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上中下)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佛光星云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佛陀的说法,皆为针对人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予疗愈为目的;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佛陀真言》,将大师近年来,弘法五大洲于各地,针对不同领域的社会人士所作的讲演、座谈,结集成册,提供大众参酌,从中读出应对现实人生之道。

内容推荐

《佛陀真言》为上中下三册,上册为社会议题探讨,此类别收录了大师八篇言论,包括有大师对环保、经济以及自杀的防治与女性问题等提出的应对之道;中册为族群伦理探讨,此单元有八篇大师精彩的论述,大师提出对族群、对宗教之间,对人生、对家庭、对青少年教育,乃至对杀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下册为生死关怀探讨,此册辑录了八篇世界各地的座谈纪实,从这些对话中,大师从佛陀的言论出发,提出个人体验与看法。

目录

上册

  同体共生 慈悲护生——佛教谈环保

  护持帮助 欢喜和谐——佛教谈伦理

  自许净莲 污而不染——佛教谈社会问题

  珍惜生命 给人希望——佛教谈自杀

  取财有道 开源节流——佛教谈经济

  仁政王道 爱民重民——佛教谈政治

  四众平等 两性平权——佛教谈女性

  众生皆乐 共尊共荣——佛教谈战争与和平

中册

  尊重包容 和谐无争——佛教谈族群问题

  同中存异 异中求同——佛教谈宗教之间

  鉴古知今 从现知未——佛教谈人生命运

  家为邦本 本固邦宁——佛教谈家庭

  胸怀抱负 志在十方——佛教谈青少年教育

  理以事显 事以理成——佛教谈应用管理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佛教谈杀生

  爱护生命 圆满生命——佛教谈生命教育

下册

  生有尊严 死亦安乐——佛教谈安乐死

  老有所养 死须安抚——佛教谈临终关怀l

  身病用药 心病治心——佛教谈身心疾病

  四大和合 因缘所生——佛教谈宇宙人生

  修行修心 成人成佛——佛教谈修行

  生死一如 丧仪从简——佛教谈丧葬习俗

  转迷成悟 净化提升——佛教谈民间信仰

  心意清净 培福增德——佛教谈素食

试读章节

星云大师:说到素食比荤食更好,当然煮菜的人也要能把素食煮得好吃,人家才肯吃素。因此,我鼓励佛光山辖下道场要把素食煮好,让前来参访礼佛的人都可以欢喜地吃素。我一生不敢说自己有什么长处,倒是觉得自己能煮好一手素菜。但是人生不一定事事都能如意,虽然我欢喜做素菜给人吃,却一直没有机会做。不过,对于如何做素菜,我还是可以传授几招。

在佛光山,我也传授做素菜的方法给不少人,但是大部分都没有得到真传,为什么?因为人的观念很难改变,你告诉他方法,他就说:“我过去……”、“我从前……”、“什么人跟我讲……”,心里有了成见,再好的方法他也不能接受。就像一只茶杯,里面放了酱油,再把茶水倒进去,就失去茶味了。所以,想做好素菜,应当先去掉心中的成见,全盘接受。

人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艺术,做菜也是一门艺术,所谓色、香、味,一样都不能少。素食的材料,一般是青菜、萝卜、花菜、各种瓜类。素食比较清淡,不像荤食本身有味道,所以要将味道煮出来就需要靠本领了。

素菜要炒得好吃,应视菜性的软脆而炒,该脆的要脆,该烂的就烂。尤其中国人做菜讲究火候,应该脆的菜,火候要猛,炒的速度要快;应该烂的菜,要温火慢炒,而且不能先放盐,否则炒不烂。

需要煮得熟烂的食物,费时较长,为了省时,有个善巧方便。例如萝卜、大黄瓜、花菜要煮得烂,可以先放进锅里油炸,炸过之后,菜的纤维支撑不住油的力量,内部就会松软。从油锅里捞起来之后,如果你不喜欢油腻,可以稍微过水,之后再另起一锅,加入酱油、盐等调味料,约略卤过,就能入味了。

