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本书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奖,曾被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科协等单位推荐为中小学生暑期优秀读物。本书1978年出版,以后多次印刷,并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
在这本书里,你会了解到人类探索水世界的艰难而又充满自信的历程;你会看到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使你得到许多满足,增加许多知识,还可以赏读故事,拓展视野,益智添趣。每天在课后玩余翻上几页,它会给你带来不少快乐。
在很多人看来。大海里不外乎有各种各样的鱼,有点咸咸的水。其实,这个现象只是说明了人们对海洋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眼睛看到的。而更多眼睛看不到的,比如带鱼是否可以养殖、海洋洄游生物为何能够形成鱼汛等等。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知。海洋不但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气候的调节器,还是我们地球上的聚宝盆。
本书带你进入一个神奇的海洋世界。你会发现:海洋浩瀚无边、绚丽多彩、波动不息、变化万千。
从遐想到探索
精卫填海的传说
辽阔的海洋,从深蓝到碧绿,从微黄到棕红,美丽极了。
你看,祖国海疆的早晨,朝霞灿烂,气象万千。缤纷的光彩,把大海染得万紫千红;无边的海水,漾起微微的涟(lian)漪(yi),闪着无数的星点;朵朵船帆,如同盛开的梨花;白色的海鸥,在蓝天翩翩起舞。渔民们怀着丰收的喜悦,收获着大海的宝藏;海员们驾着巨轮,汽笛长鸣,在海空回荡;高大的石油井架,在水天线上时隐时现,迎着海风,传来钻机愉快的歌声……海洋,是多么美丽、壮观啊!
可是,顷刻之间,大海会突然收敛起它的美丽,天空乌云翻滚,海面波涛汹涌澎湃,山峦似的巨浪此起彼伏,你追我赶。大海狂怒着,咆哮着,吞噬(shi)着海面上的一切,显示无穷无尽的力量。它冲向海岸,夺去一块块土地,甚至悬崖峭壁,它也能打碎。而在一阵狂怒之后,它很快又会恢复宁静,露出醉人的微笑。
面对如此美丽又如此反复无常的大海,自古以来人们就怀着敬畏之情,渴望了解它,征服它。但是,在科学和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不过是美好的愿望,人们所能做的,只是通过幻想来得到满足。于是,美丽的神话诞生了,由于它道出了百姓的心声,所以迅速流传开来。我国民间流传的精卫填海的故事,就是人们与海奋斗的最初遐想。
传说太阳神的女儿女娲(wa),非常喜爱美丽的大海。她常常到海边去玩耍,观看大海起伏不停的蓝色波涛,掇拾沙滩上五颜六色的珍奇贝壳。每当来到熟悉的海边,她心里总有说不出来的快乐。海风轻轻地抚弄着她的衣裳,吹动着她的头发,拥抱着她的全身,让她感到无比的惬(qie)意。太阳光从动荡不定的海面反射出来,在那里变幻、摇曳。海鸥展开洁白的翅膀,在蓝丝绒般的海面上空翱翔。飞溅的浪花像堆堆白雪,在礁石中飘荡。那望不到头的水天线啊,无限地扩展开去,好像在遥远的彼岸,有着一个不可思议的神秘去处。这一切,简直使女娲陶醉了。
有一次,当她完全被大海吸引着的时候,暴风雨突然来临了。霎时间,大海收敛起笑容,露出狰狞的面目。狂风、暴雨、巨浪、大潮铺天盖地向海岸冲来,女娲躲闪不及,被无情的大海吞噬而去。
一阵狂暴的肆虐(nue)后,大海显露出它的倦容,暴风雨止息了,很快,它又露出了笑容。可是,从此再也见不到女娲姑娘了。
是什么力量使得大海如此反复无常?传说那是龙王施展法术的结果。因为在深不可测的海底,居住着四海龙王,他们是海洋的统治者。龙王们经常施展法术,给海洋带来神奇的变幻。他们时而在海中兴风作浪,时而在天空翻云布雨。当他们愤怒地从海中跃起,大海就鼓起狂涛;当他们狂暴地蹿人云中,天空就乌云密布。
你看,东海龙王青龙出来了。他拨开云层,张开大嘴朝下打个喷嚏,顷刻之间,空中就电闪雷鸣,大雨瓢泼而下,海面狂涛四起。渔船葬身海底,陆地变成水乡泽国。
南海赤龙显现了。他朝陆地喷射红色的火焰,顷刻之间,青山化为赤红,禾苗一片焦枯。
西海龙王白龙接踵而至。他拼命地抖着身子,一刹那,山摇地动,狂风呼啸,大雪飞飘,陆地和海洋铺上一层厚厚的冰雪。
北海龙王黑龙也不示弱。他从空中俯冲而下,带着一团黑风,急速地旋转着滚滚而来,掀倒房屋,拔起树木,把海面吹得白浪滔滔。
经过一场疯狂的表演,四海龙王重新跃人海中,回到各自的宫殿,于是,天空云开雾散,海面也恢复了平静。
可怜的女娲何曾想到,她对大海的爱慕,竟会得到如此的报偿;迷人的大海竟会变得如此残酷无情。她愤怒极了。她的不平的精灵发誓要报仇,要摧毁龙王的宫殿,要赶走凶狠的龙王,要填平险恶的大海。于是,精灵化作一只白嘴红脚、头上点缀着花纹的精卫鸟,不分昼夜地衔(xian)来枯枝、石砾(li),向无边无际的大海投去。她衔呀衔,投呀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后来,精卫鸟与海燕结成夫妻,生儿育女。他们的子孙后代,那千千万万的海燕与精卫,继承着女娲的遗愿,勇敢地迎战暴风雨,始终如一地衔来木石,投向大海。他们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和同情,因而精卫填海的故事久久地留在人们心中。
