期,本卷曾由琉璃厂玉池山房裱画店的王以坤先生进行过局部的修裱。解放后游春图保留在故宫博物院。“文革”后吴仲超院长出于对文物的真爱和当时老师傅的岁数较大,急需培养一批学生的实际情况,希望老先生们晚年多修一些故宫一级甲的重要字画,于是将此画于1977年4月23日送装裱室重新装裱。 经过对画卷现状分析发现,游春图历经过装裱,有多处旧伤补,划痕断裂、折伤甚多、质地老化酥脆,断裂处边口翘起等现象,若不抢救情况十分危险。此卷人马众多其小如豆,墨线细且缩质脆朽。青绿山水施工过程中容易掉色。此卷有宋徽宗书“展子虔游春图”六字,后黄绢隔水有“政和”、“宣和”小玺,后尾有冯子振七言歌行一首,又有赵岩、张珪题诗,末有明董其昌跋,图中有乾隆题七绝二首,其文物的品位极高,为修复好这件珍宝,我们组成了修复小组,制定修复方案,从严要求重新装裱。更换旧天地头;旧锦包首;保留原隔头及原签条等。此卷画心为青绿重色,年久颜色失胶,其揭命纸,翻油纸在托心时容易掉色,为解决此难题,我们经反复试验,按胶3矾1.15倍水的比例配成特制的胶矾水,用排笔把胶矾水轻轻刷在画心的正面2—3遍将颜色牢牢的固定。 此卷后绢隔水有“政和”“宣和”等收藏章,修复时必须将画心与隔水分开,我们用温水刷在隔水和画心接口处,使其充分润湿,从后面把褙纸揭掉。 揭青绿重彩绢画心,洗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去除污迹和霉迹不能用开水淋洗只能用湿水清洗画面,此卷绢本为重色,为避免人物、山石、树叶及印章揭裱时移动,将画心展平吸在画案上,把准备好的水油纸刷上较薄的浆糊,并用排笔顺浆使浆糊均匀。晾在一边等水油纸上省透,再往画心上刷水油纸,然后在水油纸上刷上一层宣纸。刷宣纸P891的目的是为了揭完画心后起台和裁心的方便,这样有利于文物的保护。 图章印在画心的原补绢处,多处已变成小小的密麻点呈粉末状,为保证画心裱后完整,先把命纸仔细地一点点揭下,揭不下的部分就用中指轻轻搓磨。揭完后清楚看出画心上的补条及补洞。原画意、印章和文字都在补绢上,原补条不能更换,加大了揭补的难度,鉴于此,只能用小羊毛笔沾水潮的补条上,揭开一边上好浆糊,再潮另一边上浆,以免补条和补洞处的画意移动。此画加固原补条和补洞千余条,补新条百条。 下一步是托心,命纸的颜色决定画心的命运,染命纸要比原件画心颜色浅二色,为了使文物更好的延年益寿,使用了乾隆时期的棉宣托心,避条采用的是乾隆高丽纸,更好的保证画心和局条的一致性。在托心时上浆要注意浆糊的厚薄程度。厚了画心易发硬,薄了则粘连不结实。托好画心后,将水油纸去掉,将画心前后排实,使水分充分渗透到水油纸内,这样就可以按顺序一张张揭掉。此图工笔人物,山石、车马、细水如粘掉一点就可能损伤眼睛、头发、车马。粘掉在水油纸上的要用小毛笔沾清水还原。画心托好后,在半干时除去画心上翻水油纸的浆糊,叫做“出浆”,还可以利用出浆粘掉画心的污迹。 黄绢隔水上面有收藏印章和画心相连,所以叫骑缝章。处理的方法为翻水油纸固定后托命纸,在托命纸前要刮好隔水上下的口子,然后补上一公分左右的旧补绢,以保证画心和隔水镶接,避免出现接不上的现象,镶连时可上下移动。 为保证尾纸后冯子振、赵岩、张硅等题字不受损伤,首先用热水淋洗三遍以上;尾纸破碎严重,断裂较多,可采用在画案上衬垫稀薄绢的方法进行修补。即将绢平放在画案上,把画心反扣铺在上面,染纸的颜色也要与屋子的颜色浅二色左右为好。托纸红了、黑了都不好全色。后配托纸当时用的是文革前故宫所荐的安徽重宣。 画心隔水、尾子作好后,难度大的是全色,此卷质地为绢本,又是重彩,使用颜料是石青、石绿、大红和金。全色如果一次全好是最理想的。此卷全色只能采用干笔和湿笔相结合技法,需全补几次,缺色再添,宁可浅一点和多补一遍也不要一次加色过重,以保持画面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按照修复要求装裱成宣和式撞边手卷,珍贵文物多采用这种作法。裱件的画心、隔水和尾子的厚度与撞边的厚是一致的。对手卷的整体保护有一定好处。此卷的撞边纸是用乾隆高丽纸染成旧米色,用胶矾水打熟,正面砑光后使用。用故宫所存清中期锦做此卷的包首。 我们在揭裱过程中,仔细研究,细心观察、制定周密的修复方案,谨慎小心,遂一揭出原破洞重新补配,对折条断裂遂一加固,精细全色,修复过程经历百余道工序,上千工时,使这幅传世的古画恢复了原有面貌,重现往日的风彩,经过专家验收得到好评和赞许。P892 序言 在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故宫人正围绕着本院总体发展规划,回眸不平常的历程,对博物院应有的内涵进行着广泛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 故宫博物院是什么?1928年《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规定,它“掌握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旋因战争原因,故宫所藏部分古物南迁,辗转十数年,保护文物成为第一要务。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步人正轨,稳步发展,按199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的释文,它“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这颇有代表性的定义,反映了它在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故宫与故宫博物院密切相关。