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中展现出的人间真情和大爱以及民族凝聚力引起了国人强烈的共鸣,使得中国新闻传媒界和广大传媒工作者的创作再现辉煌,精品佳作层出不穷。本书精选了新闻传媒工作者报道灾情、反映抗震救灾伟大成绩的时评作品,显示出身处灾区的出版人选题视角的独到与周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废墟上的升华(汶川大地震新闻时评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兴人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中展现出的人间真情和大爱以及民族凝聚力引起了国人强烈的共鸣,使得中国新闻传媒界和广大传媒工作者的创作再现辉煌,精品佳作层出不穷。本书精选了新闻传媒工作者报道灾情、反映抗震救灾伟大成绩的时评作品,显示出身处灾区的出版人选题视角的独到与周到。 内容推荐 《废墟上的升华——汶川大地震新闻时评选》,精选了在媒体上发表的时评作品。言论是媒体的灵魂,一场灾难突然袭来,媒体的评论工作者应时而作,发出了慷慨激昂的声音,或赞颂,或呼喊,或鞭鞑,或批判,这也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 目录 中南海情系汶川 胡锦涛总书记三次举臂撼动中华! 地震面前,我们看到何为执政为民 胡锦涛在重灾区的亲民镜头感人至深 震灾面前,两代总理的“两个细节” 北川,温总理的深情凝望震撼人心 信任、关切、力量:定格在总书记总理的深情一握 天灾面前,有总理与网民的深情 中国式总理,想学学不来 危急关头彰显政府的应急能力 温总理与潘基文感人至深的“映秀会见”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撼山易,撼中华民族难 请看今日中国的应急速度 面对天灾,并肩的我们就不是弱者 10万大军大总攻 13亿同胞作后盾 在灾难中浴火重生 “如果有来世,还要做中国人!” 这一刻,让我们一起唱《国歌》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救灾中我们听到民族复兴的强音 每一个牺牲者都将永垂不朽 网友演绎虚拟与现实世界的爱心接力 没有什么可以打垮我们,除非我们自己 我们的心与震区人民连在一起 当天府变灾地 让悲痛变勇气 灾区人民,让我们从头再来 与时间和生命赛跑 铮铮军魂尽显子弟兵本色 中国不哭,中国加油!向生命致敬 这一刻,终止也即开始 灾后,“含泪的幽默”是如此可贵 我们为什么相信奇迹 大灾有大爱,国难见国魂 伟大的姿势写出伟大的“人”字 解放军是有血有肉的军神 这一刻,我们懂得了“为人师表” 与死神夺路,分秒必争 这一份舍弃感天动地 强震抗灾中,谁是最可爱的人? 心灵的“余震” 爱是一种朴素的奇迹 “一个人的婚礼”见证地震无情人有情 救人决不轻言放弃 小英雄林浩,好样的! 地震让我们失去 抗震让我们收获 救灾一线的记者也是真正的勇士 “我没有钱,但我有血!”的光辉 “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的坚强 向捐款工亿元的唐山大地震遗孤致敬! 地震再次证明普通人的伟大 地震孤儿,你永远不会独行 乞讨老人两次向灾区捐款震撼人心 “你捐了吗”,“你哭了吗” 废墟中的人性之美感人至深 用奉献书写崇高 感谢你们,国际救援队 中国感谢世界 “无情”背后有大爱 “东方之珠”闪耀仁爱之光 用全额免税激发更大的捐赠热情 在公开信息面前,谣言灰飞烟灭 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 这次,真相跑在了谣言前面 举国救灾:信息及时公开至关重要 权威及时的信息让救灾更得力 地震让世界对中国媒体刮目相看 权威声音降低了我们心里的震感 民众是制止谣言的最后“把关者” 地震灾情信息公开体现生命之重 期待汶川地震成为信息公开的典范 震后及时辟谣交了信息公开高分考卷 媒体及时的报道地震稳定了人心 公开、知情与理性 增强信息公开针对性 管好用好“爱心资源” 监管救灾款物就要具体到“一块钱” 13亿人在泪水中坚强如钢 漫长三分钟投射人性光辉 今天,国旗为地震遇难同胞而降 这三分钟后,请活着的好好努力 愿逝者安息 愿生者坚强 擦干眼泪,挺起胸膛,坚持! 我们垂首然后抬头 国旗为苍生而降 这一刻,将在国家记忆中永存 一个人的14时28分 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 擦干泪水,和国家一起上路 国旗降下,人性的旗帜高扬 给死者最高的尊重 给生者最大的抚慰 第一次,黎民享国哀 今天,为地震中逝去的生命送行 我们懂得骄傲,也懂得悲伤 以人为本的真情诠释 铭记“生命高于一切”的伦理 再奋起 从头越 自力更生奋起自救 “监管重建”应优先于“质量重建” 只要有双手,家园就能重建 灾后重建应该听到人大的声音 灾难中阳光一代给我们信心和启发 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三点建议 灾后安置中“唐山经验”十分宝贵 建议在地震废墟上建一面纪念墙 灾后重建要把救灾资金花在刀刃上 建立巨灾管理体系何其迫切 灾区重建从建一座“哭墙”开始 灾后住房重建,怎样做得更好 开辟绿色融资通道支持灾区重建 唐山“遗憾”当成灾区重建的镜子 以震灾为契机重建精神家园 重建家园,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建设速度 “震”出多少人性之恶 德《明镜》无端指责亵渎生命尊严 斥德国《明镜》周刊 莎朗·斯通何以冷漠 莎朗·斯通为了好友达赖出离底线 法轮功阻挠侨团为震灾募捐太恶毒 逃生自由之上更有爱的担当 蔑视大灾面前编段子消遣的人! 请不要以“赈灾”名义做商业广告 汶川地震“震”出多少人性之恶 “捐赠秀”缘何一再上演? 废墟中站起大写的“中国人” 地震废墟中站起大写的“中国人” 中国改变在突然之间 中国,挺住! 这一刻,世界与中国同在 “一碗面条”何以让外媒记者充满感激 编后记 试读章节 10万人军大总攻 13亿同胞作后盾 柏文学 通往震中汶川的多条道路已经抢通,参加救灾的10万大军士气高昂,价值十多亿元的物资装备日夜不停向灾区抢运……全面发起以挽救生命为重点的救灾大总攻,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抢救生命。