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威读书录》作者多年以考据治清代朴学史、太平天国史等,有多种学术著作行世,该书是继2003年本社出版的《考证学集林》之后的又一学术力著。
由祁龙威编著的《龙威读书录》主要内容为重写清学史的几点启示——读台湾版《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札记,读前人清朴学史部分论著札记,清乾嘉后期扬州三儒学术发微,《清代扬州学派研究》序,由训诂以明义理——读刘台拱《论语骈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龙威读书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祁龙威 |
出版社 | 广陵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龙威读书录》作者多年以考据治清代朴学史、太平天国史等,有多种学术著作行世,该书是继2003年本社出版的《考证学集林》之后的又一学术力著。 由祁龙威编著的《龙威读书录》主要内容为重写清学史的几点启示——读台湾版《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札记,读前人清朴学史部分论著札记,清乾嘉后期扬州三儒学术发微,《清代扬州学派研究》序,由训诂以明义理——读刘台拱《论语骈枝》…… 内容推荐 由祁龙威编著的《龙威读书录》为学术文集,分上下编,共收录作者历年学术论文21篇,上编大多论述清代朴学史,下编偏重对太平天国文献的考释。 《龙威读书录》作者多年以考据治清代朴学史、太平天国史等,有多种学术著作行世,该书是继2003年本社出版的《考证学集林》之后的又一学术力著。 目录 前言 上编 重写清学史的几点启示——读台湾版《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札记 读前人清朴学史部分论著札记 清乾嘉后期扬州三儒学术发微 《清代扬州学派研究》序 由训诂以明义理——读刘台拱《论语骈枝》 读王欣夫辑《顾千里集》 读曾国藩《棉棉穆穆之室日记》 读李慈铭的最后一函《日记》 《越缦堂日记》发微 读《艺风老人日记》 读《澄斋日记》 考证成为科学的历史文献——读1997年版陈垣著的《校勘学释例》 三十余年史料工作的结晶——读荣孟源著《史料和历史科学》 书《赵守俨文存》后 下编 乾嘉考据与太平天国史学 从“报恩牌坊碑序”问题略论当前研究 太平天国史工作中的偏向 释“功勋等臣,世食天禄”——《天朝田亩制度》补证 石达开官爵考 李秀成官爵考——兼辨新出“民不能忘”碑文是假的 《麟血丛钞》辨伪 《湘军志》杂考 试读章节 重写清学史的几点启示——读台湾版《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札记 1995年,在美国匹茨堡大学东亚图书馆,得读台湾东吴大学文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林庆彰氏所撰学位论文——《明代考据学研究》。是书于1983年印行,内容多发前人所未发。(一)表述考据的方法。“考据既为一种治学方法,则必有其论辩之程序。此种程序,即为考据方法。其法每因考据之对象或材料而有所异同,然必有其共通之原则,兹叙之如下:(1)资料之搜集:考据既为一种文献工作,则资料愈多,证据也愈坚强。前代考据家每有抄书之说,即搜集资料之一法也。(2)资料之检核:引用原始资料应注意真伪问题。引用他人资料,则检查是否与原书相符,其解释是否周延。(3)归纳与演绎:将许多同类之事例,比较参究,寻出通则,是为归纳之应用。然于寻得某些类例后,亦可预作假设,然后找类例以证成之,此即演绎法之应用也。归纳与假设交相为用,并非孤立之方法。……是知考据乃是一种治学方法,其本身并无特定学科对象,亦无是非善恶之别。”(二)回顾考据学的历史。“大抵而言,唐以前之考据工作较为琐碎,可谓为考据学之萌芽期;入宋以后,规模较大,疑经、考史、辑佚皆有之,可谓为考据学之成长期;至明中叶以后,学者争奇炫博,考据已蔚为潮流,清乾嘉时乃成为学者唯一之学术工作,故明清可视为考据学之发达期。”(三)对清代考据学之所以盛极一时,突出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素。