P1-4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致海洋的粉丝们:
亲爱的小读者,你举头仰望过月亮吗?那真的是很美,圆圆的,亮亮的,像个高挂在天上的大银盘。仔细瞧瞧,上面有明暗影像,朦朦胧胧,飘忽不定,传说那是嫦娥居住的地方。嫦娥生活在玲珑剔透的广寒宫里,常常伴着乐声翩翩起舞。宫外有高大的桂花树,吴刚每天在砍树,砍后的树又会很快长出来。在嫦娥身边,还有一只小玉兔在不停地捣药。
你是不是也听说过这个传说?
就因为它那么美,所以有人竟想去那里看看。然而,它离我们太远了,有38万公里,而且又没有交通工具,所以美好的愿望始终不能实现。现在好了,科学技术发展得很快,人类终于有能力成行。1967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真的开始了他的太空旅行,4天后,他踏上了月亮的土地。
然而,阿姆斯特朗没有见到嫦娥,也没有见到月亮仙在他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灰色的沙漠,百孔千疮(chuang),没有鲜花,没有歌声,没有一点儿生的气息,一片死寂的世界。可是,当他举头仰望天空时,他却见到了一个比月亮大好多好多的”蓝月亮“,而且比我们平时见到的银月亮好看
你知道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美好家园——地球。
你该想得出来,为什么我们的地球会是蓝色的吧。
那一定是地球表面大多数地方是海水,而海水是蓝的。
一点都不错,地球表面71%是海洋,我们居住的陆地只有29%,所以有人说,地球应当叫做“水球”,这样才名副其实。但是,已经太晚了,我们已经叫习惯了,还是叫“地球”吧,这样叫亲切多了!
给你看一张从卫星上拍下的我们家园的影像,圆圆的,大大的,蓝蓝的,飘着几片白云,没有什么照片比这更美了。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我们居住在陆地上,海洋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当人类已经登上遥远的月亮时,近在我们身边的海洋仍有许多秘密,因为海洋太大,海水太深,我们还无法到海洋深处去自由翱翔,海洋对人类仍有许多禁地。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美丽而神秘的大海充满着幻想,渴望了解它的秘密,直到2l世纪来临时,探索海洋的道路仍在继续。
是的,大海是美丽的。我爱大海,它那无边无际的空旷,仿佛使我看到了它的伟大胸怀。我爱大海,它那一尘不染的黎明和万紫千红的黄昏,仿佛使我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每当鸟语似的微波在无垠的蓝丝绒上荡漾,一种温柔的情意就会涌上我的心房;每当突兀而起的浪峰疯狂地变幻、怒吼,一股无穷的力量就会在我胸中激荡。
然而,最使我爱慕的,还是大海的富饶与慷慨,是它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我们最古老的祖先,如今又毫不吝(lin)啬(se)地向人类奉献它的财富。
我知道,你们和我一样,也是海洋的粉丝,你们一定想了解大海的秘密,那就让我们一起在这本书里,来找答案吧。
在这本书里,你会了解到人类探索水世界的艰难而又充满自信的历程;你会看到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使你得到许多满足,增加许多知识,还可以赏读故事,拓展视野,益智添趣。每天在课后玩余翻上几页,它会给你带来不少快乐。
雷宗友
2008年8月
在很多人看来。大海里不外乎有各种各样的鱼,有点咸咸的水。其实,这个现象只是说明了人们对海洋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眼睛看到的。而更多眼睛看不到的,比如带鱼是否可以养殖、海洋洄游生物为何能够形成鱼汛等等。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知。海洋不但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气候的调节器,还是我们地球上的聚宝盆。
——著名科普作家 郑延慧
深深的海底,记下了地球历史的秘密;晶莹的海水,孕育着无数珍奇的生命。海洋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海洋的秘密》带你进入一个神奇的海洋世界。你会发现:海洋浩瀚无边、绚丽多彩、波动不息、变化万千。
啊!浩瀚的大海。迷人的大海!
——著名科学童话作家 滕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