对故宫价值认识的程度,影响着对故宫博物院内涵的理解与功能的定位。故宫人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不断深化对故宫价值的认识,使得故宫博物院的内涵更为丰富,功能发挥更充分,对故宫博物院定义的表述也更为全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文物认识的深化 众所周知,故宫的“宝物”多,它的百万件(套)藏品占全国文物系统馆藏总量的l/10,其中一级文物占全国文物系统馆藏一级品的l/6,品类齐全,体系完备,这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大特色。这些文物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收藏,它们是中国历代艺术品的珍萃,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不断地、认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 应该看到,故宫还有为数不少的明清宫廷遗物,过去长期不作为文物对待,而仅仅列为资料,其原因主要是考虑到这些遗物缺乏艺术性、不完整性、大量重复性、时代晚近性、材质普通性等。例如,2万余幅的帝后书画,4000余件的戏衣、盔头,大量的武英殿殿本书版,10多箱清代各朝的货币,等等。把上述物品全当作“非文物”,故宫人逐渐认识到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这就牵涉到对什么是“文物”,以及故宫博物院到底要收藏什么的认识。“文物”一词,古已有之,含义颇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即指历代相传的文献古物。它与“古物”、“古董”、“古玩”的概念一脉相承,且深入人心,均指年代久远并有价值的器物。虽然在1982年的《文物保护法》中以法律形式把“文物”的定义固定了下来,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包括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的一切有形历史文化遗存,在时限上不只古代,也包括近、现代以及当代,但是根深蒂固的“古董”意识仍不时顽强地表现出来,“文物”本来的含义也因过去形成的思维惯性常常影响着人们的正确认识。现在不少人还把考古发掘当作“挖宝”来看待,就是这种意识的反映。 价值是人类评判事物的一种尺度。而文物价值的评判则主要在于它自身所蕴含的积淀于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文物的价值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也是多方面的,但能否对它有全面的评价,则与人们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认识水平有关。我们说文物具有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这些价值的理解也要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而有所发展。从原来的“文物”含义到现在的“一切历史文化遗存”,就说明人们对文物的社会文化价值越来越重视。从文化遗产的视角去看待故宫里的宫廷遗存,并挖掘、突出它的社会文化价值,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就会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一定的认识作用。宫廷遗存中有的重复品多,一般来说,文物的存量与价值成反比,一类文物的存量越少,每件文物的价值就会相对提高。但是,这个“多”,是就皇宫而言,从全国来说,则是相当少的。例如,当时有大量八旗盔甲,现在保存很少,人们以为保存大量的重复品对个体的认知并无意义。今天看来,正是有大量的重复品,才能体现出八旗的军威和气势。 受对文物认识的局限性影响,还把不少与文物联系在一起或者本身就是文物一部分的物品剔除在外。例如,作为文物支撑、包装、稳固的各种质地(紫檀、雕漆、玻璃等)的附件,如匣、盘、座、托等,极其精美,不少也是难得的工艺品,但因为不是文物本体,便被排除在外,长期堆放在一间大屋子里。1999年,故宫博物院以这些物品为对象,办了个“宫廷包装艺术展”,引起轰动,不仅被评为全国陈列精品,而且赴国外展出,深受人们欢迎。故宫有20余万册古籍,包括皇帝写经、满蒙藏文本典籍、清抄本、不乏孤本的方志等,虽早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并已进行了重点保护,但受传统文物概念的影响,对外公布全院有百万件藏品,并不包括这些书籍。这样看,故宫的藏品,至少在120万件以上。 对故宫文物价值的认识,应该说是当时中国整个文物博物馆界认识的反映。这也不能苛求于前人。对文物价值的全面认识是一个过程,既与我国社会的发展、文物保护的实践相关联,又与国际上不断进步的文物保护观念的影响分不开。