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说。她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奋斗的经历,抒发了自己胸中的积愫,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小说于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书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该小说要表达的,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这在当时,对英国文坛是一大震动。
《简·爱》成功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并将她摆在了主人翁地位,对她淳朴真诚、顽强坚定的人格魅力加以热情歌颂;同时小说大胆地揭露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伪善面目,抨击了以金钱、门第为基础的婚姻爱情观念,表达了一个知识女性的民主自由思想。
那天,不可能再出去散步了。尽管那天上午我们还跟往常一样在光秃秃的灌木林里闲逛了一个多钟头,可是从午饭时起,突然刮起了凛冽的寒风,一时间厚厚的乌云堆满了天空,暴风卷着雨雪呼啸而来。这样的天气,里德太太肯定不会安排户外活动了,我暗自高兴。
原本,我就不喜欢在远离居室的地方散步,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日。我甚至对这种散步感到恐惧,因为我的手指和脚趾会被冻得麻木,而且还要忍受保姆贝茜没完没了的数落,实在没什么意思。另外,我的体质也没有伊丽莎、约翰和乔治亚娜那么好,心里多少有一种自卑。说实话,我一直巴望着取消散步。
那天午饭后,大家都待在客厅里。里德太太斜靠在壁炉边的沙发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几个宝贝儿女——伊丽莎、约翰和乔治亚娜簇拥在她身旁。我呢,就不必和他们坐在一起了,因为他们对我从不表示欢迎。里德太太让我独自呆在一边,她说我性格不随和,没有天真可爱的举止和文雅坦诚的品性,所以她只得十分抱歉地剥夺我享受诸多优待的权利。里德太太说,这完全是我的错,她为此而感到遗憾,除非一天贝茜向她上报我的习惯有所改变。
我远远地站着,问:“贝茜说我干了什么啦?”
“简,我可不喜欢你这样总爱找碴、总爱寻根问底的人。再说,一个孩子和大人顶嘴,这样的孩子实在是很不礼貌的。坐到一边去,除非你会说些中听的话,否则就闭嘴!”
客厅隔壁就是早餐室,尽管不大,却安置有一个书架。我悄悄地溜进去,挑选了一本插图丰富的书,然后爬到窗台上,像个土耳其人那样盘起腿坐着。我把红色的窗幔拉得差不多完全合拢,这样我为自己营造了一种隐蔽的环境。
深红色的窗幔遮住了我右眼的视线,左边一扇扇明亮的玻璃窗,保护着我免受十一月里严寒的伤害,又使我不致与外面的白昼和景物完全隔绝。我一边翻书,一边时不时眺望冬日午后的景象。远处的迷雾白茫茫一片,近处的草坪和灌木则因风吹雨打而显得湿漉漉。阵阵凄厉的寒风夹杂着连绵不断的雨雪,呼啸着横扫而过。
我低头重新翻看着书——比依克的《英国禽鸟史》。书中吸引我的是丰富精美的插图,对这本书的正文我其实不大感兴趣。虽然我还只是个孩子,但图的说明文字我依旧走马观花似的逐一浏览。其中谈到海鸟经常栖息的地方;谈到那儿只有海鸟居住的“孤寂的岸石和海岬”;谈到从最南端的林内斯堡或纳斯到北角之间的挪威,那里星罗棋布地散落着许多岛屿——
北冰洋卷起巨大的漩涡,在世界尽头
绕着岛屿凄冷咆哮
大西洋的汹涌波涛
使赫布里底岛风狂雨暴
那本书有许多我不能漠然翻过的地方,书中提到拉普兰、西伯利亚、斯匹次卑尔根、冰岛和格陵兰荒凉的海岸,还有那“广袤的北极地带——荒寂深沉、渺无人烟的地区,那儿亘古至今的严寒积聚起的坚硬的冰原晶莹发光。”对于这些惨白的地区,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印象:朦朦胧胧,如一个似懂非懂的概念浮过孩童的脑际,出奇的陌生和生动。
书中说明性质的文字,都跟伴随在后面的插图息息相关。这样,那些刻着铭文的墓碑、凄冷的墓地、柴门、老树、残垣断壁围着的低矮的地面、黄昏降临时的新月,都显得意味深长,我说不清那是一种什么情调。“停在死寂的海面上的两艘船”,我断定是海上的幽灵。“魔鬼从后面按住窃贼的背包”,太恐怖了,我赶紧翻过了那一页。接着又是一幅可怕的情景:长角的魔鬼坐在高高的岩顶上,俯视着一群围着绞架的人。 《英国禽鸟史》一书中,每一幅画都在讲述一个故事。当时我的理解力还不太强,感情也不怎么丰富,因此这些画对我而言非常神秘,就像贝茜讲的故事一样动人。冬夜,贝茜心情好的时候,她会把熨衣桌搬到儿童室的火炉边,一边熨衣服,一边给围在周围的我们讲一些关于爱情和冒险的故事。那些故事大多来自古代的神话和远古的民间传说,或者是歌谣,要不就是来自《帕美拉》和《莫兰伯爵亨利》。
当我的双膝上摊开比依克的书时,我感到心满意足,至少是自得其乐。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有人来打搅。偏偏在这时,早餐室的门被打开了。“喂!多愁善感的小姐!”,约翰大声喊道。他突然停住了,因为他发现房间里是空的。
“见鬼,她跑哪儿去了?”他继续喊,“丽茜!乔琪!(丽茜是伊丽莎的昵称,乔琪是乔治亚娜的昵称)简不在这儿,告诉妈妈,她跑到外面的雨地里去了,——这个死丫头!”