又如花生、黄豆不容易煮熟,可以提早半天将它泡水,等到软了,再放进锅里煮,很快就熟了。甚至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就用小火一慢慢炖煮,隔天熟烂之后,再加上油、盐炒一炒,便能上菜了。

有时候家里忙,来不及做饭,煮个面也很方便,五分钟不到就可以上桌了。煮面的诀窍就是水要滚,以防面条下锅后,因为煮的时间太长而膨胀过烂。另外,面捞起来之后最好留有一些汤汁。吃面不需要有菜,倘若吃面的人还要吃菜,那就是不懂得吃面;煮面的人在面里放了很多菜,也是不会煮面,顶多只能放一样东西,一例如:

第一,番茄面。煮番茄面要先把番茄烫过,然后把皮剥了,甚至番茄籽也掏出来,剁得很碎,之后放进油里熬烂,熬得如同番茄酱一样,再加入一点酱油,接着放水、下面。煮番茄面最重要的是不可以煮得太糊。

第二,豆浆面。倘若没有番茄,豆浆也可以派上用场。原味豆浆加入一点水,滚过之后,再下面,最后放一点盐,就可以吃了。

第三,胡椒面。若说没有番茄也没有豆浆,家里总会储备一点胡椒盐吧!面下锅之后,再放一点酱油、一点胡椒盐就可以,而且必定美味无比。

第四,皇帝豆面。台湾有一种豆子体型很大,叫做“皇帝豆”。首先把皇帝豆放到果汁机里打碎,然后放入锅内,加水,一滚再滚,滚到找不到皇帝豆了,再放盐、放面。有时候时问紧凑,煮皇帝豆比较费时,改用嫩豆皮也可以,先把它熬成汤,之后再下面,也会很好吃。

 再如四道简单的菜:

 第一,芹菜炒豆干。最重要的是把芹菜炒得很脆,豆干炒得很入味、很香。下册P200-201

序言

《佛陀真言》,将大师近年来,弘法五大洲于各地,针对不同领域的社会人士所作的讲演、座谈,结集成册,提供大众参酌,从中读出应对现实人生之道。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佛陀的说法,皆为针对人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予疗愈为目的;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佛陀真言》为上中下三册,内容概述如下:

上册:社会议题探讨

此类别,收录大师八篇言论。对环保、经济以及自杀的防治与女性问题等,大师都提出应对之道。佛教是面向人间、面向人群的,社会议题的探讨必然是佛教所纳入与关怀的。因此,针对“经济问题”,大师提出:经济既是民生的命脉之所系,一个国家要厚植国力就要发展经济,因为经济充裕,国防自然有力量,教育自然会提升,社会生产力自然增加,人民生活自然丰足安定,社会乱象也将因之消除。

在“女性问题”里,大师鼓励女性们要肯定自我,因为女性的智慧、能力并不亚于男性,女性犹如观世音菩萨,以慈悲来庄严世间。可以参与政治、教育、文化、慈善、社会等各种公众事务,积极扩大服务的机会与层面。

此外,对于自杀、战争与和平等全球关注的议题,大师的观点:依佛陀的包容思想,人们想要拥有世间一切,不需要用战争来取得,只要大家互相尊重就能拥有。再者,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生命是天地间共生共有的,每个人只有资格把自己奉献给大众,iv,有尽力让生命活出意义与价值,但没有摧残生命的自由。

大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传教宏观,于美国西来大学,以网际网络的方式,令“法音宣流”,为加拿大蒙特利尔、温哥华,美国纽约、圣路易、奥斯汀、休斯效、旧金山、弗里蒙特、圣地亚哥,以及中国台湾等十个地区的学生讲授“对环保问题的看法”。大师强调:真正的环保,除了珍惜大地资源,更应做好个人身心的环保,如:拒绝思想污染、垃圾知识、语言暴力,从净化身口意开始,自我觉醒,才能达到心灵环保,建立一个现实生活的“净土”。

