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昌调腔/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石永彬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新昌调腔》为新昌县调腔剧团领导、老艺人、在职业务骨干集体编撰而成,他们是新昌调腔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调腔有着深入的了解。相信通过他们的著作,新昌调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编委会的统一领导下,由新昌县调腔剧团组织老艺人及在职业务骨干集体编撰而成的。全书分“调腔发展史略”、“调腔的艺术特色”、“调腔剧目”、“调腔的文化意蕴”、“调腔的抢救与保护”五个部分,插图百余幅,知识性、通俗性、普及性与可读性并重,力求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新昌调腔的历史与现状。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调腔发展史略

 【壹】调腔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贰】调腔的形成

 【叁】调腔的兴盛

 【肆】调腔的衰落

 【伍】调腔的新生

调腔的艺术特色

 【壹】调腔的音乐与演唱

 【贰】调腔的传承与演出

 【叁】调腔的舞台美术

调腔剧目

 【壹】调腔古戏

 【贰】调腔时戏

 【叁】调腔中的昆曲剧目

 【肆】调腔中的四平腔剧目

调腔的文化意蕴

 【壹】调腔与明清文人士大夫

 【贰】调腔与民间信仰

 【叁】调腔与地方风俗

 【肆】专家、学者的评份

调腔的的抢救与保护

 【壹】调腔的濒危状况

 【贰】调腔的抢救与保护措施

后记

试读章节

东越新昌,秦时属会稽郡,汉至唐为剡县的一部分,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吴越国国王钱谬始割剡东十三乡置新昌县,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年历史,今属绍兴市。新昌地处宁、绍、台、婺交通孔道,东邻奉化、宁海,南接大台,两南毗邻磐安、东阳,西北与嵊州接壤。全县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下辖九镇七乡,人口四十五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三梯级分布,为浙东低山丘陵,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澄潭、黄泽、新昌三江呈折扇形流向西北,注入曹娥汀,水力资源丰富。

新昌名山簇拥,风景秀丽。天台、会稽、四明山脉盘亘于县境,形成众山关键、群峰过峡的多姿地貌。上接台云,下临剡曲,干岩竞秀,万壑争流。沃洲山、大姥山为越中风光奇绝处,素有“东南眉目”之称,更被道教列为“十五福地”、“十六福地”。石城山内藏东晋古刹大佛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国内外佛教瞻礼圣地。南朝齐梁问雕凿的石弥勒佛像为江南第一大佛,鸿姿巨相,造型精美,名播遐方异域。穿岩、潜溪一带,峰峦挺秀,碧水萦回,风光奇险幽深。古代缁流羽客,修道养乍,传经说法;骚人墨客,寄情山水,诗文唱和。晋代有竺潜、支遁等十八高僧和王羲之、戴逵等十八高士游憩、栖隐于沃洲,与当时的会稽山阴兰亭修禊同属中占文化史上的风流韵事。唐代,杜甫、李白相继入剡漫游,众多诗人接踵而至,形成“唐诗之路”的文化奇观。降至宋元明清,余韵犹存。范仲淹、王十朋、朱熹、叶适、陈傅良、刘基、徐渭、王思任、袁枚、方苞等名流赞赏新吕山水风情,均有诗文流传。现代名人黄炎培、郁达夫及高僧印光亦曾于此地驻足盘桓。

新昌县境内百里岩疆,三面层峦。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仍,中原土族纷纷来此避难而致文学艺术人才会集,渐为浙东名邑,继而成为戏曲之乡。明成化年问《新昌县志·风俗》记载:“土人为乐户,有籍求教坊者凡十余家”;“正月早前,市人俱出钱做灯,于十三日鸣金击鼓,侑以彩旗,迎至各庙相赛,又做戏文通宵达旦,至十六七才止”;“婿前妇后,妓者唱哩哕连进入洞房”。明万历年间《新昌县志·风俗·宴请》载:“有客,多动鼓吹,作杂剧,颇为纷华。”可见流行于绍兴、新昌的古老声腔调腔,能在新昌保存至今,是有它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土壤的。

新昌民风素来淳厚勤勉,尚武多艺,民间文艺颇具规模,有民间音乐、曲艺、舞蹈、杂耍及地方戏曲,色彩纷呈,共有四十一种、四百二十八个班社。清乾隆年间,花部乱弹兴起,新昌除调腔外,义出现了昆曲、梆子、小调等多种声腔融合的坐唱班和上台演出的乱弹班。后又有厂布袋木偶、越剧、目连班等多种班社。这班计部不同程度地受到调腔的影响和渗透。新、嵊两县最早的乱弹班是1890年于新昌镜岭组成的老老紫云班,随后各种紫云班问世,最多时有三十余个。京剧也于1897年落户青坛罗汉班,因京腔、京白难学,观众也难听懂,后来与乱弹合班,乱弹吸取京剧剧目及表演合班演出,称“徽夹乱”。布袋木偶也以唱乱弹为主,夹唱滩簧,新中国成立前,最多时有九个木偶班社,1953年成立了一个半职业性的木偶剧团,后来成为职业剧团,1960年停办。新昌还有以调腔为主的道土班、坐唱班与目连班。新中国成立初,道士班、坐唱班总计有一百一十个。目连班主要以演弃恶从善的目连戏为主,也唱调腔,主要有后溪、胡卜、前良三个班,其中前良目连班1956年曾应邀去上海参加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演出,引起很大反响。新昌和嵊州同是越剧的发源地。清咸丰年间,新昌的“落地唱书调”发展成“呤嗄调”,而后正式形成男子的笃班。的笃班最早出现于民国2年(1913);民国7年(1918),借乱弹、徽戏的经验,采用打击乐伴奏,又发展丝弦乐伴奏;民围10年(1921)开始招收女学徒;民国17年(1928),新昌第一个女子越剧科班诞生;至民国29年(1940)已有女班六十余个,其中尹桂芳、范瑞娟、王花、邢喜芬、冯梅卿、梁彩罗等著名越剧艺人都是新昌人。据1950年的统计,新昌从事越剧行业的有两干余人,1958年增加到五千余人。全国各地的越剧团中都有新昌人。1985年冬,“越剧十姐妹”回故乡串演,尹桂芳率徒探师访友,谒见八十余岁高龄的启蒙师傅潘洪涛。1989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及戚雅仙、毕春芳率领的上海市静安区越剧团向“越剧故乡亲人汇报”,在城关镇公演。历来新昌有众多的戏剧班社和从艺人员,文艺繁荣,被誉为“戏曲之乡”。P8-11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8年4月8日

后记

新昌调腔是中国现存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昌县调腔剧团成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受到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保护与传承工作正在健康有序地进行。

本书是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编委会的统一领导下,由新昌县调腔剧团组织老艺人及在职业务骨干集体编撰而成的。全书分“调腔发展史略”、“调腔的艺术特色”、“调腔剧目”、“调腔的文化意蕴”、“调腔的抢救与保护”五个部分,插图百余幅,知识性、通俗性、普及性与可读性并重,力求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新昌调腔的历史与现状。由于水平有限,虽数易其稿,缺点与错误仍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浙江省文化厅及新昌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的指导与关心,得到新昌县档案局、县志办及调腔老艺人的大力支持,得到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徐宏图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新昌县调腔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陈颂军

2008年4月3日

书评(媒体评论)

采桑子·为浙江新昌调腔戏赋

浙江高调源明代,

古老声腔,女吊之乡。

典雅磅礴伴唱帮。

目连剧目白戏,

折子两厢,科念铿锵。

稀有遗音重见此。

——戏剧家李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