文物不只是经济价值大的或者稀有的宝物,还包括一切反映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同样,博物馆也不只是“藏珍”之所,而是要收藏“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在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上下功夫,“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故宫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所留存的“非文物”和资料进行着认真的清理,原已注销的一些文物又收库保存,有一些正在整理,有的等待登记。这方面的任务很重,例如两万余件帝后书画,10年前就开始整理,至今工作未完。放在古建部资料库房内的屏风、隔扇等,要找到原来的宫殿与摆放位置,还要费很大力气。但是,大家有信心全面清查,逐件登记,摸清家底。 二、对古建筑的高度重视 由于战争与历史的原因,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曾长期南迁,与故宫分离,1965年台北也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着南迁文物中1/4的原清宫旧藏文物。国宝虽分两地,但故宫只有一个。故宫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文物,是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6.7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作为古代宫城建筑制度的标本,基本上是附会封建宗法礼制来布局的。故宫继承了传统的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居都城中央,前朝后市,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体现了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高低参差的外朝、内廷和穿插其中的一些服务性建筑,规模宏大又秩序井然。贯穿宫城的中轴线上的建筑精华,更成为反映中国古建筑布局特点最杰出最宏大的实例。红墙、黄瓦和白色台基构成了皇宫的基调,用大量彩画作点缀,使皇宫既有庄严的气势,又有丰富的色彩。 不能说我们对故宫古建筑不重视。解放前,故宫坍塌严重,破败不堪。从1952年开始,仅数年时间即清理出垃圾瓦砾25万立方米。有人估算,如用这些垃圾修筑一条宽2米、高1米的小型公路,长度可达100多公里。清除垃圾后,即组织古建维修队伍,制定着重保养、重点修缮的全面规划,并着手逐步实施。清乾隆年间,紫禁城每年岁修经费2、3万银两。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都有维修项目。50—70年代,每年维修费在100~200万元人民币之间;80年代每年达400万元;90年代则增加到800万元;2001年跃升为1200万元。当然这些维修费并不算多,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呈逐步增加的趋势。 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全社会对故宫古建筑更加重视。从国际上看,保护人类遗产的呼声日高,对遗产保护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在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一些地方乱拆古建筑的做法受到严厉抨击,保护古建筑的自觉性普遍有所提高。故宫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更受到海内外瞩目。海外一些机构或捐资(例如建福官花园的复建,倦勤斋内装修的修复,以及在虚拟影院中对古建筑的全面展示等,都是利用海外的资金),或在保护技术上给予帮助等。 故宫人对古建筑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对它的价值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即对故宫博物院来说,故宫古建筑不只是个“壳”,是个场所,它与故宫的珍贵藏品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与中华文明成就的一个标志。这个建筑群的价值,除古建筑方面外,由于它是明清政治中心,是皇权的标志,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许多建筑物本身就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比如,故宫过去的佛堂不少,它表现了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反映了皇帝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轨迹,也体现了建筑艺术方面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至今保存完整的雨花阁就是一例。