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刻印人——“虔诚者杜达”
在巴格达一座清真寺前面广场有个宽宽的石头台阶,在台阶旁边摆着一张小石桌,那里坐着“虔诚者杜达”。他正在一个磨光的桃形印章上刻字,以纯熟的阿拉伯连写花体字刻上顾客让刻的名字。他在宝石戒指上写了些神秘符语,以给佩戴人带来力量和平安或防备“毒眼”和恶人诅咒。
人们都以“虔诚者杜达”来称呼这位治印人。所有来这座清真寺做礼拜的人都会关注这位在石桌旁刻印的手艺人,关注他那火红色的胡须、毛茸茸的黑眉以及眉下那双沉郁灰暗却含有神秘莫测思想的眼睛。
一日,一位姿态优雅的人来到杜达面前。此人身穿一件价格昂贵的毛衣“阿拜”,只不过因穿得长久了而褪了色。他平静的脸上露出和蔼的微笑,并把一方半透明的湖白色“月亮石”放在石桌上,请杜达为他刻上这样一行字:“至圣哈里发之刮胡匠,谨慎者哈桑。”
杜达一边干着手中的活儿一边对那人说:“请你原谅,我不干我力不能及的事情。你要求刻的题款会给你招来难以预料的麻烦,甚至会危及生命,应该用其他的题款。至圣哈里发是道德和理想的楷模,是不会刮胡子的,那样会引起百姓的不安。上帝保佑,上帝保佑!这简直不得了啊!”
哈桑闻听,不禁惊恐不安地问道:“那你说该刻怎样的题款呢?”
“五年前去世的那位你的前辈刮胡匠,据说曾刻过‘至圣哈里发之胡须保护者阿卜杜勒·拜拜’的题款。‘胡须保护者’的题款就不会引起任何麻烦了嘛。”说到这里,杜达颇有玄机地伸出食指,“这样,即使哈里发本人也会赞赏你的谨慎。”
“好,那就这样刻吧!”哈桑对杜达说。哈桑正要离开,突然发现石桌上有一枚刻着吸引人的题款的金戒指,问道:“那是什么题款?”他一边问着,一边顺手去拿那枚戒指。杜达眼疾手快,一把抓起金戒指放进揣在怀里的盛放其他印章、戒指的皮盒子里,然后说:“我还没有刻完这枚戒指,很不乐意将没有刻完的东西拿给别人看。”
正在此时,一位年轻人骑着金红色的烈马翩翩而来。他坐在马上对杜达高声问候道:“您好,我尊敬的老师——虔诚者杜达!刻好我的戒指没?”
杜达一向安详庄重,此时突然变得慌乱起来。他打开皮盒子,拿出那枚金戒指,走下台阶,迎着年轻人跑去。年轻人与他的坐骑都是那样青春、挺拔、英俊。他的年纪在二十五岁上下,穿着朴实,很像一个生活在沙漠中的普通贝都因游牧人。但不可否认,即使他衣衫褴褛,也掩盖不住他那勇敢自由人所特有的骄傲气质。青春的魅力令他的面庞突显内心力量,更加英俊非凡,惹人青睐。
年轻人接过杜达送来的戒指,飞身上马驰过广场,瞬间消失在一片烟尘中。刮胡匠哈桑好奇地问道:“这是谁啊?”
杜达气愤地答道:“他是谁,都与你不相干。你刮你的胡子,他驯他的马。他是阿拉伯人赛马大会上最彪悍的骑手,没有哪一匹烈马在他的铁腕下不被驯得服服帖帖的。”
哈桑又问:“他为何需要一枚金戒指呢?”
