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理助人的第三种势力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郑军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果你患了精神病,一精神科医生可以治疗你。如果你有了心理疾病,咨询师可以帮助你。但如果你只是害怕考试、恐惧高空、不敢当众演说,或者改不掉某个怪癖呢?

没有“病”,当然不需要治疗。但心理训练会强化你的心理素质,进而解决这些问题。心理训练——心理助人的第三势力,从本书开始,你将触摸到这个崭新的领域。本书深入心理训练的各种源头,带大家认识各种与心理训练密切相关的领域,如生活方式与心理训练、教育理论与心理训练、宗教修练与心理训练、心理学流派与心理训练、心理学分科与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理论与心理训练、商业培训与心理训练、特殊行业中的心理训练等。

内容推荐

心理训练并不只是运动员、军警、飞行员、航天员、演员等职业不可缺乏的培训内容,事实上它已经开始走进各个领域的人们的生活。通过从事有组织、有系统的心理活动,增强并保持心理机能,培养心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心理活动习惯,最终提高心理活动的效率,大多数人都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质量。本书深入心理训练的各种源头,带大家认识各种与心理训练密切相关的领域,如生活方式与心理训练、教育理论与心理训练、宗教修练与心理训练、心理学流派与心理训练、心理学分科与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理论与心理训练、商业培训与心理训练、特殊行业中的心理训练等。

本书适合于心理学专业的师生、各行业中的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上的心理学爱好者、各类体验式培训或拓展训练的培训者,以及所有希望通过努力提升自己心灵的朋友。

目录

第一章

洒扫庭除皆是道——生活方式与心理训练/1

第二章

参禅打坐也修心——宗教修炼与心理训练/19

第三章

育心更比求知难——教育理论与心理训练/39

第四章

“教书”、“育人”难并举——教育实践与心理训练/53

第五章

如今有了心理学——心理学流派与心理训练/83

第六章

条条大路通罗马——心理学分科与心理训练/115

第七章

“治疗”还是“训练”——心理咨询理论与心理训练/135

第八章

元凶是“病”还是“错”——心理咨询实践与心理训练/163

第九章

心理训练的摇篮——体育心理训练/191

第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特殊行业心理训练/201

第十一章

具体问题,具体训练——其他心理训练/215

第十二章

动中教、做中学——商业培训与心理训练/227

后记/241

参考资料/242

试读章节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中国禅宗著名的口号。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传教者大量译经,“唐僧取经”的故事无人不知。但惠能创立禅宗后,对文字经典的作用提出了质疑。禅宗把那种不理解意义,形式主义的诵经称为“口头禅”。这个词如今也已经成为日常俗语,只不过意义改变了,指常挂在嘴边的话。

“不立文字”这一条常常被夸大,认为禅宗不讲任何理论,其实禅宗自有很精妙的理论,只是强调不唯文字。只诵读文字不是形成正确宗教态度的手段,这和惠能这位禅宗实际创始人也大有关系。他是文盲,在寺院中多年打杂,和某些知识分子化的佛教徒有着本质区别,玩弄文字本来也不是他的所长。

不立文字,那靠什么培养佛性呢?顿悟!禅宗师傅须时时观察弟子,根据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教诲他们。很多时候不仅不讲话,甚至要“当头棒喝”。

这种在生活中恍然大悟的情形还出现在许多宗教信徒身上。马丁·路德青少年时期走过旷野,遇到雷电交加,在恐惧中突然感受到上帝的伟力。圣公会牧师约翰·卫斯理参加一次宗教会议时,突然感觉到“内心奇妙地热了起来”,经受从未有过的体验,从此确信自己得到救赎,并创立了循道宗。

遍查各教传奇,许多先知、圣人都有这种突然开悟的体验。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回忆并不是每日诵经,守戒,参加复杂的宗教仪式,而是这些开悟的片刻。只不过禅宗把顿悟强调到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