(5月17日新华网) 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号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全面发起以挽救生命为重点的救灾大总攻;最先投入的2万官兵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已超过100个小时,第二批部队连续抢险也有3天3夜;空军某部许多飞行员一天连续飞行时间超17小时;70余位将军、4万余名共产党员奋战在抗灾最前线;各抗灾部队很多官兵的家就在灾区,但他们始终战斗在救灾第一线。人民子弟兵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无论是抗洪救灾,还是抗雪救灾,抑或灭火救灾,尤其是这次抗震救灾,人民子弟兵总是冲锋陷阵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劳苦的第一线,他们是感动中国的人。 全面发起以挽救生命为重点的救灾大总攻,是党和国家的强有力号召,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是最光辉最崇高的党性、最鲜明最伟大的先进性,是“情为民所系”的最高体现,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原则。生命权是最高的人权,灾难当前,把挽救受灾民众的生命当做党和国家高于一切利益的重中之重,这是对尊重人权、保护人权的最真实的写照和最光辉的历史记录。 救灾大总攻,挽救生命再冲锋,突破72小时的黄金时间;再突破100小时,四川德阳什邡市蓥华镇被掩埋在废墟中100小时的刘德云被武警消防官兵救出奇迹生还,汶川映秀镇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了映秀小学四年级2班一个10岁的羌族小女孩尚婷,又创造了被掩埋超过100个小时生还的生命奇迹;网上不断传来令人悲伤的增长着的死难者数字,但也不断传来新的一个又一个获救生命的喜讯,勇敢的人们在向生命的极限挑战。只要有一线希望,决不犹豫,决不放弃;只要有一星生命之火,也要尽力把火点旺;只要找到一息生命之气,也要尽全力把生命从废墟中救出来。最大的爱,最深的情,最闪光的人性,照耀着我们。 10万大军继续展开挽救生命的大总攻,他们背后站着无比关切彻夜无眠的13亿同胞,13亿同胞是10万大军的坚强后盾,他们每天都在关注救灾前方的新闻,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被埋在废墟中等待挽救的受难者,他们捐款捐物,踊跃献血,希望成为救援志愿者,希望领养震灾孤儿,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灾救援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表示一份自己的心意,在电脑屏幕前、在电视屏幕前、在收音机旁、在报纸上的字里行间,同胞们正在把极度的悲怆和痛苦化为支援抗灾前线的行动,同胞们正在把巨大的悲情和哀伤化为面对现实好好生活的力量。“血与火的洗礼、历史和现实验证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不屈的伟大精神。” (2008年5月18日《燕赵都市报》) 在灾难中浴火重生 杨涛 5月22日,全国哀悼日后的第一天,让我们擦干眼泪,把降下的国旗重新升起,从悲痛中走出来,投入紧张的救援和重建家园的工作,投入我们自己的日常工作。对逝者的最好怀念,就是生者的团结与坚强。我们也知道,经过这一次巨大灾难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华民族会将悲痛凝聚为无穷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灾难是可怕的,但全国各大媒体及时、透明和不间断地向全国、全世界播放来自灾区的信息,记者深入灾区采访的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让灾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世界人民心连心。在灾难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批示,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十万大军火速赶往灾区参与救援,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灾区。这种神速与高效,甚至让一向挑剔的外国媒体与记者也为之惊叹。这一切都在考验政府紧急救灾的能力,而温总理面对孤儿的“政府要管你们的生活,你们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的一席话,更彰显了“责任政府”的庄严承诺。 当听到国务院决定为汶川大地震的死难者降半旗、设立哀悼日时,我泪流满面。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平民的遇难降下国旗,它表明每一位普通公民的生命与任何人一样高贵,都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用这种特殊方式志哀,充分体现了对每一个普通公民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国旗降下来了,人性的旗帜却高高地飘扬起来,让每一位公民心中充满了温暖。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看到大爱在人间,看到了人间真情与我们紧紧在一起。老师保护学生、父母庇护孩子,受灾的官员首先救援百姓,一幕幕的惨剧背后有着无数让人流泪的故事。我们也看到,全国人民的心与灾区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他们出钱、出力,6万多人争当志愿者亲赴灾区,无数人为灾区献血。 