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空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聿温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聿温大校所著的报告文学《中国空姐》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了空中乘务员的生活:空姐的职业光环,少女的飞翔梦想,她们为飞翔付出的代价,因飞翔而提升的素质,在飞翔中开阔起来的眼界、成熟起来的思想,近距离接触名人政要而受到的熏陶;她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悲欢命运,如“两航”空姐令人唏嘘的故事和结局,新中国第一代空姐“十八姐妹”伴随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成长足迹,年轻一代在改革开放中绽放的美好青春;她们的多彩人生和情感世界,她们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双飞、单飞家庭各自的甘苦,以及她们告别蓝天后的幸福生活……作者走近她们的生活,探究她们的内心世界,让人们了解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存状态,理解她们的甘苦,尊重她们的劳动。

内容推荐

张聿温大校所著的《中国空姐》是一部全景式地反映中国民航空中乘务员工作和生活的长篇报告文学。

新中国民航自1950年8月1日开航以后,长期以来航班上没有乘务员。1955年年底,中国民航局在北京中学生中招收了第一批乘务员,人称“十八姐妹”,经半年培训,终于飞上了蓝天。从那时到今天,中国民航已拥有空姐3万名,她们为中国民航的发展壮大,为提升中国民航的运输和服务水平,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中国空姐》以描述国民政府“两航”时期空姐的产生为肇始,以时间为脉络,翔实地记录了新中国民航空姐的发展和壮大,以及不同时代空姐好中选优的选拔、培训过程。并以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各个时期中国空姐在工作、生活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社会、文化以及民航方面的相关知识,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空姐的群体形象及中国民航的光辉业绩,读来新鲜、有趣,也亲切感人,使人不由得会对中国民航的崛起,生出一种自豪感。对于乘坐过中国民航客机的人们来说,这又是一种全新的感受。

目录

序曲

 首次飞上天空——莱特兄弟

 空姐之母——艾伦·丘奇小姐

第一章 历史的天空

 中国人起步并不晚

 空中眼务回眸

 民国空姐的诞生

 才女空姐鲁美音

 “两航”空姐相媲美

 昔日空姐芳踪寻觅

 令人唏嘘的故事和结局

第二章 十八姐妹

 周恩来的决策

 秘密超乘

 北京东长安街14号

 与呕吐作斗争

 终于飞起来啦

 专机上的故事

 历史不会忘记

第三章 世界原来很大

 笑话中的真实

 给中国空姐搭建舞台

 东邻取经受震撼

 邓小平说:民航要走企业化道路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世界很大,中国也很大

第四章 姑娘的梦想

 出身空姐的明星

 罩着光环的职业

 名人效应

 五彩缤纷的梦想

 考后艰辛有谁知

 桂冠,最好再多一顶

 今夜星光灿烂

第五章 天使的翅膀很沉重

 “9·11”事件中的华裔空姐

 “客舱守护天使”的检查清单

 史上最“牛”空姐

 老人和孩子的对话

 高空产子的天籁之音

 经典案例之一:紧急迫降

 经典案例之二:单发着陆

 泣血的杜鹃

 面对枪口与匕首

第六章 爱情麻辣烫

 当红影星评空姐爱情

 打着时代烙印的爱情

 婚恋,组织上扮演什么角色

 嫁给谁,这是个问题

 “双飞”家庭的苦与乐

 爱情,永远是圣洁的

 身边的感动

第七章 七彩青春

 周恩来专机乘务长

 屡次遇险的主任乘务长

 向世界微笑

 完璧是怎样归赵的

 万米高空的心灵拯救

 命中注定的缘分

 空嫂从她叫起

 在“美女集中营”里

 飞行三十年后蓦然回首

尾声

空姐之歌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人起步并不晚

北京的春天,风和日丽。城南的南苑飞机场上,人山人海,像赶庙会一般。闻讯从城里和四周乡村赶来的拖着长辫子的男人们,兴奋地指着一架停在场中间的飞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那表情,许多人似乎不相信这么大个铁家伙能够飞上天去。

这时,只见一位器宇轩昂、身着飞行装束的中年男子,大步走向飞机,绕飞机察看一周后,自信地跨进座舱,朝人群挥挥手,接着“轰隆”一声,螺旋桨转了起来。飞机滑动了,速度越来越快,眨眼间便蜻蜓一般飞上了蓝天。

看热闹的人们惊呆了,太神奇了!

飞机轰鸣着绕场三周,最后安全降落,又缓缓停在了原来的地方。

机场上沸腾了,掌声、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

这一天,中国老百姓称做宣统三年三月初八,按照阳历的说法,是1911年4月6日。这是中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首次驾机飞行。驾机表演者是自法国学习飞行回来的湖北咸宁人秦国镛,他后来出任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的首任校长。

这壮观的激动人心的一幕,深深地留在中国人的记忆里。

其实,中国人的航空梦想,并非自今日始。现代航空意识的萌发,关注天空和参与飞行,以及中国官方利用航空器办航空,说起来起步并不算晚。

向前追溯,清政府末期,中国人就开始专注飞行和飞机了,只不过出发点是用于军事。

办洋务的湖广总督张之洞,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从日本购进山田式气球两个,作为用于侦察、通信的新式军械,曾在武昌阅马场东兵营演放。

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于1908年11月14日、15日两天之内相继归西之后,年仅3岁的溥仪(宣统皇帝)继位,其父摄政王载沣接受军咨府的提议,开始兴办航空,并着手选派人才出洋学习飞机驾驶和飞机制造,成立禁卫军航空队。