“幸亏我把窗幔拉上了。”我心想,同时急切地希望他没有发现我藏身的地方。约翰头脑简单,眼神也不好,他自己是发现不了的。可是伊丽莎在门口往里一探,就大声喊道:“她在窗台上坐着呢,准没错,约翰!”
我赶紧跳下来,心里一想到约翰要拖我出来,就吓得要死。
“你有什么事?”我不安地问。
“你应该说‘您有什么事吗,里德少爷?”’他回答,“我命令你过来!”他在一张扶手椅上坐下,打个手势示意让我过去站在他跟前。
约翰是个年仅十四岁的学生,比我大四岁,我才十岁。尽管他长得又高又胖,但却肤色灰暗,一副病态。他大脸盘,五官粗糙,手大脚大,四肢发达,吃起饭来狼吞虎咽,搞得肝火很旺,两眼无神,双颊下垂。这时他本该呆在学校,可是里德太太却以他身体不好为由,把他接回家里呆了两个月了。老师迈尔斯先生曾说,只要家里给他送的糕饼甜食少些,他准会过得很好。里德太太听不进这些良言,她宁愿认为约翰脸色不好是因为用功过度,或者是想家,这些理由在里德太太看来要高雅些。
约翰对他的母亲和姐妹不见得有多少感情,对我则抱着明显的厌恶和反感。他欺负我,虐待我,经常如此。一见到他,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吓得骨头上的每一块肌肉都痉挛起来,手足无措。因为无论他怎样对我,我都无处申诉。仆人们不会同情我,怕得罪了小主人,而里德太太则对此完全充耳不闻。即使约翰当着她的面打我骂我,她也熟视无睹。当然,约翰更多的时候是背着她打我。
我像从前一样驯服地走到他的面前。他朝我吐舌头,足足有三分钟。知道他马上就要动手了,我不免心中紧张。也不知为什么,这当儿我又不禁凝视起他凶恶变形的脸来。也许他从我脸上看出了这层意思,二话没说就狠狠地揍了我一拳。我踉跄了一下,从他椅子前倒退了两步才站稳身子。
“这是教训你刚才和妈妈说话那么无礼!”他说,“你居然还躲在窗幔后,还有你刚才为什么那样盯着我?你这只死耗子!”
我一心只想着如何捱过辱骂和随之而来的殴打,对于约翰,我习惯了,也不想回嘴。
“你躲在窗幔后面干什么?”他问。
“看书。”
“把书拿来!”
我回到窗前把书拿了回来。
“你没资格拿我们家的书,你靠我们养活,妈妈说过。你没钱,你爸爸没给你留下钱,你或者该去讨饭。你不配和我们上等人的孩子在一起吃住,穿我妈妈买的衣服。你竟敢翻我的书,今天我非教训你不可。这些书都是我的,家里的一切都是我的,最多过几年连这幢房子也是我的。滚到门口去,别碰着镜子和窗子!滚!”
