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理想的行者(我的教育人生)/上海高等教育文库
分类
作者 王一飞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一飞教授是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顾问,《亚洲男科学杂志》、《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及《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分卷》主编。

本书简明生动地记述了王一飞教授,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大学校长、一名联合国官员的跌宕多彩的人生经历,以及已届古稀之年的他对人生真谛的反思与感悟。此外,书中还收集了他历年来重要的演讲、文章和读书笔记。

内容推荐

本书简明生动地记述了王一飞教授,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大学校长、一名联合国官员的跌宕多彩的人生经历,以及已届古稀之年的他对人生真谛的反思与感悟。此外,本书还收集了他历年来重要的演讲、文章和读书笔记,较为系统地阐明了他对高等教育、医学教育改革、大学文化与精神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独特理念、战略思考及实践经验。

目录

跌宕多彩的教育人生

襁褓到总角之年(1939~1949)

加冠之年(1949~1959)

而立之年(1959~1969)

不惑之年(1969~1979)

知命之年(1979~1989)

花甲之年(1989~1999)

古稀之年(1999~2009)

反思与感悟

大学校长的理想与希望

面向21世纪,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新模式

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

医学科学走向何方——反思与展望(摘要)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教育改革之我见

与成功有约——对话新世纪的医学人才

从上好每一堂课谈起2006~2008年间的几次讲座

殷殷寄语

始终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竞争奋进振兴

为二医出力为二医争光——在美校友的共同心愿

满怀信心,脚踏实地,坚韧不拔,昂首前进

走向灿烂的明天——庆祝建校四十周年

谱写二医发展的第四乐章

任重道远追求卓越

而今迈步从头越

要把知荣辱、讲文明变成我们的习惯

智慧和人格

附录

引导年轻人走向医学前沿——记上海二医大教授王一飞

熔艺术与医术为一炉

医学院校办学标准与留学生工作

高效促进学科发展的好方法

描绘二医发展蓝图 提出学校发展十大目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记王一飞教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与王一飞教授的对话

后记

试读章节

进入二医的第一件事是买一本新的日记本,在扉页上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踌躇满志的“豪言壮语”,在我的脑海中似乎已看到数年后穿上白大褂,拿着听诊器的“光辉形象”。

两所中学为我打下的扎实根基,使我的医学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出色完成各门必修功课之余,我还做了3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一是自学英语。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学教育中,大多学习的是俄语,因此,我在中学学的也是俄语。进入大学后发现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绝大部分是英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掌握英语,就成不了名医。于是我与两个志同道合的挚友自发地组织起一个英语自学小组,每天花几个小时死啃一本英文原版专著,即de Robertis的Geneval Cytology。整整一本巨作从前言到结语,硬是借助词典,逐字逐句地阅读。翻译、背诵、默写,足足用了一年,居然通篇读完了、弄懂了。没有老师,没有录音机,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靠的是决心、信心与恒心,靠的是刻苦、严谨与坚韧,这次自学经历令我十分难忘。

二是学科整合。我记得de Robertis在Geneval Cytology一书中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现在是分析科学的黄金时代,但又处于下一个综合科学高峰的前夜。”我反复揣摩这句话背后的蕴涵。的确如此,我接受的是分析科学体系的传统医学教育,先基础后临床,把一个完整的人体分成解剖、组胚、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内科、外科……几十门核心课程分别讲授,但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瞎子摸象”永远不能认识其全貌。而想真正认识人体,必须将这些相互隔绝的知识与信息加以整合,在此基础上升华到更高层次的认知与理解。为此,我利用了几个暑假,把人体分成10个系统,诸如循环、呼吸、消化、生殖等,每个系统准备一厚册笔记本,将与此系统相关的各科知识重新归纳、整理、重组与演绎,完全靠人手抄写,绘图制表,裁剪编辑,终于完成了10余册“巨著”。这是我实践学科交叉整合的真实记载,这些“巨著”我将永远珍藏。

三是科学研究。十分凑巧的是我就读的两所中学的校长都姓“赵”,市西中学的赵传家校长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勤学好问”,南洋模范中学的赵宪初校长(时任教导主任)教导我们“学而不问不是做学问”。因此不满足已有的知识,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究心是中学教育给予我最大的财富。进入医学领域以后,我发现未知的远远多于已知的,这就更激发了我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促使我在完成学业之余,积极投身科学研究。

大学一年级时我在参加下乡服务后写了“农村儿童指甲中钩虫卵分布的流行调查”的报告;二年级时在老师指导下写了“胃癌147例病理分型分析”报告;我的生理、药理及病理生理实验报告中常常增加一段文献综述及结果讨论,这一做法曾多次受到表扬;三年级时还组织了一个学生科研小组开展肝性昏迷发生机制的研究。

在这10年中,我遇到了人生中3个重要的转折,使我想当一名医生的梦想终成幻影,成为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一是突转专业。大学三年级时,学校领导突然决定挑选20名出类拔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转到新建的生物物理专业。领导的决定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对于一个渴望行医者无疑是当头一棒。然而,一个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认识。进入生物物理专业,必然压缩原有的临床医学课程,但却增加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微分方程、原子物理、医学电子学及仪器工程等课程,这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和知识面。生物物理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由于师资不足、设备匮乏,因此要求我们边学、边干,既做学生又做老师。逼着我亲手设计细胞分光光度计,编写翻译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及生物能学讲义,这又大大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十几年后,我反过来觉得这个转折对我所从事的事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二是毕业分配。那个年代无择业的自由,只能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当时我的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所以十分希望能到瑞金医院从事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由于接二连三的阴错阳差,非但没能去医院,也失去了在病理学(医学院中介于基础与临床的关键专业)教研室工作的可能,只能跌落谷底,分配到谁都不愿意去的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我伤心痛哭了整整一个晚上,对前途几乎绝望。父亲的一句话“天涯何处无芳草”,使我破涕为笑,豁然开朗,高高兴兴地报到,认认真真地做事,兢兢业业地科研。此后,组织胚胎学成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专业领域。

