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基督教和儒家为研究对象,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将二者作为两种“范型”纳入“宗教性生存伦理”的框架内,视为“同”一种宗教性生存伦理,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思路和模式。“宗教性生存伦理”的观念指向以终极性为根据、以超越性为取向的人类普遍性本源性的价值生存秩序。以此为观念视阈,本书立足于基督教《圣经》及其现代神学的发展,依据儒家“四书”兼及其他思想文本,重新阐释了一系列基本而重要的话题:基督教的上帝观和儒家的天命观、基督教的罪性论和儒家的善性论、基督教的他力救赎论和儒家的自力修养论、基督教的神爱观和儒家的仁爱观、基督教的永生盼望和儒家的不朽追求。 作者简介 田薇,女,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曾在德国、美国、韩国、香港做学术研究和交流,主要从事宗教哲学、宗教伦理学、基督教和儒家比较研究。著有《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信念与道德——宗教伦理的视域》《思亦诗》(初版)等;合译有《费希特》《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散文和诗歌数篇;独自完成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自力与他力:宗教伦理视域中的基督教和儒家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道德与信念的勾连”、清华大学985一期项目“西方中世纪宗教文明研究”和文科振兴基金项目“超越之维——宗教伦理研究”,正在承担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宗教性视阈中的生存伦理研究”。 目录 导论 一、“宗教性”与“宗教性生存伦理”的观念 二、“宗教性”观念的思想史资源检要 三、儒家作为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一个范型 四、基督教和儒家的观念构架 第一章 基督教的上帝观和儒家的天命观 第一节 基督教的上帝观:从传统观念到现代重构 一、传统上帝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神人关联模式 二、现代上帝观的多元化与神人关联的多向度 第二节 儒家的天命观:从以德配天到与命与仁 一、天命观的确立:天命靡常与以德配天 二、与命与仁和立命存性:天人之际的存在境界 第二章 基督教的罪性论与儒家的性善论 第一节 基督教的罪性论——人神疏离和人的自由 一、人性的两重性与疏离上帝的罪性 二、罪与人的自由:精神超越的悖论 第二节 儒家的性善论——由天命而人性 一、天地境界中的人:自然化生的道德人格形象 二、天赋善端:人性与兽性之别 第三章 基督教的拯救称义论与儒家的修养成圣论 第一节 基督教的拯救称义之路——他力与信仰 一、拯救的他力性和罪中的无能性 二、在信仰中领受恩典而重生为义 第二节 儒家的修养成圣之道——自力与良知 一、基于良知的道德自力:原始善性和天命的回归与开显 二、圣人之境:由知心性到事天命 第四章 基督教的神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 第一节 以爱承负恶——基督教神性之爱的绝对模式 一、神性之爱的俯身性和给予性:十字架上的绝对范式 二、爱的精神超越性本质:现代处境下的意义重释 第二节 推己及人——儒家人性之爱的次第模式 一、仁爱在天人之间:仁者人也与生生谓仁 二、由近及远的仁爱之道:亲亲—仁民—爱物 第五章 基督教的永生盼望与儒家的不朽追求 第一节 永生的盼望——基督教的终末论 一、死亡与复活:传统终末论的基本思想观念 二、由未来开启现在:现代末世希望的多维面向 第二节 不朽的追求——儒家的在世关怀 一、一而不分的人生世界:从活着出发的生存立场 二、不朽的观念:历史记忆—血脉相传—天人合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