当你读到马斯洛对“高峰体验”这个概念的描述时,你会发现它和上述种种开悟的情形如出一辙。直到今天,除了马斯洛提供的这个概念外,个人体验仍然不是心理学的课题。现代科学总是追求可以记录的,可以量化的,可以传递的准确知识,个人体验恰恰无法做到上述三点。所以有些科学家把个人体验排除在科学研究对象之外,认出它属于人文学科,甚至将提倡个人体验的学说贬称为“神秘主义”。

但其他科学门类可以排除个人体验,心理学如果不研究个人体验就等于自杀,因为非此就不能深入到个人内心世界中去。

禅宗对顿悟的实践也给各种以体验为目标的心理服务以参考。这可能算是如今流行的各种体验式训练的始祖了。心理咨询、拓展、EAP,各种商业心理训练无不以改变当事人态度为目标,并强调自己不是在做知识宣教,而是以活动为中心,以让当事人形成特殊体验为成果。这些服务活动中最困难的,莫过于无法界定体验的程度,无法预计体验到来的时间。

严格来说,这些心理服务只能提供经验。经验不等于体验,经验是对事件过程的真实记忆,而体验是态度上的变化,是对经验的加工整理。每个人都有自己整理经验的方式。

一群人共同参加一次拓展训练,他们对此次活动的经验就完全一致。比如当他们在进行“高空断桥”这个项目时,每个人都要迈过同一块木板。它离地面的高度,断裂处的宽度是标准化的,对这些的记忆就是经验。而他们各自有什么体验就不会相同了,产生体验的时间也不相同。或许当下就有体验,或许当下没有感觉,但曰后在生活中受某个事件触发,突然联想到这些经验而产生体验。

然而,以体验为主的心理服务是收费的,并且计时收费。作为商业服务,必须提供消费者明确的标的物——我到底买到了什么?于是,体验式的心理服务必须在限时限地,而且对象干差万别的前提上快速激发类似的体验。而且既然收费标准是统一的,那么给大家的标的物也必须统一才对。

在这些纯商业原则的诱导下,不少体验式服务走向极端,激发体验越快越好,程度越激烈越好,让人印象越深刻越好。并不追求让当事人有长远的、深刻的改变,只是在我们这个机构里有明显改变就行。而这种暴风骤雨式的体验对当事人是否有益,还是个未知数。

一些从事上述服务的朋友私下里对我说,训练本身不难,让人相信训练有效才难。因为它们的效果不可捉摸。同样参加一次体验式心理服务的人,有的认为很有效,有的认为是瞎胡闹。这都是个人体验不同造成的。这些服务可以提供的标准化服务是经验,而无法掌控体验。

反观禅宗修炼,虽然同样以改变态度为目标,但却不常有那种疾风暴雨式的压迫感。为什么禅宗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师徒双方长年累月生活在一起,师傅并不要求徒弟在限定时间内改变自己。须知,即使不接受任何宗教修炼或者心理训练,我们在生活中也随时会出现恍然大悟的情形,只要思考一个问题的时间足够长,相关的生活经历足够多。只不过我们无法控制它产生的时间和情境。

心理改变不可能像生理改变那样可以严格操控。这意味着最有效的心理训练并不是由机构在封闭空间里,在限定时间内提供的,它一定是自我训练。只有自己才能天天、时时跟随着自己。积累大量经验,等候着形成体验的那一刻。

P32-34

序言

有这样一位大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又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系领导就让他给低年级新生讲讲自己的求学之道。他说:“我的经验就是坚持每天六点半起床,好好晨读。老师讲的内容当堂消化,老师布置的作业按时完成,需要熟记的知识一定要记住。做干部工作的时候不想学习上的事,学习的时候不想工作上的事,将时间精力在两者间做合理分配。久而久之就有了今天的收获。”

学弟学妹们闻言大不以为然。这算什么啊,难道我不晓得应该早起读书吗,可我起不来床怎么办?难道我不知道上课该注意听讲吗,可我集中不了精神怎么办?知识当然应该牢牢掌握,可我就是背不下来怎么办?我也知道做事情不能分心,可经常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

当这许许多多“怎么办”提给主讲人时,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么多年他都是这样过来的,至于自己为什么能做到,学友们又为什么做不到,他确实不知道答案。

朋友们知道我从事心理学工作后,常常会提出下面这些问题:“老师,我马上就毕业,要去人才市场应聘,教我几个打动招聘主管的绝招吧!”“我三十岁了还没有女朋友,告诉我怎么和女孩子打交道比较好?”“作为售货员,我看到顾客就不好意思,我想知道怎么克服自卑感?”