5月19日,当我们看到聚集在天安门的人群高呼:“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画面时,我们知道,汶川不会垮,四川不会垮,中国不会垮。中华民族也必将在这场巨大灾难中浴火重生。 (2008年5月23日新华网)P29-32 序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历史定格在这个时间,北纬31度、东经103.4度,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汶川大地震,在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施放。8.0级大地震!数十万人失去家园。 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受灾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四川有历史记载以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一霎时,它给数百万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大批人员被压在倒坍房屋的废墟下,造成数十万人员伤亡和失踪,大量城区、乡镇、学校、基础设施和民居被毁,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城几近完全消失。 一场历史上最有力、范围最广大、任务最艰巨的自然灾害救援活动,在四川全省各县、市展开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灾难,让中华民族进发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伟大力量。灾难也是一所大学。共产党员、解放军战士、白衣天使、专业救援队、志愿者……为灾区人民擎起一片天。有人说,他们都是英雄;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话是不错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一旦进发出来,将会胜过千百颗原子弹,一定能战胜灾害。 四川,是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大省,是我国最广阔的战略腹地。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势力就从来没能伸进来。四川古称天府之国,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富庶的城市,使它成为中国最美丽、最重要的省份之一。成都平原的物产、两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国宝大熊猫、九寨沟梦幻般的风景、乐山的大佛,这些伟大的物质文明,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四川的这些历史和文化的伟大奇迹,都是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在与大自然的一次次顽强奋斗、抗争中取得的。现代地质科学研究表明,四川,特别是川西部地区,处在亚洲板块的地质断层带,是地震多发、强发地区,自古以来就不断发生地震。最早有历史记载的一次大地震,发生在公元前26年3月28日(西汉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乐山地区曾“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坏城,杀十三人”。其余震曾“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此后历唐、宋、元、明诸代,较大地震灾害发生数十次,大都发生在川西一带。清代以来,六级以上的地震有20多次,其中有灾情统计的记载,如公元1850年9月12日(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西昌发生7级以上地震,城几全毁,造成死亡20652人(另有会理州死亡2800余人),流离失所灾民达13.5万人;1933年8月25日,茂汶县(即今茂县、汶川县)叠溪发生7.4级大地震,死亡6800多人,15公里内的山岭川泽全部崩坏;1973年2月6日川西炉霍地区发生7.9级地震,受灾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川的抗震救灾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不论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还是共和国成立以来,英勇的四川人民从来没有被震灾击倒,他们总是在灾后不久,便含泪掩埋了亲人的遗体,拨开废墟上的瓦砾,开始恢复生产和生活,重建自己的家园,使四川一代比一代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次“5·12”特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到处都响起了“四川雄起”的声音,又是新时代蜀人“震不倒、压不垮”精神的写照。 法国诗人艾吕亚曾指出,人类作为共同体的特质,就是守望相助,心意相连。在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四川人民得到了全国人民、海外同胞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守望相助,彼此心意相连。手拉手,心连心,举国成为一体。灾区遍是红、绿、白、橙、蓝五色的紧张而又有序的救灾风景。那红色,是屹立在废墟上的鲜艳五星红旗,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战胜困难的精神源泉;那绿色,是穿着绿色迷彩服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这次抗震救灾,中央和军委投入了多达13万余的兵力,动员了野战军新装备、空军运输机、陆航直升机,甚至动用了精锐的空降兵、海军陆战队。