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三星晌午(艺术舞台人生)》由陈迎宪所著,书中收入了《花溪的思念和祝福——写在巴金老人百岁华诞之时》、《巴金与矿工文学》、《痛饮生活的满杯——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艺术家苏民》、《因为我爱——代路戏剧创作浅谈》等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星晌午(艺术舞台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陈迎宪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三星晌午(艺术舞台人生)》由陈迎宪所著,书中收入了《花溪的思念和祝福——写在巴金老人百岁华诞之时》、《巴金与矿工文学》、《痛饮生活的满杯——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艺术家苏民》、《因为我爱——代路戏剧创作浅谈》等文。 内容推荐 这本《三星晌午(艺术舞台人生)》由陈迎宪所著,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戏剧方面的评论,也有一些散文和随笔类的文字,但为数不多。所以,《三星晌午(艺术舞台人生)》应该说是作者的第一本戏剧评论集。她写得最多的是对戏剧艺术家,包括剧作家、戏剧研究家、理论批评家、导演、演员等的评论,还有对为数众多的剧目演出的评论。 目录 辛勤的、自强不息的攀登者 ——《三星晌午》序 春华秋实 花溪的思念和祝福 ——写在巴金老人百岁华诞之时 巴金与矿工文学 那个未来的圣典将是中国的戏剧 ——黄佐临老人印象 不是一个人的传记 ——《洪深传》读后 以心为笔以爱为墨 ——试析《友情》及任德耀剧作特色 爱的绿荫 ——张乐平纪念展漫步 六十五春秋执著追求八十五华诞放眼未来 ——张庚同志谈艺术科学 霜蘸笔,漫挥毫咬定青山不放松 ——郭汉城戏曲理论学习心得漫记 飘逸的蓝飘带 ——记谭霈生教授 细节——创造人物的重要环节 ——浅议朱琳表演特色 痛饮生活的满杯 ——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艺术家苏民 一位勇于探索的导演 ——访林兆华 深沉执著洒脱旷达 ——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优秀演员濮存昕 挚爱 ——走近李若君 我愿永远做一个小孩子 ——记著名儿童戏剧表演艺术家连德枝 因为我爱 ——代路戏剧创作浅谈 砍不断的“金蚯蚓” ——记全国优秀少儿工作者胡景芳 把最好的戏送给孩子们 ——记武汉话剧院老导演鲍昭寿 这里有一片神奇的土地 ——记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曹婉娴 我想让世界知道你 晓风晨月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曹禺戏剧批评浅议 光荣的荆棘路 ——《中国儿童文化五十年大典·儿童戏剧卷·序》 早春时节 ——浅谈“第四种剧本” 戏剧自当与天地相始终 ——戏剧理论现状漫议 《贵妇还乡》及迪伦马特的创作特色浅析 我是一个人 ——娜拉形象漫议 雷雨中:一朵艳丽的生命火花 ——试析蘩漪 一个复杂深隽的形象 ——周朴园试析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祈祝春天 ——我所理解的傩文化 美的追求是永恒的 ——文化消费和消费文化漫议 我国演出许可证制度初探 五十年艺术科研的丰硕成果 ——全国艺术科学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综述 遥岑远目 孩子们的乐园 ——芬兰见闻 芬兰戏剧一瞥 面对新世纪 ——一本小册子引起的思绪 让孩子们的心灵更美好 ——日本青少年演剧友好访华团散记 附:中日文化交流的“戏剧大使” ——于黛琴侧记 他山之石 ——日本四季剧团的经营和管理 扎西德勒,布达拉官 走近三维走进三维 观云听泉 绚丽神奇精湛新奇 ——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揽胜 馨香素雅俏丽多姿 ——第二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侧记 好戏在民间 ——“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漫议 喜看新手显身手 ——全国评剧青年演员评比演出漫议 课本剧 ——中国话剧艺术的“希望工程” 小剧场 ——中国话剧艺术的绿洲 危机·挑战·机遇 ——1987年话剧创作漫谈 1988年的话剧现状漫议 追着日头趟山水l ——1993年戏剧创作漫议 94戏剧:寻找走向市场的最佳切入点 ——’94戏剧回眸 莎士比亚在我们中间 ——’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漫议 中国话剧艺术的骄傲 ——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美丽的高原花朵 ——记西藏自治区话剧团 戈壁滩上的红柳 ——记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新疆曲子剧团 牵手花季 ——苏州儿童剧会演随感 草色遥看 松漠大地的历史悲歌 ——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观后 美酒飘香山歌扬 ——海门山歌剧《青龙角》观后 功在通俗妙在情趣 ——《日月图》观后 嫩蕾新苞花初绽 ——藏族神话剧《雪宝公主》观后 生命的乐章青春的礼赞 ——观《潇洒女孩》有感 成长的骄傲青春的欢歌 ——音乐剧《未来组合》随想 别具意蕴的小红伞 ——《这里将是别墅》随感 孩子们的三岔口(外一篇) 小城新故事:滑稽戏与儿童剧 ——现代儿童滑稽戏《小城故事多》随感 智慧激情民族风情 ——民族风情儿童剧《纳西小子》观后 北国冰凌花 ——儿童评剧《大森林》观后 让孩子们学会思索 ——童话剧《魔鬼面壳》观后 点燃心灵之火的华彩乐章1 ——童话寓言剧《狼孩》观后 无私奉献的真诚礼赞 ——《我的童年在黑土地》观后 擂响爱国主义的战鼓 ——儿童历史剧《英雄壮志少年郎》观后 此刻,这一切是多么美好 ——《青春觉醒》观后 人是最优秀的 ——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观后 清新细腻贴切 ——话剧《天狼星》观后 哈尼情 话剧创新中的可贵探索 ——《搭错车》千场纪念演出有感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话剧《抓壮丁》复演述评 浓浓的深情 ——话剧《冰糖葫芦》观后 千呼万唤始出来 ——《红白喜事》观后 我们不该忘了他们l ——话剧《关东大集》观后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话剧《我有一个梦想》观后 金缕曲成风雨狂 ——话剧《知己》观后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代跋 试读章节 终于来到了这片土地。来到了一向被人们称之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阳。或许正因此,才有了“贵阳”之称呼? 早就向往着贵阳的花溪。这是位于贵阳南郊一处有名的风景。清朝末年,这里出了一个大学者,《康熙字典》的编撰之一的周起渭。远在遥远的北国京城,他写下一首首诗词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并请画家根据诗意作成《西崦春耕图》,由此,花溪风光声名远扬。道光以后,当地的私塾教师周奎家六十五年间出了两个翰林、三个进士,两个举人,成为远近有名、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而周家也因此先后在此“小兴”土木,叠石为坎,堵水为潭,疏浅渚为洲,修隙地为屿。还修建有一座别墅,名“借花草堂”,花溪园林的规模逐渐形成。 然而,向往着花溪的我,却并非因此,而是因为,这里和一位百岁老人息息相关: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小说《憩园》的大部分章节是在这里写就;这里,是他最美好、最浪漫的新婚之地。 是的,花溪!巴金老人最珍贵的生命驿站! 六十年前,1944年5月8日,在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恋爱后,巴老和夫人肖珊,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新婚生活。他们“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不曾办过一桌酒席”,只是在离开桂林前巴老委托他的兄弟印发一份“旅行结婚”的通知。巴老曾经深情地回忆道:“在贵阳我们寂寞,但很安静,没有人来打扰我们。‘小憩’是对外营业的宾馆,……那几天看不见什么客人。这里没有食堂,连吃早点也得走半个小时到镇上的饭馆里去。”“小憩”里也没有电灯,“我们结婚那天的晚上,在镇上小饭馆要了一份清炖鸡和两样小菜,我们两个在暗淡的灯光下从容地夹菜、碰杯。吃完饭,散着步回到宾馆。宾馆里,我们在一盏清油灯的微光下谈着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日子。……我们谈着,谈着,感到宁静的幸福。四周没有一声人语,但是溪水流得很急,整夜都是水声,声音大而且单调。” “我们在花溪住了两三天,又在贵阳住了两三天。”他们并没有沉湎于新婚的幸福,仅仅几天之后,巴老把肖珊送去了重庆,自己留在贵阳开始写作《憩园》,创作的起因是因为1941年1月,老人在离开家乡十八年后回到了故乡,在旧居的花园里,看到灰色的“小憩”仍在灰色的门墙上,激起了许多童年的回忆和感触。“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死了许多人,毁灭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埋进黄土,又有许多新的人接着来演那不必要的悲剧。”但是,直到1944年,新婚的幸福犹如酵母才使他的这些感触积淀发酵成熟。和沈从文、萧乾一样,巴老也是在婚后写出了他最好的作品。