中册:族群伦理探讨

此单元,有八篇大师精彩的论述。大师提出对族群、对宗教之间,对人生、对家庭、对青少年教育,乃至对杀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族群问题,自古至今无不影响着各个国家及民族间的分与合。要想化干戈为3i,帛,最需要的就是要有“同体共生”、“尊重包容”、接受同体共生的“地球人”的思想。

佛陀主张“各族入佛,同为佛子”、“四姓出家,同为释种”,是佛陀具慈悲融和的性格使然。纵观佛教史上,从未有过战争或冲突,乃是佛教包容异己的宽大心量。此单元,对化解族群各宗教间的敌意、阶级性别的歧视、人权平等的重视,都提出一些大师致力和平的看法。

族群问题或政治人权等等,大师倡导“尊重与融和”,消除对立,也唯有尊重才能和平,唯有包容才能互助,以佛法的慈悲观,对世界的和谐发展方造成正面的助益。

族群的起点在个人,个人的形成在家庭、在学校。有鉴于此,大师与青年、教师、硕博士等等,以座谈会的方式,畅谈对“青少年教育”、“家庭问题”、“生命教育”、“应用管理”等看法,希望社会大众一起来重视“教育”,肯定健全“家庭”,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伦理的健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世界和平的基石。教育的意义在启发心智,完成人格。

佛光山以文教开始,开山至今办有大慈育幼院、丛林学院、普门中学、宜兰人文国小、均头中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西来大学、信徒大学等。佛教是青年的宗教,是朝气蓬勃的宗教,不是暮气沉沉的宗教,是故,佛光山致力于各项教育的推动。

下册:生死关怀探讨

对于生死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是古今人等皆想揭开的谜团。此册,辑录八篇世界各地的座谈纪实。从这些对话中,大师从佛陀的言论出发,提出个人体验与看法。从安乐死、临终关怀、身心疾病等,大师为我们指出一条“希望之路”。如:到成功大学医学院讲演,发表对“器官捐赠”及“临终关怀”的见解与做法;面临“身心疾病’’如何治疗的问题,需以佛法的慈悲喜舍作为治疗心病的良药。再者,应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邀请,与多所大学的各科系学生座谈。依大家所提出安乐死、堕胎、杀生等问题,从佛教、医学、法律、人情等观点,大师一一提出解说及因应之道。

为化解多数人对“生死”的恐惧,大师在美国西来大字通过远程教学,与全球各地的学员座谈。提出:生死本一如,就像白天和黑夜自然的轮转,人往生后,家人要能为他念佛,并随喜量力为他行善积蓄功德,才是正面的帮助亲友解除面临死亡的恐惧。

死亡如换衣、如搬家、如出狱、如秋天的叶落。对死亡有正确的认知,我们才能跨越生死的藩篱,悠游人间,自在无碍。大师提出“死亡是新的开始”,像每天早上升起的太阳,让人们摒除死亡是绝望的陈旧观念。

除了对死亡的关怀,大师也从现实生活的层面去探讨,民间信仰的价值、素食问题及对修行问题的看法等等。

大师对“民间信仰”给予肯定,对于民间的关公、妈祖及有忠孝节义情操的神明等,他们让民众相信善恶报应,对社会的祥和是有所助益的。老婆婆的虔诚礼拜,虽不懂高深的哲理,但信念之坚贞、信念之纯洁高尚,却是值寻赞赏的。

皈依后,一定要吃素吗?一般人将素食与信仰佛教画上等号,其实素食只是一种生活习惯而已,皈依是终生信奉佛教,不一定要吃素,心中有佛,拥有慈悲心才是最重要。这是大师提出素食只是生活的习惯,不能与信仰画上绝对的等号。

对于修行,大师提出很简要的说明:修行即为修正行为,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著;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

修行,固然香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佛陀真言》三册内容概述如上。出版此书的缘起,希望以佛法的观点来探讨并应对社会矛盾及当代所面临的各类复杂的问题;同时促使更多人一探社会与人心问题的究竟,明白佛陀的智慧是跨越时空,佛法是具有时代性的,即使社会迅速变迁,问题千变万化,只要人间远离不了“生老病死”的困惑,佛陀犹如心灵良医,而佛法则是调和我们身心疾病的良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6: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