杜达听了这话,大为恼火,挥着双手,喷着唾沫,朝哈桑大喊大叫起来。杜达的行为让走上台阶前来祈祷的人们也惊奇地停下了脚步。他对哈桑说:“你为什么总是纠缠着这枚戒指不放呢?你操这份闲心有什么企图呢?假如你是本市官府的密探,我倒还可以回答你。不过,此刻你最好走开!”哈桑后退了一步,急忙溜走了。他急忙跑进王宫,向宰相报告了此事。
哈桑激动不安地对宰相说道:“想必那是阿尔-曼苏尔的戒指,您一定要把这件内藏玄机的事情禀报给圣哈里发。”
P1-2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东方出版社精心选编、外国人所著的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丛书。为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本套丛书,我们对丛书的价值、选篇的意旨及其他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一、为什么选外国人的著作
1.不一样的观察视角,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同时也能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历史人物形象。本套丛书作者均为外国人,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底蕴,决定了他们会有不同于中国人的思维逻辑,以及价值观、历史观和世界观。每种入选图书均视角独特,论据丰富,论点独到,与中国人写的本国历史名人传记相比,自是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例如,内藤湖南在《诸葛亮》一书中,提出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新观点:曹操不是败给了刘备和孙权,而是败给了孙、刘集团的少壮派诸葛亮、周瑜和鲁肃等人;麦美德在《费起鹤及孔L祥熙》一书中,揭示了义和团运动非理性并值得反思的一面;等等。
2.很多作者都与传主有时间或空间上的交集,因而使得叙述内容更有历史真实感。这些外国人对传主的实际情况或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他们是一些重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人;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情形。例如,在《康熙大帝》一书中,白晋、张诚等人披露了大量皇室信息,这些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历史价值。
二、关于“中国人”的说明
本丛书认定“中国人”的标准是以“中华民族”为前提,是按照民族与历史兼顾的原则,只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中属于中华民族、华夏民族的人,都认定为“中国人”。因此,丛书所涉及的人物如成吉思汗、拔都汗等,都在中国人之列。
三、关于语种及版本的选取
本套丛书涉及的作者国别多、语种多,例如《成吉思汗》、《拔都汗》等根据俄语翻译而成,《鲁迅》、《袁世凯》、《诸葛亮》等根据日语翻译而成,而《康熙大帝》根据法语翻译而成,《李鸿章》、《慈禧》、《曾国藩》、《孙中山》等根据英语翻译而成。毋庸置疑,诸多语种给我们的编译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但是我们集中各语种专业人员,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力争将原著的风貌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四、关于原著的观点问题
显而易见,由于受原著作者的历史观、立场和个人好恶的影响,作者对传主及相关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观点或许与现在普遍流行的观点有出入,本着多角度还原历史与多方面观察历史的原则,我们认为这些不一致是难能可贵的。为了尽量尊重原著,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们一般不进行任何修改,相信读者诸君自能分辨真伪对错。
峥嵘岁月,欣然飞过,我们力争奉献一份最好的精神食粮,以飨读者;但是,由于学识和专业水平有限,书稿无疑会存在一些缺陷、瑕疵,我们期待着读者诸君一一指正。
编译者
2014年6月
瓦西里·扬编著的《成吉思汗后世子孙(原著为蒙古人入侵三部曲第3部)》是《蒙古人入侵三部曲》的第三部,原名《走向最后的海洋》,主要讲述了黄金家族的重要领袖拔都汗及其追随者,在中亚和俄罗斯历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东欧扩张,历经波兰、匈牙利、奥地利等地大小无数战争,最终止步于多瑙河的军事壮举。一代军神,震撼登场;刀剑所指,扩边万里。若要了解黄金家族重塑的辉煌,试看这一路向西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13世纪的蒙古西征事件是当时历史上最为震撼世界的一段传奇,从中亚到东欧、到俄罗斯、到阿拉伯半岛,蒙古铁骑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曾令许多民族与国家闻风丧胆,留下长久挥抹不去的记忆。
《成吉思汗后世子孙(原著为蒙古人入侵三部曲第3部)》是苏联著名作家瓦西里·扬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蒙古人的入侵》中的第三部,曾获斯大林文学奖。全书主要记述拔都汗攻克基辅,进兵波兰、马扎尔,一直打到亚德里海滨及撤兵萨莱的全过程。书中不仅人物众多,线索错综复杂,还如实地描绘了13世纪时中亚、东欧和阿拉伯诸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礼仪。全书情节跌宕、构思奇特、描写细致、语言风趣,读来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