该书结论有云:“明代考据学之意义,在于其为清学开创诸多路径……此事刘师培曾致意再三,研究明清学术思想者,不可等闲视之也。”我自少年时即好乾嘉考据,旋以考据治晚清及民国初年史,几半个世纪,自愧无成,但有志董理自清以来考据学的发展史,以鼓励青年一代振兴朴学之风。究竟什么是“考据”?怎样表述考据的科学性及其运用?我经常思考这些问题。读林氏书后,深受启发,于是撰《近世史家与考证学的发展》(《中国文化》第13期)、《考证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号),以阐明考据学的方法、准则及其运用。林君与我,均从事清学史。林君自明至清,梳理考据学的发展。我则自当代上溯乾嘉,以辨考据学的源流。志趣相同,但无由识面。1997年,我自美归国,继续从事对考据学的撰述。嘤鸣求友,喜闻林君等为研究乾嘉扬州学派,正谋作大陆之行。1999年1月,终于在扬州大学欢迎六位台湾学者的莅临,并得读由林君写“导言”的《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获益匪浅,尤其为重写清学史,得到启示。 一、必须重写清学史 还在抗日战争中,我年犹未冠,在上海租界,得师事国学巨擘吴江金松岑,好读吾师所撰《皖志列传稿》中的《戴震传赞》,流连讽诵。此文以二三千字总评清代学术,虽参考章炳麟氏《訄书》的《清儒》篇,但别开生面,引人神往。抗战胜利后,得读钱穆(宾四)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46年,在苏州,因金先生之介,访钱氏,畅谈其书,至今犹能忆及者,钱氏赞同我所建议,谓将补撰章节,评述章太炎之学术思想。至80年代,我教授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与研究生讲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近岁,尝与戴逸学兄计议,谓梁书尚未能深入,宜着手准备,重写清学史,阐明一代学术之消长蕃变。今读林君等之文,知已先著吾鞭矣。 台湾版《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问世于1994年,内辑论文16篇:《导言》(林庆彰)、《清代经学思潮》(何佑森)、《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美]艾尔曼)、《清人“杂著”中之易学资料》(黄沛荣)、《清代浙东学者的经学特色》(詹海云)、《诠释与考证——阎若璩辨伪论据分析》(刘人鹏)、《李光地的易学初探》(曾春海)、《方苞义法与(春秋)书法》(张高评)、《关于乾嘉学派的几点思考》(陈祖武)、《章学诚“六经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哲学反省》(林安梧)、《礼、理争议——清嘉道间汉宋学之争的一个焦点》(张寿安)、《阮元(性命古训)析论》(岑溢成)、《宋翔凤学术及思想概述》(钟彩钧)、《陈奂<诗毛氏传疏)的训释方法》(林庆彰)、《晚清的疑经风气及其时代意义》(李威熊)、《清末的私纪年与经学》([日]竹内弘行)、《关于日本考证学的特色》([日]町田三郎)。除《导言》外,其他涉及清学的方方面面,而围绕着一个中心——“经学”。为什么要抓这个中心?林君在《导言》中作了回答:“有清两百六十八年是传统经学兴衰的最重要时段,也是传统中国蜕变为现代中国最关键的时刻。作为此一时段主流的经学,实应有更深入的关怀。”他举例说明了清学对民国以来学术的深远影响。“如:清中叶学者的考据方法,胡适认为富西方科学的精神,经其提倡、改造,作为一种研究其他典籍的新方法。又如:清初姚际恒、清中叶的崔述,和晚清的廖平、康有为,他们的怀疑精神,也成了古史辨学派思想的源头。”P3-6 序言 2003年,广陵书社为刊行《考证学集林》。戴逸学兄赐之序。迄今六年,自顾日益衰老,于是续辑所作,就正同好。仍分上下编,上编大多论述清代朴学史;下编偏重对太平天国文献的考释,其中《释“功勋等臣,世食天禄”》、《李秀成官爵考》、《(膦血丛钞)辨伪》三篇,以前曾附编人具有史学史性质的《太平天国史学导论》,今以类聚,改归本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 祁龙威谨志 时年八十有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