雨花阁是乾隆年间仿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而建的,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外看3层,内实4层,用来设置供奉藏传佛教“四续部”佛像的立体坛城。1层有3座精美华贵的大坛城,为宫中特有,连西藏各寺庙都没有。在清代皇家佛堂中,雨花阁不仅保存完整且年代最早,内部陈设的佛像、唐卡和祭法器也保存了下来,它的佛像陈设立体地展示出完整的藏密修行4部系统思想。六世班禅和三世章嘉国师均有影堂在此。雨花阁的研究对于揭示清前期宫中的佛教面貌、乾隆本人的宗教思想和章嘉国师对于宫廷佛教建设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类建筑物,故宫将在认真维修、整治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有关历史,了解故宫。 如果说投资6亿、费时3年的故宫护城河治理,是国家重视保护故宫的一个有力措施,那么从去年开始的故宫古建筑维修,则是故宫维修保护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国务院领导强调,故宫维修是国家的大事。这是在对故宫重要地位充分认识上的新决策、大手笔。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采取维修保养、环境整治、消除安全隐患等措施,将从整体恢复故宫在康乾盛世时的风貌。这是百年来故宫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投入经费最多的一次维修工程。目标是鼓舞人心的,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到2005年故宫建院80周年,基本完成中轴线上古建筑的保护。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完成故宫重点古建筑的全面维修保护任务,开放面积由现在43万平方米扩大到57万平方米。到2020年故宫建成600周年时,全面完成故宫古建筑的内外环境整治和整体保护,使其常规维护全面进入良性循环。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充分理解故宫古建筑群及其环境是体现康乾盛世风貌的载体,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时代生动具体的反映;其次,通过高水平的管理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达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最佳结合,以故宫为典范展示我国今天繁荣富强以及作为世界文物保护强国的形象;再次,将精心组织、精工实料、精益求精作为我们的工作要求,再现故宫辉煌时期的工艺水平,达到让故宫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对宫廷历史文化的挖掘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王朝典制发展臻于完备的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典型代表。故宫及其藏品的最大特色,是反映宫廷典章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及日常生活的宫廷历史文化。对于故宫蕴含的宫廷历史文化的价值,过去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辛亥革命催生了中华民国,根据《清室优待条件》中清帝逊位后“暂居宫禁”、“尊号仍存不废”等条款,清室小朝廷又在紫禁城内苟延残喘了13个春秋。在这期间,溥仪仍以皇帝的名义封官授爵,受着一小撮怀抱复辟清朝愿望的旧官僚及遗老遗少的拥戴,而发生在故宫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闹剧,更使人们看到清除封建专制主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在1928年北伐胜利的炮火声中,故宫博物院正着手重新筹划之际,国府委员经亨颐提出“废除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移置故宫一切物品”之案,他说:“故宫博物院,如其作为这种性质(指供研究用的),那末是评究宫内应如何设备皇帝所用的物事应如何办的,岂不是预备哪个将来要做皇帝,预先设立大典等处吗?”投身国民革命的经亨颐的话确实偏颇,反映了他对文物认识的不足,他的提案最终未能通过,但从中可以看出革命者对于封建复辟势力的警惕和反对。皇家文化在其时还未成为历史,它还在中国的社会政治中掀波推浪。它不可能被人们心平气和地进行研究,而只能是鞭挞的对象。 其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时间,封建专制主义虽然被彻底打倒了,但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皇宫文化当然也在扫荡之列。