三是赴京深造。两年的助教生涯,一天也未虚度,我在老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学会做切片、看切片,啃完了几本国内外的经典教科书;不到两年居然也能教授大课、指导实验并开设讲座。1964年,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录取为研究生,师从著名的留美留苏双博士李肇特教授。大师就是大师,尽管每周只有一次师生交流的机会,且只有一年多的光阴亲聆教诲,但他的睿智、气度和远见卓识使我钦佩之至。他告诉我,“下一步应当把生化研究中的‘试管’换成‘细胞’,细胞化学将走向科学前沿”,他深刻地指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不可能同时精确分析,就像物质的质量与速度不能同时测定,这就是细胞学中的‘测不准定律”’。正当他指导我开始烧伤后结缔组织再生机制研究之时,“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把这所有的一切在顷刻间摧毁。P7-9

序言

教育犹如奔腾的长河,前浪不止见后浪,奔腾向前;教育犹如无际的大海,宽阔无垠而深邃,厚积薄发;教育又如连绵的山脉,高峰之外是峻岭,层层攀升……上海的高等教育承先人之传,又在近百年间发展、提升。如今,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已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老一辈人都知道,以前能进入上海高等学府深造的人,堪称凤毛麒角。而到了2005年上海已拥有63所普通高等院校,52万青年才俊借此深造成才;以前我国自行培养的研究生寥若晨星,如今上海在校研究生已超过8万人;以前上海企事业单位中高中毕业生是少之又少,如今在各行各业,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挑起了上海飞速发展的重担……

3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其间有难以计数的家庭因为教育而改变了命运;有难以计数的学生得以在知识的宫殿里增知成才;又有难以计数的青年学人引领着时代的创新潮流……上海的高等教育撑起了一方发展的万年基石,莘莘学子以骄人的业绩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崭新天地。因为高等教育,上海变得更强了。在这辉煌的30年中,各界志士仁人、万千辛勤园丁思考、探索、创新、追求、奉献,付出了许多许多。

为了总结30年来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丰功伟业,为了讴歌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开拓进取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上海高等教育学会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集结业内有识之士编辑了《上海高等教育文库》。本文库分成两大部分:一是《上海高等教育文库·改革发展篇》,二是《上海高等教育文库·领导篇》。

在《上海高等教育文库·改革发展篇》中,我们记录了上海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方面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坚持发展的历程。这里虽然谈不上枪林弹雨、隆隆炮声,却也有惊心动魄、战旗猎猎。正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上海高等教育才攀上了新的高峰;正是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上海的济济人才才得以显山露水开始新的人生。

《上海高等教育文库·领导篇》,则展示了一大批高校原书记、校长的风采。这批改革开放的时代弄潮儿,曾站在高校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上,不畏困难,勇于改革,坚持创新,在艰难中改天换地;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不断成长,并从一名普通青年教师到大学领路人的历程也耐人寻味;他们都曾备尝常人难以理解的磨难,他们也尽情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他们以自己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和作为一个团队领军人物的气度、风范,写就了一段美丽的人生!

虽然一部《上海高等教育文库》难以书尽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部,纵然穷尽浓墨重彩也难以涵盖30年来上海高等教育改革之精华,我们依然愿意作出这挂一漏万的努力,用图书的形式保留住上海高等教育的传家之宝,为的是让当事人记下这段历史,让后来者铭记这段历史。

愿《上海高等教育文库》年年添新作,愿上海高等教育之树常青!怀着敬慕和激动之心,写此以为总序。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张伟江

2008年8月8日

后记

人类社会几千年得以绵延不断并生生不息的基础之一是教育。设想一下,若没有教育,人类的知识探索链就会断裂;若没有教育,人类社会的文明就不可能传播与共享。在我看来,三尺讲台虽小,但它传承过去,又连接未来。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站在三尺讲台上,启迪思维,激励创新。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摆渡者,一个引路人,每一个教师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都舍得把自己的肩膀作为科学人梯上一个坚实的台阶,让莘莘学子踏着这个台阶向着更高的山峰登攀。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才会迎来人才辈出的崭新局面,人类社会才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无穷无尽的动力与源泉。

我是1957年跨入大学的大门,一直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现在仍然生活在大学的校园内。应该说我的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都奉献给了大学。十年大学校长的生涯更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完成大学的两大使命的同时,必须在更高及更深的层次上思索另外两个重要命题,即大学应当成为一个思想库(Think-Tank),以及大学得以生存与绵延不息的基础是大学的文化与大学的精神,这才是大学灵魂的精髓与内核。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党政领导给予很大的帮助与热切的关怀,党办、校办、宣传部、学报编辑部及档案馆的各位同仁也给予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我还要特别感谢与我合作共事多年的田一飞同志,她的认真细致与精益求精,使我深受鼓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