在由桂林去贵阳结婚的旅途中,“在火车和汽车上我东想西想,”“忽然激动起来,再也丢不开它。接连几天我的思想都在一些情节上转来转去。”到了贵阳,“我无意中买到三叠西式稿纸,这在当时的大后方,算是很好的纸了。我拿在手里翻了几下,非常高兴,下决心要好好地利用它。怎样利用呢?”其实不用多考虑,巴老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我要在短时间内开始我的中篇小说,我甚至想好了书名:《憩园》,我决定拿我们老家那个小小的花园作为背景。”但《憩园》刚开了头,老人就住进了医院。病房里的生活后来他“老老实实地写在《第四病房》里面”。6月份从医院出院不久,他又来到“花溪小憩”住了一个短时期,那几天中,每天从早到晚的写着《憩园》,“只有在两顿饭以后散步休息。……住在‘花溪小憩’的时候,不论吃点心吃饭,都得走半小时到镇上去寻找饭馆。……‘小憩’虽是对外营业的招待所,客房却不多,客人更少。我在那里住了不到一个星期,常常只有我一个客人。白天静,夜里更静。日里也难得听见几声人语。然而不分昼夜都有水声。水流得急,声音很大,从来不停,但是单调没有变化,听惯了就好像没有声音一样,总之,它不会妨碍我写小说。‘小憩’里也没有电灯,我不得不靠一盏清油灯的微光埋头写作。我在这里也是从早到晚,除了一天两次步行到镇上吃饭以外,我有时感到疲乏,还要在这个公园里散步。我的眼睛常常有小毛病,在油灯的微光下写字较多,会发生视线模糊的情况。因此我睡的较早,也起得不迟。当时我正在壮年,每天伏案十个小时以上,并不感到文思枯竭。在‘小憩’的短短几天中我的确写的不少……”然而,巴老说,“没有等到完稿,我就带着原稿走了,这次我不是回桂林,我搭上了去重庆海棠溪的邮车。肖珊在重庆两次来信来要我到那里去,我终于改变了主意,匆匆地到了四川。万想不到以后我就没有机会再踏上桂林的土地。因为不久就发生了‘湘桂大撤退’的事情……” 就在离去之前,巴老又一次来到花溪,在“小憩”住了两天,“我在寂寞的公园里找寻我和肖珊的足迹,站在溪畔栏杆前望着急急流去的水。我想得多……” 此后六十年,巴老再没有回到这里。而今,老人已是百岁!老人是个爱做梦的人,六十年中,他一定无数次的在梦中来过这里…… 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普通的秋日,在朋友的引领下,我终于来到了已经是人民的公园的花溪。好一处清净幽雅的所在!到处是垂柳依依,溪水潺潺,田畴交错,篱舍参差。公园很大,游人稀少,更让人觉得清幽宁静。在蒙蒙的展雾中,呼吸着绿树的芬芳,聆听着小鸟的鸣叫,真是心旷神怡!漫步许久,总算找到了老人当年的新婚之地:“小憩”旅馆。这是一座两层小楼,浅黄色的墙面,大概是当地有所用处,可以看出这里刚刚粉刷翻修一新。也可能我们去的太早,走进楼里,可以打开的房间都是空荡荡的,墙壁和门窗上没有任何的标识,也没有找到有关工作人员。楼前,是一群晨练的男女老少,录音机播放着悠扬的锻炼的乐音。楼前左侧,有一块大木牌,斑驳的字迹极为简单的记录着当年巴老的足迹。也是在左侧,有一小片翠竹林。而小楼后,就是清澈见底、哗哗流淌着的花溪水。 显然,这座小楼已经全然不是当年模样了。在巴老笔下,“‘小憩’是一所很漂亮的花园洋房,位置在一个大公园里面,没有楼,却有一间又宽又大的客厅,……白天静,夜里更静。日里也难得听见几声人语。” 然而,花溪依旧。你听:依然是“不分昼夜都有水声。水流得急,声音很大,从来不停,但是单调没有变化,听惯了就好像没有声音一样,……” 是的,岁月流逝,楼舍翻修,但是,花溪依旧,流水依旧。 溪水见证着巴老的宁静而深沉的幸福。溪水诉说着花溪边美丽的日子。P003-005 序言 辛勤的、自强不息的攀登者——《三星晌午》序 何西来 陈迎宪的这本文集的打印稿,送到我这里很久了,要我为她写一篇序。她是我的老同学,与我有半个世纪交情的兄长谭霈生教授的学生,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是我主持的,按照中国的传统,也可以称之为“门生”。因此,我不能拒绝她的请求。 我很欣赏她为这个集子所取的书名——《三星晌午》。三星,天上最亮的三颗排在一起等距离的星星,又称重星。农村人没有钟表,约摸时间,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星星。初夜三星东上,半夜三星中天,早晨三星沉落。三星晌午,就是半夜,即零时前后的那段时间。迎宪还是花季少女时,曾像那个年代多数上山下乡的知青一样,到淮北插过队。她一直不能忘怀那段艰苦岁月,披星戴月,艰苦劳作。后来,参加了工作,勤勉、认真,尽心尽责,是一位称职的国家公务人员。白天有繁忙的公务活动,翕起笔来写作,都是在夜深入静以后,正当三星晌午时分。她又是妻子,母亲,要尽人妻,人母之责,其辛勤劳累可想而知。所以,便取了现在这样一个颇有乡土情调的书名。其实,用三星的位置表时,早在两三千年之前的《诗经》里就有了,如“三星在户”、“三星在隅”之类。但迎宪书名中的这个意象,却不仅仅用来表时。 陈迎宪长期在文化部工作,现在的职司是那里的科研处长,是在全国艺术科学研究归口管理的地方,举凡规划的制定、实施、立项、结项、经费的分配等等,都在其职责范围之内。 迎宪的写作,虽在她繁忙的工作之余,却也与她所从事的艺术活动的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她在工作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升华。