70年代,故宫办过《慈禧罪行展》,也办过《收租院》展览,为了这个展览,宫殿内部作了改造,拆掉了一些原状陈列等。 其三,缺乏对反映宫廷历史文化的大量遗物的正确认识。故宫宫廷部有大量列为“资料”的物品,它们对于了解当时宫廷的一些制度与习俗很有帮助。例如,反映清代官员引见皇帝制度的红绿头签,以满汉文书写官员的官衔与姓名,故宫现存近万件,其中包括袁世凯、张勋等人的绿头签和一些满族宗室亲王的红头签;作为皇宫门卫制度最好见证的腰牌,上书颁发机构与时间、持牌人职务及相貌特征,并加盖火印戳记,故宫现存近千件。区分明清官员品级尊卑高下的官服“补子”,故宫现仍保存了相当多;皇帝书写的“福”字、“龙”字,至今还藏有500余件;此外,还有部分已作各种销毁标记的废旧印信、皇后陪嫁的作女红的材料、一般嫔妃或太监使用的日常用品等等,这些以前虽未列入文物藏品,但在其背后都有一连串故事,都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人们了解威严的皇权、森严的等级制度、递进嬗变的封建文化,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对故宫宫廷历史文化的重视,既与对故宫价值与特色的深刻认识有关,也与社会上对清宫历史渴求了解的要求有关。宫廷历史文化的主体是宫廷典制,而封建社会对皇帝来说,国和家是一体的。因此宫廷典制中许多内容就是王朝典制,即国家典制。这些典制是封建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的根本。宫廷历史文化是一个王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故宫最大特色是反映“皇宫”、“皇帝”、“皇权”的皇家文化,是历史上皇权的缩影。它生动真实地保存着皇帝和皇家衣、食、住、行、宗教、教育、医疗、婚姻、休憩、丧葬的场所、遗物和制度记载,成为皇家生活方式的标本。它还保存了一些满族习俗,如建筑的“支窗”,外糊窗户纸,曲尺形炕和灶,以及萨满教祭祀仪式等,也可以说是满族贵族生活习俗的标本。由于清代距今不远,清代的历史为今人所格外重视,争相上映的反映清代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影视剧铺天盖地,皇帝到底怎么上朝,军机处是什么样,这都引起人们了解的兴趣。在“戏说”之风盛行的情况下,故宫有责任也完全能够提供准确的、活生生的有关场所、实物,使人们了解当时的典章制度。故宫在大修中,拟增加原状陈列展览,就是适应人们的这种需要。故宫近年来在国内外举办的文物展览中,表现皇宫生活及典章制度的文物深受欢迎,已成为一个突出的优势。宫廷历史文化的资源十分丰厚,故宫人正在努力挖掘它、整理它、利用它。当然,对于宫廷历史文化一定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在研究展示中,要尊重历史,全面分析,防止盲目称颂。即如康乾盛世,确是绵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辉煌时代,但盛世的阴影,如对人们思想的严酷禁锢、闭关锁国、重农轻商、轻视科学等,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封建主义制度早已推翻,但封建意识、特别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残余,仍像幽灵一样不时地在今天发生着影响。我们要通过分析和批判,使人们在了解宫廷历史文化的同时,加深对封建主义本质的认识。 四、对无形文化遗产传承的自觉 从传统的古物概念扩展到保护文化遗产,这是故宫人在对故宫价值认识上的一个深化;在文化遗产中区分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有形的,而且要高度重视、努力抓紧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这是故宫人对故宫价值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所谓无形文化遗产或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会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也就是说,无形文化遗产是指所有形式的传统、流行或民俗文化。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及其它艺术。无形文化遗产是整个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除物质遗产外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它的特点在于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记忆表现手法,并以身口相传而得以延存。故宫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上负有重要的任务。其实,好多这方面的工作一直在进行着,有的还引起了人们的相当重视,但过去未从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认识,自觉性就不够高,计划性不够强,工作措施也不够得力。