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佛海原籍是湖南省沅陵县信平乡窝溪村周家冲。
沅陵位于湘西,西邻湘南苗族自治州,在武陵山之南,雪峰山之北。沅江东去,经桃源、常德而入洞庭湖。沅陵古名辰州,为历史名城,四周为名山大川环抱,诸如桐木山、天宁山、虎谿山、紫宸山、三崤山、云栖山、迥龙山、南山、怡容山、香炉山、凤凰山、笔架山、龙泉山、云台山等等,万壑千岩,处处峰峦奇秀。而且古寺名刹众多,如报恩寺、文昌阁、龙兴讲寺、今建寺、龙令寺、明月寺、凤凰寺、云台寺等。沅陵历来为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明朝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阳明)亦曾讲学于虎谿山上的虎谿书院。沅陵由于处于群山之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周佛海的祖居之地,位于沅陵城南二十余里处。而沅陵县城又在沅江的北岸,所以周家冲也是在沅江之南。他的父亲周夔九,清末举人。据周佛海称:其父曾入曾国藩的湘军,职务为幕,并且立有军功。幕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是负责处理文书等事务的官员。后任职于福建蒲田县。
周夔九的发妻系沅陵县信平乡白合村郑家人氏,未生儿女,后病死。他在蒲田县任职时,娶厦门女马氏为妻,生有二子一女,即长子佛海、次子佛生、女佛珍。1907年,周夔九因禁止鸦片毒品,被当地士绅逼着上吊自杀。死前,嘱其妻马氏,将子女带回沅陵,他的尸体也请一同运回。
周佛海生于1897年5月29日,即清光绪二十三年4月28日。由此推算,其父母结婚,当在光绪22年之前,其父自缢时,周佛海已年满10岁,对其父之死及由闽返辰之经过,当有所记忆,但他对此毫无记述。
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儿女及丈夫的尸体,由闽南的蒲田迁往千里迢迢的异乡湖南沅陵,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佛海的父亲既然是清末举人,那么他的祖辈当然也是有一定田产的大富人家。而旧时官场,也是无官不贪,否则,周夔九也难于养活一个五口之家。但是,由蒲田到沅陵,就是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也要准备相当的川资,何况是在当年,而且运送的又是死人?由此可知,即使家产万贯,也会变卖用尽。1942年5月,周佛海在其所写《苦学记》一文中,回忆当时为赴日留学,筹集路费与生活费时,曾称他家有薄田百余亩。在当年,一个家庭有百余亩田产,哪怕是薄田,也是一户相当殷实的人家。果如此,稍微变卖一些田产,即可筹集一笔可观的费用,根本用不着由其母东挪西借和老师同学帮忙筹措了。
实际上,在周夔九死后,他家除了祖辈留下的一所宅院外,只有8亩田产。当然,那时将8亩田租佃出去,其田租收入也可以勉强维持一个四口之家的简朴生活。正因如此,周佛海也才能不像其他贫苦农家子弟一样,从小就得种地帮助家庭维持生计,而能在返乡后的第二年,即1908年在本村私塾就读,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旧时乡塾,传授的虽然是孔孟之道等传统文化,但塾师很讲究阅读写作等文学能力的培养,而且课程单一,每天习文写字,吟诗作词,如此而已。周佛海虽然未能在书法上有所造诣,甚至可以说,他的书法低劣至极,但是,却在文学上有了根底,为他以后,无论是在写文章或作诗上,都奠定了很扎实的基础。
经过四年的乡塾启蒙教育,1912年,周佛海便侥幸考入了县立高等小学堂,即现在小学的高年级。所谓侥幸,是因为这种学校是在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刚刚公布施行的。当时,这种学校数量很少,沅陵县仅此一所,但是投考的人很多。无论是小学或中学,课程的设置、学科门类都比较多,除了国文之类,还有算术及自然等课程。许多私塾出身的考生,因为对此不懂,而不能考取。周佛海虽然也是由塾生投考高等小学,由于他阅读过梁启超的“中国魂”一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梁启超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国文的考试中,作文时模仿梁启超的文笔,引用了梁启超所阐发的许多新知识和新名词,因而深得阅卷先生的赞许;在算术考试中,由于他的表兄帮他改正了演算中的错误,因而获得了好成绩,而被录取。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