艺术活动,包括艺术研究的组织管理,是很具体,很细致,有时甚至是很琐碎、很繁杂的,但迎宪绝不是那种忙忙碌碌的不清醒的事务主义者,陷在琐事堆里不能自拔,而是一个有心人,好学覃思,勤于动笔。比如,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中,她不仅有幸参与了中国文艺体制改革的工作,而且参与了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等大型艺术活动的创办、策划和具体的组织联络工作。在这些活动中,她充分利用了与全国各地艺术团体、著名艺术家接触较多的机会,有意识地广交朋友,虚心求教。另外,据她自己说,几十年来,每有外地剧团晋京演出,她都要前去观摩;每到外地出差,她也总要了解那里戏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看当地的剧目,甚至泡在排练场,随剧组上山下乡,了解演职人员奉献的热情和艰辛,也了解群众对戏剧下乡的欢迎与希望。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后晓声”,戏看得多了,见多识广了,她也就渐渐地变成了行家,是她这一代人中公认的“戏篓子”。她不仅看戏,而且思索,凡有所感悟,便形诸笔墨,写了文章去发表。积以时日,也就堆土为丘,集腋成裘,这本文集的出版,便证明了几十年来她笔耕不辍的勤奋。 我们的文化队伍,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专业人员,以戏剧而论,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化装、音响、舞美等演职人员;另一部分,则是领导和组织管理人员。陈迎宪属于后者。从事组织管理的人员,往往忙于各种具体的事务,一天班上下来,就累得要死,所以多数不很注意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即使有些专业知识,也多知云不深,不详,没有、也不愿花功夫去深究。但陈迎宪不是这样,她并不满足于仅仅做好事务性的组织管理工作,而是执著地追求着自身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这样,她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劳。但她觉得值。因为在她看来,作为一名称职的艺术管理工作者,必须精通自己所管理的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行家,从而取得真正的发言权。用过去我们常见的说法,叫“又红又专”,或“双肩挑”。其实,提高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本身就是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很难截然分开。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戏剧方面的评论,也有一些散文和随笔类的文字,但为数不多。所以,这应该说是她的第一本戏剧评论集。她写得最多的是对戏剧艺术家,包括剧作家、戏剧研究家、理论批评家、导演、演员等的评论,还有对为数众多的剧目演出的评论。在戏剧研究和戏剧理论批评中,对于具体艺术家的剧作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把握,对于具体作品的细致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是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有了这个基础和出发点,才有可能进行更宏观的研究,如艺术发展趋势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各种倾向的研究,概貌的把握,流派风格的比较等等。所以,对于呈现在舞台上的一个一个具体作品的成败得失的评论,通过这种评论,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对艺术创造的见解,与艺术家共鸣和切磋,与观众相沟通,是每一位戏剧评论家必须修炼好的基本功。陈迎宪文笔清丽,笔下常带感情,写得好的剧评,往往透出散文的韵味。比如看了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之后写的《松漠大地的历史悲歌》,既是一篇评论,也可以当作散文来读,来欣赏。可以看出,她完全被作品的内容所打动,所震撼。文章既是评说人物的命运,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表达了评论者本人观剧过程中的情感经历。 在恰逢巴金老人百年诞辰时,陈迎宪到了贵阳的花溪,那里曾是巴老一个重要的生命驿站,他在那里与夫人萧珊结婚,并写了名作《憩园》。忽有所感,迎宪写了一篇散文《花溪的思念和祝福》。这篇散文表达了她对巴金、萧珊两位老人深沉的爱戴和敬意,追忆了他们相濡以沫的患难人生,而对萧珊在“文革”浩劫中的不幸离去,更是不胜惋惜。