我照他说的做了。起初,我没有反应过来,直到看到他举起那本书,掂了掂,然后猛地向我扔来,我才惊呼一声,本能地朝旁边一闪。但已经来不及了,书打在我身上,我跌倒在地上,头撞在门上,疼得厉害。血流了出来,头磕破了。我心里的恐惧已经超过了极限,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异常的情绪。
“你这个残忍的坏孩子!”我说,“你是个杀人犯,你简直就像暴虐的监工头,罗马皇帝!”
我读过哥尔德斯密斯的《罗马史》,痛恨尼禄、克利古勒的惨无人道。我曾经在心里暗暗将他们同约翰相比较,不料这时竟这样公开喊了出来。
“什么!什么!”他嚷着,“她居然敢这样与我说话!伊丽莎、乔治亚娜,你们都听见了吧?我不该去告诉妈妈么?不过我可先要——”
他直向我冲过来,揪我的头发,掐我的脖子。他简直就活脱脱一个暴君,一个杀人狂。几滴血滴进我的脖子里,我的头疼得厉害。剧痛压倒了恐惧,我也不知双手在干什么,只是发疯似地不顾一切地与他扭打在一起。我脑子里乱成了一团,什么也听不清,只知道他一边不停地骂我“耗子”,一边大声嚎叫。他的帮手就在他身边,伊丽莎和乔治亚娜跑上楼去喊里德太太。
里德太太来到现场,她身后跟着贝茜和使女阿葆特。约翰的援军一到,我们就被拉开了,只听她们在说:“哎哟哟,竟敢撒泼到打约翰少爷!”
“谁见过这么大脾气的丫头!”
最后,里德太太愤怒的一个声音:“把她关进红房子!”
马上,四只手抓住了我,把我拖上了楼。
P1-4
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年),英国著名小说家。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山区一个贫寒的牧师家庭,排行第三,另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母亲早逝,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夏洛蒂·勃朗特八岁那年,姐妹几人一起被父亲送进了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寄宿学校——柯文桥女子学校。那里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饥饿、寒冷、繁重乏味的宗教祈祷和粗暴冷酷的体罚摧毁着孩子们的健康。不久,一场斑疹伤寒使得全校八十五名学生病倒了四十五个,大多学生还染上了肺结核。学校成了死亡的魔窟,夏洛蒂·勃朗特的两个姐姐也不幸先后死于这场疫病。之后,夏洛蒂·勃朗特和妹妹被无奈的父亲接回家中,在荒凉山区悲苦地度过了她们的童年。
一八三一年至一八三二年,夏洛蒂·勃朗特就读于罗赫德地方的一所寄宿学校。那里,日子过得相当愉快。一八三五年至一八三八年,夏洛蒂·勃朗特一度回校任教,两个妹妹跟随读书,她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抵补她们的学费。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四二年,夏洛蒂·勃朗特与妹妹辗转各地做家庭教师。由于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且姐妹长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最终她们毅然放弃了家庭教师这条谋生之路。姐妹几人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和妹妹艾米利·勃朗特在姨母的资助下前往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尽管后来她们付出了种种努力,但最终办学还是没有成功。然而,此次经历却激发了她以文字表现自己的强烈愿望,她从过去所沉湎的英雄故事和田园诗的幻想中清醒,转眼到对真实生活和切身问题的沉思。此时,父亲病倒了,颇有才气的弟弟也染上了酗酒和吸毒的恶习,沦为废人。家庭经济的重压越来越大,在这种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夏洛蒂·勃朗特和两个妹妹决心笔耕,寻求一项谋生的事业。
就这样,那个寂寞清苦的家庭,奇迹般地孕育出了震惊英国文坛的三姐妹作家。一八四七年,世界文学史上有幸诞生了三部传世之作: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的《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1820-1849)的《阿格尼斯·格雷》。其中,《简·爱》一书在当年一举轰动英国文坛。
然而,这个天才之家的不幸却接踵而至。一八四八年,夏洛蒂·勃朗特多才多艺的弟弟夭折了,同年十二月,妹妹艾米莉·勃朗特亡故。紧接着,一八四九年五月,妹妹安妮·勃朗特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夏洛蒂·勃朗特坚持完成了《雪莉》,寄托她对妹妹的哀思,书中描写有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获得至高评价。一八五四年,夏洛蒂·勃朗特开始着手小说《爱玛》的创作。同年,她终于克服父亲的反对与父亲的副牧师结婚,开始了一段温馨生活。不幸的是第二年她便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夏洛蒂·勃朗特一生清贫悲苦,生前未完成小说《爱玛》的创作,除了成名作《简·爱》(1847)外,作者另著有小说《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
写作背景
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正在向工业国过渡,以其国力昌盛和海外殖民地的大范围扩张,被称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变迁的时代,尽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然而当时的大英帝国依旧是一个习俗森严、男权至上的等级社会,贵族踌躇满志,教士冠冕堂皇。文学艺术领域,也尤其以反映上层社会,塑造绅士淑女形象为主导。
