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历史,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迷雾重重呢?
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摘掉有色的眼镜,用一种开阔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你就会感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样的史实,不一样的视角。你所知道的表象,不知道的隐情。看作者如拨开历史的迷雾,抓住其草蛇灰线、蛛丝马迹,一步步顺藤摸瓜、抽丝剥茧。纵横比较,多点透视,韵味悠长!
历史这个小姑娘,就像个被人强娶回来的童养媳。婆家喜欢他呢,就为她擦脂抹粉,装点自家门面,甚至收房、扶正都有可能;倘若不中意,或是与夫家不对付,那就得一辈子破衣烂衫,只能在厨房里当粗使丫头,永无出头之日。
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北师大韩兆琦教授说:“著史有*要:史德、史识、史才、史胆。”史识和史才是个人修养问题,事实证明,任何时代都不缺人才;关键是史德和史胆。然而,从周厉王“防民之口”到民国时期“莫谈国事”,敢于用生命,写下“崔舒弑庄公”的史官越来越少了;自从太史公的《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为宗旨,为后世开创了“信史”之风以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两代“文字狱”迭兴,许多正直的士大夫都闭上了嘴,历史成了统治者的“一言堂”。
上篇 圣贤、败类还是常人?——关于人物的评价
靠前章 “替罪羊”和被钉在耻辱柱上的英雄
1. 商鞅变法的奖赏——车裂
2300年前,一个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的落后小国开始实行改革,140年后,这个国家兼并了6个强大的对手,建立了中国历目前靠前个统一的大帝国——秦朝。然而,这场改革的商鞅却以“叛国罪”被处死而车裂。
历目前对于商鞅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战国策》对此人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