对故宫博物院来说,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任务既使它的内涵有所扩大,也给它提供了发挥应有作用的好机遇。故宫博物院正在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一,对古代官式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传承。这是故宫的优势。宫殿是古代帝王所建造的最隆重、最宏大、最高级的建筑,是古代帝王权威的象征,故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殚思竭虑而为之,因而代表了所处时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最高标准。明清时期的王朝典制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完备,对礼制、宗法的推行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严格,其对官式建筑的影响,使它走向高度的定型化和更为严格的规范化。紫禁城作为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集大成者,是研究古代官式建筑技术的最好范例,其建筑门类包括宫殿、书房、戏台、园林、道场等诸多类型,建筑性质涵盖殿宇厅堂、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是研究明清建筑结构技术、空间技术和施工技术的百科全书。它还是研究古代官式建筑艺术的最好范本,其布局艺术、空间艺术、装饰艺术、色彩艺术,在紫禁城都有系统而完整的体现。 传承古建技术对故宫来说还有两项其它地方难以比拟的优势。一是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文档。故宫存有清代世袭的皇家建筑师“样式雷”家族留下的约2000余张包括故宫一些建筑物在内的样式图,故宫还保留了70余具“烫样”,即当时做的约1:200的建筑模型。清代档案中的奏销档、奏案、陈设档、活计档(零星维修档)、旨意题头档(活计档底本)等,约30多万件,1000多册,其中不少与故宫的建设、维修有关。《明实录》、《明会典》、《清实录》、《清会典》等,都有关于故宫古建筑的记载,1949年以来的维修档案都完整保存着。故宫在复建建福宫花园时,就从历史资料中收集整理了几十万字的参考资料,并内部印行。这次故宫大修,从各种档案中整理有关资料,也是规模浩大的工程。另一个优势是故宫长期以来一直有专门的维修管理机构和施工队伍,不仅服务于故宫,且惠及社会。有一代宗师单士元,还有王璞子、于倬云等大家,更在保护的实践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工艺人才。在北京乃至北方,俗称“铁三角”的瓦石作朴学林、木作赵崇茂、油饰彩画作王仲杰及其他一批名师仍活跃在古建保护第一线。这次故宫大修,决定设置专门机构,对全过程跟踪影像记录,就是为了使古建技术得以保存。 其二,文物保护技艺的传承。故宫由于藏品丰富、门类繁多,从1931年就开始进行保护维修,出现了不少各具特长、各怀绝技的专门人才,他们曾在许多方面独冠一时,饮誉全国。当今知名的有书画装裱的张金英,钟表修复方面的秦世明等。然而总的来看,故宫现在的人才队伍尚不尽如人意,传统技艺的传承是个紧迫的问题。故宫已感受到了这方面的压力,决心加强工作,使“绝活”后继有人。 其三,宫廷遗物中一些具有无形文化遗产意义的物品的抢救。例如,故宫存有清末京剧名角谭鑫培等进宫演唱时的唱片,这批唱片不仅在京剧发展史上,而且在体现宫廷艺术欣赏品位上,都是极为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这批唱片与4000余件当时宫廷中唱戏使用的戏衣、盔头等一起展示,才能全面反映清代宫廷戏曲文化的繁盛。宫廷中对昆曲艺术的推崇,四大徽班进京,是促进京剧艺术形成的重要原因。但是这批唱片因年代久远,保管得并不理想,急需采用新技术,将其演唱声音还原复制到新型光盘中,以利于长久保存。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认识的深化,故宫人对故宫博物院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扩展,看到故宫不只是“中国最大的文化艺术博物馆”,而且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院和文化遗产,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宝库。这是故宫几代人努力探索、实践取得的共识,也是故宫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它走过的路,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一个缩影。以故宫为个案,可以得到如下三点启发: 第一,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对故宫价值的全面评价有一个过程。我们今天不能苛求故宫的前人,过去的作为不能不受当时文物保护理念的制约。