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请看台湾最高文艺奖得主傅佩荣教授为我们谈身心灵整合之道。傅佩荣教授在《心灵导师》一书中投入了极深的情感,使它呈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灵导师/傅佩荣作品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傅佩荣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请看台湾最高文艺奖得主傅佩荣教授为我们谈身心灵整合之道。傅佩荣教授在《心灵导师》一书中投入了极深的情感,使它呈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 内容推荐 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心灵导师》就是作者谈论身心灵的整合之道。该书储存了作者长期以来的读书心得,呈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也代表了作者对21世纪所有爱智者最真诚的心意。 目录 总 序身、心、灵整合的价值观 第一部分 厘清自我的真相 自序 厘清自我的真相/3 第一章 人生哲学的基础架构/5 第二章 人生问题的思考方法/23 第三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一)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派/35 第四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二)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荣格的 “集体潜意识” /49 第五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三) ——弗兰克的“意义治疗法”与马斯洛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 /63 第六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四) ——超个人心理学与灵的召唤/81 第二部分 管理自我的潜能 自序 管理自我的潜能/91 第一章 了解智商(IQ)与相关能力/93 第二章 认识自己的情感智商(EQ) /107 第三章 管理自己的情感智商(EQ) /121 第四章 发展自己的情感智商(EQ) /135 第五章 开发自己的逆境智商(AQ) /151 第六章 强化自己的逆境智商(AQ) /165 第三部分 探索生命的价值 自序 探索生命的价值/181 第一章 培养思考习惯(一) ——理解逻辑的概念与判断/183 第二章 培养思考习惯(二) ——逻辑推论的训练/201 第三章 掌握整体观点(一) ——哲学的质料、运作、内涵与目的 第四章 掌握整体观点(二) ——哲学家的思考模式:“以一统多” 第五章 确立价值取向/251 第六章 力求知行合一/269 第四部分 走向智慧的高峰 自序 走向智慧的高峰/289 第一章 如何理解“灵”的世界/291 第二章 灵是身、心的统合力量/309 第三章 化解潜意识的盲点/329 第四章 代蒙 ——从命运到使命/345 第五章 灵的修炼 ——以印度教为例 /361 第六章 密契主义/379 试读章节 生命的核心在于单纯的信念 生命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单纯的信念。每个人的关怀都是多方面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组合的关怀,所以要分辨一个人的根本信念为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与别人交往时,可能要花上数十年或一辈子的时间,才能够真正认清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古语有云:“知人知面不知心。”要了解一个人的“心”是最难的。中国历史上知心好友的著名例子中,有管仲和鲍叔牙二人。春秋五霸之中,齐桓公是第一位称霸的。当时帮助齐桓公即位者为鲍叔牙,管仲辅佐的则是反对派,也就是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齐桓公正式即位后,想请鲍叔牙担任宰相,但是鲍叔牙却力荐管仲出任。齐桓公原本不表认同,因为他觉得管仲在战场上胆小怯懦且平时做人小气。然而鲍叔牙却为管仲辩解,他表示管仲是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必须奉养,所以凡事皆有后顾之忧。齐桓公最后接受了鲍叔牙的推荐,任用管仲之后,果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霸业。 由此可知,鲍叔牙对管仲的了解,并非看他是否小气怯懦等等表相上的因素,而是真正观察其心,知其志向。所以谈到真相时,往往必须归结到一个人内心的信念。 信念不同于信仰。我们常使用“人生的信仰”、“政治的信仰”、“宗教的信仰”这些词汇。以宗教的信仰来说,所指的就是皈依明确的宗教。信念所指则较为一般,它可以是信仰却不是非属信仰不可。没有信仰的人,仍然可以持有信念,譬如,“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就是一种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个信念贯穿整个生命。 信念可以作为我们一生动力的来源以及意义的基础。人活在世界上,生命需要动力,没有动力就容易倦怠,甚至找借口让自己停顿下来,遇到中年危机时,特别容易产生这种感觉。