因为穿插了关于《憩园》的写作和评价,所以这篇文章,又可以当作散文笔调的文学评论来读,一如可以把《松漠大地的历史悲歌》当作散文来读。也许是出于作者对她这篇文章的偏爱,特意把它安排在整个集子的首篇。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评论文章,多数是关于话剧的,戏曲方面的评论相对要少一些,但她许多综合性的概述、概观或评论,却往往包括戏曲在内。而在话剧评论中,她给予儿童剧的关注最多。如果把这个集子里涉及儿童剧的文章全抽出来,单独编一本书也够了。几十年来,她一直追踪着儿童剧的发展,关心儿童剧的创作和演出。她的评论从剧作家到剧院、剧团,从儿童剧团的团长、院长到导演、演员、舞美、音乐,从坐到剧场的小观众到孩子们的家长、老师都涉及到了。如果把这些文章,按写作时间加以排比,是可以作为她自己的当代儿童剧史来看的。看了她的这些评论,我们不得不承认,她已是这个领域一位有自己独特见解,并且累积丰厚的专门家了。她在《以心为笔,以爱为墨》的题目之下。从对儿童剧作家任德耀的第一部大型剧作《友情》的剖析入手。深入研究了这位剧作家的全部儿童剧作,概括了他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特色,论证细密,很有说服力。在这一长篇论文的末尾,她祝任德耀“童心永驻”,因为在她看来,任德耀的身上有一颗永远的赤子之心,有一片纯真的童稚之情。而陈迎宪,正是以同样的童心,去从事儿童剧的评论的,她的评论的价值,也首先表现在她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和童稚之情,去与艺术家,与小观众共鸣和沟通的。 如果说论任德耀作的长文,更偏重于理性的穿透与剖析的话,那么她的另一篇长文《挚爱》,则是记叙儿童剧表演艺术家,后来又做了北京儿童艺术剧团的创建者和团长的李若君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的。文章以细腻的笔触,让人难忘的细节,满含深情地,在主人公的童心和爱心上做了艺术的展开,既写出了李若君的天真、乐观,又写出了她的执著与坚强。而李若君战胜癌魔,对艺术、对理想锲而不舍,不离不弃地追求的精神境界尤其让人感动。这篇文章,称之为记叙散文,或人物特写,或报告文学,都无不可。但我宁可把它放到陈迎宪儿童戏剧研究的总体中去看待,视之为散文笔调的评说。 陈迎宪的戏剧评论,不局限于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说,她在写好这样的评论的基础上也做了不少宏观性的研究,对一定时期戏剧发展的概貌进行自己的归纳和判断,如《追着日头趟山水——1993年观剧随想》、《莎士比亚在我们中间——’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漫议》、《寻找走向市场的最佳切入点——’94戏剧回眸》等。而《1988年的话剧现状漫谈》一文,则从六个方面相当深入地探讨了当时中国话剧艺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热点话题,提出了她自己的见解,立论多数比较稳妥。 总之,读了《三星晌午》,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陈迎宪作为一位已经人到中年的戏剧评论家的成长进步的足迹。她是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写作的,她把她的生命都对象化到她的写作中去了。集子里的文字,就是她生命存在的方式,从中能够看出她的心路历程。写文章的人都知道,每一篇可读的文章,都是呕心沥血的结果。她谦虚地称自己这本集子为一片绿叶。在参天大树所组成的森林里,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一片绿叶,也许是非常普通的,但每一片绿叶都是生命,都不与它叶雷同,都是生命大合唱里的一个音符,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能理解迎宪在事业上攀登的艰辛,作为公务员,她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作为评论家,她想把学问做得更扎实,想把文章写得更有水平。所以,她在崎岖小径的攀登上所经历的这种艰辛,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是可想而知的。单以博取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美学博士学位而论,她一年准备,两年临考,四年苦学,前后用时七年,终于如愿。要知道,这七年间,她并未离职,繁忙的公务还要出色地完成。而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一篇优秀的论文。我以为,在她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戏剧界,对文化界,对我们这个历尽苦难正在重新崛起的民族,都是弥足珍贵的。 2009年4月3日 六观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