连日来,他们奋战在最危险、最困难、最艰苦的救灾第一线,取得了诸如“挺进汶川”“空降茂县”“奋战北川”等一个又一个的震撼人心的胜利战果。最令人感动的,是包括多位上将在内的80多位将军,与战士一道在废墟上救人,夤夜穿越不断滑坡的山间崎岖小道,强行军奔赴目的地,或在急流的江面乘冲锋舟开辟水上运输通道。救灾的解放军和武警,被人民称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白色,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他们在灾区救死扶伤,进行卫生防疫,行使着“天使”般的神圣职责,使白色成为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希望;橙色,是来自海内外志愿者救援队服饰的颜色,他们活跃在灾区各地救人、为灾民服务,体现了一处有难、八方支援的人类博爱精神;蓝色,由一片片、一丛丛在废墟旁出现的救灾帐篷组成,它们是灾民的临时新家。虽然简陋,却能遮风挡雨,能成为学生的课堂,能在余震中充当灾民的保护神。它是几百万灾区人民的心灵寄托和未来的希望、起点。总而言之,爱的传递铸就了一座新的坚不可摧的物质和精神的长城。 特别要提及的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面前,新闻传媒工作者在报道灾情、反映抗震救灾伟大成绩的真实情况方面,作出了特殊的、无可替代的、卓越的贡献。他们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奔赴救灾最前线,扛着摄像机、握着话筒、举起相机、拨动电脑键盘,一天24小时从救灾前线向外发出大量图像、照片和文字,让外界了解灾情,追踪救灾进展,反映灾区要求,讴歌救灾斗争。那些震撼人心的灾难场景,那些灾难袭来时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他人的英雄行为,那些抗震救灾中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事迹,无不催人泪下。它们让灾区人民鼓舞信心,努力奋起;让全社会激起对灾区的关爱,动员了最大多数人支援灾区。许多深入一线的记者,冒着生命的危险采访获得信息,为中央和省市领导抗震救灾决策、调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许多精彩的新闻作品,已成为时代的绝唱,成为新闻史的经典,这是中国新闻传媒界和广大传媒工作者的荣耀。 地震难以避免,家园可以重建。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2008年5月24日,专程前来走访慰问中国地震灾区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感叹说:“中国人民是充满力量、勇敢无畏、坚忍不拔、富有自助和合作精神的伟大人民。”伟大的四川人民一定能在废墟上站起来,建设一个更为美好的新汶川!我们期待着。 后记 在这场抗灾斗争中,我们的记者和“最可爱的人”一样,冲到了四川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中央电视台率先实现24小时直播抗灾节目,每天吸引着数亿观众的关注;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时效优势,大步走在四大媒体的前列,它们的播出速度精确到以分秒计时;全国几百家报纸派出了数以千计的记者,在抗震救灾前线打响了一场“百团大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昼夜不眠地在余震不断、随时有泥石流坠身的灾难现场向外界发回了千万篇有价值的新闻。我们要向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记者们致以崇高的敬礼。这又是一个出大作的时代。新的范长江奖的新闻作品将从这里诞生。 天崩地裂的尘埃尚未散尽,巴蜀大地尚在余震中颤抖。我们应四川人民出版社之命,选编这套“汶川大地震优秀新闻作品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这套汶川抗震救灾伟大斗争丛书,是由上海新闻传媒业者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编选的,三部作品各有特色。《废墟上的升华——汶川大地震新闻时评选》,精选了在媒体上发表的时评作品。言论是媒体的灵魂,一场灾难突然袭来,媒体的评论工作者应时而作,发出了慷慨激昂的声音,或赞颂,或呼喊,或鞭鞑,或批判,这也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记住,这永恒的瞬间——汶川大地震摄影作品选》,真实地记录了震情和救灾工作的震撼人心的过程,留下了许多具有史诗价值的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屈的国魂——汶川大地震诗歌选》收集了发表在传统媒体和网络上的一批优秀诗歌。人们以诗抒怀,以诗言情,以诗铭志,表达灾难的悲惨和痛苦、人们的希望,表达灾难中的各种各样的爱与温情。借助于诗歌,我们获得了坚强。 虽然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至本书出版时,只有16天,但好作品像潮水一般涌出,令人目不暇接,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表的万千佳作中选出500多篇(幅)好作品,结集出版,委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由于时间仓促,又限于篇幅,不少优秀作品未能入选,颇使我们有遗珠之憾,以待再版时补正。 在本书选编时,我们已向有关单位和作者通报了编选情况,得到了他们的首肯和支持。但由于有些记者尚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我们暂时没有和部分作者取得联系,待书出版后,我们一定要设法将样书和稿酬奉寄给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