《简·爱》写于一八四六年,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生活,大胆地讥嘲社会风习,蔑视地位财力,宣传男女平等,甚至批评宗教事业。显而易见,《简·爱》的内容和整体风格与英国社会主潮格格不入,且当时的英国民众对妇女从事文学创作依然持有较大的偏见和抵触情绪,因而一八四七年十月《简·爱》初版时,夏洛蒂·勃朗特不得不选用一个男性的笔名“柯勒·贝尔”,以此为遮掩发表自己的杰作。
《简·爱》字里行间渗透最多的即是——女性独立意识。小说描写了一位出身下层的孤女的坎坷人生:简·爱善良纯洁,从小自尊自爱,残缺的童年生活带给她很多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但她始终遵循自己的“原则”,不卑不亢,不向命运低头,执著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小说以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抒发胸中的积愫,书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包括女主人公简·爱在内的许多人物的生活,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甚至生活细节,都无可怀疑的取自作者及其周围人的真实经历。正如《简·爱》初版时内封上所说明的那样,它是一部“自传”,或者更准确些说,它是一部自传成分浓厚的小说。也因此,《简·爱》被广泛认为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生平”的写照。
十九世纪中叶,《简·爱》一经问世,便震撼了当时的英国文坛,赞许者大呼“独特”、“新颖”、“真实”、“感人”,诋毁者大骂“低级”、“粗野”、“反基督教”。事实证明,《简·爱》不仅是流行,而且是经典。从此,那位名不见经传的女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便走进了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
……
《简·爱》成功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并将她摆在了主人翁地位,对她淳朴真诚、顽强坚定的人格魅力加以热情歌颂;同时小说大胆地揭露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伪善面目,抨击了以金钱、门第为基础的婚姻爱情观念,表达了一个知识女性的民主自由思想,这一切在当时难能可贵。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传世之作,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洋溢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热情,化繁为简,犹如一杯冰水,净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一百五十多年来,这部优美动人、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仍保持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依旧是学者考察研究的对象、争辩讨论的话题。人们不断地运用现代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观点,对它做出新的解读和诠释,挖掘它潜藏的意蕴和内涵,至今影响深远。
夏洛蒂·勃朗特似乎是一位精通读心术的女巫,她的杰作《简·爱》带有浓厚的自传气息,给笔者的印象宛如一根昂然矗立的女权图腾柱。
——高尔基
《简·爱》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及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是不同凡响的。
——列夫·托尔斯泰
《简·爱》使我非常感动、非常喜欢。请代我向作者致意和道谢,她的小说是我能花好多天来读的第一本英国小说。
——萨克雷
《简·爱》着重于心灵史的开掘,罗切斯特和简·爱的心灵通向全世界。
——路遥
《简·爱》是一本书卷气极浓的书,它写出了一个有执着生命力的、值得赞佩的女性形象。许多时间以来,我觉得没有另外一部作品比这本书更加真实地诠释了一个女性的心理状态,一个令男性惊讶的勇敢的灵魂。
——福克纳
简·爱从头到尾是个未经改造、未经教化的精神体现,尤其危险的是,借用原则和自制的崇高威望来表现它,很容易迷惑一些人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它立足的基础是薄弱而不牢固的。诚然,简·爱做对了,并且付出了很大的道德力量,但这种道德力量仅仅是出自一种异教的思想,它对它自己是法律。在她身上看不到一点基督的神恩,她全盘承受了我们堕落的本性中最坏的罪恶——骄傲罪……按简·爱本人的说法,她没有任何东西是受惠于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罗切斯特先生是个蓄意暗中企图违犯上帝和人间法律的人。整个来说,简·爱自传是一部突出的反基督教的作品。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这本书所描写的爱情的价值。
——1848年12月英国教会《每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