事实上,人终其一生都应该保持动力,直到最后一刻。 “意义的基础”是指你如何去理解自己的生命。人,活着是一回事,而活得有意义,则是另一回事。能够理解自己的生命是怎么回事,才可能活得有意义。 P11-12 序言 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年轻的时候,也许侧重身(衍申至有形可见的外貌、体力、财富、地位等)。身的活动当然不能脱离心,而心的运作主要在于“知、情、意”这三项潜能的实现过程,因而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后,在一个看来抽象,其实扮演主导作用的层次,还有灵的存在。灵的运作可以表现于宗教信仰的灵修活动中,但是宗教并非灵的运作的唯一领域。 因此,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容我先以三句话来作个概括,再说明其内涵:“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首先,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必要的”一词,是指如果身体不健康,则人生一切活动皆受到限制,好像人生从彩色变成黑白,甚至面临结束的威胁。依此推衍,保持身体的活动能力,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让自己可以活下去,这些都属于“必要的”范围。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本能就会去争取这些必要的条件,使自己活得下去。但是,“必要的”一词同时也提醒我们:它不是“充分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单单活着是不够的,亦即不充分的。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这个层次所涉及的是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还有向上提升的广大空间。 其次,心智成长,是需要的。人与动物的差异,表现在心智的精密度与复杂度特别高,但是如果缺少成长及发展的机会,心智的潜能弃置不用,那么人很可能不如动物。这是最令人惋惜的事。不仅如此,随着生命的开展,心智成长的要求也将日益强烈。譬如,求学期间,我们以探讨专业知识为目标;进入社会以后,自然出现全方位的知识需求,尤其对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人文方面的知识,深感向往。再以情感而言,也会由亲情、友情、爱情,向外扩充,对社区、社会、国家、国际、地球、宇宙,产生关怀之心,最后也可能孕生慈悲、博爱的情操,自愿从事公益活动。然后,在意志方面,可以逐渐化被动为主动,从事高尚的人格修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以上有关知、情、意的描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亦即若要活得像一个人,就须不断开发这些潜能。马斯洛所谓的“爱与归属的需求”与“自重与受人尊重的需求”,正好涉及此一层次。若要再往上走,寻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就会进入灵的层次了。 再次,关于灵的作用,我们说“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所谓“重要的”,是指联系于人生的意义与目的而言。如果忽略灵性修养,则人生一切活动“对自己而言”,将是既无意义也无目的的。说得温和一些,就是人生一切活动都难免于刹那生灭,无法连贯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我特别强调“对自己而言”,因为一个人也许享有福寿全归,也许制造丰功伟业,也许对人类或历史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他的内心依然可能傍徨无依,甚至充满苦恼。宗教经典所描绘的“万法皆空,众生皆苦”,“空虚啊,空虚,一切皆是空虚”,正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开的境遇。 依我对灵性修养的粗浅认识,可以由四个角度描述其作用。其一,灵性修养(以下简称“灵修”)使一个人的身心活动(亦即上述对身与心分别所作的介绍)具有意义;其二,灵修使一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与盲点得以化解;其三,灵修使一个人可以将其命运提升转化为使命;其四,灵修使一个人在宗教信仰的活动中,能与所信的神明进行顺畅的互动与沟通。总而言之,灵修使一个人能在光天化日下行走,不但不担心命运的折磨与死亡的威胁,而且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安排自己的身心活动,珍惜并善用人生的一切资源。 以上是我近年探讨人生问题的主要心得。因缘巧合,2001年5月起,好好好家庭教育文教基金会的执行董事长姜涵小姐邀请我主讲四个系列的课程,名称分别定为:一、厘清自我的真相;二、管理自我的潜能;三、探索生命的价值;四、走向智慧的高峰。于是,我整理自己多年研读相关资料的笔记,以系统方式讲授一遍,又把讲义内容形诸文字成为这一部书。 我对这一部书投入极深的情感,因为它储存了我长期以来的读书心得,呈现了我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也代表了我对21世纪所有爱智者最真诚的心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