遇到这类问题,出于礼貌我多少会介绍些经验给他们,但并不觉得这些招术对他们会有帮助。这些朋友缺乏的不是几条建议,而是基本的心理机能。方法一点即通,但提升心理机能,学习心理技能或者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均非一朝一夕之功。试想,即使刘翔把他的训练方法公之于众,一招都不保留,世界上就能涌现出一万名跨栏高手?

只要你走进书店,找到心理健康专柜,诸如“教你提高自信心”、“社交××招”、“职场秘术”之类的书随便都可以买到。至于婚恋经验、交友方法之类的书更是数不胜数。这类书甚至会被某些书商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出来,动辄发行几千册甚至几万册。然而针对我们的心理问题,只讲方法真能起到决定作用吗?或者反过来问,我们之所以遇到种种心理问题,仅仅是因为缺乏应对方法吗?

要知道,举凡人世间大事小情,无论在沟沟坎坎,还是在犄角旮旯,有哪些还没被人议论过?分析过?总结过?出于职业需要,笔者经常要和一些报刊心理专栏的编辑合作。他们的一个共同烦恼就是——读者提来的问题翻来覆去就是那些,早就被回答了无数遍,但又有什么作用呢?

心理咨询师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假设有这样一位中年男人,从小就不擅长和人打交道。由于不会沟通,他和孩子有矛盾,非吵即闹;他与妻子不合,导致性生活出现障碍;他和同事经常冲突,职场生涯处处被动。如果这位男士想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得到帮助,那么只能分别就“亲子矛盾”、“夫妻不合”、“职场压力”这些具体问题去咨询。如果他去咨询“亲子冲突”问题,咨询师会建议他“要多和孩子沟通”。如果去咨询夫妻矛盾问题,咨询师开的“药方”会是“以后多和爱人沟通”。如果咨询职场问题,得到的答案会是“敞开自己,多和同事沟通”。

可想而知,对于这位缺乏沟通技能的男人来说,这些药方有和没有区别不大。比这些大道理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心理机能、心理技能和良好的心理活动习惯。关于人生基本问题的经验之谈,干百年来人们已经积累了无数。但如果你缺乏基本的意志力、认知力、情绪调节能力、互动能力,这些经验又有什么作用呢?

然而,如果你想学习驾驶、射击、烹饪、机械制造、外语、计算机编程这些技能,你可以去报考大学里面的各种专业,或者去有关的培训班报名。但深藏在这些专业技能后面的心理能力,这些更深层、更基本的能力要从哪里学呢?

心理训练!这就是它所承担的任务。心理训练指向那些最为基本的心理机能——自知力、意志力、情绪控制力、互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格整合能力。这些机能覆盖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作到家庭,从专业到爱好,从起床到入睡,几乎每时每刻你都要运用它们,虽然你可能并不知道。

自从先人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开始,就有了萌芽状态的心理训练。古人练习参禅打坐、书法绘画、气功瑜珈,无不包含心理训练的成分。如今也有一些培训活动可以称为“准心理训练”,比如拓展、成功学、体验式教学等等。但它们并不以心理学为指导,其创始人多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创理论来指导实践。

在今天,完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训练也已经是运动员、军警、飞行员、航天员、演员等职业中不可缺乏的培训内容。只不过它们多与本专业结合在一起,并非全面的心理训练。

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回到过去,寻找心理训练的源头吧。读完本书后,相信你会有这样的体验——心理训练原来并不神秘,它早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后记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艾滨浩斯说出这句名言时,科学心理学的历史短到只有十几年。现在请允许笔者把它里面的名词替换一下——心理训练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倒退二十年,心理训练还仅仅是体育学院里的一个专用名词,甚至连大部分运动员都不熟悉。而今,它正在大踏步地走向社会,走向你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3: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