即如对文物概念的认识,从具体的“古玩”、“古物”到一切历史文化遗存的拓宽,从有形文化遗产到无形文化遗产的发展,从保护文物本体到同时重视保护它的环境,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中国国内,都有一个曲折的过程。而对博物馆性质和任务的表述,国际博物馆协会的若干次定义,更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记录。可贵的是,故宫人认识到故宫与故宫博物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关系,在努力接受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树立正确的文物观的基础上,认真探求故宫的价值,同时使博物院的内涵更为丰富,从而更进一步加强文物的保护,突出文物的文化价值,实现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当然现在也不能说“臻于至境”,对故宫的认识还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与观念的变迁而有新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开拓视野,与时俱进。 第二,每个博物馆都应找出自己的特点。特点就是个性,就是与众不同之处。找到了特点,就能突出重点,办得更有成效。故宫博物院的最大特点就是与“皇宫”、“皇权”、“皇帝”等皇家文化联系在一起,是研究和剖析封建专制制度的标本。从这个特点出发,不管是研究它的藏品还是它的建筑,都要突出皇家文化这个重点。例如,研究故宫明清旧藏书画,不能单纯地评估某幅书画作品的价值,作者的地位,否则就与其他博物馆的藏品研究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而如果与某位皇帝的题跋结合起来,弄清它的流传、收藏经过,就可以从中看到皇帝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这幅作品就有了它的特殊意义。再如故宫收藏的帝后肖像画中雍正戴假发扮洋人的画像、乾隆着汉装的画像以及慈禧扮观音的照片,从中可以窥探这些君临天下的人物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三,像故宫这类兼文物保护单位与博物馆于一体并带有遗址博物馆性质的大型博物院,一定要注意文物之间的联系性,树立整体保护的观念。故宫的藏品、建筑与蕴含其中的丰富的宫廷历史文化本来就融为一体,也只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对待,研究才能深入。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就难免陷入片面性。 (原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4期) 后记 1995年,在故宫博物院建院七十周年之际,我们从1925年至1995年期间曾经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中遴选出了部分论文,汇集成《故宫博物院七十年论文选》。 自1995年以来,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科研活动日趋活跃,对外学术交流频繁,把故宫博物院建设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成为我们全体故宫人共同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决定将最近十年来部分学术成果汇编成《故宫博物院十年论文选(1995—2004)》,为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庆典献礼,旨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在征集文稿之初,根据编委会的建议,请作者自选一篇近十年内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经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专家评审,从中选优,尽可能全面展现故宫博物院老中青研究人员近期的学术成果。 为能较系统全面地反映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本编依照《故宫博物院七十年论文选》的体例,将内容划分为历史、图书档案、建筑、金石考古、书画、陶瓷、工艺、文物保护、社会教育九类,各门类内文章,均依照发表时间先后为序。 为使版面规整划一,本编依照《故宫博物院七十年论文选》的做法,对文章原有的插图、照片一律从略,需要参考插图、照片者,可根据文后注释查找原文。 本选集得文章101篇,约130余万言,虽有“宁阙毋滥”保证成书质量的原则,但因历时短促、疏漏难免等原因,仍存在不少问题,欢迎文博界以及相关学界的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故宫博物院十年论文选》编委会 二OO四年八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