秦国镛在南苑的冲天一举,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有识之士和志士仁人,纷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神秘的天空。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总统府设航空局,任命杨仙逸为局长。中山先生一贯重视航空,推翻清朝政府的辛亥革命爆发前,他就在海外大声疾呼中国人要自造飞机,学习飞行。1923年7月,他挥笔题词:“航空救国”。

因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被迫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上台当政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虽老眼昏花,腐朽无能,但仍看出了航空的价值,继续了航空活动。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各国竞相兴办航空事业的情况下,北京政府交通部也成立了筹办航空事宜处(1921年2月改组为航空署),着手买进外国飞机,招聘外籍飞行员,并初步拟定了开辟航线的计划。

1920年年初,北平政府交通部航空事宜处拟定了全国5条航线,给中国的航空事业带来一线希望。这5条航线是:北京~广州的京粤线、北京一上海的京沪线、北京一成都的京蜀线、北京一哈尔滨的京哈线以及北京一库伦的京库线。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看似雄心勃勃的5条航线,除京沪线的北京一天津航段和北京一济南航段先后投入运营外,其他航线均未开通,成了画饼。

但无论如何,中国民航的首次飞行,还是应当载人史册的,尽管说起来并非无可挑剔。

1920年4月24日,由英国飞行员驾驶亨德利·佩治型旅客机试航京沪线的北京一天津航段成功。

5月8日,载着旅客和试投邮件的飞机,由北京上午出发飞天津,当日返回。

这一天的正式飞行,拉开了中国民航亮相蓝天的序幕。

前面提到,国际上是以1919年8月25日英法间开通定期空中客运和货运航班为标志,成为民用航空正式亮相的开始年。那么,由此看来,中国的民用航空亮相于8个月之后,就起步时间而言,和西方的差距确实并不太大。

只是不得不交代一笔的是,京津航线时飞时停,不能维持正常航班。结果,断断续续、磕磕绊绊地飞行一年多以后,便停航了。

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说得多做得少,缺乏坚持毅力和创新精神,正是近代中国的痼疾。多少事情,坏就坏在这上头。当然,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权者的昏聩腐朽,国家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宁,以及整个民族全方位的落后。

1921年3月,北京政府交通部航空署设立国有航空线管理局,再次雄心勃勃地规划了全国25条航线,并拟首先开办京沪线。航空署确定,京沪线的北京一济南航段7月1日正式开航,使用3架英制维梅型飞机执行航班任务。谁知结果更加令人沮丧,北京一济南航段因经费困难等原因,开航10天即告停航。

当权者好像并不甘心。

北京政府交通部航空署又把目光移向别处。一个月后,即1921年8月11日,新开辟的北京一北戴河航线首次开飞。这属于每年夏季主要为在北戴河避暑的北京政府官员及外国驻京使馆人员服务的特别航班。这一特别航班一直持续到1924年,但由于是季节性的,并且仅为极少数人服务,因而不成什么气候,国人大众也不怎么关注。

此后有那么几年,中国的天空阴云密布,群龙无首,军阀混战,南北对峙。直接的后果是,军事航空备受青睐,各地、各家纷纷建立自己的航空队,而民用航空却无人问津,处于停滞。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东北易帜,张学良收编进南京国民政府,天空有了一抹亮色。到1928年年底,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统一了中国。这虽是并不完全、并不彻底的统一,但总是好事。

P10-12

后记

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写这样一本书,我甚至没有想到自己会对民航的空乘专业作一番了解。

这是一次任务的副产品。2010年春,我受命作为总撰稿,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4集电视专题片《中国空姐》。这是中国民航局为推进建设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向业内外宣传民航,弘扬民航文化的具体行动。之所以首选从空姐切入,主要是考虑这个行业靓丽出彩,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受社会关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准备和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素材之后,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电视专题片的容量有限,有些素材弃之可惜,何不同时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决定下来并着手进行之后,这才发现,时间是何等紧张,精力是何等不济,而有些历史背景的考证又是何等艰难!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宣传民航,宣传空姐,只有排除万难,坚忍不拔了。

我必须要说,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从介绍情况到联系、接受采访,再到提供材料、图片以及查阅档案资料,民航系统上上下下给了热情无私的支持,没有这些宝贵支持,电视片和报告文学的创作都是难以想象的。

或许我孤陋寡闻,有关空姐的长篇报告文学,还没有见到过。于是想到,填充一个空白,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从事开创性事业,才有味道,这也是促使我动笔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由于档案、史料的缺失,加之仅存的档案、史料不易看到,熟悉情况的老人们又渐行渐远,因此,有些史实很难弄清。比如,中国空姐诞生的准确时间是哪年哪月?准确人数又有多少?空姐诞生之后,是男女空中服务员并存,还是全部由女性担任?这些问题,我至今以没有完全弄清为憾。我盼望了解情况的长辈、朋友不吝赐教,也盼望与有志者切磋。

历经八九个月紧张的采访和写作,电视片和书稿几乎同时完成了,还有了一首空姐自己的歌《空姐之歌》(我希望空姐们能把它唱响)。不管怎么说,能为民航事业多少做点实事,这是我所孜孜以求并感到欣慰的。

中国民航局有关司局、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各大航空公司及其客舱服务部、各机场、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报社、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丁伟、王竹报、马鸿志、张清德、梁富华、齐丽红、赫丽娟、岳杰等同志,对有关空姐的采访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韩亚君、吴方泽先生对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深表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